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研究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研究

程亮 管秀 江南大学

摘要: 本研究选择地处黄河古道两岸的河南省某地区一线乡村教师作为主要的调研对象,对我国典型地区的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一对一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影响乡村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主要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而尝试提出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对策。调查研究显示,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乡村教师缺乏有效提升信息素养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 教学设计;教学模式;STEAM教育

● 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愈发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然而在现实中,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依旧面临一些严峻的问题与矛盾。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乡村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素养,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得出,当代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类信息素养:①信息意识,即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有正确的理解;②信息获取、加工及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各类获取信息的方法;③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能够设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基于网络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优势对学习中呈现的问题进行诊断等[1];④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认知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自觉清除垃圾信息,避开有害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2]

● 调查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旨在对我国典型地区的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影响乡村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主要因素与作用机制。所选调研地区位处华北平原南部、河南省的东部,总人口数为86万,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4所,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达标县。在该地区尚存多种典型的乡村学校,包括教学点、完全小学、乡镇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等。

具体调研对象为河南省某地区的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在职教师,共计285人,其中男教师75人,女教师210人。调研方法是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以及访谈。问卷的回收率100%,有效率99.29%。问卷编制了选择题54题,开放性填空题1题。数据采用电脑软件SPSS、Excel、Tableau处理。

1.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变量及假设表述

基于已有研究文献提出的变量假设关系,研究以教师性别、学历、教龄所在学校类别等个人信息为自变量,以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应用与创新能力、信息道德、TPACK能力为因变量。[3]研究的基本假设为教师的个体因素如学历、教龄、所在学校类别会影响其信息素养及TPACK能力。随后,依据国际相关研究假设,对TPACK与另外三个信息素养变量做回归分析,检验TPACK是否能够对信息素养产生影响。研究的主要问题为:①该地区乡村教师发展水平的现状;②影响信息素养发展的个体因素;③乡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需求。

由于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比一般景观更富于时间性,其存在状态更是在动态的变化中,体现为一种景观过程,其空间格局随着时间的演变更为显著,所以对于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整体空间格局的分析,只能截取其典型的时空断面来进行分析,本文以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最为繁盛时期的清末民初为例,分析其空间格局:本文将主要景观节点、水系廊道和城市轴线相整合,绘制出清末民初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主要活动空间格局图。

1)详细了解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滚动预测的意义,对滚动预测的算法进行总结分析,了解其优缺点,分析适用范围。

在底物质量浓度2 mg/mL,酶解温度50℃,pH值12,酶解时间5 h条件下,考查酶添加量对玉米醇溶蛋白Zn2+螯合能力及酶解度的影响。

(3)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测试

(2)教师信息意识与态度水平分析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2)调研工具设计

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校园无线局域网建设的需求和方式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结合目前无线局域网的主流技术,通过实践对比,校园无线局域网采用无线网络本地转发模式,有线与无线统一的802.1x身份认证,就能做到兼顾性能、安全、便捷、经济因素下,实现无线网络与现有有线网络的无缝对接。统一的无线和有线用户管理,也有助于无线局域网的后期运行维护和相关管理策略的制定。按上述方案设计和建设的石家庄铁道大学无线局域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信效度检测去除个别问题后的各维度的α系数,即研究工具的信度,除信息道德与安全外的其他三个维度的系数均大于0.7,说明研究工具具有可靠性。将个别问题去除后的KMO的值为0.938,仍大于0.8,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研究中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提取方法得到结果表明保留题目的公因子方差全都大于0.4,解释的总方差为69.39%,表明研究工具的结果可以在70%的程度上对变量进行解释。通过旋转成分矩阵我们也可以得知保留题目的每个因子(变量)相互独立,即每个变量(因子)都是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维度的,它们之间不会相互交叉。因此,修改后的调研工具满足调查的基本需求。

● 数据分析与讨论

1.描述性数据分析

日本人占领芜湖,强占我家房屋做操场,练兵,养马,他们用绳子绑住我家房梁,另一头系在汽车上,车一开房子就垮塌了。日军围攻九江,发生激烈的巷战,反复拉锯,我家龙江里房屋悉数被毁。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汉口大屋辟为医院,战火中全被炸平。

①学校类型丰富,涉及教师及教学环境等外部条件差异较大。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学校类型占比最多的是“乡村小学教学点”(占比29.82%),属于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不同层次之间的学校教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新秩序”时期印尼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相对稳定,语言规划得以重视,政府提倡“优先印尼语,维护地方语,掌握外国语”,再次巩固了印尼语的地位。苏哈托政府试图同化华人,华人作为一个民族没有得到国家的认可,华语不论是作为华人的民族共同语还是印尼的地方语也均未获得官方认可。

本研究采用科隆巴赫α系数来判定研究工具信度,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以及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来对研究工具进行效度测试。[4]

扩大增值税增收范围改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仍然有些问题有待解决。

总的来说,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生态文明的定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虽然阐述的重点与视角有所不同,但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理解有着基本的一致性。综合参考学界的主要观点,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中,遵循其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重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物质、精神、文化和制度成果,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的一种文明形式,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

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与态度。95%以上的教师赞同在乡村小规模学校中发展信息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同样,90%以上的教师热衷于学习新的专业领域相关应用软件并积极使用它;并且,教师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问题会主动产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渴望。表明教师有融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与积极的态度。

(3)教师信息应用与创新能力分析

70%以上的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检索、筛选与使用的能力以及网络社交能力,半数以上的教师有基础的信息编辑、整合以及创作的能力。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分布相对均匀,各种类型学校均至少有半数以上具有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教师,但进行深度加工处理的能力不足,难以精加工使其能更适用于现实的教学环境与学生状况。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桑国元教授的观点,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敏锐性、信息加工、信息分享以及信息安全等几个部分。本研究选取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道德与安全的意识、信息应用与创作能力以及TPACK能力维度作为调研方向。研究工具的第一部分为基础信息,在本部分中笔者设置了性别、所属学校类型、教龄、学历等人种志信息,并在后期进一步探寻这些变量与信息素养的各个维度的相关关系。第二部分涉及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应用与创新能力、信息道德与安全以及TPACK四个维度。第三部分是信息素养提升需求,旨在调查乡村教师对现有信息技术培训的想法以及提升信息素养的实际需求等。

根据上述描述性分析可知,该地区学校类型丰富,教师来源广泛,样本丰富,教师队伍中年轻人才不足;在信息意识与态度方面,虽然环境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但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与态度;在信息应用与创作能力方面,调查对象大部分具备基本的信息收集检索能力,但缺乏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在TPACK方面,调研对象大部分在教学知识以及学科知识方面有深厚的积累,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的能力总体偏差。

2.相关及因果分析

②半数以上的教师都有15年以上的教龄,教师队伍结构呈现高龄化趋势。调查结果显示,66.32%的教师具有15年以上的教龄,具备5~10年教龄的教师占总体数目的16.49%,而具备三年以内教龄的教师仅占总体的1.75%,这显现出该地区教师队伍的高龄化趋势,青年教师严重缺乏。在与校长的访谈中得知当地的教师更新速率慢,且日常教学工作繁忙,难以有足够精力支撑教师进行自我提升的学习。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式来研究信息意识与态度和信息应用与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在实际工作中,客户信用信息的分析管理、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货款实时跟踪监测等环节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在基本的管理流程下,企业根据实际经营状况及客户信用情况对管理流程进行补充完善,在应收账款风险控制过程中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预防、监督与应对。

(1)相关性分析

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采用了Pearson相关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知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TPACK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558、0.567,即呈中度相关关系。信息应用与TPACK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521,呈现中度相关关系。TPACK与学校类型、学历低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226、0.159,而与教龄呈负的低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147。

五是对纯合同行为不服的救济方式。出让人完全依据合同约定追究受让人违约责任的,受让人认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则应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解决。如采砂船舶未按约定悬挂标识标牌、超船数作业、轮休船舶未集中停靠、未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及未按时交纳相关款项等。

通过结果可以明确在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应用与创新能力、TPACK三者之间存在中度的相关关系。这与研究之前采用的将三者均作为信息素养的维度是相吻合的,应进一步发掘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因果关系,从而证明TPACK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信息素养的变化。

而个体因素与信息素养几个维度之间均呈低度相关关系,原因可能在于,新教师引进之后,更多被分配至资源条件较差、类别较低的学校,这反而使这些学校的信息素养水平更高。其中,性别与信息素养之间相关关系较低,这与学者刘鹂之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5]

(2)回归分析

①TPACK与信息应用、信息意识的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变量间的回归分析,主要分析排除性别因素后的变量间的关系。根据下图显示调整后的R2是0.438,按照标准回归系数来看,TPACK对信息意识的影响系数为0.340,对信息应用与创造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367。由此可知TPACK对研究选定的作为信息素养水平判定的维度信息意识、信息应用与创造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可认为TPACK能对信息素养产生显著的影响,能够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新的维度。

②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与创作能力的回归分析。同理,研究中采用线性回归的方式,对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与创造能力作为两个现有的信息素养的维度进行进一步的证实。[6]由数据可知,信息应用对信息应用与创造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影响系数为0.558。这进一步证明选择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养的重要判断依据是可行的。

通过分析可知TPACK对传统的信息素养的维度有显著影响,可将TPACK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新的维度。为了让研究结果具有严谨性,我们对传统的信息素养的维度之间也进行了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对策

通过对问卷第三部分及访谈资料的整理,研究团队总结出目前乡村教师对信息素养提升的相关需求:

第一,教师们希望获得更为个性化的培训,期望获得能满足目前需要的培训活动;可以先对当地小区域范围内的教师代表进行培训,再由代表在对应的小区域范围内进行培训、推广、答疑解惑等;希望学校能与企业或高校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提供优质义务培训资源;希望能够举办信息技术活动或竞赛,通过竞争来充分调动教师的提升意识;乡村教师可以成立“乡村教师资源分享中心”,乡村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优质资源的共享,并进一步扩大范围让城镇教师也参与其中进行分享。

第二,除教师培训的提升方式之外,教育部门等政府机构也需进行调控,首先,完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为信息化教学进入乡村课堂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进行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动,促使乡村教师进行转变,这样一方面能够让乡村教师寻找到适合的学习榜样,向优秀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另一方面,优秀教师能够在精神层面上给乡村学校带来转变。并且,教育部门等政府机构需要完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标准,提升办学质量,尤其是在对教师的要求方面,不仅要严格控制新教师的能力素质的水平,而且要对“老”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以期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

第三,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要提升信息技术的技能,更需要转变意识与态度,要能够充分利用获得的资源进行教学。乡村地区当地的本土文化便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可以以学校为单位对当地的本土文化进行研究,并思考如何能够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让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够对本土文化有所传承,这也是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体现之一。

第四,尽管在乡村小规模学校中信息化的条件和水平有限,但是教师们大部分都配有手机。乡村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在网上获取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在网上学习一些教育课程,更可以获得国家或政府相关机构专门筹备发布的免费的教育资源。[7]并且,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和实际的乡村本土文化相结合,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增添新的生机。

● 结语

通过调研以及问卷,我们了解到乡村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等,倡导在未来的培训中,应当采取小班式的教学,最好能够实现一对一的辅导,或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师与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在线交流,并且当地教育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要能够整合当地教师的培训需求,为个性化的培训提供基础,并且要能够组织信息素养的相关竞赛与活动。

参考文献:

[1]钟志贤,王佑镁,黄琰,等.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01):65-69.

[2]谢安邦.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教师教育研究,2004(5):8-12.

[3][6]桑国元,董艳.论“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其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1):108-112.

[4]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刘鹂.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调查与实验,2005(5):37-41.

[7]董文军,宿春艳.我国农村小规模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4):97-103+108.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论文编号: 1674-2117(2019)10-0082-04

标签:;  ;  ;  ;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