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危机与编辑定位_教育论文

教育科研危机与编辑定位_教育论文

教育科研危机与编辑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教育科研论文,危机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教育理论研究空前繁荣,教育本质、教育主体性等方面研究取得的进展,正成为教改的理论先导和实践依托。但总的情况不容乐观,繁荣的背象是危机。95年有论者撰文论述教育学的终结〔1〕! 近又有论者细析我国教育理论研究有六方面危机〔2 〕……对教育科研现状(含教育实验)教育理论工作者不满意,实际工作者也不满意已成为不争之事实。人们多角度探讨教育科研危机产生的根源:主观的方面和客观的方面;历史的方面和现实的方面;方法论方面和技术因素方面……却普遍忽视了一个较为隐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理论刊物和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导向问题。

不能将教育科研危机归咎于教育出版界,否则即打错了板子。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几种情形容易导致或已经导致教育理论编辑工作导向的失误。

过分追热 教育理论期刊所刊“论文”多“一呼百应”现象。教育热点问题应是我们的关注焦点,因为教育热点往往是一段时期内社会所关注的教育改革之重点难点。但在很短时间之内涌现的“一呼百应”之“论文”极少有理论深度和实际价值,因为教育热点往往涉及学校教育及社会许多深层次问题,非深入调研、深思熟虑而不能有补于事。“时需”是过分追热的另一“热源”。最常见的是,每逢某某名人、要人生死纪念,“纪念”式“论文”炙手可热。“论文”竟象交易所新上证股票行情看涨不能不是悲剧。追热无可厚非,但教育理论的过分追热现象实际是一种“热病”。为趋热,仓促草成者有之,穿凿附会者有之,“引进”抄袭者也有之。即使有些价值的学术论文,也容易停留于低水平重复研究。

好大喜功 一些教育出版社在选题策划方面有“贪大”思维定势,似乎不超过几十万字不为教育理论著作,似乎学术价值与书的厚薄呈正比。于是乎,洋洋数十万字的《××教育学》、《教育××学》、《××学新编》……纷纷问世。近年这类理论著作已逾百种,但真正产生影响的却很少。国内极少见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那样书脊单薄得不能再单薄的教育理论专著。殊不知《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些仅有几十页码的教育专著却有世界级的超世纪影响。选题策划的一些盲目性也显露“好大喜功”的潜意识。教育学研究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主干部分,应花大气力出好几部至十几部力作、新作。但据有关学者统计,自1979年至目前为止,编写的《教育学》教材就达200余种。 其中1986年至1989年4年间就出版了77种, 平均每个月有将近两本《教育学》出版〔3〕。其中大多数是大同小异, 其基本结构还是近半个世纪前原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四大板块”构式。笔者曾使用过一本正式出版的《教育学原理》,内竟有明显的哲学观点错误。据了解是购买书号出的书。“好大喜功”隐藏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内驱力。

轻视实践 教育理论研究应是对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理性探讨。一些教育论文远离教育活动探讨“特点”“规律”,陷入“纯思辨”误区。不能否认思辨对科学发展的作用,但思辨毕竟多是在事实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实的和历史的教育活动无比丰富,抛弃丰厚的教育实践而过度倚重抽象思辨,只能满足个人灵感和才华的表现欲,而无益于教育特点、规律的探索。教育论文多晦涩、模糊的“精神符号”,如什么“教育场”、“规模教育”、“教育生态位”……不仅广大教师看不懂,就连不少理论工作者也难解其意,客观上导致教育理论价值萎缩。教育实验却缺少“政策倾斜”。据了解,国内探索了几十年的“五四分段”,至今仍无供小范围实验用切实可行的四年制初中教材〔4〕。 一些地区实验中学迫不得已沿用三年制教材,多数是用三年时间教完全部教材,第四年炒冷饭以应试。

为尊者讳 这现象存在于不少学界,但似以教育理论界为最。对孔子的评价已成为时代气候的风向仪。“文革”中批孔,孔是一无是处。如今谈孔子教育思想,几乎又是清一色的赞誉溢美之词。至于“唯上智与下愚而不移”(《阳货》)、“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君子不器”(《为政》)等所反映的唯心、唯仕、保守、片面及其对后世的严重影响,再无人提出作深入探讨。陶行知的“命运”也相仿。从批陶转到如今的“学陶”。“学陶”是对的,但支配了学术,在某些方面就扭曲了“陶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做是中心”的教学论思想主流评价是明确的,现却以反弹琵琶为时尚,说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生活”与“教育”相混同,将“社会”和“学校”划等号,否认学校教育的特殊性〔5〕。这些几无人再提起,相反却变成正确的加以宣传, 弄得是亦非来非亦是,是非难辨。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总体来说很是谨慎。对毛泽东某些教育思想和主张,特别是晚年的一些教育思想和主张,还缺乏实事求是的评价。“小人物”与当代教育理论权威商榷缺少发表园地。论文中指谪学术权威之观点,往往被删或被磨去棱角。

上述不良倾向是教育科研之“危象”,应该从教育整体研究的指导思想、科学规范、发展和制约机制等方面探究原因。但教育出版界编辑主体性失落,“双益”错位也值得深刻反省。在编辑活动主客体场景中,编辑主体性失落的主要表现是“文化选择”功能式微,而这又与编辑自身的思维定势、专业眼界和价值坐标息息相关。因此很有必要探讨以下几个关系。

舆论导向与学术引导

我们党历来重视舆论工作。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关乎党、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宣传、出版部门都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舆论导向是个很复杂的大系统,除政治性舆论导向外,还有思想导向,理论导向,知识导向,文化导向等等。舆论导向效果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导向如何转化为取向,取决于人、社会深层心理接受机制。思想、理论、知识、文化等方面的导向大量地包含着学术性引导,而如何促使舆论导向转变为人、社会的价值取向,则是一个更加需要进行学术性探索和理论论证、实践检验的科学问题。从这双层意义看,舆论导向和学术引导在众多方面具有同一性,割裂两者联系,不可能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教育理论编辑出版,作为教育科研成果的物质载体,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具有宣传和舆论职能,但更重要的职能是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舆论毕竟是公众之意见之议论,单靠舆论是难以发现真理的。素质教育论文成百上千,有价值的仅是少数;实施素质教育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很不理想。有人说现在是“素质教育越喊越响,应试教育越抓越实。”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喊”(造舆论)是“喊不出素质教育的。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扎扎实实的学术性探索和教育科研。科学的探索才能有科学,才能有真理,才能有正确的教育决策和政府行为。教育理论存在的过分追热等不良倾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重舆论宣传,轻学术引导有关。教育理论编辑若不从这一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文化选择”和主体价值实现仅是一句空话,教育理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教育科研面临的窘境都不会改观。

体系导向与问题导向

教育出版社“贪大”也与专业审视眼界有关。追求“体系”是原苏联教育理论界相当长时期内的特点,而不成功、不理想始终伴随着“体系”的追求。追求体系内在致命伤是不那么关心活生生的教育问题,更为关心的是学科自身的概念系统和逻辑结构。这使教育研究对象出现扭曲——教育学的学理研究代替了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我国教育出版界似乎没有注意这个问题,花那么大气力出那么多“体系完备”的教材和论著,有价值有影响的却很少。其实,原苏联在追求体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象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离经叛道”者。苏霍姆林斯基不追求“体系”,追求“问题取向”,由于成就卓著,被原苏联教育部长普罗柯费耶夫誉为“教育思想泰斗”〔6〕。我国80 年代翻译出版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曾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甚为流传,很受好评。我国教育出版界应回顾这段历史,并从中得到启示。

当然这不是说要放弃学理研究和体系探索。实际上“问题取向”也存在效能性问题。教育理论期刊发表了颇多研究教育问题的论文,奇文佳作不少。但给人的印象依然是: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尽管很是追热,对教育热点问题还是关心不够。这涉及到教育理论的深刻程度和对教育实验(实践)的指导作用。象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方面的调查报告和研讨论文有一定数量,但现实情况依然是负担过重,且有越来越重之趋势。《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教育理论期刊比较重视教育实验和对教育实验的研究,这是好现象。但从总体从全国看,这种重视没有形成气候。教育理论期刊和教育出版社似应进一步向教育实验“倾斜”,这是教育理论编辑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举措。不解决理论联系实际这个问题,即使取“问题取向”,问题依旧不得解决。体现编辑工作神圣性的“为天地立言,为生民请命”,应落实到促进学生负担过重、学校乱收费等众多教育问题的真正解决上。

共鸣效应与争鸣导向

数以百计的教育类期刊,每月数以千计的各类文章(含地市级教育期刊文章),“教育理论”看似烈烈轰轰,实际内容贫乏,气氛沉闷。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归咎于缺乏良好的批评风气,缺乏学术争鸣。从今年已收到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4期所刊全文转录的130 篇论文看,竟无一篇是当面锣对面鼓式的质疑、商榷、答辨类文。同是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到的97第3期《哲学原理》36篇全文转录论文中, 就有3篇点名与之商榷类文。反差之大令人咋舌。 《中国教育报》辟有《探索与争鸣》专栏,但从所载文章来看,多数说是“探索”尚可,说是“争鸣”却很勉强,因看不出与谁在“争”,为甚在“鸣”。教育理论多政策性图解,部分教育论文舆论意识过重,均导致实际上的“一唱百和”之共鸣效应。“辨证法”一词原本意义就是辩论出真理。教育理论缺乏争鸣,缺少“辨证”,很多文章“自说自话”,把教育理论推到“无人叫好,也无人指谪;看似有理,却不能深究;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的尴尬境地。

教育界是一块十分重要且又敏感的地带,探索应谨慎。但学术探索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还是应坚持双百方针的。否则,教育科研将会窒息。当然,不是说教育理论界没有争鸣,没有坚持双百方针,而是说还很不够。象《江西教育科研》专辟“学术争鸣”栏以鼓励争鸣,弥足可贵,但能如此的实在太少。真理存在于各派学说之中。五四时期在学术思想上开辟的辨伪求真之风气,应在教育理论界发扬光大。执历史和时代之命的教育理论编辑,应积极鼓励学术争鸣,努力营造自由讨论气氛;同时拒斥肤浅、平庸、圆滑之作,杜绝文字游戏,克服“为尊者讳”。——这才是“文化选择”,“文化选择”由此才显得神圣。编辑导向实际藉重的便是这神圣的“文化选择”。

以上一些关系的讨论或多或少涉及到“双益统一”的导向问题。教育出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要坚持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前提下的“双益统一”。教育论文的发表和教材、专著的出版不能由金钱开路而导入迷途,否则将加剧教育科研危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双益”的选择实际是编辑出版工作者自我价值的选择。只有选择了高尚,才有高尚而科学的选题组稿策划,才有可能运用“文化选择”之剑,引导和帮助教育科研脱离危机,走向成功。

注释:

〔1〕吴钢:《论教育学的终结》,《教育研究》1995年第7期。

〔2〕〔3〕汪刘生、魏馨:《当代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危机的思考》,《教育科学》1997年第1期。

〔4〕现有四年制初中教材与三年制初中教材内容不尽相同, 这影响到中考统一命题。省级市范围内少数几所实验中学难以单独中考,因此不便使用现行四年制初中教材。

〔5〕参见《中国教育思想史》(郭齐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87 年版)第430页。

〔6〕《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80年版)第221页。

标签:;  

教育科研危机与编辑定位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