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下建筑学的范式重构论文_任娅

社会转型下建筑学的范式重构论文_任娅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00)

【摘 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学在更多层面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利益的工具,本文讨论了人文社会科学下的建筑学和建筑批评学的相关问题,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我国建筑学应更多的关注人与环境,在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中走出学术困境和可能的范式重构。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学属性;社会转型;范式重构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227-02

1.建筑学的属性

1.1 人文社会科学下的建筑学

过去三十年,以GDP衡量标准为主的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然而全球化的资本影响带来了同质化的城市空间。在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城市蔓延现象开始出现,无序、低密度的土地利用模式导致城市土地与基础设施的低利用率,而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又导致人地关系矛盾加剧,自然灾害对城市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大。在城市开发主体私营化的总体趋势下,因其缺乏整体的城市空间形态概念加之开发时序的差异,造成了城市肌理的破坏和整体风貌的缺失,并且彼此孤立的开发模式形成了许多相互隔绝的消极空间。这与以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原则的建筑学背道而驰,作为抵制过度市场化倾向的制衡力量,我们更应以宏观视角统筹好全球性消费文化特征和地域性表达之间的平衡。

1.2 缺席的建筑批评学

艾森曼曾描述过媒体对于浮华世界的建筑奇幻景象的需求使得今天的建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失去精读的能力,针对这样的失落状态,建筑的批判性和抵抗性在哪里?确实,批判性和抵抗性是对“文化消费方式”的抵制态度和立场,这样的批判需要的是精度,需要的是知识,耐心和时间。朱剑飞认为,中国对西方影响的吸收有一个筛选过程,吸收的是批评的态度和自主性[1]。但是,占据话语输出端的建筑师和复刻整理建筑师观点的批评家却将片面暂时的观点阐述的很有深度。那么,中国建筑师真的能促成自主的、批评的话语体系吗?朱涛指出,我们至今还不具备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建筑学科本身!这样的现象从上世纪40年代到至今仍未改变[2]。自1940年到1980年,以文化象征主义为主导的建筑以节俭、实用为原则,以重复性生产为基础,在国家推动下实则缺失了批评的话语。自199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使得建筑语言的探索一度构成批评性的话语,但是这种张力随着建筑语言的大量复制而逐渐消失。这其实闭塞了对批评学的建构。

2.社会转型下的建筑学

2.1 社会转型下的机遇与挑战

“转型”源于生物学概念,指一物种转变为另一物种,西方社会学家借此来描述社会结构中具有意义的转变。中国的社会学家用“社会转型”来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社会变革[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又在哪里呢?在国家战略层面,“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在城市规划、绿色交通等方面为我国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形成文化和贸易走廊,对地缘政治、文化交流等产生深远影响;“中心城市”的建设将会深刻反应出中心城市城乡关系的演变,城乡结构的特征与空间形态的地域性差异。在社会层面,则需如成伯清所指,走进人日常的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情感世界,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4]。

2.2 建筑学交融发展的必然性

在面对如此复杂又深刻的“社会转型”,各个门类之间想要闭门造车式的独立研究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以“中心城市”为例,中国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众多人群去往城市,然而城市的各种政策对乡村人群带有歧视性,同时,乡村的基础建设进程缓慢又迫使务工人员等不愿再回到乡村,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城市乡村间的对立。中心城市即是在分散城市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这里所涉及的不仅包括地理学下的空间范围界定[5],也包含“转型”概念中的社会学,当然也包含建筑学中的空间建构等。他们共同围绕“人”这个议题而展开。所以,学科的交融显然会对社会发展做出更全面的考量。

3.范式重构

“范式”意指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建筑学的研究范式是建筑实践的理论集合,如我们提及的理性主义、新现代主义等。但在西方与东方两个世界的能量交换中,我们体现出更加实用的那一面即拿来主义,不问因由。这是一种忽视差异的“翻译过程”,译者并未身处两种语境之间就对文本做出了自己的解读[6]。但是,中国所经历的发展和所面对的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文本的选择就需要基于自己的特点。那么,这种范式重构应该怎样体现呢?

回归建筑学的本原,关注建筑学的属性。更多结合社会发展及多学科交叉融合。西方的城市规划评价范式四代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基于市场原则的评价范式到如今的交互式的规范评价范式更多的触及到社会公平,公众参与等领域[7]。在建筑批评学领域,我们应该避免评论的主观性,建立尺度的公正性,同时从历史时代,地域等多方面去评判一个建筑或者区域规划,而不是简单的浮于功能和形式的法则。

4.结语

近几年来,虽然建筑学在城乡规划领域广泛借鉴了社会学,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城市地理学领域,也对转型期城市空间形态等问题研究呈现出体系化,综合化的趋势,但仍缺乏跨学科的宏观视野和缺少将实践和研究相结合的途径。尤其是当下,我们更缺少了一些对建筑学的人文关怀,这使的我国建筑学的范式重构变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朱剑飞,薛志毅.批评的演化:中国与西方的交流[J].时代建筑,2006(05):第56-61页.

[2]朱涛.近期西方“批评”之争与当代中国建筑状况——“批评的演化——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引发的思考[J].时代建筑,2006(05):第71-78页.

[3]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J].社会主义研究,2011(04):第5-9页.

[4]成伯清.“中国体验”的意义和价值[J].学习与探索,2012(03):第37-38页.

[5]张婧,李诚固.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J].地理学报,2012(08):第1021-1030页.

[6]吕世生.社会学的“翻译转向”及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J].国外社会科学,2013(05):第107-112页.

作者简介

任娅(1992-)女,四川广安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16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理论研究。

论文作者:任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  ;  ;  ;  ;  ;  ;  ;  

社会转型下建筑学的范式重构论文_任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