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父母“爱”的谎言,回报孩子成长的空间_跆拳道论文

揭露父母“爱”的谎言,回报孩子成长的空间_跆拳道论文

戳穿父母“爱”的谎言,还孩子成长的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谎言论文,父母论文,孩子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观点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超级谎言,是父母的借口。

无知的爱,是家长对子女的最大伤害。

假爱和溺爱,是孩子成长中的两大障碍。

由于孩子缺少话语权,父母的话语在家庭中成为具有真理性的权威。

大人们为了安全,为了“爱”孩子,严重妨碍了孩子探索未来的兴趣。这样做,是在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父母表面上说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帮孩子解决一切难题,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当孩子拒绝接受时,父母就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接受。

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会有极大的迷惑性。父母觉得自己做得对,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不理解,这是从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理性很容易欺骗人,但情感不会骗人,被“掐”得厉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其常见方式是网瘾和叛逆,而极端方式则是自杀和杀人。

近几年屡屡发生中学生自杀,且没有清晰的自杀原因,看上去完全是莫名其妙。其实,他们多数可能是被这样“掐”死的。

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不会以“因为我爱你”来要求孩子。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一个超级谎言,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会出错,你一定需要检讨。

有太多的错误假借了爱的名义,使得关于爱的谎言大肆横行,令我们部分失去了判断爱和恨的能力,令我们不懂得自己的爱与恨,也不懂得分辨别人的爱与恨。

镜头

我们不愿意回忆悲惨的往事,残酷的事实让我们努力思考。

50天内,6起针对儿童的惨剧,全社会集体震惊。

2010年3月23日,辞职后无业、感情又不顺利的郑民生对社会产生强烈不满,他在福建南平小学门口,持刀追砍准备上学的小学生,造成了8名学生死亡,5名学生受重伤。

2010年4月12日,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患精神病的杨家钦用菜刀连砍7人,造成一名8岁男孩死亡,另有三名儿童受伤。

2010年4月28日,广东雷州原为教师后病退在家的陈康炳混进雷城第一小学,持刀砍伤16名学生和一名老师。

2010年4月29日,因为被辞退工作而心理不平衡的徐玉元在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持刀砍伤了29个幼儿。

2010年4月30日,山东潍坊男子王永来携带铁锤、汽油,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生后自焚。

2010年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村民吴焕明持菜刀闯入该村幼儿园,造成7名儿童死亡,另有11名儿童受伤。

环境污染让成长中的孩子受到了严重伤害。

2009年8月,陕西凤翔县长青镇马道口村和孙家南头村的731名14周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受到陕西东岭集团冶炼公司的污染,有615人血铅超标,其中166人属于中度、重度铅中毒。

2009年3月,湖南郴州桂阳县元山村的百姓因受到村废铅回收厂的污染,导致45名14周岁以下儿童血铅中毒,血铅含量超标人数达到了178人。

2008年到2010年,生活在广东清远市工业开发区龙塘镇银源工业区内的多名儿童先后被检测出血铅超标。环境污染对作为民族未来的儿童造成的伤害后果更加严重。

父母的失职,使孩子们面临更大的危险。

2009年11月12日,广西贺州市杨会村非法加工爆竹的黑作坊发生爆炸,导致在黑作坊做童工的13名儿童死伤,其中2名儿童死亡,11名儿童严重受伤。黑作坊厂主为了牟取暴利,降低成本,就雇佣本村的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到作坊加工爆竹。而这些在加工爆竹中被炸死伤的13名儿童全部为留守儿童,他们都缺乏家庭应有的照顾和管理。

2009年8月9日,广州南沙:几双稚嫩的小手往窗外放出两张白纸,赫然写着“SOS”、“打人”等触目惊心的字迹。这些被关在楼里的孩子,正忍受着所谓戒网瘾训练班的“苦难教育”。

几乎在同一时间,因为迷恋网络,广西桂林资源县16岁的初三学生小邓被父母送到“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接受戒网瘾训练,当天晚上,他就被训练营老师关禁闭,10个小时后,被殴打致死。

2010年3月11日,广东省番禺市一名父亲在家中打死了自己11岁的儿子。这位父亲经常在家打孩子出气,孩子很多次被打后都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贵州毕节年仅6岁的女孩婷婷,在家中被父母采取“酷刑”的方式管教。他们用铁丝抽她,罚她跪钉子,用毛线穿耳,甚至用烧红的火钳烙她屁股。浙江宁波的一位父亲对自己7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经常毒打,用针刺,用剪刀戳,有时候竟把孩子打成血人。

小学生小刚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他累极了。爸爸妈妈常说,他们对他很失望,他不想让爸爸妈妈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自杀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爸爸妈妈。他说,他走了,爸爸妈妈不需要那么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妈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深入

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有更大的危害性,很可怕。

痛心疾首,我们有眼泪有自责;声泪俱下,我们有控诉有愤怒;期望明天,我们有思考,更需要行动。面对恐惧和罪行,我们的目光并未缺席,每一个事件都深深镌刻在我们头脑里,刻骨铭心。

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有那些刽子手,还包括无处不在的权力和利益也在伤害孩子们的生活。从问题奶粉到问题疫苗,再到问题服装、问题玩具——我们的孩子一路走来,不得不防范这些无良资本的侵袭。一个孩子要想健康成人,真是战战兢兢、履薄临深,一不小心便会陷入劫难之中。坐在教室里面,孩子们可能还得防备豆腐渣校舍的意外突袭。

更主要的危害是:不少孩子还要天天面对不合格的家长。

一位学者说,中国儿童的教育有三大弊病;一是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二是没有给他们真幸福;三是没有独立性。

在传统家长制文化依然存在的今天,有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附属物,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本身都是自己的,既可打得又可骂得,如果旁人置喙几句,这些家长便会更加恼羞成怒,内心恨恨不已。甚至把孩子完全当作器皿,当作实现自己理想或梦想的工具,想怎么打造就怎么打造,想怎么揉捏就怎么揉捏,于是我们看到,在鸡毛掸子的威慑下,一些孩子颤巍巍地学美术、弹钢琴。

父母们造成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应试教育小,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最常见的情形是,父母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他们好像是出于爱心教育孩子,最后却发展成束缚孩子成长的错误行为。

专家学者几乎一致认定: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位或者几位“问题家长”。

童年的幸福是儿童一生幸福的开端,童年的不幸是儿童一生不幸的源头。使孩子免于恐惧、免于伤害、免于亵玩,这些沉甸甸的命题仍是我们今天必须正视必须寻求解决的任务。

最可怕的情形是:父母以爱的名义“强迫”子女,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真爱,只是把孩子当成私产;这些父母其实只是爱自己,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儿女的身上,让自己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受到伤害。某些父母在“爱”的幌子下虐待孩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父母对子女的侵害具有普遍性,具有更大的危害性;要保护儿童,首先要戳破这些“爱”的谎言。只有父母们不再以“爱”的借口来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只有父母们真正尊重孩子们的正当权利,不再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庸和私产,孩子们才能真正拥有快乐成长的空间。

见证

事实让我们看见真相,父母的反思十分必要。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

这是杨子尚刚上初一时为自己立下的誓言,这个誓言写在他的笔记本上,贴在他房间的墙上,他坐在书桌前做功课,抬头时正好能看见自己的誓言;墙上的字迹虽然稚气,却透露出杨子尚确定目标时的坚定信心。

杨子尚的父母是60后的人,都是8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算是当时的幸运儿,现在的工作也不错。他们却感觉到当初考大学时仍然有小小的遗憾:母亲的高考成绩超过了重点大学的录取线,却只上了普通大学;父亲的高考成绩相当出众,本来以为能进入一流的名牌大学,结果未能如愿,只读了一般的名牌大学。父母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杨子尚能考上一流的大学,以优异成绩升入王牌中学的杨子尚也认为自己一定能够考上一流的大学。

杨子尚的父母性情温和,杨子尚也继承了父母喜欢读书的基因,他的生活路线那就是一个中心两个据点: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回家,一个主题就是读书。

初中二年级时,杨子尚坐在校园的石条上看书,一位姓金的女同学大方地出现在他身边,和杨子尚坐在一起聊天。金同学听说杨子尚家居住的小区会所办了跆拳道班,问杨子尚知道不知道具体情况。杨子尚家的小区有25栋楼,有一个大大的会所,他可从来没在小区里到处转过,也不知道什么跆拳道班的事情。金同学想请杨子尚帮她打听一下,杨子尚答应了女同学的请求。金同学在一张纸上详细写下需要询问的诸多事项:包括具体的训练时间,会不会和学校的上课时间冲突,有没有危险,会不会受伤……写满了一页纸。

杨子尚没吃惊一个女同学竟然想学跆拳道,他惊奇的是金同学如此聪明,竟然知道“问”那么多事情。从考试成绩上看,金同学远远无法与杨子尚同日而语,而对于跆拳道班能想到的那些事情,杨子尚是一无所知。

回家吃过晚饭后,杨子尚来到小区会所,按金同学的“问卷”,详细做了询问。会所的接待小姐细致地回答了他的问题:跆拳道班主要是面对中小学生办的,都是安排在学校的课余时间训练,其中的训练内容没有危险,接待小姐给了许多跆拳道班的具体训练内容的参考资料和时间表。最后,接待小姐还请杨子尚到跆拳道馆去体验一下。在走廊两边,挂了一些跆拳道图片,图片上的动作造型让一向文弱只知道专心读书的杨子尚突然有了莫名的冲动。

跆拳道分几个班,有成年人的,有孩子的,有十多个像杨子尚一样的中学生在接受教练的指导:他们的服装太威风了,他们的动作帅呆了。接待小姐对一位教练说了什么,教练拿出一套训练服,让杨子尚换上,好感受一下跆拳道的门道。杨子尚毫不犹豫换了衣服,在教练的指导下做了几个基本动作,感觉确实是好。两个教练还专门为他表演了腿法和实战应用,杨子尚心里痒痒的,恨不能马上成为跆拳道的高手。

第二天,杨子尚将跆拳道的资料交给了金同学,如实介绍了他掌握的情报,金同学很开心,狠狠地谢了杨子尚,说她晚上就去参加跆拳道班。

杨子尚说:“我还是有一些担心,虽然他们说不会受伤,万一受伤了怎么办?”

金同学笑了:“你会怕万一考不上大学就不读书了吗?你会怕出现交通事故就不敢出门了吗?”

杨子尚也笑了:“这是因噎废食呀。”

当天晚上,金同学到了小区会所报名参加跆拳道训练,杨子尚在家向父母提出了他的想法:学跆拳道。

不行!不行!不行!父母一致反对。他们的理由有N个,尽管父母说话的声音不高,但他们的态度表明他们是绝对正确的:学跆拳道有危险,容易受伤,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肯定影响学习。理由太多了。

杨子尚用金同学的话回敬了父母:“你们会怕出现交通事故就不让我出门了吗?”

父母吃了一大惊,没有回答儿子的问题,他们也无法回答儿子的问题。他们避开焦点,马上又找出N多个道理:我们是为你好,是保护你爱护你,你还是孩子,很多事情你现在是不会明白的,学跆拳道会伤害你,你的父母是万万不会伤害你的,无论说什么,你一定要相信父母。

争论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结束了,在父母面前,杨子尚第一次感觉自己是正确的,因为父母无法说服他,只是他没有“权力”让父母接受他的想法,他只能无奈地接受父母的决定:专心读书,不学跆拳道。

这次争论着实让父母吃惊,他们也是第一次受到儿子的正面对抗,他们感觉到儿子变了,暗中细细观察儿子。因为父母的坚决反对,杨子尚确实打消了学跆拳道的想法,尽管他十分喜欢跆拳道的动作和帅气,但他只有忍痛割爱。他唯一的变化是喜欢外出活动了,晚上在家看书累了的时候,他就出去走一走,有时去会所看金同学练习跆拳道;在学校的时候,他也经常和金同学聊天,老师和同学普遍认为二人关系密切。

杨子尚的父母很快也发现了儿子的“秘密”:原来如此,儿子是因为那个女同学才要学跆拳道的。细心的母亲马上与儿子的老师做了交流,老师不敢说杨子尚有恋爱的事实,但老师承认,许多同学认为杨子尚和金同学的关系不一般。这事不用说得更直接了,不用多想,儿子一定是和金同学恋爱了。

父母严肃认真地与儿子做了交谈,先是古今中外,后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议论恋爱的危害性。杨子尚一头雾水,不明白父母在说什么。父母以为儿子故意装傻,就单刀直入了:你恋爱了,我们全知道了。

杨子尚感觉受到了羞辱,而且是自己的父母面对面地羞辱他,他恐慌,甚至愤怒;他没有恋爱的经验,但他清楚自己没有和金同学恋爱。但父母已经明确地认定:他恋爱了。

这次争论,主要是父母在说他们的道理,希望儿子承认错误,悬崖勒马。杨子尚没有太多的话为自己申冤,他没有骑马,也没有站在什么悬崖上,他怎么悬崖勒马啊?冤屈呀,冤枉啊!杨子尚只能说:“我是冤枉的,我没有错。信不信是你们的事情,我没有什么要说的。”

父母认为儿子是在负隅顽抗,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发动进攻,希望儿子能回到他们指出的正确道路上。

自从和金同学聊天后,杨子尚真正明白了因噎废食的道理,他认为自己没有错,他也不能因为怕别人说他恋爱就不敢和女同学说话了,这太没意思了。他知道父母是冤枉了他,他希望父母能相信他。多次争论的结果是没有结果,双方谁也没有说服对方。杨子尚自己认为,当初父母不让他学跆拳道,他已经委屈自己了;现在是父母在冤枉他,应该是父母向他道歉。

让父母向儿子道歉?怎么可能!父母又是一些大道理。杨子尚的父母有文化,喜欢以理服人,不会骂人打人,他们相信自己有理走遍天下。可儿子却坚决地说:“我没恋爱,我怎么认错?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你们道歉,二是我真的恋爱一回,然后我再向你们承认错误。”

儿子的坚定态度没有让父母意识到他们的错误,他们反而认为是儿子越陷越深,快要不可救药了。

父母和儿子开始了长期对抗,父母认为儿子学坏了,不听话了;儿子认为父母根本就不相信他的真话,他因此很失望。双方时而激烈争吵,时而冷战。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杨子尚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了,他也真的和金同学恋爱了。杨子尚认为,他不恋爱才真的冤枉。杨子尚的父母认为,你明明已经恋爱了,还不承认错误。

现在,杨子尚的考试成绩由年级前三十位落到了一百位以后。按现在的成绩,升高中没有什么问题,如果他的成绩继续下滑,问题就严重了。而实际情况是:彼此失去了信任,杨子尚一气之下真的恋爱了,他和父母的矛盾根本没有缓解,他们的对抗远远没有结束的迹象;他已经将“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的誓言和决心统统丢进垃圾堆了。

解读

父母嘴上都说爱孩子,潜意识里全是爱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

以爱的名义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于借用爱的名义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实在是太多太多,而对父母仿佛有刻骨仇恨的孩子,也一样是太多太多。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假若一个人没有什么理由地残忍虐待甚至杀害其他人,那么可以基本推断,这个人曾被残忍虐待过。

直面这个事实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或者冷酷地对待自己的配偶和儿女,或者残忍地对待社会上的其他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无法直面自己有一个“坏父亲”或“坏母亲”的事实。我们的社会特别讲孝道,即便父母虐待了自己,我们也要认为父母是对的。但是,这种理性上的接受不能遏制住他情感上的仇恨,但父母是不能恨的,所以他们把这仇恨转嫁到配偶、儿女或其他人身上了。

这种转嫁机制,是很多恶行的基础。

在一个特别讲孝道的社会,“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魔咒,让我们宽恕那些虐待甚至杀死孩子的父母,也让我们看不到最初的恶是如何孳生的,从而让我们整个社会都不能直面相反的事实。

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绝对不能说,有了孩子的人就自然晋级成了好父母;同样也不能说,为了孩子付出重大牺牲的父母就是好父母。付出的方式不恰当,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因为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这是社会中最典型的一个爱的谎言,父母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孩子,老师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学生,男人用这个谎言控制女人,女人也用这个谎言控制男人。

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这会有极大的迷惑性。父母觉得自己做得对,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会因此而苦恼,父母发现,他们必须一直为孩子操心,而孩子则会经常感到“闷”、“烦”,甚至还会有窒息感,就仿佛有人在掐着自己的脖子一样。

父母嘴上都说爱孩子,潜意识里全是爱自己。

说一不二的中国父母大多数不允许孩子顶嘴,大人说话时,孩子只能听着并且认可,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正确的道理,潜意识里则不是。要知道,辩论是一件高难度的事,因为辩论意味着对方在不停地否定你,而被否定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因此一般人辩不了几个回合就拍桌子瞪眼了,同时认为反驳自己的人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在外面不能堵住别人的嘴,回到家可算是能办到了。父母不允许孩子顶嘴,无非还是容不得辩论而已,孩子稍有反驳便火冒三丈,觉得这个孩子和我作对好不听话,甚至拳脚相加。如此“教育”,自然起不到沟通的效果,强压之下的灌输不仅孩子不会真心接受,还会强烈反弹,逆反心理严重。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和选择,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当父母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比如遍地开花的钢琴考级、绘画班、奥数,其中有多少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兴趣,又有多少是家长们按照自己理想模式“塑造孩子”的伟大实验?面对国人瞩目的高考,许多考生在家长“为你前途着想”的大帽子压迫下,不得不违心地放弃自己的理想,仰从父母的心愿,“考生志愿”变成了“考生父母志愿”。

尽一切可能节省儿女的时间让孩子们全身心去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是许多中国父母的最大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潜意识中,父母们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但是,他们又没有勇气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夺占制高点”,自己也因此产生了成就感,并有所依靠。

这些父母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债主”,甚至逼孩子“还债”,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亲情关系也变得像“债主”和“债务人”般紧张,这样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考试成绩经常性地成为父母证明自己能力的道具,只有孩子成功了,父母才感觉自己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父母会觉得很丢脸。成长中的孩子们因此承受了父母更多的压力。

父母还可能对孩子有另一种错误的爱的方式,就是溺爱。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而不是助长孩子的成长。溺爱仿佛有一点伟大的味道,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

当父母溺爱孩子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会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长需要。溺爱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远都不要长大,否则就会感觉到失落,就像是丢掉了什么似的。

中国的传统的积淀中有无数精华、财富,但也有不合时宜的东西。比如在传统礼教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对孩子有全面的支配权:他们读什么书,吃什么饭,做什么营生,嫁谁娶谁,都是父母做主、父母包办。

生儿育女,繁衍生息,是生物的本能,也是父母的义务,在当代社会,任何父母都不应以这种本能、义务为口实,将自己的儿女视作附庸和资产,对其隐私不加尊重,对其意志不加重视,甚至对其健康权、生命权,也缺乏正确的认识。

“为孩子好”固然没错,但家长有责任、有义务听一听孩子自己的肺腑之言,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孩子心目中的“好”,和自己所想的究竟有无差异,有多大差异。

主观而言,可以说没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在将“爱”付诸实施时,父母们应扪心自问,这种“爱”是否一厢情愿,有否因为这种“爱”,而在无心中对孩子的尊严、人格、意志和权利构成伤害。

在当代社会的文明意识中,孩子首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然后才是父母的子女,孩子绝非父母的附庸和资产。孩子应该尊重、孝顺父母,听从父母的有益建议,但他们的正当权利却不应被包括父母在内的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侵害。

标签:;  ;  ;  

揭露父母“爱”的谎言,回报孩子成长的空间_跆拳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