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ISO9000认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企业ISO9000认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龚丕洪[1]2003年在《我国小企业ISO9000认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SO9000族国际标准是为适应国际贸易和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在总结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该系列标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一经问世,立即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纷纷采用。随着国际经济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有效地执行ISO9000族国际标准对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降低生产(或服务)成本,建立客户对企业的信心,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意义重大。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它在我国经济发展、就业和社会协调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由于它们的管理大都不是很规范,导致许多小企业面临着诸多问题。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许多小企业为了进入全球大市场和提高自身竞争力,正在积极探讨或进行ISO9000认证。但现时中仍存在质量管理不务实的现象,往往把获得质量体系认证作为广告,而不是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管理工具;注重文件程序与标准的符合性,而忽视管理程序的实效性;重视外部认证,忽视内部审核;对认证的实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QL压铸厂认证中,我作为管理者代表,亲历了ISO9000认证,感受到现代管理理论和ISO9000系列标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企业运作过程中已暴露出来的或潜在的许多管理问题,以ISO9000认证为手段可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认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管理问题,可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来求解。本文共有四章,第一章介绍了小企业的概念、地位与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并说明了ISO9000认证的必要性,第二章对ISO9000系列标准的由来及认证工作进行了阐述,第叁章通过对现代管理理论和ISO9000系列标准的分析,结合认证工作实践,对企业目标、组织机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立等认证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了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依据和解决办法。第四章对认证过程中我国小企业文化背景、外部环境、自身的不足提出了探讨。<WP=3>本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ISO9000认证与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在联系,用现代管理理论来说明ISO9000认证的科学依据,并以具体企业为例说明认证中问题的解决方法。我希望本文对正在进行和已经通过ISO9000认证的小企业有所帮助,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认识来对待ISO9000认证工作。世界公认的着名质量管理学家,美国的J.M朱兰博士称“21世纪是质量世纪”。ISO9000系列标准会给认证企业带来持续的压力和动力,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对管理基础薄弱的小企业来讲,应积极加入ISO9000一族,走向管理现代化,实现二次创业。

徐北[2]2001年在《小企业ISO9000认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小企业已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但由于对它们的管理不规范,导致许多小企业面临着诸多内外管理问题。 随着ISO 9000系列标准在全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许多小企业为迎接我国入世、早日进入全球大市场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在探讨或进行ISO 9000认证。在工厂认证的理论与实践中我体会到现代管理理论和ISO 9000系列标准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企业运作过程中已暴露出来或潜在的许多管理问题,以ISO 9000认证为手段可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认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管理问题,可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来求解。 文中仅就深入体会的几个问题谈出几点看法: 1、通过认证工作使许多企业无明确经营方针、目标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一问题可用目标管理理论来解决; 2、认证工作中要对组织机构做必要或重大调整,就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阻力,这时需要用组织行为学中有关组织变革的理论加以化解; 3、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我国企业的弱项,通过ISO 9000认证,可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式; 4、我们的企业长期以来都是以生产型管理为主,在生产管理上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许多企业生产技术准备不落实,责任不清,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等,这些可以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特殊过程和关键工序控制等为手段来解决。ISO 9000认证还把产品质量控制之手延伸到供应商,只要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考虑就能理解; 5、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利润空间日益缩小,大家都想搞成本控制,但苦于原始记录不齐备,ISO 9000认证能为成本核算打基础; 6、追求顾客满意成为企业又一重大目标,怎么“追”? ISO 9000认证为企业提供如服务控制等基本模式; 7、创新现在成了理论界的焦点话题,但实践还得在企业中进行,ISO 9000系列标准提供了成体系的保证企业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不 断改进的措施: 8、预防哲学被有的人称为二十一世纪的质量管理哲学,而ISO 9000S 系列标准就是前馈控制的有利手段; 9、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支持,特别是企业领 导者如何领导认证工作,需要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 另外贯标过程中,由于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小企业条件的制约, 使得本上化问题成为研究的难点。 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到对质量管理理念与哲学孜孜以求的“零缺陷”的方法,可以说学派纷坛, 对管理基础薄弱的小企业来讲,应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实现二次创业, 走向管理现代化。

徐北, 王东华[3]2001年在《小企业ISO 9000认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小企业认证,通过现代管理理论与 ISO9000认证实践相结合,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二次创业。

孟祥红[4]2004年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论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其演进的过程做了较为深入、系统地分析、比较和评述,并重点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测度理论。然后,论文运用系统科学、应用统计学、信息论、技术创新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深入分析了度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核心要素。针对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尚不能普遍适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测度尚无广泛适用的评价标准,论文进而设计了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套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的评价标准。根据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论文还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多层结构聚类分析评价模型。最后,论文以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出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律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对策。论文的内容可简要归纳如下。1.论文的头叁章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其演进的过程做了较为详尽的评述和比较,并把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然后,重点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测度理论。第四章针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实际和特点,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调查测度体系,提出了以数据描述、分析为主的实证分析框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2.第五、六两章根据调查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对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模式等侧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宏观上分析和解释了技术创新的现实及规律性。3.第七章设计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用“相关分析”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指标的筛选问题;运用“熵值法” 、“模糊聚类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并建立了多层结构的系统聚类分析评价模型。4.第八章按照多层结构的系统聚类分析评价模型,对河北省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等进行了多层次比较分析,从微观上完整、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5.最后一章是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可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丁园[5]2010年在《国际视角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在"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论题在全球愈发受到关注的背景下,本文立足国际视角,结合中国国情,阐述了中小企业的定义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国外相关动态,对中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瑞超[6]2004年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之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最初兴起于实践界,由于其为企业所带来的巨大的积极价值,近年亦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外包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外包进行了研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使企业聚焦主营业务、掌握专业的管理程序与服务、持续性获取先进的专业技术、增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效能、控制经营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许多企业纷纷选择从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由内部人员完成的内部一体化的方式转向外包方式。但在给企业带来新机会和收益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带来的风险及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面对外包时尚的选择我们应慎之又慎。本文提出了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的多阶段决策模型,以期能对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内生于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为企业内外部各种不同的环境因素所影响和左右,不同的约束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因此各种不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而理论界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企业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各种可能做出选择,从而明确一些基本而关键的问题,既然是这样,结果就不必是唯一,也不可能是唯一,而重要的是在这一重复性的选择过程中,在把握好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做出选择。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对国内外的外包及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的一个综述 第二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的支持性理论分析 第叁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的风险性理论分析 第四部分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的多阶段决策模型

杨家珍[7]2011年在《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自1987年颁布第一个通用管理体系标准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来,又陆续颁布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国际管理标准,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各类组织的认可。1992年我国等同采用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开展认证认可工作,二十多年的认证实践显示,通过国际管理标准的认证使组织转变了经营理念,提高了管理水平,为组织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导致组织获得了认证证书但对国际管理标准的内涵不甚理解,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但运行效果较差,使得国际管理标准与组织实际经营相脱离,“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国际管理标准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西方管理实践和现代管理思想、理论、方法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实施必然会有许多不适应。表面上看是中西方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冲突,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如何将国际管理标准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如何让认证组织的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成为实施国际管理标准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论文致力于研究国际管理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剖析导致这些障碍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探讨克服这些障碍促进管理标准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本研究首先开展了问卷调查,针对组织高层管理者和中基层管理者设计了两种问卷,分别调查了不同类型的167家通过认证的组织。通过数据处理发现,国际管理标准在中国实施存在五个方面的障碍,在对这些障碍进行初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特别从知识学习规律的角度剖析了国际管理标准必然出现的问题。最后,引入知识发酵理论,建立了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从知识发酵的环境优化、知识母体的选择、发酵技术的引入与系统化、知识酶的形成与完善、知识繁育发酵吧的构建和完善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促进国际管理标准知识在我国的顺利传播,促进认证组织对标准知识的消化吸收,促进国际管理标准与组织实际运营以及中西文化的有效融合。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通过对组织高层和中基层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系统归纳出国际管理标准在我国实施的主要障碍;第二,从管理模式、人员素质、中西文化差异对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第叁,构建了国际管理标准实施的知识繁育模型。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可为认证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可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佚名[8]2006年在《建立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有益探索》文中认为中共河北省国资委委员会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峰峰集团委员会党建工作获得ISO9000质量认证颁证仪式。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河北省委副书记刘德旺,以及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认证认可

李江蛟[9]2007年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拓展和深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拓展和深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大质量系统的协同、顾客价值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卓越绩效与自我评估、绩效测量与平衡记分、可持续卓越经营等。本论文通过对质量概念拓展演化过程的分析,提出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需要确立大质量的概念。大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包括产品形成全过程的质量,又包括管理全过程的决策质量和经营质量,是实物形态质量和价值形态质量的统一。企业的大质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它包括多个子系统。通过深入分析大质量系统的特征,并应用自组织理论来研究大质量系统遵循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大质量协同概念的内涵和特点,探讨了大质量协同模式与环境的关系。指出:在环境的稳定期,大质量系统协同的重点是强调子系统的整合、和谐和平衡记分;在环境的动荡期或超竞争情况下,大质量系统协同的重点是强调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系统自身的柔性,在此,识别并正确选择序参量是关键,提出:组织学习是主导企业大质量系统进化的序参量。质量管理体系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础,而质量信息系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深入分析顾客价值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提出顾客价值的概念应该引入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质量管理应向以丰富顾客价值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大质量要求大体系。随着管理体系标准的增多,一体化是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和谐管理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最大化各子体系的协同增效作用,并通过风险管理使负效应最小化。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一体化功能实现的可能影响,并探讨了动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模式。大体系要求大优化。这要求企业采用卓越绩效模式,追求卓越经营。卓越绩效模式标准属成熟度标准,通过借鉴CMMI的理念,提出了企业管理体系成熟度的分级模型和连续模型并界定了其主要特征。卓越绩效模式标准的本质是自我评估,分析了自我评估的过程管理活动和采用模式的可能选择,并深入探讨了自我评估与组织学习的关系。绩效测量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基石,通过分析传统绩效测量体系的不足,探讨平衡记分卡与卓越绩效模式结合的可能途径,提出了体现大质量理念的卓越经营记分卡的概念、体系模式和评价方法,并通过具体实践实证研究,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竞争环境保持稳定,或它的主要方面是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变化时,企业追求卓越经营,可由卓越绩效模式标准提供的框架来指导,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但在剧烈的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条件下,这些框架不再继续适用。为此,提出需要开发一种二元的管理模式,来促进企业可持续的卓越经营。

陈宁[10]2010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宿管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导入项目的设计与运行》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分析、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以中国海洋大学宿管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导入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学生宿舍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导入过程分析、运行的过程控制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以期对高校学生宿舍应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有所借鉴和启迪,通过不断地提高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方面,通过对ISO9001标准、学生宿舍管理理论、项目管理理论的分析和中国海洋大学学生宿舍的现状分析,制订出宿管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导入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宿舍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方面,通过分析学生宿舍管理的基本内容、学生宿舍管理质量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住宿学生、家长及学校对学生宿舍管理的要求,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本着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管理服务思想,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通过界定学生宿舍质量管理中的“顾客”、“产品”和阐释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从学生宿舍的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服务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四方面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构成学生宿舍质量管理体系的四大要素。在学生宿舍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入方面,依照质量管理的原则,按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服务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个大过程进行导入,提出构建学生宿舍质量管理体系应重点控制的几个环节,即服务环节、管理环节、开发环节和采购环节。在学生宿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方面,提出运行条件、运行程序、运行保障是支撑体系运行的叁大要素。

参考文献:

[1]. 我国小企业ISO9000认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 龚丕洪.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2]. 小企业ISO9000认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徐北. 大连理工大学. 2001

[3]. 小企业ISO 9000认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C]. 徐北, 王东华. 全国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2001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1届MBA优秀论文专辑. 2001

[4].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理论与实践研究[D]. 孟祥红. 天津大学. 2004

[5]. 国际视角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J]. 丁园. 财会通讯. 2010

[6]. 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之探析[D]. 张瑞超. 山西大学. 2004

[7]. 基于知识传播视角的国际管理标准实施障碍研究[D]. 杨家珍. 天津大学. 2011

[8]. 建立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有益探索[N]. 佚名. 光明日报. 2006

[9].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拓展和深化的研究[D]. 李江蛟.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10]. 中国海洋大学宿管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导入项目的设计与运行[D]. 陈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小企业ISO9000认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