校园里的性别教育问题论文_刘帮昆

校园里的性别教育问题论文_刘帮昆

——一位老师的观察与思考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

心理专家提倡的双性化是兼具两性的气质优点,即男生可以除了刻板性格印象里的刚强、勇敢,也可以有细腻、温柔等特点,女生可以在性格上自信果敢,也可以有男生刻板性格里的勇敢、果断,但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尺度和注意有所侧重。而出现我前面所说的性别教育的错位,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意外,学校的性别教育缺失也难逃其咎。

新学期的工作又悄无声息地开始了。进入学校准备开学工作的第四天,学校门口和教室里,老师们为了迎接新同学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擦桌子、调高课桌椅、布置板报、领取并分发新书……等等,总觉得哪里有些什么不对劲?我把这些情景又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围绕着所有新布置的教室转了一圈……几乎所有的教室里都用非常鲜艳的红色、粉色、鹅黄色嫩绿色等颜色装饰,一个个可爱的卡通形象几乎霸占了所有小学进教室的板报,而作为一个男老师,我总觉得应该有一些男性化的颜色或者卡通形象存在,这种更偏向女性化的教室布置,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男孩子的性别意识有影响吗?更何况布置教室的都是各个班级的正、副班主任,如果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性别意识的存在,那么在他们的课堂上和施教过程中,能不能给孩子的性别教育施加正能量?

学校性别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一些孩子性格上起了变化:男孩子变得含蓄羞涩,说话的声音都很温柔,做起事来更死多愁善感;而一些女孩子却一个个自称女汉子,甚至到了班级女生性格太过强悍,男生都望而却步的地步……

其实社会上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生理上的男人却身着女性着装,甚至连开口说话都那么温柔,强烈地具有传统女性特点,也就是网络上出现的伪娘;另外,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我相信除了一些先天和社会开放的原因之外,肯定还存在着其他原因。一方面我们对性别观念的认识有所欠缺。一些地方甚至仍然古板地认为男孩子就应该自信果敢、女孩子就应该温柔细腻,这种刻板的性格意识对当今的教育者荼毒仍深;另一方面,学校里兴起的性别教育双性化也在某种程度上被理解为就是男女性别同质化,于是双性化的性别教育理念就这样被错误理解了。而无论以上哪种认识,对于要求我们孩子全面发展的都是不利的。

众所周知,心理专家提倡的双性化是兼具两性的气质优点,即男生可以除了刻板性格印象里的刚强、勇敢,也可以有细腻、温柔等特点,女生可以在性格上自信果敢,也可以有男生刻板性格里的勇敢、果断,但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尺度和注意有所侧重。而出现我前面所说的性别教育的错位,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意外,学校的性别教育缺失也难逃其咎。

造成性别教育出现这些问题的若干原因

1、性教育缺失是性别教育出现问题的一大原因。经过若干年的教育普及,性教育在中国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的性教育只是粗放地普及了一些生理方面知识,比如第二性特征的出现等等,而对孩子的性格方面的教育却鲜有提及。性教育是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包括生理、心理和伦理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教育,自然也包括了性别教育。当前的性教育正处在刚刚从原来传统的性观念中解放出来,还没有被全面认识的尴尬境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性别教育缺失是一些教育者对性教育的狭隘认识导致的,只有提高性教育的认识,才能正确地实施性别教育。

2、对双性化教育的理解偏差是性别教育出现问题的另一个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双性化教育思想认为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观念,会限制青少年儿童的智力和个性建康全面的发展:“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1] 这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人格,其英文单词 androgyny 来源于希腊语的ndro(男人)和 gyne(女人)。在心理学上,双性化“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 。”[2]而在现实的教育领域,性别教育还是新鲜事物,双性化教育甚至被一些学者和一线教育者囫囵理解为同性化教育,这是对双性化教育的一种误读。

我对性别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

丹巴特尔曾经说过确定身份意识的并不是其性器官,而是他们出生后的经历。由于教育行业的一些特殊原因,现在从事教育的男性教师越来越少,很多中小学教师的男女比例差距很大。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显著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孩子的性别认识。我们无法从根本上影响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性别观念的养成,但是至少在自己坚守的阵地上应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面对前有家庭和社会性别教育的缺失,后有从教者性别差异这两个拦路虎,我们小学课堂的性别教育可以说是岌岌可危。那么我们一线的老师们到底可以从哪些方面处理这些问题呢?

1、教师要认识自己的性别优势和弱势。教师的性格对孩子的性格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为了能正确、有效地对孩子的性别教育施加正影响,教师必须要明确了解自身的性别优势和劣势,比如男教师可能存在勇敢、坚强、做事不拘一格等优势,但是也可能存在不够细致的弱势,因此要想让学生拥有健全的性别意识这一个瓷器活,教师自己必须拥有认识自我并健全自我的金刚钻。比如在班级的教师搭配方面要做到男女搭配、性格互补。

2、教师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性别教育的双性化不是让我们培养中性化或者同性化的孩子性别,而是让学生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别上的弱势,这里存在着明显的主辅关系。只有正确理解了性别教育的双性化的内容,认识到双性化性别的突出优势,才能正确施教。因此在面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的教学语言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区分和侧重男孩子更加地勇敢、坚强,富有男子汉气概,女孩子细致细腻,富有女孩子的温柔特质,同时在性别的认同上,要让孩子真正从心里悦纳自己的性别。

3、教师要因材施教。学生的性格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丰富而富有差异性的特点。由于学生的性格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除了要掌握整个集体所呈现的“面”,还要注重作为个体的学生的每个“点”。这就要求老师熟悉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并且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尤其是那些单亲家庭、孤僻或性格有明显缺陷的学生。

最后我想用曹海峰老师在《教育论丛》中发表的《论双性化理论对我国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中的一段话总结:“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创设家庭、学校、社会多角度、多层面的终身“双性化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机制的学生才是最终目的。在 2001 年由国务院正式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 年)》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性别教育的成功经验,利用教材和教师的言行传播平等的两性观念,保证男女学生心理获得健康、平衡地发展,促进两性和谐的社会发展。”[3]

【参考文献】

[1]李曙光,郑艳.当代儿童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塑造与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06,(3).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5)[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3]曹海峰.论双性化理论对我国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4,(4).

论文作者:刘帮昆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校园里的性别教育问题论文_刘帮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