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财政收支特点(一)--十年来农村集体经济运行分析_农村集体经济论文

村级经济发展与村级财务收支特征〔1〕——十年来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村级论文,经济运行论文,十年来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财务收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一方面它代替乡政府在村内部实施行政管理,履行“小政府”的职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经济组织,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前提下,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开展多种经营,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服务。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农村改革的日趋深入,基层村组织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而且更多地倾向于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自身的各种职能。村委会要扮演好“小政府”的角色,必然要有各种各样的费用支出,而各种费用支出的扩大,必将推动村财务收入的相应扩大。但是,村财政不纳入国家财政体系,其收入、支出的规模及构成等都由村内部条件决定。如何认识我国农村在逐步实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体制变革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级财务收支运行状况,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特征,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986─1995年10年间获取的村级经济情况调查数据为基础,从314个调查村中筛选出239个村为分析样本。东、中和西部经济地区各为93、82和64个。着重分析了调查村的村级经济运行状况及村集体财务收支特征。从而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级经济发展特征与村集体经济财务收支之间关系给予评价。

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历经政策、体制的种种变化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不同地区村级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差距扩大。

固定观察表明,10年间我国农村集体所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增长幅度较大。1986年平均每村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61.75 万元, 1995年达到464.35万元,10年间增长6.5倍, 其中农村集体所有固定资产原值,1986和1995年分别是32.6万元和177.95万元,10年间增长4.5倍。表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10年间有了新发展,集体经营规模扩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

从不同经济地带的调查村看,1986年东部经济地带平均每村村集体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48.81万元,1995年上升到306.3 万元, 10年间增长5.3 倍; 中部经济地带村集体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1986年和1995年分别是21.85万元和94.9万元,10年间增长了3.3倍;西部经济地带村集体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1986 年和1995 年分别是22.82万元和97.81万元,10年间增长3.29倍。三大经济地区村集体所有生产性固定资产10年间增长速度除西部经济地区外,均高于农户拥有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

村集体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增长速度最大的是东部经济地区,1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58.6%,其次是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区,平均每年分别增长37.1%和36.4%。而农户自有固定资产增长最快的是东部经济地区,其次是西部和中部经济地区,10年间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分别是57.6%、55.9%和32.4%。(见表1)

表1

不同经济地区平均每村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单位:万元)

1986年─1995年10年间,固定观察村集体经营收入增加幅度较大。“七五”和“八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率分别是14.7%和26%,表明村集体经营实力日趋壮大。1986 年, 平均每村村集体的经营总收入是13.28万元,1995年上升到48.57万元,10年间平均每年递增29.5%。同期,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递增率为29.48%, 村集体经营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从不同经济地区的调查村看,1986年和1995年东部经济地区村集体经营收入分别是24.85万元和96.85万元,年均递增32.2%;中部经济地区平均每村1986年和1995年分别是7.03万元和20.89万元,年均递增21.9%;西部经济地区平均每村1986年和1995年分别是4.48万元和13.89万元,年均递增23.3%。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东部经济地区,其次是西部和中部经济地区。1986年东、中、西部经济地区平均每村集体经营收入之比为3.53:1:0.64,到1995年扩大到4.64:1:0.66。表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的地区差异有所扩大。

二、在不同经济地区村级经济发展中,村集体财务收入来源及构成相差很大。东部地区村集体经济实力强,拥有集体经营企业多,村集体统一经营收入规模和所占份额大;而中、西部经济地区的村集体财务收入主要依靠农户上交承包款和其它各种集资以及罚款收入。

村集体经济的财务收入,来源主要是:村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合伙或个人承包村办企业及经济联合体的上交利润或承包金;农户上交承包款等。在上述几项收入中,村集体统一经营收入1986年和1995年分别是9.85万元和31.04万元,在村集体财务收入中所占份额由74.2 %下降到63.9%,而且年度之间变动幅度较大。表明村集体统一经营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从企业和经济联合体上交利润和承包款看1986年和1995年分别是0.82万元和2.62万元,在村集体财务收入中所占份额分别是6.13%和4.5%,反映了我国村级工业化程度仍很低, 还不能成为村集体财务收入的主体。从农户上交承包款金额和所占份额的变化看,1986年和1995年分别是0.83万元和7.82万元,其所占份额分别是13.8%和16.1%,10年间增长2.3个百分点。 其它收入来源主要是村各种罚款及集资活动,从其收入规模看,1986 年和1995 年分别是0.78万元和7.54万元,在村集体财务收入中所占份额也由1986年5.68 %上升到1995年15.5%。农户上交承包款及各种集资和罚款收入规模和所占份额的扩大,表明作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是我国村级权力和行政执行机构,由于这层机构不受国家财政上的资金支持,但必须承担本村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公益事业,经济建设等公共资产的建设任务,改革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村级经济的不断发展,上述公共资产建设所需的资金需求不断扩张,在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或成为“空壳”的村庄,村级的行政机构只能运用各种集资和罚款、提高农民上交承包款任务等手段取得各种收入,以此来满足公共资产投资和积累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从不同经济地区村集体财务收入规模和构成看,地区差异明显。东部经济地区由于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且经济发展起步早,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中、西部经济地区。1995年,东、中、西部经济地区村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占村集体财务收入的份额分别是71.6%、38.6%和34.1%,而农户上交承包款所占份额分别是9.5%、40.3%和36.5%。 表明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则为村公共资产建设方面所提供的资金就多,而农户上交的承包款则少。反之,则恰恰相反。

此外,如把村集体经营财务收入规模作为衡量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弱指标,即村集体财务收入低于5 万元的村视为“村集体经济空壳村”;5─1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10─50 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初期村”;50万元以上为“村集体经济实力强村”四种类型,1995年村集体财务收入少于5万元;5─10万元;10─50万元和50万元以上的村庄个数分别是59、33、111和36个,分别占调查村样本239个的24.7%、13.8%、46.4%和15.1%。从不同类型村庄的地区分布看,“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东、中和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分别是13.6%、27.1 %和59.3%;而“村集体经济实力强村”的东、中和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分别是58.3%、25%和16.7%。由此可以看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和“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绝大部分分布在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区,而“村集体经济实力强村”则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经济地区。

从不同类型村庄的村集体财务收入与农户上交款和集体统一经营收入之间的关系看,1995年“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农户上交承包款和村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占村集体财务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6.5%和15.3%,而“村集体经济实力强村”上述两项收入比重分别是13.6%和52.2%。表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见图1)。

图1 村集体财务收入与农户上交承包款、集体统一经营收入份额的相互关系

三、随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村集体用于统一再生产经营支出金额和份额不断上升,表明投资的扩张,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发展,仍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调查村统计结果表明,村集体用于统一经营扩大再生产的投资1986年和1995年分别是3.25万元和23.94万元,10年间增长了6.4倍。村集体用于统一经营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在村集体财务支出总额中所占份额由1986年的26.55%上升到1995年的51.5%,10年间提高了25 个百分点。所不同的是,村集体统一经营扩大再生产投资扩张主要集中于东部经济地区,而中、西部经济地区这一投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甚至趋于下降,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除了由于区位优势所产生的差别之外,农村集体经济的投资扩张能力不同,也是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东部经济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强,村集体用于统一经营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规模和支出份额高,促进了当地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而中、西部经济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农村集体经济积累能力低,村用于集体统一经营再生产投资少,进而又制约了当地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各业的发展。

四、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弱与村集体为农户提供的支农生产服务和村公益事业支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高,村集体用于支农生产和村公共资产建设方面所提供的资金就多,反之,则相反。

村集体用于支农生产和村公益事业的支出内容包括:购置农用生产性固定资产;农用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生产的流动费用支出;村级修桥铺路、社会福利等公众事业支出等。依据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小进行统计分组,1995年村集体经济薄弱或成了“空壳”的村庄,村集体用于支农生产和村公共资产建设方面的支出仅为0.37万元,而村集体实力较强的村庄,用于此项的支出金额达29.22万元, 两种不同类型村庄此项支出相差79倍。从支农支出和公共资产建设支出占村集体财务支出总额的比重看, 村集体经济薄弱或成了“空壳”的村庄, 此项支出比重为19.2%,而村集体实力强的村庄这一比重为28.7%,两者相差近10个百分点(见表2)。这一结果表明,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现行体制中, 村集体经济薄弱或成了“空壳”的村庄,由于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用于支农生产和村公众建设投资不足,导致了该地区村级经济发展缓慢,成为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表2 1995 年不同经济类型村集体支农和公益事业投资支出金额 (单位:百元)

村集体经济类型 村财务支出

用于支农生产和公益支出份额

总额(A)事业投资支出金额(B)(B/A)

1.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190.5636.690.192

2.村集体经济薄弱村

707.97

176.790.25

3.村集体经济发展初期村 1922.98

524.970.273

4.村集体经济实力强村

10180.49

2921.80.287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历经政策、体制的种种变化后,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加强,但从区域分布上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形势仍不容十分乐观。特别是中、西部经济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仍很薄弱,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积累机制,任务仍很艰巨。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所指出的“有钱办事,就是村级集体经济要有一定的实力。集体经济没有一点实力,村级组织就很难从物质条件上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发挥出来”。因此,完善我国农村双层经营责任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注释:

〔1〕本文是1996年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报告之二。 参加汇总分析的人员有:张文宝、曹力群、陈汉圣、武志刚、郭建军、罗远荣、戎刚等;执笔:郭建军;数据处理:郭建军、武志刚。

标签:;  ;  ;  ;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财政收支特点(一)--十年来农村集体经济运行分析_农村集体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