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试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试

高凌云, 胡翔龙, 许小洋, 吴宝华, 陈凌[1]2006年在《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利用针型温度传感针,对32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2cm的非经对照点共5个水平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进行了检测,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其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都较高,说明该部位的能量代谢可能较为旺盛,这可能是产生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许金森, 潘晓华, 萨喆燕, 胡翔龙[2]2010年在《电针对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影响的初步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常态下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Perimed5000)对2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同步测试督脉循行线下及其左右两侧旁开1cm对照部位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并观察针刺(电针)对其影响。结果 (1)健康人安静状态下沿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较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电针后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有增高,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高,电针刺激是否使沿经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增高尚待进一步研究。

许金森, 胡翔龙, 汪培清, 吴宝华, 张福强[3]2003年在《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情况 ,并与其左右两侧旁开 1cm非经非穴对照点处深部组织血流灌注量进行比较。方法 :应用瑞典百灵威公司生产的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 (Perimed 50 0 0 ) ,对 9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同步测试督脉线下

靳聪妮[4]2004年在《心包经前臂段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检测及其在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室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是人群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督脉线上的皮肤与深部组织温度均高于非经对照部位。本实验对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以及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进行观察,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及其与体表皮肤温度的关系,为探讨IRRTM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例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的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的经线上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了检测,同时观察心包经皮温与深部组织温度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心包经前臂段皮温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的影响,以及照射过程中皮温与深部组织温度相关性的变化。 结果: 1、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分布的这种循经特点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 2、正常情况下,心包经皮温与其相应深部组织温度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激光照射时,皮温较深部组织温度升高的速度快,且幅度也大,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明显降低。结束照射后,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又逐渐恢复。 3、激光照射内关穴使健康人心包经前臂段皮温及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升高,经线上的温升较非经线快,结束照射后这种温升还可维持一段时间。 结论:以上实验结果表明:(l)大多数被观察的志愿者,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2)激光照射穴位,温度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热能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由里向外扩散至皮肤表面,是产生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本实验结果为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提示经脉可能是某种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和转换的通道。

许金森, 潘晓华, 胡翔龙[5]2008年在《针刺对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影响的初步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常态下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瑞典百灵威公司生产的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Perimed 5000),对9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同步测试督脉循行线下及其左右两侧旁开1cm对照部位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结果1、常态下沿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较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高(P<0.01);2、电针后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有增高,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高,电针有使沿经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一步增高的趋势。

高凌云[6]2000年在《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经线上的皮肤温度高于对照点。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经线皮肤表面具有旺盛的微循环。福建中医药研究院经络研究室在实验中发现背部冷负荷后,在皮温的自然恢复过程中,督脉线上的温度恢复最快。为了进一步探讨经线上相对高温带形成的原因,本文对30例健康受试者的背部督脉的皮温及皮下深部组织温度进行了测定。督脉线上选神道、第八胸椎棘突下、脊中、悬枢、命门五个测试点,并以其两侧旁开2cm处作为对照。温度测定中分别检测了各该点的皮温及皮下2cm、1.5cm、1cm三个深度的组织温度。其中10名受试者还记录了沿督脉的红外辐射轨迹。 实验结果表明:督脉上的皮温及其深部组织温度都显著高于非经线区,而两侧非经对照点间则无显著差异。以针形温度计进行检测时,测试的部位愈深,组织的温度也愈高。应用红外技术在没有外界因素干扰或刺激的情况下记录到督脉辐射轨迹。上述实验结果提示经脉线上出现相对高温带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生命现象,其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中,并与该处旺盛的氧代谢密切相关。该部经脉线的相关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经脉线下相关的深部组织中的热能由里向外扩散,但至皮肤表面仍保持相对高温区带,从而产生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产生与经脉线上相关组织的这种特殊温度状态密切相关。本实验结果为说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产生的机理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资料。

陈铭, 吴祖星, 胡翔龙, 许金森[7]2011年在《针刺时督脉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与温度的实验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常态及针刺时督脉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的变化,探讨督脉线下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督脉循行线上取身柱、至阳、中枢、命门、第四胸椎棘突下、第十二胸椎棘突下6个测试点,在各测试点左右1.5~2 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分为督脉组、左对照点组、右对照点组,连续同步记录氧分压与温度60 min,观察其在电针前、电针腰阳关穴时、电针后的变化。结果在正常情况下沿督脉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显著高于左右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督脉线上测试点氧分压电针腰阳关穴时显著降低(P<0.05),电针后有非常显著降低(P<0.01),温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侧非经对照点无显著的变化。结论正常生理状态下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及温度都比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高,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氧利用率提高,能量代谢增强,并加速沿经能量及信息传导。

许金森, 郑淑霞, 潘晓华, 胡翔龙, 萨喆燕[8]2010年在《电针对人体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红外辐射轨迹影响的比较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常态下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的影响。方法观察2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针刺督脉的大椎、命门穴,用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和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①常态下沿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较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高(P<0.01);②电针后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电针前增高,但尚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③针刺使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和规整。结论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高,电针有使沿经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一步增高的趋势,提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机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许小洋, 胡翔龙, 吴宝华[9]2002年在《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的实验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 :利用改进型的氧传感针 ,对 2 8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 2 .5cm的非经对照点共五个水平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检测 ;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 :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 ,其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 (P <0 .0 5)。结论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旺盛 ,可能是产生沿该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靳聪妮, 胡翔龙, 陈铭[10]2007年在《心包经前臂段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定》文中提出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结果: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有循经的表现;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经脉线上的温度上升较非经线快,停止照射后还可持续一段时间。结论: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激光照射穴位,温度反应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本实验结果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

参考文献:

[1].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检测[J]. 高凌云, 胡翔龙, 许小洋, 吴宝华, 陈凌. 针刺研究. 2006

[2]. 电针对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影响的初步观察[J]. 许金森, 潘晓华, 萨喆燕, 胡翔龙. 环球中医药. 2010

[3].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观察[J]. 许金森, 胡翔龙, 汪培清, 吴宝华, 张福强. 红外技术. 2003

[4]. 心包经前臂段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检测及其在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的变化[D]. 靳聪妮. 福建中医学院. 2004

[5]. 针刺对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影响的初步观察[C]. 许金森, 潘晓华, 胡翔龙. 中国针灸学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8

[6].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试[D]. 高凌云. 福建中医学院. 2000

[7]. 针刺时督脉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与温度的实验观察[J]. 陈铭, 吴祖星, 胡翔龙, 许金森.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8]. 电针对人体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红外辐射轨迹影响的比较观察[J]. 许金森, 郑淑霞, 潘晓华, 胡翔龙, 萨喆燕.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10

[9].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的实验观察[J]. 许小洋, 胡翔龙, 吴宝华. 针刺研究. 2002

[10]. 心包经前臂段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定[J]. 靳聪妮, 胡翔龙, 陈铭.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

标签:;  ;  ;  ;  ;  ;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