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检验的分析探究论文_刘林

关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检验的分析探究论文_刘林

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 154100

摘要: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有效的预防、治疗对策。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性别和年龄作为匹配因素,按照1∶1的配对原则选择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以确定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家庭成员是否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纹眉、是否去洗浴场所、是否去理发店修面、是否使用安全套、手术史、输血史、输血时间、针灸史、口腔诊疗史、内窥镜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成员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输血史、经常去洗浴场所、有口腔诊疗史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危险因素;临床检验

前言: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世界性传染病,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据统计全球已有1.7亿人受到感染,我国的丙型肝炎感染率大约为31.2%,而多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都是无症状性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人们往往对其没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使感染风险加大。不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可以防治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其危险因素,从源头上遏制其发生。现阶段,尚没有丙型肝炎疫苗可以预防丙型肝炎的发生,因此,切断传染源是预防丙型肝炎传播和发病的主要手段。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开展调查,详细剖析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及治疗对策,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病例组的选取选择2014年7~2015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的丙型肝炎病例,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同时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阳性,并且排除已知的其他型别肝炎病毒感染者。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548份,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74份。经过血标本检测,排除病例组50份,其中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14份,丙型肝炎病毒核糖苷酸阴性36份;排除对照组3份,其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1份,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2份,共排除53对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21对,其中年龄在18~81岁,男女性别比为1∶1.35。

1.2对照组的入选标准

选择与病例在同一家医院的住院患者,且经血清学检测为非肝炎病毒感染者,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以1∶1的配对原则,按性别相同,年龄(±5岁)进行配对。

1.3调查内容及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问卷的调查内容为是否认为如下内容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接触史、医源性暴露史等。采取直接询问方法获得上述资料,调查分析过程中尽量使被调查人员在类似的时间、地点下作答,保障回答的准确性。

1.4 血标本采集和检测

血标本采集:采集静脉血4ml,室温放置1~2h,以3000r/min离心,分离得到血清,将分离后的血清保存在冻存管中,在 -20℃冰箱冷冻保存待检。血标本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免 疫 球 蛋 白、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1统计学软件处理。对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是否为丙型肝炎为分组变量,比较各因素在各组间的差异。

2.结果

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家庭成员有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是否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刀和浴巾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是否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刀和浴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家庭成员是否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经分析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在纹眉、去洗浴场所、去理发店修面和修体毛或刮胡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将去洗浴场所和理发店分为3个等级,去洗浴场所和理发店的频次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和对照组在纹身史、性伴侣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史、透析史、输血史、输血时间、针灸史、口腔诊疗史、内窥镜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献血史和共用注射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发的世界性传染疾病,属于临床比较严重的疾病,若不及时处理极易进展为肝癌。从全球流行病学报告来看,肝癌发病率中等的地区,多为丙肝所致,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慢性肝病发生主要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丙肝病毒有高度变异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形成慢性感染的机率很高,且有相当比例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癌,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研究在短期则难以突破,预后效果不佳。为此,较早检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时有效的阻断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而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分别从家庭接触情况、一般行为因素和接受医疗服务情况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口腔诊疗史、输血史、家庭成员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经常去洗浴场所,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

输血史是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危险因素,说明我国对献血员的筛查措施仍有待改善与提高,应细化了对血站和单采血浆站的管理,加强了对血液的管理力度。此外,其他医源性因素亦不可忽视,严格控制医疗器械的消毒,推广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加强个人保护意识,均有裨益。本研究结果验证了血液规范管理之后,大大降低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比例。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家族肝炎史的关系值得注意,丙型肝炎病毒除垂直传播外,家庭中的水平传播也有可能。本研究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家庭成员是否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成员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比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患丙型肝炎的危险性高3.71倍。虽然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低拷贝复制的核糖核酸病毒,体液中含量低,低频度接触少量体液不易感染,但不排除家庭中密切接触而致感染的可能,这种传播方式难以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阻断。

4. 结论:

综上所述,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人们往往对其没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使感染风险加大。不过,丙肝病毒感染是可以防治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其危险因素,从源头上遏制其发生。本研究认为,临床中应准确检测出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切断传染源及传染途径,积极开展预防行为,实施有效防止丙型肝炎的措施,降低丙型肝炎的患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丁华,何维娜,陈望等.3种检测方法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评价[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

[2]谭英.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J]. 当代医学,2015,04:162-163.

[3]刘冉.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治[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05

论文作者:刘林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  ;  ;  ;  ;  ;  ;  ;  

关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检验的分析探究论文_刘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