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者中心制度的三种模式分析--以张继忠、张卫平和王忠军为例_张伟平论文

中国生产者中心制度的三种模式分析--以张继忠、张卫平和王忠军为例_张伟平论文

试析中国制片人中心制的三大模式——以张纪中、张伟平和王中军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为例论文,制片人论文,中国论文,平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影视生产的产业体制目前处于传统的导演中心制向现代的制片人中心制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风云变幻、渐次有序的过程中,张纪中、张伟平和王中军这三位著名制片人以自己的实力类型和产品倾向,表达并代表了中国影视制片人的三种诉求和形象。总结并分析他们与影视资本和市场博弈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名著”、“名导”和“名牌”三种制片人类型模式,可以为日趋完善的中国影视制片人中心制带来有益的启示。

张纪中、张伟平和王中军都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影视制片人生涯的。其中演员出身的张纪中入行最早,1991年就在央视担任《三国演义》制片主任和《水浒传》总制片主任,从而为其“名著”制片人模式打下了基础。两年以后,1995年,商人出身的张伟平偶然给张艺谋《有话好好说》投资,盘活了这部因原投资人信心不足而临时撤资的影片,从而开创了一条和“名导”捆绑营销的制片人之路;三人之中,商人出身的王中军进入最晚,直到1998年,他才投资著名情景剧导演英达的《心理诊所》,因“收视很是一般”、“赚的还没我拍广告多,就算是交学费了”① 的结果,从而使王中军在后来的制片人之路上特别注重资本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平衡,在公司的名牌或品牌建设方面独树一帜。

三大制片人近20年的制片经历,刚好可以涵盖中国影视制片人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最初张纪中那种非常基础的制片主任式的前制片人时期,发展到今天王中军那种非常高级的制片人品牌和资本营运阶段,我们可以看见从好莱坞传过来“制片人中心制”,如何以其艺术品质与商业运作双管齐下的特质,在中国的市场体制下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一、张纪中:名著模式

张纪中制片的“名著模式”体现在其制作的影视作品都是根据各种文学名著改编而成,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孙子兵法》属古典名著;《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碧血剑》、《鹿鼎记》属于通俗武侠畅销小说名著;而《吕梁英雄传》则属于红色名著。

名著的市场回报是惊人的。据悉,其中《三国演义》海外版权累计达600多万美元;《水浒传》首轮广告收入约1亿人民币,《射雕英雄传》首轮播放权卖了3600多万人民币,《笑傲江湖》首轮广告卖了5000多万人民币,海外版权2000多万人民币,《天龙八部》首轮播放权卖了3400多万人民币。

张纪中认为“一部戏的制片人相当于一个工厂的厂长,或者说董事长之类的角色,而导演就是总工程师”。② 名著其实不少,但不是每一部名著都适合搬上银幕,也不是所有搬上银幕的名著都有很好的市场回报。张纪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市场回报,是因为他在选择名著立项时,眼光独特。

张纪中是靠抓名著起家的。从1992年到1994年,张纪中出任《三国演义》全剧拍摄难度最大的第四部分——“南征北战”单元的制片主任和《水浒传》总制片主任,两部大戏都很成功。1999年4月,金庸对媒体放话笑称若中央电视台要拍他的作品,他只要一元的版权费就行了。全国只有张纪中看到了这个“一元版权费”的无穷回报,他马上抓起金庸系列开山第一剧《笑傲江湖》的剧本,果然拍成了一部突破港台模式,具有大陆真山真水真性情格调的武侠大戏。

2008年立项将拍《兵圣》,是表现《孙子兵法》的作者孙子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是商业、时尚和娱乐性都不够,但张纪中看中并选择的,还是《孙子兵法》流传至今的六千字所具有的当代影响力。他说:“《兵圣》是一个人物传记,里面有内心的矛盾、战争的场面、政治的角力、情感的纠葛,而在种种考验之后,一个原本喜欢战争的人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这个过程无疑是很有可看性的。”③

《西游记》也是今年的张氏大戏,如何重拍这部神话名著呢?张纪中的战略是要《西游记》走国际路线,因为《西游记》“体现的就是那种最纯粹的人性。爱在中西方有差别吗?善良有吗?奸诈又有吗?还有,《西游记》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取经之路。你想想,一个干部在他的人生路要遇到多少妖魔鬼怪?金钱、权力、美女……种种诱惑。所以我一直认为,神话所承载的东西是非常厚重的。”④

以一种独到的立项眼光抓名著剧本并取得相应的超级回报,这是张纪中“名著模式”的赢利方式,因为名著本身所占有的天然影响力和广告效应,使他不需要在吸引市场注意力方面花费过多财力和精力,尽管他有时候仍然被认为是一个“炒作大王”。由于张纪中这个制片人的影响力和风头,常常盖过导演,所以其在有意无意之间,就为中国电视剧产业创出或推进了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先进制片方式——制片人中心制。

在此之前,制片人只是剧组中制片主任式的会计、管家角色,但现在无论投资者是张纪中自己或是别人,只要让张纪中做制片人,就意味着他具有对一部影剧生产过程从头至尾的绝对操控权。

张纪中曾将制片人的职能归纳为“兼顾八大关系”:即制片人必须平衡好与编剧、导演、主创、投资方、社会、媒体、演员和自身的良性关系。⑤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贾磊磊认为,“张纪中的创作过程恰恰和中国整个电视剧产业化过程非常吻合,反映了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导演中心制’向‘制片人中心制’的转换”,⑥ 而正是这种转换,给后来的张伟平和王中军的制片人生涯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二、张伟平:名导模式

作为一位著名的电影制片人,新画面影业公司董事长张伟平区别于其他制片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与著名导演张艺谋利益共存、风险共担的捆绑营销模式。张纪中最善于抓取的“名著”,在张伟平手里换成了“名导”。他把所有的宝都押在张艺谋这一个导演身上,他的新画面影业公司只生产张艺谋这一个导演的电影,他由此成了推销张艺谋及其电影的“营销之王”。

张伟平的“名导”战略实施15年,结果出产了7部张氏电影《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创了国产电影的大片概念和大片时代。

在影片的商销运作上,张伟平也开创了中国电影史几个第一:第一次音像版权拍卖到1780万元,第一次选择中国盗版源头地深圳做首映式开展午夜禁盗版行动,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电影首映式并包公务机在全国巡回宣传,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2.5亿元的票房奇迹。《英雄》和《十面埋伏》取得了电影营销的巨大成功。

药剂师出身,曾在西门子公司做商务行政经理、后来做房地产和航空食品起家的张伟平的“名导”战略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制片人和导演的明确分工,“艺谋老说,他是种萝卜的,我是卖萝卜的。生产、技术那一块,他全管,我不管。销售这一块,我管。我们分工很明确。包括演员的确定,谁主角,谁配角,选剧本等等,都是他说了算,我非常信任他,信任他的人品,也信任他的才华。”⑦

这种看似“井水不犯河水”的产业分工,其实有着坚实的人文基础。“我们的合作不是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上,因为朋友的发展需要理解。他认为在全世界的投资人中,我是最合适的。而我在全世界的导演中,选择了他。”⑧ 张伟平极力消减这种合作关系的经济色彩,而更愿意从江湖兄弟情谊和北方文化的义气角度来美化或包装它。

因此,张伟平也乐意宣称自己对张艺谋艺术调子也有所影响,他认为张艺谋电影的色调开始明朗是在遇上他之后开始的。张伟平说:“起码有个感觉,艺谋认识我以后,拍出来的片子比以前阳光了,从《有话好好说》开始。从前《大红灯笼高高挂》,情侣进电影院去看完出来,压抑得都要吵架。”⑨ 还有,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周杰伦出演王子一角,也是对流行文化和票房效应比张艺谋懂得更多的张伟平一手推荐的。

跟张纪中的“名著模式”相比,张伟平的“名导模式”是把自己和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捆绑在一辆战车上,在风险性和相融度上都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张艺谋作为中国少数几位有国内票房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导演之一,其票房含金量是毋庸置疑;另一方面,正是这样的人物,在电影生产过程中绝对带有与生俱来的导演中心制的意味。所以正处于中国制片人中心制前沿阵地的张伟平,应该是与张艺谋是很难相处的。

因此,张伟平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种比较宽容和忠诚的相处心态。他给张艺谋投的第一部影片《有话好好说》的投资回报是亏损1000多万,按一般导演和一般制片人的行事原则,如此大的亏损,双方的合作就不会有第二次了。但当时张伟平停了一个房地产项目,拿了2000多万,又连续投了张艺谋的两部文艺片——《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当时我就想不管有多大风险,我都要支持艺谋。我这样做就是要让艺谋觉得他就是一个成功的品牌,张艺谋就是一品牌,我就想证明这一点。”⑩

为了自己开创的“名导模式”的盈利方式得以运作长久,张伟平甚至总结了一套制片人跟张艺谋这种级别的“名导”和平共处四大原则:“作为张艺谋的制片人,第一,你要有人品,不能唯利是图,不能见利忘义,你只要沾一样,他不会跟你合作第二次;第二是实力;第三是智慧;第四是胆量。这四样缺一不可,缺一样我们都不会走到今天。”(11)

三、王中军:名牌模式

跟张纪中抓剧本的能力相比,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抓《手机》那种题材的能力,也称得上是独具慧眼;跟张伟平绑定张艺谋的战略相比,王中军签订并稳定冯小刚的招数,也有一点“名导”路线的影子。但后来居上的王中军在中国影视制片人中心制上的创新和全面发展,特别是跟张伟平那种一个公司只包装一个导演、只生产一种电影的单一产业模式相比,其全面发展的影视、广告、演艺经纪多元上市融资的名牌或品牌模式,是中国娱乐产业的一个方向。

华谊兄弟的产业野心是昭然若揭的。王中军曾说过,“我今天愿意把华谊兄弟做成未来的时代华纳,或者是做成世界一流的传媒公司。我现在有这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我的股东们天天告诉我的。”(12)

王中军的名牌或品牌模式的奠基十分雄厚,其投资拍摄的《天下无贼》,上映后首个周末全国票房达3000万。《功夫》首映票房仅内地就超出1000万,之后三天突破5000万。王中军筹拍《大腕》时,就开始国际化的融资运作了,与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合作,在资金和演员投入上都各占相应的比例。《大腕》成功后,双方又共同投资《寻枪》、《天地英雄》、《手机》、《可可西里》、《功夫》。跟哥伦比亚的合作既填补了影片的资金缺口,又使华谊兄弟的拍戏规模上了一个台阶,从此华谊可以同时运作并开拍几部戏。

跟来自西方好莱坞的哥伦比亚公司的合作固然重要,香港英皇和寰亚公司在港台及东南亚市场的影响,也不容轻视。王中军后来分别与寰亚合作拍摄了《天下无贼》、《夜宴》、和《集结号》;与英皇则合作拍摄了《宝贝计划》、《情癫大圣》。国内市场方面,2007年度大受欢迎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也是华谊兄弟制造的。

华谊兄弟目前占有国内制片市场40%的份额以及电影发行市场30%的份额。华谊兄弟为什么能够在中国500强企业中排名359位,在娱乐业排名第一位,其产业奥秘何在?

雄厚的人才储备和良性的资本运作,是华谊成功的两大原因,也是王中军如数家珍的两大理念。“我要说我们公司两大财富,或者说我自己的两个我比较得意的这几年做的。第一是人才储备,我觉得在国内的传媒行业我们公司应该做的是最好的一家。第二,资本结构。我觉着我也是做得非常好的一家。我就用这两个,我觉得这几年我越来越踏实,越来越感觉安全。”(13)

在人才储备方面,连张纪中这种本身都是卓有成效并赫赫有名的制片人,都被王中军挖角儿,正式“加盟”华谊兄弟公司,专业从事大型电视剧的生产。虽然张纪中方面承认确有其事,但也强调双方是松散式合作,没有正式签约。无论如何张纪中的加盟,都会填补华谊在大型电视剧生产方面的薄弱环节,从而平衡华谊一开始就在电影上过于迅猛的势头。

在产业结构和资本运作层面,现在华谊旗下拥有兄弟广告公司、华谊兄弟影业投资公司、华谊兄弟文化经纪公司、华谊兄弟音乐公司。四大子公司之间所构成的环环相扣,相互补充的强势产业链,形成了华谊的核心竞争力。

而华谊在融资方式上的资本运作,已进入银行贷款和上市的层面,也走在国内娱乐业的前列。例如深发展对于《夜宴》的贷款和招商银行对于《集结号》的贷款,都是轰动一时的经济大事变:拍电影也可以贷款!而且银行也敢贷!所以,现在找银行贷款拍片是华谊一种常用也是王中军很喜欢的一种融资方式。

股份制是更高级的融资方式。TOM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这些著名公司等均向华谊兄弟入股注资;公司所签导演、演员冯小刚、张纪中、康红雷、黄晓明、李冰冰这些明星都持有公司的股权。目前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在华谊兄弟持股大约占50%,但公司详细股权状况尚未公开,今年3月华谊财务总监胡明对新闻界表示:明年“如果华谊上市成功,我们首先是拓展现有的生产线,然后考虑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使现有生产链更加完整、国际化。”(14)

上述人才储备、资本结构这两大方面的成功运作所带来的就是品牌效应。王中军曾感叹公司旗下明星王宝强的成长之快:“宝强这么快成了公司的明星,他的广告代言费用已经是中国一线男明星的价位。这给我们华谊创造多大的利润啊。”(15)

总而言之,王中军——这位在本文所总结研究的三大制片人中最后入行的制片人,后来居上,在投资拍摄《士兵突击》的同时,也带领华谊完成了自己在资本运作和品牌经营上的士兵突击,并在很多方面创立了中国制片人中心制的方向、高度和行业标准。

注释:

① 彭苏:《王中军:我是最早进行资本运作的》,《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6月27日。

② 马驰:《张纪中:从演员到制片人》,《大众电影》2006年第03期。

③④ 李丽:《张纪中:说俗的,幸福就是身体好脑子好》,2008年6月12日《羊城晚报》。

⑤⑥ 郭丽琨,张乐:《张纪中能改变中国制片人的地位吗?》,新华网浙江频道2005年5月24日。

⑦⑩ 熊莺,杜恩湖:《张伟平解幕后张艺谋 我不信他离了巩俐就不行——〈十面埋伏〉制片人张伟平首解与张艺谋合作之谜》,《华西都市报》2004年7月16日。

⑧ 琴小帅:《对话著名制片人张伟平:把人做明白了再做事》,《新世纪周刊》2005年12月15日。

⑨ 《张伟平:张艺谋曾给陈凯歌护短 与巩俐事过境迁》,中国台湾网,2006年9月18日。

(11) 达马:《张伟平专访:做张艺谋的制片人要有人品》,《影响》2006年5月25日。

(12)(13)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王中军》,网易商业报道,2005年12月8日。

(14) 童颖:《华谊兄弟计划年内提交申请》,《东方早报》2008年3月26日。

(15) 尚舟:《王中军:感受资本的力量》,《当代经理人》2008年03月4日。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生产者中心制度的三种模式分析--以张继忠、张卫平和王忠军为例_张伟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