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壁画的“现状模写”对创作的启示

中国古代壁画的“现状模写”对创作的启示

史建红[1]2003年在《中国古代壁画的“现状模写”对创作的启示》文中提出近年来,由材料语言研究引发的诸多当代艺术表现上的探索受到美术界的关注。从事这类追求的画家们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展览,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中国画领域中的材料语言研究,尤其引人注目。这是因为,该项目研究不仅可以拓宽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并增强其表现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带来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启发人们重新认识传统,认识“传统”与“当代”这个本来不存在隔阂的关系,从而把“传统”带到今天,并走向未来。这项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中国画的“传统”样态向“当代”样态的“时代文化形象”的转变。2,有助于中国画家对“媒介”价值的认识与把握。3,有助于多种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拓展中国画的文化内涵。本文以上述感受为依据,以“中国古代壁画‘现状模写’对创作的启示”为题,描述了自己的学习和创作体会。 在对传统绘画,尤其是古代壁画的“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古代壁画“现状模写”这一实践手段,来认识、归纳传统的绘画材料技法,由此展开对新材料技法的实践。在创作中注重材料技法的表现力,以使作品具有现代美感形象和文化意识。这一研究过程,始终贯穿着“将传统绘画材料技法的研究与传统绘画文化内涵相结合”这样一条研究思路。把对古代壁画的“现状”研究与对材料、技法的研发结合起来;把古代壁画的“现状模写”与绘画创作结合起来。这使我对传统绘画,尤其是中国古代壁画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潜心研究、拓展绘画材料及技法手段,并通过亲自研制颜料以获得对材料更真切的感情。在使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作为艺术表现的介质,材料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本文中,特辟出多个小节,介绍了自己在颜料的发现与制作中的体验。几年来,工作室经过艰苦的资料积累和反复的实验,开发研制出来的天然“土质”系列颜料、天然矿物质颜料的“再生”系列颜料、人工岩石颜料以及箔的色变系列,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媒介素材,也使自己对各类材料的特性都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丰富并拓展了自己的绘画语言。 古代壁画“现状模写”这一对“传统”的新的研究方式,使我对古代绘画“现状美”和“材质美”有了新的认识。“现状模写”给我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媒材和技法经验,极大地扩展了认识、探索与创作的空间。这便是本文叙述的主论—古代壁画“现状模写”对于中国绘画的当代艺术表现有着重要的启示、学术与应用价值。

石东玉[2]2004年在《材料技法研究与中国古代绘画的保存修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壁画的现状美感是我们过去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和研究的一块领域,通过对古代壁画现状美感形成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绘画材料自身因素等几方面的研究,以及对洞窟壁画、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现状美感的分析,引发出对古代绘画传统的继承与拓展的思考如何继承传统?继承传统中的哪些部分?古代壁画的现状美感对我们的当代艺术表现有何启示?以及如何借鉴、拓展与融通?由此进一步展开古代壁画的现状模写,并由材料技法的研究延伸到两个方向,一是通过现状模写,学习传统绘画以箔、矿物色为核心的一整套材料技法体系,并拓展出系列适应当代艺术表现的材料技法体系,改变过去材料技法单一、匮乏的局面;体会古代壁画特有的现状美感现象——虚实、软硬、松紧关系,完成对古典美术的研究,并由此切入,拓展到中国绘画的当代艺术表现,完成古典与当代的对接。另一个方向是通过对清中期金曜《西园雅集图》的修复装裱实践,以及传统绘画载体(纸本、绢本,以及历史上的名纸和绢)和古代卷轴画的现状模写的研究,进行对古代书画作品保存修复的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壁画的“现状模写”对创作的启示[D]. 史建红. 中央美术学院. 2003

[2]. 材料技法研究与中国古代绘画的保存修复[D]. 石东玉. 中央美术学院. 2004

标签:;  ;  ;  ;  ;  ;  ;  

中国古代壁画的“现状模写”对创作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