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对兔骨骼肌挫伤后修复作用的研究

按摩对兔骨骼肌挫伤后修复作用的研究

张静[1]2003年在《按摩对兔骨骼肌挫伤后修复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骼肌损伤在运动医学中是常见病、多发病,肌肉损伤常导致肌组织血肿,瘢痕修复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运动寿命构成威胁,了解与认识骨骼肌损伤的病理、病变与转归,探讨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一直是运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骨骼肌损伤后治疗手段很多,多采用按摩、中药、针灸、封闭、理疗以及其他方法等,按摩与这些治疗手段相比,不仅能行之有效的治疗肌肉损伤,而且临床效果显着,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实用。但是,目前对于按摩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报道较多,基础性的实验研究较少,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实验旨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一步探讨按摩治疗骨骼肌损伤的机理。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肌动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反应产物的表达进行量化,并结合光镜技术观察肌肉组织的病理变化,为按摩治疗骨骼肌损伤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本实验利用自制打击装置,造成兔双后肢腓肠肌急性挫伤模型。23只日本大耳白兔,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21只随机分为A、B两大组。A组为损伤后自然恢复组15只,根据损伤恢复时间分为损伤1小时组,损伤2天组,损伤7天组,损伤12天组,损伤17天组,每组3只;B组为按摩治疗组6只,从损伤后7天开始按摩,根据按摩时间分为按摩5天组,按摩10天组,每组3只。取材后分别对按摩组和自然恢复组进行肌肉组织学观察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反应产物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1)肉眼观察发现:自然恢复组肌肉皮肤颜色发白,皮肤与筋膜有明显粘连现象,有淡黄色脂肪样物质增生,并有硬结。按摩治疗组肌肉皮肤颜色接近正常,皮肤与筋膜粘连不明显,没有按摩对兔骨骼肌挫伤后修复作用的研究张静硬结。说明按摩治疗组肌肉灰复情况好于自然灰复组。(2)光镜观察发现:按摩治疗组炎症程度、肌细胞的坏死程度较同期自然恢复组轻。说明按摩促进损伤肌组织的修复,并减少肌细胞的坏死,减少瘫痕过度增生,促进肌肉再生,缩短恢复时间。(3)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肌动蛋白阳性产物定量分析发现:骨骼肌挫伤后肌动蛋白的平均光密度显着性下降,到损伤后17天虽有所升高,但也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肌肉损伤造成肌动蛋白的表达减少,并且其再生和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按摩治疗10天组损伤肌肉的肌动蛋白的平均光密度显着性高于同期自然恢复组,说明按摩能促进损伤肌肉肌动蛋白的表达,从而为肌肉收缩功能的恢复提供物质基础。

刘志华[2]2014年在《回医理筋手法对家兔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IGF-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动态观察回医理筋手法对成年雄性家兔自由落体挫伤模型的治疗效应,采用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原理和实验技术,以组织学评分表、IGF-1、IGF-1mRNA及损伤肌细胞凋亡率等指标,探索回医理筋手法的机械刺激作用在对急性软组织损伤治疗过程中,其生物学效应机制是否是通过刺激机械刺激生长因子IGF-1,内源性IGF-1mRNA表达增强,大量的IGF-1被激活,加速成肌细胞的增殖过程,进而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214只实验兔随机编号,1-24号只设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8个观察点每次处死3只进行对照观察;其余25-214号为动态观察组。自然恢复组40只,在8个观察点每次处死5只进行对照观察,动态观察组150只兔全部采用2.0Kg重物自由落体挫伤法对其右后下肢腓肠肌进行打击造模,造模后随机分为5组。第1组设为B组:40只,在造模后第1天开始进行回医理筋手法治疗,每天1次,共计20次,并与8个动态观察点各处死5只兔取材观察;第2组设为C组:35只,在造模后第2天开始进行回医理筋手法治疗,每天一次,共计,19次,在后续观察的7个动态观察点各处死5只兔取材观察;第3组设为D组:30只,在造模后第3天开始进行回医理筋手法治疗,每天一次,共计,18次,在后续观察的6个动态观察点各处死5只兔取材观察;第4组设为E组:25只,在造模后第4天开始进行回医理筋手法治疗,每天一次,共计,17次,在后续观察的5个动态观察点各处死5只兔取材观察;第5组设为F组:20只,在造模后第5天开始进行回医理筋手法治疗,每天一次,共计,16次,在后续观察的4个动态观察点各处死5只兔取材观察。并通过免疫组化法、WB(Western blot)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大白兔腓肠肌损伤后的自然修复过程中及回医理筋手法治疗后IGF-1的表达情况与组织恢复情况。结果:(1)急性挫伤后自然恢复组IGF-1及IGF-1mRNA相对积分光密度值与空白对照组对比:对照组骨骼肌未见表达;损伤后第1天即有较弱的表达,随后表达量逐渐上升,5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0天时仍有表达。(2)损伤后1-5天,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手法干预组各动态观察点IGF-1及IGF-1mRNA的表达均有显着性差异,总体变化趋势均逐渐增高;第5天以后自然恢复组和手法干预组的IGF-1及IGF-1mRNA的表达均逐渐减弱;其中损伤后第1-4天早期干预组差异不大,第5天干预组在理筋手法干预后IGF-1及IGF-1mRNA的表达显着增强,后期减弱恢复也较为明显,较其他干预组均有显着性差异。(3)自然恢复A组及回医理筋手法干预B-F组损伤后前5天,各组损伤组织纤维细胞凋亡阳性表达都呈逐渐增强趋势,第5天后逐渐减弱;其中B-E组细胞凋亡不足,F组第5天手法干预后凋亡显着性增强,之后减弱较为明显,第20天时接近正常,与其它各组均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兔骨骼肌中重度挫伤后自然恢复过程的变化规律是:急性损伤自然修复从损伤后的第2天起开始,第5天时达到最佳修复状态,之后逐渐恢复,至第20天时并没有完全修复。(2)回医理筋手法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的机制是通过调节IGF-1及IGF-1mRNA的表达,在损伤局部调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效诱导损伤组织细胞的凋亡加速,加速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转化,进而加速组织修复速度,最终达到愈合的目的。

李娜[3]2014年在《斜刺对急性钝挫伤模型兔腓肠肌IGF-1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斜刺和环孢素A (CsA)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兔行为学、血清标志酶、组织形态学和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斜刺阿是穴促进骨骼肌挫伤后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环孢素A (CsA)组、针刺组、针刺合并CsA组,每组6只。采用“重物自由落体打击法”,通过连续20次撞击造成兔急骨骼肌钝挫伤模型。针刺组采用阿是穴斜刺干预,CsA组腹腔注射CsA(9.25mg/kg-d)、针刺合并CsA组采用针刺联合CsA注射干预,模型组不干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24h、造模后48h、造模后72h测量腓肠肌周长及肌硬度;各组兔于造模后72h进行腓肠肌损伤部位取材,做腓肠肌病理,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兔腓肠肌形态学改变;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含量(LDH)含量;并通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损伤局部IGF-1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结果:1.行为学观测显示:(1)体重:在同一时间窗下(造模前,造模后24h,造模后72h),各组兔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组别兔在不同时间窗下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2)腓肠肌周长:在同一时间窗-下(造模前,造模后24h,造模后48h,造模后72h),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各干预组周长显着增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周长有减小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干预组间相比周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3)腓肠肌硬度:造模前,各组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24h(针刺即刻)与造模后48h(针刺后24h)变化趋势一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各干预组腓肠肌硬度显着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腓肠肌硬度有减小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干预组间相比,腓肠肌硬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72h(针刺后48h),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sA组、针刺合并CsA组腓肠肌硬度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腓肠肌硬度有增加趋势,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叁个干预组比较,针刺合并CsA组较针刺组腓肠肌硬度增加(P<0.05)。2.造模后72h血清CK、LDH含量显示:(1)血清CK: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sA组,针刺合并CsA组血清CK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干预组间均无统计学(P>0.05)。(2)血清LDH: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干预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叁个干预组比较,CsA组较针刺组血清LDH显着上升(P<0.05),其他干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腓肠肌病理变化:从光镜结果看,空白组可见:肌纤维横切面呈多边形,大小均等;肌纤维纵切面见肌细胞呈长条状,相互平行排列。模型组可见:模型组肌纤维横切面呈不规整多边形,部分肌纤维水肿,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且以弥散性炎性细胞增多为主。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可见:肌纤维横切面呈不规整多边形,大小较均等,排列较整齐,局部炎性细胞浸润更明显,炎症反应集中于肌纤维损伤处且表现为从外向里渗透。CsA组可见:肌纤维横切面呈不规整多边形,大小不均等,肌纤维肿胀程度较模型组减轻,部分肌纤维断裂,损伤处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减弱。针刺合并CsA组可见:肌纤维横切面呈不规整多边形,大小较均等,可见肌纤维肿胀明显,肌细胞间隙明显减小,炎性细胞浸润。从透射电镜结果看,空白组可见:肌节、肌丝排列整齐,肌节完整,肌原纤维中Z线、M线清晰、连续。模型组部分肌纤维紊乱,无法区分A、I带,Z线、M线模糊。针刺组肌原纤维形态大致正常,肌丝总体排列整齐,肌节未见肿胀,Z线、M线清晰,部分略有位移。CsA肌节大小不一,肌丝紊乱,部分肌原纤维断裂,Z线、M线断裂、移位。针刺合并CsA组肌节大小不一,部分肌原纤维扭曲、断裂,部分Z线、M线断裂。4IGF一1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各组IGF-1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CsA组IGF-1mRNA表达升高(P>0.05), IGF-1蛋白表达下降(P>0.05),针刺组IGF-1mRNA与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叁个干预组相比,针刺组和针刺合并CsA组较CsA组IGF-1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结论:1.本实验中的造模方法可以成功复制骨骼肌急性闭合性钝挫伤模型。2.针刺、CsA、针刺合并CsA干预均对骨骼肌结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CsA干预可能通过抑制损伤局部骨骼肌炎性反应,一定程度延缓了针刺的修复作用;针刺合并CsA较单纯CsA干预效果更优。4.斜刺阿是穴可有效地促进腓肠肌急性钝挫伤修复,斜刺阿是穴对于骨骼肌损伤是高效的治疗方法,有效促进损伤局部骨骼肌结构和功能恢复,并对局部的炎性反应产生了良性的诱导,其治疗机理可能与上调IGF-1基因和蛋白表达,进而开放相关修复通路有关

李俊华[4]2011年在《针刺对大鼠骨骼肌挫伤后组织修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针刺对SD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病理改变的影响、不同时期骨骼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的变化和胶原纤维变化的影响,了解针刺对骨骼肌钝挫伤愈合进程和质量的影响,进而探讨针刺促进骨骼肌钝挫伤愈合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2%戊巴比妥钠0.25ml/100g腹腔注射麻醉后,对大鼠右后肢腓肠肌内侧面实施钝性打击伤,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损伤处进行针刺治疗,一组待其自然愈合。在损伤后即刻、第1天、第2天、第4天、第6天分别处死大鼠并取损伤处肌肉,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损伤处肌肉的病理变化,用Mallory叁色染色法观察分析损伤肌肉的胶原纤维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含量。研究结果:1)从HE染色光镜结果来看,与自然愈合组相比,在损伤后最初几天炎症反应最为活跃的阶段,针刺治疗组损伤区域炎性细胞浸润更为集中和明显。针刺治疗组新生肌管出现较早、数量较多;在损伤后第6天,针刺治疗组大鼠损伤处肌纤维排列规整致密,炎性细胞消散,未见明显瘢痕形成,损伤处基本愈合。而自然愈合组大鼠损伤处肌纤维仍有水肿,排列松散,变性坏死处纤维结构未恢复,仍有炎性细胞浸润,并开始有瘢痕形成。2)针刺治疗组与自然愈合组在损伤后第1天均有肌卫星细胞出现,针刺治疗组PCNA阳性的肌卫星细胞核数目在大鼠伤后第2天时达高峰,而自然愈合组在伤后第4天达高峰,两组PCNA阳性的肌卫星细胞核数目在大鼠损伤后第6天均下降。在损伤后第1天、第2天、第4天,针刺治疗组PCNA阳性的肌卫星细胞核数目均比自然愈合组多,且在损伤后第2天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3)采用针刺治疗后,骨骼肌修复组织的胶原纤维阳性数在损伤后第6天明显升高,与自然愈合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自然愈合组则呈整体上升缓慢趋势,两组的胶原纤维在伤后4天内没有显着差异,6天内两组的胶原纤维都呈上升趋势。结论:1)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早期,针刺能促使炎症反应早期出现和及时消退,从而加速坏死组织的清除;针刺治疗能够加速胶原纤维形成及稳定。2)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期,针刺能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及其高峰期提前,促进肌肉再生。3)骨骼肌钝挫伤后实施针刺治疗,能够加速损伤部位的骨骼肌再生,加速组织愈合的进程。

陈欢[5]2014年在《基于bFGF/ER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bFGF/ER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骨骼肌损伤后肌肉修复再生的作用与机制方法:第一部分:电针阿是穴对大鼠腓肠肌损伤早期肌肉修复再生的影响。通过积累性钝挫伤结合动物跑台离心运动的方法建立SD大鼠腓肠肌损伤模型,观察电针阿是穴对大鼠腓肠肌损伤后1d、4d、7d的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PCNA、Desmin、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阿是穴对大鼠腓肠肌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与机制;第二部分:电针委中穴与阿是穴对兔急性腰肌钝挫伤修复期肌肉修复再生及bFGF/ERK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钝挫伤的方法建立新西兰大耳兔急性腰肌损伤模型,观察电针委中穴与阿是穴对损伤后1d、4d、7d、14d兔血清CK活性的动态调节,结合损伤后14d兔腰肌肌细胞数量、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每肌纤维细胞核数、Ⅰ级肌束膜厚度、组织形态改变等组织学指标的变化,分析比较电针委中穴与阿是穴的作用差异,并且通过观察损伤后14d兔腰肌PCNA、Desmin、ERK1/2的表达变化,结合血清、腰肌以及脊髓中bFGF含量的改变,探讨电针委中穴与阿是穴对兔急性腰肌钝挫伤肌肉修复再生的作用机制;第叁部分:电针阿是穴对应用U0126抑制剂的兔急性腰肌钝挫伤修复期肌肉修复再生及bFGF/ERK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钝挫伤的方法建立新西兰大耳兔急性腰肌损伤模型,应用ERK抑制剂U0126观察电针阿是穴对损伤后1d、14d兔血清CK活性的变化,以及兔腰肌肌细胞数量、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每肌纤维细胞核数、Ⅰ级肌束膜厚度、组织形态改变等组织学指标的变化,结合兔腰肌PCNA、Desmin、ERK1/2与bFGF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bFGF/ERK信号通路对电针阿是穴促兔腰肌钝挫伤后肌肉修复再生的介导作用。结果:1.电针阿是穴对大鼠腓肠肌损伤早期肌肉修复再生的影响: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损伤后4d电针组腓肠肌炎症细胞浸润有所减轻,肌细胞再生较丰富;损伤后7d电针组结缔组织增生程度低于模型组,且组织形态学损伤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腓肠肌Desmin与bFGF在损伤后1d均高于模型组(P<0.01,P<0.05),在损伤后4d腓肠肌PCNA、Desmin与bFGF均高于模型组(P<0.05,P<0.01,P<0.01)。2.电针委中穴与阿是穴对兔急性腰肌钝挫伤修复期肌肉修复再生及bFGF/ERK信号通路的影响:从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损伤后14d,模型组肌纤维排列不齐,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再生肌细胞较少,电针委中组肌细胞体积较大,可见肌细胞再生并逐渐融合,结缔组织增生程度较轻,而电针阿是穴组可见较多新生的肌细胞,结缔组织增生程度同样较轻;模型组肌细胞数量MM、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CSA、每肌纤维细胞核数NPF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P<0.01,P<0.01),组织形态学损伤评分以及Ⅰ级肌束膜厚度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其中肌纤维CSA、NPF均低于电针委中组(P<0.05,P<0.05)与电针阿是穴组(P<0.05,P<0.05),组织形态学损伤评分以及Ⅰ级肌束膜厚度均明显高于电针委中组(P<0.01,P<0.05)与电针阿是穴组(P<0.01,P<0.05),而电针委中组组织形态学损伤评分低于电针阿是穴组(P<0.05);损伤后1d,模型组、电针委中组与电针阿是穴组血清CK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在损伤后4d电针委中组与电针阿是穴组均高于模型组(P<0.01,P<0.05),在损伤后7d模型组再次回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委中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阿是穴组(P<0.05),电针阿是穴组低于模型组(P<0.05),在损伤后14d模型组仍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而电针委中组与电针阿是穴组均低于模型组(P<0.01,P<0.01);损伤后14d,模型组兔腰肌PCNA、ERK1/2以及bFGF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1,P<0.05,P<0.01),其PCNA、Desmin、ERK1/2以及bFGF的表达均低于电针委中组(P<0.05,P<0.05,P<0.05,P<0.01)与电针阿是穴组(P<0.01,P<0.05,P<0.05,P<0.01);电针委中组兔腰肌PCNA与bFGF的表达低于电针阿是穴组(P<0.05,P<0.01);模型组兔腰段脊髓bFGF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并且低于电针委中组(P<0.01);损伤后4d,模型组血清bFGF均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委中组(P<0.05)与阿是穴组(P<0.05);损伤后7d,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损伤后14d,模型组低于空白组(P<0.01),而电针阿是穴组低于电针委中组(P<0.05)。3.电针阿是穴对应用U0126抑制剂的兔急性腰肌钝挫伤修复期肌肉修复再生及bFGF/ERK信号通路的影响:从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损伤后14d,模型组肌纤维排列不齐,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再生肌细胞较少。模型抑制组肌细胞缺失明显,肌细胞体积明显减小,仅有少量结缔组织增生。电针组肌纤维排列较整齐,可见较多新生的肌细胞,轻度结缔组织增生。电针抑制组有少量肌细胞再生,较严重的结缔组织增生;模型组组织形态学损伤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P<0.01),低于模型抑制组(P<0.01),电针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抑制组(P<0.01);模型组肌细胞数量MM、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CSA、每肌纤维细胞核数NPF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P<0.01,P<0.01),高于模型抑制组(P>0.05,P<0.01,P<0.05),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P<0.05,P<0.05)与电针抑制剂组(P>0.05,P<0.05,P<0.01);模型组Ⅰ级肌束膜厚度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抑制剂组(P<0.05),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与电针抑制剂组无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血清CK含量高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抑制剂组无显着差异(P>0.05),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与电针抑制剂组(P<0.05)。损伤后14d,模型组兔腰肌PCNA、ERK1/2以及bFGF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1,P<0.01,P<0.05),模型抑制剂组PCNA、Desmin、ERK1/2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1,P<0.01,P<0.01),电针组PCNA、Desmin、ERK1/2以及bFGF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1,P<0.05,P<0.05,P<0.01);电针抑制剂组PCNA、Desmin、 ERK1/2的表达均低于电针组(P<0.05,P<0.01,P<0.01)。结论:1.电针阿是穴能促进大鼠腓肠肌损伤早期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且可能与其上调bFGF的表达有关;2.电针委中穴与阿是穴均能够促进兔腰肌急性钝挫伤修复期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组织再生修复的成熟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局部组织、血清以及脊髓中bFGF的含量变化有关,ERK1/2信号通路可能是介导电针发挥作用的主要通路之一;3.电针委中穴对兔腰肌损伤的促修复再生作用有优于电针阿是穴的趋势,两者的作用途径可能存在差异:电针委中穴可能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的整体调节发挥作用,因此能更明显的促进脊髓bFGF的释放,两者的明确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电针阿是穴可能主要通过局部机械牵拉刺激发挥作用,因此对局部组织中bFGF的促进调节更明显;4.应用ERK抑制剂U0126可部分阻断电针阿是穴对兔腰肌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肌肉的再生成熟度的促进作用,bFGF/ERK信号通路可能是电针阿是穴促肌肉修复再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谢辉, 唐成林, 陈晓琳, 唐念珍, 韦贵勇[6]2014年在《按摩通过改善VEGF活性及血供促进兔骨骼肌损伤修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按摩对兔股四头肌损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按摩促进肌肉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2只,体重(2.0±0.5)kg,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A组,n=3)、按摩前损伤组(B组,n=3)、损伤后第5天按摩组(C组,n=9)和自然恢复组(D组,n=9)、损伤后第10天按摩组(E组,n=9)和自然恢复组(F组,n=9)。A组实验动物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其余五组实验动物用自制打击器制备兔股四头肌损伤模型。C、E组于造模后第3天开始按摩,每天1次(转速2 600 r/min,时间15 min),至处死取材为止;D、F组不予按摩。所有组实验兔于伤后各时间段行超声检查。于损伤后第5天和第10天取材,将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和Westen印迹检测,并与A、B组两组标本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H&E和超声显示,损伤后按摩组同自然恢复组相比炎症反应不明显,且肌纤维间隙变小、排列逐渐紧密;按摩组坏死范围减少,内部血管部分生成,其周围微泡密度和亮度均较自然恢复组高。VEGF在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各组与正常组比较表达均显着增多(P<0.01);按摩组VEGF表达水平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结论按摩能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时肌肉形态和血液供应,促进VEGF表达。

晏珺[7]2018年在《电针委中穴在模型大鼠腰多裂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对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p62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在腰部,多裂肌位于竖脊肌的深部,主要起稳定腰椎,保证各个腰椎的紧密连接、并精细分配腰椎所受压力的作用。一旦腰多裂肌受到损伤影响多裂肌正常功能的发挥,就会破坏腰椎正常稳定状态引发腰痛。据调查显示:西方国家有2/3的人群受腰痛影响,因腰痛引起的残疾更为位居世界前位,给千千万家庭带来了痛苦。因此,促进损伤多裂肌的修复和功能重建对于治疗急慢性腰痛,提高腰痛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也将为针刺治疗腰痛提供更有力的证据。针刺委中穴对腰痛的独特治疗作用已得到针灸临床的一致认可。然而综合分析以往文献发现,在委中促进骨骼肌损伤的再生与修复方面尚未有较好的研究成果。肌肉损伤后,肌卫星细胞的激活是肌肉修复的前提,它的激活需要自体吞噬系统(自噬)的参与,因此,自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修复的质量和时间。本研究拟从组织形态学对对多裂肌进行观察;另一方面通过观察电针“委中”穴对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索电针委中穴、自噬以及多裂肌损伤修复叁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1.从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布比卡因所致的腰多裂肌损伤大鼠模型的恢复情况,并对比布比卡因所致的腰多裂肌损伤大鼠模型自噬通路被阻断时的恢复情况。2.从Beclin1、p62的定量表达方面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自噬对修复过程的影响。研究方法:实验一:大鼠腰多裂肌损伤模型观察。体重为290-320g的54只健康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笼饲养,适应性喂养7天,随机分为空白组、实验组和实验抑制剂组,每组18只大鼠,每组大鼠又随机分为1天、3天、7天叁个小组,每个小组6只大鼠。实验组大鼠,10%水合氯醛以每千克350mg的量进行腹腔注射麻醉,选择背部第4/5腰椎脊柱水平两旁的4个点,使用一次性4号针头注射器抽取0.5%布比卡因肌肉注射400 μ L(每个点100μL),针头紧贴棘突旁进入肌肉,直到接触关节突和乳突所在的骨面回抽套管1mm无血,说明此时已到达多裂肌,各点分别注射布比卡因100 μL,每个点注射时间必须大于3秒,以保证药物的充分吸收。单次注射布比卡因完成造模。造模后,实验组给予生理盐水于损伤局部皮下注射(0.1mg/kg),1次/d;实验抑制剂组行LY294002损伤局部皮下注射(0.1mg/kg),1次/d。每组分别在造模后的第1d、3d、7d同步取材各6只,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铁苏木素染色、Masson染色、HE染色对叁组大鼠腰部多裂肌形态学表达情况。实验二:体质量280~310g72只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笼饲养,在适应性喂养7天之后,所有大鼠按体质量分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每组24只,这叁组大鼠再随机分为1天、3天、7天叁个小组,每个小组8只大鼠。采用10%水合氯醛以每千克350mg的使用量进行腹腔注射麻醉,背部备皮,操作全程保持无菌。选择脊柱L4、L5水平两旁的4个点,使用一次性4号针头注射器抽取0.5%布比卡因肌肉注射400 μL(每个点100 μL),针头紧贴棘突旁进入肌肉,直到接触关节突和乳突所在的骨面回抽套管1mm无血,说明此时针头已到达多裂肌,各点分别注射布比卡因100 μL,时间必须大于3秒,以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完成后,电针委中组进行每日一次的电针委中治疗。然后在光学显微镜观察HE染色后各组大鼠损伤多裂肌在第1天、3天、7天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多裂肌中Beclin1,p62表达含量的动态变化。以电针委中穴、自噬、多裂肌损伤修复为着眼点进一步探索电针委中穴促进多裂肌损伤修复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1.造模后多裂肌恢复的不同时间点通过3种染色方法(HE染色、Masson染色、铁苏木素染色)发现多裂肌组织形态学改变显着,除了造模后的第1天两组多裂肌在组织形态学上的表现相似,其余第3、7天实验组骨骼肌恢复情况均比实验抑制剂组好。2.电针“委中”穴对布比卡因所致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不同阶段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1天、3天、7天模型组的Beclin1表达含量均高于空白组(P<0.01),3天、7天电针委中组的Beclin1表达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3天、7天模型组p62表达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1天、3天、7天电针委中组p62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研究结论:1.通过叁种染色方法观察受损多裂肌,发现自噬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可特异性阻止自噬的发生,可使骨骼肌损伤后的修复进程相对延缓。2.电针委中穴可促进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上调,提高自噬水平,促进p62蛋白的分解,缩短肌细胞坏死的进程,加速损伤肌纤维的再生,有利于骨骼肌损伤后的修复。

王荣国[8]2012年在《电针促进家兔骨骼肌钝器伤后再生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意外伤害中,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约占60%,其中骨骼肌损伤占60-67%,最常见的损伤类型是钝器伤。在骨骼肌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细胞外基质过度纤维化阻碍肌纤维再生,从而影响肌肉功能恢复。超声、低功率激光和细胞移植等方法有促进骨骼肌再生的作用,但尚未获得有抑制细胞外基质过度纤维化的临床证据。有些生长因子(如IGF-I)虽有促进骨骼肌再生和抑制过度细胞外基质纤维化的作用,但局限于某些领域或特殊疾病中,难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所以寻找一种既抑制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又促进骨骼肌再生的方法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前期研究证实电针有促进骨骼肌再生、抑制基质过度纤维化的作用,但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有鉴于此,我们设计本研究。1研究目的通过电针足叁里穴、阿是穴干预家兔腓肠肌急性钝器伤的修复过程,观察电针对局部微循环灌注、肌纤维超微结构和胶原纤维沉积的影响,以及对肌球蛋白重链(MHC)、肌肉生长抑制素(GDF-8)和p-Smad 2/3的调控表达,探讨电针促进骨骼肌再生、抑制细胞外基质过度纤维化的相关机制和穴位特异性,为电针促进骨骼肌再生提供实验依据。2研究方法将75只成年新西兰兔(雌雄不限,体重:2.0±0.2 kg)制作右后肢腓肠肌重度钝器伤模型(打击面积为1 cm2,能量为9.75 J),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IGF-1治疗组,每组15只动物。于造模后24h开始治疗,模型组自然愈合;电针组足叁里穴取在健侧,阿是穴分别取在距打击部位远、近端各10mm处。电针参数:频率2 H z,0.4mA,时间15 min,隔日1次,直到取材前一天结束治疗。IGF-1治疗组于造模后24 h在造模区肌肉注射0.1 mg/ml IGF-1,0.25ml/只,每周治疗一次,最多3次。各组动物分别在造模后7d、14 d、28 d取材(n=5)。在28 d时将动物麻醉后暴露腓肠肌,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扫描,以造模区为中心提取腓肠肌表面血流值和相关图像。各组各时间点随机选取2只动物取材,进行透射电镜观察肌纤维超微结构;所有动物进行以下观察或染色Masson染色分析胶原纤维面密度;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分析MHC、GDF-8和p-Smad2/3的表达强度。3研究结果3.128天局部微循环血流灌注值比较结果(见图1-1)模型组血流灌注值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IGF-I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足叁里+阿是穴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阿是穴组与足叁里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即I GF-I组>足叁里+阿是穴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模型组。图1-128d各组腓肠肌表面微循环灌注值比较(PU)注:与其他各组比较,▲P<0.05,▲▲P<0.01;与阿是穴组、IGF-I组比较,P<0.05;与足叁里组、模型组比较,P<0.01。3.2超微结构变化7d:各组肌节结构不同程度紊乱,Z线异常(模糊或Z线流),线粒体空泡状变化,肌质网扩张;模型组部分Z线消失,其他四组的Z线均明显;足叁里组线粒体和肌质网肿胀明显,大小不均匀,阿是穴组和足叁里+阿是穴组肿胀较少;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各组肌原纤维直径粗细不等。14d:各组肌原纤维、肌节结构较7d时更清晰、规律,肿胀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各组肌节结构不同程度紊乱,以模型组最明显;阿是穴组单一肌原纤维的Z线规则,部分线粒体肿胀、肌质网扩张;足叁里+阿是穴组肌原纤维、肌丝结构相对规则,轻度Z线流,肌膜下线粒体扩张。28d:模型组部分Z线消失,肌原纤维直径不等,部分肌原纤维萎缩,线粒体肿胀明显;阿是穴组、足叁里组的肌原纤维和肌节结构完整、Z线基本正常,少量线粒体肿胀,肌质网基本正常;足叁里+阿是穴组与IGF-I组结构相似,肌原纤维和肌节完整,排列规则,Z线基本正常,线粒体和肌质网基本正常。3.3胶原纤维面密度比较结果(见图1-2)7d、14d和28d时模型组胶原纤维面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四组(均P<0.01)足叁里+阿是穴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均P<0.01)7d时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之间相互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均P<0.01),即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IGF-I组:14d和28d时各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均P<0.01);即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IGF-I组。图1-2各组不同时间点胶原纤维面密度比较(%)注:▲▲与其他各组比较P<0.01。3.4肌球蛋白重链(MHC)表达结果(见图1-3)7d、14d和28d时足叁里+阿是穴组MHC的MOD值显着高于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均P<0.01),但显着低于IGF-I组(均P<0.01)7d时阿是穴组MHC的MOD值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阿是穴组与足叁里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2),模型组与足叁里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即模型组、足叁里组<阿是穴组<足叁里+阿是穴组<IGF-I组:14d时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但阿是穴组MHC的MOD值有上升趋势,即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IGF-I组:28 d时足叁里组MHC的MOD值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但与阿是穴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阿是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图1-3各组不同时间点MHC表达的MOD值比较注:与其他各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3.5肌肉生长抑制素(GDF-8)表达结果(见图1-4)7d、14d、28d时模型组GDF-8的MOD值明显高于其他四组(P<0.01)7d时阿是穴组显着高于足叁里组(P<0.05)、足叁里+阿是穴组(P<0.01),足叁里组与足叁里+阿是穴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即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IGF-I组;14d时足叁里+阿是穴组显着低于阿是穴组(P<0.01)和足叁里组(P<0.05),阿是穴组和足叁里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即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IGF-I组。28d时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间相互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即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IGF-I组。图1-4各组不同时间点GDF-8表达的MOD值比较注:与其他各组比较▲P<0.05,▲▲P<0.01。3.6 p-Smad2/3表达结果(见图1-5)7d时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IGF-I组p-Smad2/3的MOD值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均P<0.01),足叁里+阿是穴组介于足叁里组和IGF-I组之间,阿是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O.05),即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IGF-I组:14d时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均P<0.01),其中模型组的MOD值最高,足叁里+阿是穴组与IGF-I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MOD值均显着低于其他各组(均P<0.01),即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IGF-I组。28 d时模型组、阿是穴组、IGF-I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均P<0.01),足叁里+阿是穴组与阿是穴组(P<0.01)、足叁里组(P<0.05)比较有显着性差异,阿是穴组与足叁里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即模型组>阿是穴组>足叁里组>足叁里+阿是穴组>IGF-I组。所以,在7d和28 d时,足叁里+阿是穴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14d时足叁里+阿是穴组与IGF-I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7d、14d和28d时电针各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图1-5各组不同时间点p-Smad2/3表达的MOD值比较注:与其他各组比较,▲▲P<0.01;与足叁里组比较,P<0.05。4研究结论4.1电针足叁里、阿是穴可以发挥行气、活血的效果,有效改善钝器伤骨骼肌微循环灌注、激发线粒体和肌质网的功能状态和促进肌原纤维结构恢复正常。4.2电针足叁里、阿是穴通过下调GDF-8表达和增强MHC表达促进肌纤维再生,足叁里的作用滞后4.3电针足叁里、阿是穴通过抑制GDF-8/p-Smad2/3信号通路减轻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在修复的不同阶段,电针足叁里、阿是穴对GDF-8的调控作用不同。综上,电针足叁里和阿是穴有促进肌纤维再生和抑制纤维化的双重作用但两穴发挥作用的机理不同。

郭全虎, 唐成林, 黄思琴, 曹净, 高睿琦[9]2018年在《超早期推拿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肌细胞膜修复相关蛋白dysferlin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超早期推拿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肌细胞膜修复相关蛋白dysferlin表达的影响,探寻dysferlin在骨骼肌钝挫伤肌细胞膜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自然恢复组(n=25)、推拿组(n=25)。根据推拿治疗的天数计时,自然恢复组和推拿组分别在1d、2d、3d、5d、7d五个时间点处死,每亚组每个时间点5只,在腓肠肌标记的区域内取肌肉组织,HE观察组织的形态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dysferlin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E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骨骼肌钝挫伤后,1d和2d肌纤维出现肿胀;3d出现炎性细胞浸润且自然恢复组比推拿组更加严重;5d炎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7d推拿组炎性细胞较5d明显减少,结缔组织形成较少,7d自然恢复组有大量的结缔组织填充在肌纤维之间。WB结果显示:dysferlin在模型组中比在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各个相应时间点推拿组较自然恢复组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dysferlin在推拿组各亚组、自然恢复组各亚组中的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在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腓肠肌修复过程中,超早期推拿可增加膜修复蛋白dysferlin的表达,促进破裂的肌细胞膜及时修复,可能有利于损伤肌细胞的修复,从而帮助受损的骨骼肌修复。

韩勇, 成羿, 董学亮, 王佩[10]2012年在《活血止痛膏对兔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内源性Ⅱb型MHC、Ⅰ型及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分析内源性Ⅱb型MHC、Ⅰ型及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来探讨活血止痛膏剂对骨骼肌钝挫伤修复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63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活血止痛膏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青鹏膏对照组、外伤对照组,每组12只,另取3只做正常对照组。采用"重物自由落体打击法"制作大白兔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分别在3天、10天、20天、27天处死大白兔,每组每个时间点处死3只兔子,每只兔子在两条后腿腓肠肌取标本,共计6个标本。结果:(1)RT-PCR技术检测内源性Ⅱb型MHC mRNA,第3、10、20天高、中剂量组和青鹏膏组内源性Ⅱb型MHC mRNA表达量高于外伤组、低剂量组(P<0.05);第10、20天高剂量组对内源性Ⅱb型MHC mRNA表达高于中剂量组(P<0.05);(2)RT-PCR技术检测内源性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第3天各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第10、20天高、中剂量组和青鹏膏组表达量低于外伤组、低剂量组(P<0.05);第10、20天高剂量组优于中剂量组(P<0.05)。(3)RT-PCR技术检测内源性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第3、10、20天高、中剂量组和青鹏膏组内源性Ⅲ型胶原mRNA表达低于外伤组、低剂量组(P<0.05);第3、10、20天高剂量组和青鹏膏组对内源性Ⅲ型胶原mRNA表达量明显少于中剂量组(P<0.05)。3个检测指标各个时间点青鹏膏组和高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作用效果没有差别。结论:(1)活血止痛膏可有效的促进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Ⅱb型MHC的mRNA表达的提高。(2)活血止痛膏能促进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减少。(3)活血止痛膏可通过促进Ⅱb型MHC mR-NA的表达,同时减少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提高骨骼肌愈合质量。(4)高剂量活血止痛膏与青鹏膏在骨骼肌Ⅱb型MHC mRNA表达和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效果相当。

参考文献:

[1]. 按摩对兔骨骼肌挫伤后修复作用的研究[D]. 张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03

[2]. 回医理筋手法对家兔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IGF-1表达的影响[D]. 刘志华. 宁夏医科大学. 2014

[3]. 斜刺对急性钝挫伤模型兔腓肠肌IGF-1表达的影响[D]. 李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4]. 针刺对大鼠骨骼肌挫伤后组织修复的影响[D]. 李俊华. 北京体育大学. 2011

[5]. 基于bFGF/ER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影响[D]. 陈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 按摩通过改善VEGF活性及血供促进兔骨骼肌损伤修复[J]. 谢辉, 唐成林, 陈晓琳, 唐念珍, 韦贵勇.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7]. 电针委中穴在模型大鼠腰多裂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对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p62的影响[D]. 晏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8]. 电针促进家兔骨骼肌钝器伤后再生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王荣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9]. 超早期推拿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肌细胞膜修复相关蛋白dysferlin表达的影响[J]. 郭全虎, 唐成林, 黄思琴, 曹净, 高睿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8

[10]. 活血止痛膏对兔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内源性Ⅱb型MHC、Ⅰ型及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J]. 韩勇, 成羿, 董学亮, 王佩.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

标签:;  ;  ;  ;  ;  ;  ;  ;  

按摩对兔骨骼肌挫伤后修复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