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工程师”的电力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_陆楠

基于“卓越工程师”的电力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_陆楠

(山东核电有限公司 山东烟台 265100)

摘要:我国的教育部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而提出了关于培养出更加优秀工程师的计划,通过积极地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例如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及实践经验,从而加快得的调整了我国工程师的课程设计,本文根据建设实习基地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建立一种新型的培养方式,即就是通过“双师”制,结合企业对人才实际需求情况制定出良好的工程师培养的方案,从而为我国的在核类专业方面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工程师,不断为社会地发展做到积极贡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力核工程;核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我国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同时还对各个方面的工程师需要更是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就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一方面是增加对人才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而为更多地人才进入核类专业的研究以及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发展这对核类人才的客观需求,这就需要不断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然后结合我国的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开展对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使得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同时也为现代化社会中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带来良好地保障。本文重点地阐述了我国在核类专业方面培养工程师所做出的教育调整。

一、概述了我国的先进经验

自从二零零五年开始,美国国家工程院发表关于培养2020工程师——为新世纪的变革工程而提供教育,在其中就描述了未来的工程师期望和关键特征,这是工程教育在改革发展中作出战略设计与变革的主要步骤,同时也提供一些顺应未来时代需求而进行变革的途径以及具体措施,这就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回到工程实践,麻省理工学院首发“回归工程的运动”,强调了实践训练的作用,通过开发一种以问题中心[1],融合了理论教学以及研究型的教学方式结合课程培养学生能力,尤其强调时工程师的能力培养,另一个大发展趋势是:更加强调一些通识化教育,通过更多、更广泛吸引学生以及工程教育的方式,从而使得大量的学生能够保持对工程实践热爱与活力,满足了社会需要,此外,在欧盟以及欧洲各国也大力地推进了工程教育的改革,欧洲二十九个国家中,教育部长都纷纷签署“博洛尼亚”的宣言,完善了高等工程的学位体系:学士、硕士、博士,同时,例如,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划分理工科以及应用型的技术大学中,比较重视对培养对象采取偏重理论学习的方式,其学制一般也保持在五年左右大,而在培养的过程中,一般一些会比较偏重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教学所占有的比重,因此,毕业生中普遍具有十分强理论知识以及科研能力,当大学文凭毕业之后,工程师就可以继续读工学的博士学位;因此,在学生的毕业方面增加一些不要实习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学毕业生能够具备实践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的重要保障,进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就业市场[2],在这种做法中值得借鉴的是:满足了不同学生对工程师的认识的差异性,从而使得许多学生能够更好选择工作机会,同时,这也能根据当前的工作需要、技术、发展以及市场变化而及时地调整培养方式以及重心,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方面,使得工程师的毕业生更好适应了企业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我国对核类专业工程师的培养方式

(一)建立双师培养模式

对需要技能与实践能力相适应的工程师而言,我国教育现在才去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在校内,学校为学生制定出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导师,主要负责的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关于核过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3],除此之外,学生在学校期间还可以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综合技能以及工作中的责任心,这些基本的知识在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导学生积极完成相关的学业论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下一个阶段进入实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进入实习阶段,此时需要他们积极参与实际工作的第一线,走上企业工作的环境中,此时需要安排一名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可以采取“轮岗学习”的模式,从而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较好地体验实践工作的情况,这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积极建设学生实习的基地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参加理论知识学习两到三年之后,就可进入实践工作体验的基地,切实把学校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工作中,由于核类技术专业十分重视实践应用能力,而单纯依靠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做到有效结合实践能力[4],因此,学校在探索有效地学习方式中可以更好地融入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在实习基地参与实践的学习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对学生自身能力提升而言,可以带来较大的作用,不仅是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了基本的能力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经过实践检验工作,能够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带来积极作用,从而为学生在就业以及科研能力方面提高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企业与学校之间共同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

因为核技术相关的专业对工程师工作的要求是具有鲜明职业方向,所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学校和企业工作之间工作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动工作,对于学校而言,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更好地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职业素质以及工作态度等意识方面的东西,这主要是依靠学校具有完善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加强学生意识教育方面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此部分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对学生在进入实践学习带来良好的帮助,而对于企业而言,更多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企业在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方面需要更多体现出学生是否具有一个十分清晰、明晰的操作技能[5],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总体上分析学生当前已经具备的能力,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校之间共同制定出科学的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从学生实践的培养方案制定、方法研究、手段采用、考核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共同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定,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以及实习两个不同阶段都可以较好地掌握核类技术相关专业所具备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本文中结合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对核类专业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我国核类专业能够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提升了工程师的技能,如职业道德、事业素养、实践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等,从而使得核类专业能够在实际的应用中更好提升能力,对核安全、测控、运行、技术以及维护等,然后使得核类专业能够不断地适应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从而更好满足我国高新技术以及社会的信息化方面等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艳,赵修良,屈国普,程品晶,周超,李小华.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 科技资讯,2015,09(06):174-176.

[2]袁显宝,周建军,毛璋亮,毛利胜,赵春华,杨先卫. 三峡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建设探索[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1(30):53-54.

[3]王振华,李小华,汤凌志. 建设国家级核类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提升工程实践教学质量[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5):14-18.

[4]张怀强,李丽,刘玉娟,魏强林,吴和喜. 面向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30):193-196.

[5]高焕清,陈志远,谭亿平,胡永红. 地方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探索——以湖北科技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辐射化工方向为例[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15):1-3.

论文作者:陆楠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8

标签:;  ;  ;  ;  ;  ;  ;  ;  

基于“卓越工程师”的电力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_陆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