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_科学发展观论文

对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_科学发展观论文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点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因此,必须把学习放在首位。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是基础。只有把学习这个基础打牢了,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

一、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传统

中国共产党是理论上成熟和发展的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传统,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另一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党由于坚持这样的理论传统,才形成和不断发展了自己的科学理论形态,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传统,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党理论的与时俱进同实践的与时俱进,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历史进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发展,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好坚持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国情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凭空发展。理论的源泉是实践,而实践的基础是国情。关于基本国情的判断,是我们党基本理论形成的根本依据。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判断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从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整套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正确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胜利地开创和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许多是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的。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艰苦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讲发展的关键期,是今后十几年的发展,关系我国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讲改革的攻坚期,是改革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深层次的复杂问题;讲矛盾的凸显期,是今后一个时期,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社会矛盾及消极腐败现象等将呈现易发多发态势。这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大多是我们过去所没有遇到过的,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没有的,是典型的中国问题、典型的中国发展中问题。党的十七大对此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形势、为解决前进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而提出来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尤其要注意把握局部和全局、量变和质变、发展和稳定、继承和创新的辩证法,既高瞻远瞩又稳健扎实地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三、科学发展观与总结经验

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是善于总结经验的典范。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既艰苦奋斗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艰辛探索积累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正确判断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把总结历史经验同总结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进行高度概括,作出“十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强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一次集中概括,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科学结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学习党的基本经验,同时要注重学习我们党总结经验的科学思想方法。要紧密联系各自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总结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

四、科学发展观与国际大局

关于国内国际大局,党的十七大讲了两句话,一句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句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最近党中央又讲了一句话,就是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三句话内涵都极为丰富,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理解,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文化交流空前扩大,国际安全合作日趋加强,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迅速上升,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总体稳定。但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单极还是多极的斗争仍然尖锐,国际战略竞争更趋激烈,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能源资源压力增大,经济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增多,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严重传染性疾病危害加大。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总体上说,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深刻把握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新变化,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来说,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大。经过这些年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战略上对我国更加重视,同我国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国际环境中对我国发展有利的因素不断增加。这有利于我国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加快自身的发展。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贸易摩擦不断,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突出,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必须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不断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些国家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同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没有处理好财富增多与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导致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有的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实行多党制、私有化,经济上依附于西方跨国公司,政党争斗不断政局长期动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倒退。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社会公平随着社会财富增加得到更好实现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担负着增加社会财富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的双重使命,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五、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一系列观点,比如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观点,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观点,关于未来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发展必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关于人类依存于自然界、人和自然界应和谐相处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基本观点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观点,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党的十七大概括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闪烁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就讲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最著名的名言。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要求我们都必须把发展作为根本任务。

以人为本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利益奋斗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核心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推动我国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统筹兼顾,并不是简单地处理各方面关系,而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紧紧抓住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实事求是地学懂弄通理论,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观察判断形势,实事求是地分析矛盾问题,实事求是地确定目标任务,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措施,实事求是地做好各方面工作。总之,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标签:;  ;  ;  ;  ;  ;  ;  ;  ;  ;  ;  

对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