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论文_瞿秋露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论文_瞿秋露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然而,古典诗词教学也备受关注与责难。本文从教学方法出发,尝试性地提出疏通语言,了解大意;挖掘空白,感受诗情;熟读成诵,化为已用三种教学方法,旨在探求古诗词教学的传承与突破。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方法

中国诗歌的国度,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古诗教学有几大难点:一是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景、情同此理;二是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三是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那么,如何走出研讨教学的困境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疏通语言,了解大意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由于阅读古诗词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疏言就更显必要。

1.字词生疏处疏通:有些字词,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一般不会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如:“千门万户曈曈日”中的“曈”,“歌声振林樾”中的“樾”。

2.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疏通:有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其意为因为),“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其音为xiàn,意为显露,等同“现”),“返景入深林”中的“景”(其音为yǐng,意为日光)。

以上列举的“曈”“樾”“坐”“见”和“景”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这些地方,当“说”则“说”,不能因为怕扣上“注入式”的帽子而放弃。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在语言应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拘泥于后者,既难以做到,又耗费时间,严重者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这势必要求教师采用粗讲熟读的方式组织教学。

二、挖掘空白,感受诗情

中国古诗词以含蓄见长,与中国书画一样,讲究布白,留给欣赏者以足够的空间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启发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诗歌“空白”,接通跳跃的起讫点,从而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形象、鲜明的抒情画面、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如古诗《春望》首联和颌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在安史之乱中见到国破家散的惨象,内心创伤不可言状,然而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破”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样子?花香鸟语本是怡悦神心,赏心娱乐之物,为什么“花溅泪”“鸟惊心”呢?作者是采用拟人之笔,反衬出内心痛苦之至。结联的“搔更短”“不胜簪”是什么形象?是诗人老态龙钟的自画像。他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倍受战乱离散之怨,致使头发疏而皤然,透过形象,探究其内心是什么感情?诗人忧伤绵绵,愁肠郁结,有力地控诉了安史之乱的罪恶。其中多处的“空白”就得用想象去填补,师生共同把作者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描绘出来。

三、熟读成诵,化为已用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法则。许多名特优教师的课堂都非常重视诵读。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在课堂上能营造出教师、学生、诗人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另外,古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奏、音律,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使学生沉浸于诗歌独特音韵之中,进入诗词曼妙的意境中。

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诗中,教师说:桃花又开了,小草又绿了,燕子又回来了,然而诗人却离开了,有道是故土难离,诗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是不得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回忆了家乡,回忆了亲人之后,教师又对比问: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和朋友一块饮酒,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也许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种乡思啊,惟有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反复多次的吟诵之后,学生不仅熟读了诗文,也更深沉地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优秀古诗词是语教学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语言精湛,内涵深刻,意境高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取向,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一贯.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3]陈向春. 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2005(8).

[4]李兆群. 诗歌教学论[A].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C].武陵:武陵学刊,1998(1).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一小学 325600)

论文作者:瞿秋露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论文_瞿秋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