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治理机制与效率特征&基于纵向与横向整合的理论与实证分析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组织治理机制及其效率特征——基于纵横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特征论文,效率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E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154(2007)03-0008-03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西方国家也被称为农业一体化或农业综合经营,它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组织是通过市场实现农业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的市场经济主体,它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微观主体,它向上连接市场,向下联系农民。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各种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属于企业的范畴,但又表现出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即其内部交易费用是以单个农户的分散生产为基础的。

本文试图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与方法,从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视角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借以研究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组织治理机制及其效率特征,以期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所裨益。

一、理论分析框架

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成立纵向一体化经济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交易费用,为经济行为预期提供保障。在农户与企业纯粹市场交易关系中,双方经济利益相向、不形成共同利益,双方为完全的自由买卖关系。由于双方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这种交易关系缺乏稳定性。双方合作要顺利进行的话,一般需满足以下条件:交易对象为大宗普通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比较小,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比较高,产量较为容易预测,企业需求量大且没有特别要求。否则,双方都有可能在认为于己不利的情况下退出交易,使合作破裂并给双方造成一定损失。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单个农户面对较大的市场时天然地处于弱势地位,不对称的市场弱势和境况类似的同业者,就构成了生产者进行横向联合组织专业性集体行动的动力和取向。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生产的生物性、地域的分散性以及规模的不均匀性存在,合作组织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黄祖辉,2000)。农业的产业特性和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农业更需要横向联合提高组织化程度来获得服务和增强竞争能力,因而成为农民获取规模化服务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为此,构建农业产业化组织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农业产业化组织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的理论分析框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组织和制度创新,是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过程。需注意的是,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分离的。在发达国家里横向一体化通常是同纵向一体化相结合的,因为初级合作社和生产者联合会在加工和销售其产品方面几乎始终是用纵向合作化的方式同私人企业或合作企业发生联系。按参加单位在经济上、组织上的紧密程度及在法律上的地位,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又可分为完全一体化和不完全一体化。完全一体化是指将农业生产连同相关联的农业产前部门、农业产后部门纳入同一经济组织,集中管理,成为新的法人。不完全一体化是指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使得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运销等环节上的企业或部门结合在一起,参加单位都是独立的经济组织,签订合同的双方都是独立的法人。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可分为六种基本类型(见表1)。

表1 农业产业化经营治理模式

同时,必须重视制度环境的影响,因为任何交易协调制度的安排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条件下起作用的。制度环境包括正式制度环境与非正式制度环境。前者具体包括宪法、法律、产权制度、流通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等,对违反正式制度的惩罚由正式制度的制定者或代理者来执行,由国家或政府权力来保证。后者具体包括文化传统、意识形态、风俗与习惯等,主要依靠社会舆论、道德约束、良心谴责和来自社会的不规则的“自发性强制”来保证执行。制度的存在能够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减少机会主义行为,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组织治理效率。

二、实证分析

(一)完全纵向一体化

美国自50年代以来,不少工商企业直接投资农业,建立了大型农工商综合体,主要表现为公司制农场。日本在二战前就以出现综合商社直接经营大农场,60年代以后随着农畜产品需求的增加,该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模式把农业的产前、产后部门与农业生产直接结合在一个经济实体中,免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加快了产品投入加工和投放市场的速度。不仅能减少各环节之间的交易费用,降低成本,而且它免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加快了产品投入加工和投放市场的速度;所有制单一、指挥管理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盈亏特点,即所有子公司的利润都归母公司所有,这就使其在盈利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完全横向一体化

以日本“农协”为例:“农协”通过它的各项事业组织、基层组织、各级联合会在农村形成了一个遍及农业生产、农业信贷、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保险、医疗、生活指导、信托等领域的网络。市场、企业、农民以“农协”为中心,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联合体。其农业产业化主要有加工企业+农协+农民、批发市场+农协+农民以及“农协”兴办的纵向一体化联合体三种组织形式。这种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纵向一体化的形成,使农民组成的各类合作社便利于与工、商、财界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农民通过合作企业逐步增加收入和提高现代化水平。

(三)完全纵向——横向混合一体化

在美国这种形式的一体化为合营制。随着合作社集中程度的提高,从加强农业产业化过程来看,农场主合作社日益渗透到农产品加工部门,并形成加强同大公司联合经营的趋势。大公司同合作社合办企业(主要是商业服务),可以拥有一个广大的合作社采购系统,有了稳定的、合格的和高质量的货源;就合作社来说,则有了销售市场的保证,找到了批发销路,它们还可以取得大公司担保的信贷,扩大自己的营业。合作社与大公司合办企业并不限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部门。在农户运输服务、食品广告和出口业务方面以及在保管和物资技术供应领域都有这样的企业。

(四)不完全纵向一体化

这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一体化形式,亦称为合同制的一体化。采取合同制形式,工商企业可以不需对土地进行投资,也可不承担农业因自然灾害而遭受的风险。通过订立合同,农场主可以获得改善生产方法以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技术及相关设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可以使他的产品有可靠的市场和销售价格,从而保证了农场主的收入。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商来说,合同制可以使他们获得符合要求的原料或成品,货源丰富有保障;对生产资料的生产者和供应商来说,合同制可以使他们生产的生产资料有可靠的销路,从而保证并加速了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五)不完全横向一体化

不完全横向一体化是指由若干农场主组成的农业合作社。在法国各种类型农业合作社非常发达,概括起来可分为五种类型:生产、运输和保管合作社;购销合作社;服务合作社;由农场主投资的农机、化工等供应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合作企业;共同开垦合作社。目前,法国农场基本上全部参加了合作社。这些由农场主投资开办的工、商、服务性合作社是法国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水平同工业经济、城市生活水平拉平的主要手段。随着专业化、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合作社内各农场和合作社之间的结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

(六)不完全纵向——横向混合一体化

不完全纵向——横向混合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工商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之间的联合经营即初级合营制。在二战后前西德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农业合作社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它为私人工商业资本打入农业、建立纵向一体化提供了广泛的可能和方便的渠道,从而使农业合作组织日益被纳入纵向一体化的轨道。同时,农业合作组织的经营范围和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它本身也日益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直接体现者。例如莱因供销合作中心,一方面同30个马铃薯加工企业订有供货合同,另一方面又同数千户农场订有购货合同,形成了混合一体化经营。

三、经验与启示

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中,可以引出如下启示: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要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是维系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程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第二,农科教结合,提高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要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重点是提高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农业服务社会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上“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种一体化的全程服务,不但经营风险大幅度减少,而且也使综合体的整体效率大大提高。因此,要加快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样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第四,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积极扶持和引导。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定政策、提供低息贷款等措施直接或间接地对农业生产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另外政府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有序运营的规章和保护措施,来规范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治理机制与效率特征&基于纵向与横向整合的理论与实证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