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环境思想影响下的乡村空间形态研究论文_李进进

中国古代环境思想影响下的乡村空间形态研究论文_李进进

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文章探寻乡村空间形态对区域景观破碎化的影响,以乡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等软件工具计算各自的空间形态指标与景观破碎度指标,并进行数据统计。结合乡村自身特征情况,分析乡村空间形态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原因。

关键词:乡村空间形态;景观破碎度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拥有全世界1/4的13.4亿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尚有6.7亿人生活在农村,约占总人口数的50.3%。乡村人口仍然是我国人口构成的主体。

由于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上的先天性优势,城市的发展较乡村总是更加完善,这种完善不仅体现在建设上,更体现在建设的理论支撑上。《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缩小城乡差距是确保我国和谐安定、发展有序的关键。

对于城市环境的研究,无论是从整体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到特定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还是从城市社区的分门别类,到城市社区的优化配置,总是不可胜数。而对于乡村,类似的相关研究却是凤毛麟角。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完善乡村的理论建设是关键步骤之一,也是有序建设的前提。

一、乡村

乡村泛指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呼。但是随着乡村经济的逐渐发展、交通通道的衔接延展、地方资源的发掘开发,乡村地区工业活动日益频繁,并呈阶段性地明显发展。部分发达地区的乡村有着工农并重,并呈现以工代农的趋势。新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带来新的乡村建设模式。

二、乡村社区

王思斌认为,社区是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是某一地理空间的人们共同生活的体系,是人们之间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共同体。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可以是一个小的自然村,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自然村组成的社会区域。

三、乡村社区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如果把乡村社区看成是一个系统,其空间环境也是由各种要素构成。这种要素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物质要素构成基本的物质环境,形成空间环境的表象;非物质要素构成文脉,形成地方异同,潜移默化地影响物质环境,形成空间环境的内里。

1、乡村社区空间环境构成要素的第一层级

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关系的构架可以分为职业活动、权利角度、家庭生活、地域关系和兴趣等五种类型,乡村社区也是一样。社会关系的构架是一种无形的分类与纽带承接,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可以引申出乡村社区空间环境要素的一级层次构架。

第一,基于职业活动,其对应内涵是生产关系和业缘关系,与其对应的乡村社区空间环境是与人们从事生产的相关空间。在乡村社区,农业长久以来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所以,农业生产空间要素一直是乡村社区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行政体系的改革、交通发展的引导、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工业也在逐步演进,呈现规模化、集聚化的发展。而且乡村相较城市具有更优越的土地优势,所以,工业生产空间要素正在逐步成为乡村社区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

第二,基于权利角度,其对应内涵是统治、控制、协商关系。现代社会由于阶级的消灭不存在统治和控制关系,所以,与其对应的乡村社区空间环境应该是相应的管理服务型的空间要素。

第三,基于家庭生活,其对应内涵是血缘和因缘的关系。生产和生活是人生的两项基本构成,居住作为居民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是最大的,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家庭生活部分在乡村社区空间环境引申为居民自身居住和邻里交往的居住空间要素。

第四,基于地域关系,其对应内涵是地缘关系。与这部分对应的空间环境要素,应该是涉及乡村社区居民之间(不包括邻里)日常交流以及具有共同利益的。这部分空间环境要素应该包括维系共同生活运营的商业类空间环境要素和为全民谋福利的公共娱乐活动类空间环境要素。以及调节乡村社区生态小环境生态空间环境要素。

第五,基于兴趣,其对应内涵是趣缘关系。趣缘是人们因兴趣、志趣相同而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结成的社会纽带。所以与趣缘对应的乡村社区空间环境要素从狭义上讲包括在公共娱乐活动类空间环境要素内;从广义上讲,还应该包括乡村社区的文化空间环境要素。

因为中国乡村社区往往是以一种聚族而居的格局,一个社区、临近的几个社区往往具有一定的共同点,比如具有血缘、姓缘或者共同的信仰(如拜祭共同的神或者有统一祭拜的祠堂)。所以,文化空间环境要素不仅承载着一个乡村社区居民交流沟通的功能,同时也承载着一个乡村社区文脉传承的重担。

2、乡村社区空间环境构成要素的第二层级

要素除了具有系统性,还具有层次性。要素相对它所在的系统是要素,相对于组成它的要素则是系统。乡村社区的空间环境要素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在乡村社区空间环境要素的一级层次构架基础上,根据其相应类别及居民相关使用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划分乡村社区空间环境要素的二级层次构架。

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景观的核心,也是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关于乡村景观的研究多集中在乡村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上,乡村自然景观高度破碎化、乡村城市化、乡村空心化等问题已成为较为热议的话题。随着新农村建设强度的提高,村域镇域风貌受到了影响;乡村人口的转移派生大量空心村,导致乡村空间形态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章以探求乡村空间形态演变与区域景观破碎化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为出发点,分析乡村空间形态的演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与影响方式。

四、研究方法

4.1 数据处理

在对乡村调研中,收集了乡村的规划图,乡村规模、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等相关资料。通过BIGEMAP软件获取了的五大连池、海林市与虎林市的市域与周边遥感图像,从中提取出涵盖30个村域的卫星图,以用于在ArcGIS 10.2中进行空间形态指标计算。

4.2 空间形态指标与含义

文章采用的空间形态指标是一系列对景观斑块形态特性进行描述的量化指标,涵盖了乡村空间形态的密实度、向心度、复杂度、孔隙度与密度等五个维度[2]。

(1)复杂度(Complexity)。复杂度是描述碎片形状的不规则性的指标,这一指标来源于适合测量锯齿状不规则斑块的碎形维度。

(2)向心度(Centrality)。向心度被定义为是衡量区域发展靠近中心的程度,计算对象为整个村域范围,向心度值越大。

(3)密实度(Compactness)。密实度指标(CI)是衡量单一斑块形状与区域景观碎片的指标,其密实度(CILP)可代表整个村域的密实度特征。

(4)孔隙度(Porosity)。孔隙率指标用来衡量开放空间总面积占村域范围面积的比率,这一指标可被定义为开放空间比率(ROS)。

(5)密度(Density)。乡村密度(亦可称为乡村人口密度)是用来衡量村域密实程度与扩张程度的指标。

(6)景观破碎度指标。景观破碎度指自然分割及人为切割的破碎化程度,即景观生态格局由连续变化的结构向斑块变化过程的一种度量。

4.3 研究方法

文章部分空间形态指标(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通过景观分析工具Patch Analyst求得;其余空间形态指标(复杂度、密实度、孔隙度、向心度与景观破碎度)通过ArcGIS软件求得。

五 运算结果统计与村镇景观格局分析

5.1 空间形态指数计算与相关度分析

通过对30个村庄进行空间形态指标计算,得出其向心度、复杂度、密实度、孔隙度、乡村人口密度与村域景观破碎度指标值。将计算结果在SPSS19.0中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各指标平均值进行比较与T值检测。其中除向心度指标外,其余指标所代表的乡村空间形态对村域的景观破碎度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在这六个指标中,影响强弱程度排序依次为最大斑块密实度(CILP)孔隙度(ROS)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AWMPFD)人口密度(Density)斑块密实度(CI)。

5.2 乡村景观格局现状成因分析

5.2.1 自然地貌现状引导与制约

根据不同村庄呈现的不同特征以及地形地貌特征,将调研的村庄地貌环境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加以分析,分别为平原区、台地区、山地区。从图1-图3可以看出,三个地区的村庄分布密度的区域分异具有以下特征:(1)山地区聚落密度最低,平原区次之,在台地区形成一个聚落密集带;(2)在山地区范围内,聚落密度差异较大,除了几个密度极高点,其余密度均为极低值;(3)在台地区范围内,聚落密度差异较小,除极高值之外,其余多为较高密集度;(4)在平原区,除邻近县城的聚落密度较高外,其余均为较低值。

5.2.2 村庄形态格局

乡村松散化布局,村庄人口下降与村域蔓延,呈现集约用地式扩张,冲击着村域景观整体格局,使其景观破碎化现象越发明显与严重。村庄的松散布局直接反映在村庄向心度、密实度、孔隙率与密度等空间形态指标上,直接影响这些指标的主要为户均宅基地面积与人口变化幅度两方面原因。

目前村庄户数呈现下降趋势,而村庄居民点规模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大。这一现象引起村域空间的松散发展,导致村庄空间密实度、密度与孔隙率的增加,从而增大了村域景观的破碎程度与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5.2.3 村庄间关联性

本研究分别选取三个地区的若干乡村为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聚落间交通联系的强弱来制定聚落间的关系矩阵,进而评判村庄间关联度的强弱。比较三个地区的村庄结构,五大连池地区村庄之间的关联程度强于其他两个地区。主要由于该地区火山地质地貌保存完好,乡村内保留数个天然泉眼,植被覆盖率高,旅游业较为发达。当地乡村居民点之间联系较为紧密,以满足承载旅游高峰区大量游客量的需求,保证了当地景观格局的完整性。海林作为牡丹江市代管县级市,素有“林海雪原”之名,是冬季主要的旅游地之一。当地雪乡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景观地貌,对于地方景观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其他村庄发展较为独立与封闭,与周边联系较弱,缺少村庄景观格局统一维护的意识。

六、结束语

通过对村庄空间形态指标与景观破碎度指标的计算,发现其复杂度、密实度、密度等指标对村域镇域景观格局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村庄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明显发现村庄空间形态对区域景观有着较为相似的影响。此外,村域镇域景观破碎度不仅与单一村庄的空间形态有关,而且还取决于乡村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

参考文献

[1]闫艳平,吴斌,张宇清,等.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3:105-108.

[2]Galster,G.,Hanson,R.,Ratcliffe,M.R.,Wolman,H.,Coleman,S.,Freihage,J. Wrestling sprawl to the ground:defining and measuring an elusive concept[J].Housing Policy Debate,2001,4:681-717.

论文作者:李进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0

标签:;  ;  ;  ;  ;  ;  ;  ;  

中国古代环境思想影响下的乡村空间形态研究论文_李进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