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习观考察_科学论文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习观考察_科学论文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追问中的科学学习观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2)05-0011-04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历史上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几次重大追问实质上反映的是追问者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上的科学态度,体现的是追问者科学的学习观。由于每次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既有其发生的历史缘由,也有其共同的价值诉求,因而对历次重大追问所反映的科学学习观进行考察是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本文要做的就是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几次重大追问的历史回顾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理所当然地发生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这一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创立和建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继承者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者甚至反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斗争的过程。其间,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无论哪一种形态的产生,都既没有离开也不会结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这实际上已经成为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影响较大的追问至少有以下五次:

第一次追问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初步系统化过程中发生的。追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当说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是由马克思本人首先发起的。19世纪70年代末,马克思针对当时法国“马克思派”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曾明确指出:“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学界认为,这是马克思本人以间接的形式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首次追问[2]。恩格斯在他的晚年也针对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之流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一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这实际上不仅是对马克思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追问的进一步回答,而且折射出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马克思逝世后,在恩格斯的指导和帮助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进行了初步的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工作,当然,这一工作是在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逐步完成的。

第二次追问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发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其生产关系较之以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使得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似乎已成为一种“假说”,尤其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似乎已经“过时”。另一方面,主张阶级合作、通过走和平的“议会道路”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却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面对这两方面的挑战,理论家们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作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也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释。其中,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最引人注目的解释,他借口时代的发展变化,宣扬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甚至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1899年,他把自己的修正主义观点系统整理成《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并公开发表。该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学说等进行了全面歪曲和根本否定。由于当时许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站出来坚决反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从而使这一关系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大争论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很快扩展到国际范围,这在一定意义上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次追问是第三国际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发生。第二国际是1889~1914年各国工人和社会主义者要求加强国际联系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际联合组织,它从开始建立时起,就因为对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而从内部分化为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三个派别。在第二国际的前期活动中,马克思主义派同无政府主义派进行了坚决斗争,批驳了无政府主义者否定议会斗争、争取社会改良、主张进行个人恐怖活动、用总罢工来反对战争等一系列错误观点。然而,由于对无政府主义派批判不力,以致这种思潮日益滋长,进而发展为从理论上系统修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正主义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带头之下,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纷纷表态,公开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政府。这意味着,第二国际实际上已经完全蜕变为主张改良主义的组织,并与后来列宁领导创建的革命的第三国际相对抗,这种对抗源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引起的“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所产生的认识上的分歧。

第四次追问是战后在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中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们不得不从残酷的世界大战和空前的社会对抗中深刻反思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伦理危机、人性危机等各种现代社会危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社会思潮的对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科学主义思潮仰仗科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以科学的名义在现代多元思想文化中建立起一种强势专制的意识形态话语。而人本主义思潮则任意贬低甚至反对科学和理性,其中作为最大流派的存在主义就特别强调孤立的个人存在的意义,认为只有从这种个人存在出发,才能排除一切不真实的东西,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不仅彼此相互对立,而且都从各自的角度来抨击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不得不面临双重任务:既要反对人本主义,也要反对科学主义;既要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又要充分考虑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共同夹击下,马克思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要把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区别开来,又要把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区别开来;既要反对抽象的人本主义,又要重视人文精神;既要反对科学主义,又要提倡科学精神,从而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第五次追问是在苏东剧变后人们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深刻反思中发生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实践在苏联(也包括东欧国家)遭受了严重挫折,使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方面所起的权威作用被彻底打破,从而在国际范围内同时掀起了“回归马克思”的思潮。“回归”思潮的出现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意图:第一是试图将苏东剧变的原因与马克思学说加以区分,以便从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中拯救马克思学说;第二是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学说加以区分,以便将马克思学说从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回归”思潮显然是在资本主义巨变和社会主义剧变的双重背景下产生的。一方面,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其固有矛盾依然存在并日益激化,人们又不能不看到马克思学说对于这一时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发生了剧变,特别是伴随着苏联解体,国内外同时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叫嚣。正是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国际范围内很快掀起了“回归马克思”的思潮,如“找回马克思”、“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等等。如此一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再度成为人们在深刻反思社会主义历史命运时不断发问的话题。值得肯定的是,“回归马克思”并不是此次追问的目的,每次追问旨在为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次重大追问的缘由分析

总体而论,历史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几次重大追问总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释、应用三种不同形态的相互转换中不断发生的。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是马克思主义解释和应用的起点和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文本和应用的中介和桥梁,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文本和解释的结合点和动力源。按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史上不断发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追问,都无一例外地和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释、应用有关,要完整准确地考察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学习观,就必须科学地分析引发历次重大追问的缘由。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文本方面的缘由。所谓马克思主义文本,是指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所完成的著作、论文、书信、手稿等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演变的各种载体,它是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对此可作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分析。在狭义上,马克思主义文本尽管仅仅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然而,由于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文本中,有些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手稿、札记、提纲、信件等不成熟不完整的著作,有些是经过他们的战友和学生整理出版的著作,二者之间在原有概念的使用和特定原理的表述上的差别,都可能为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产生争论和分歧留有一定的空间。在广义上,马克思主义文本不仅包括记载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论著作,而且包括记载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论著作。有人总是不能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这种多态性,特别是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具体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整体的关系,以致模糊甚至于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可见,由于马克思主义文本方面的原因,历史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每次重大追问都蕴含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其基本要义就是必须正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文本及其相互关系,即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文本存在的客观性。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解释方面的缘由。所谓马克思主义解释,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继承者对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说明和阐释,旨在根据一定的现实需要,不断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向人们真实、全面、客观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然而,由于解释者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和时代条件下,加之一定的主观因素,因而任何一种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释,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一定的主观色彩。何况,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由于受到上述马克思主义文本之间差别的影响,也的确会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解释,甚至有些理论家们会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差别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任意歪曲和篡改。当然,随着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不断发现和出版,理论家们不断地检讨和修正自己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这也是理所应当和难能可贵的。譬如,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开出版,就曾一度引起了“是两个马克思,还是一个马克思”的讨论,原因就在于,原有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晚期的马克思学说之间出现了明显鸿沟,这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困惑。而正如国外有的学者所言,在今天看来,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只是思想史上的一个考古研究的主题,因此,“这一讨论就不可避免地归结到关于何者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那一类争辩的问题”[4]。可见,由于马克思主义解释方面的原因,历史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每次重大追问都蕴含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其基本要义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释必须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应用方面的缘由。所谓马克思主义应用,实质上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促使马克思主义文本与解释的相互转化,而且促使马克思主义在这种相互转化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取决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从客体方面看,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从来没有离开也永远不会离开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固有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革命性,这一性质使其常常成为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斗争的对象。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每当出现急剧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思想交锋时,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是确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还是否认和扼杀马克思主义?从主体方面看,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总是同主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把握程度有关。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理应是主体紧紧地以实践为依托,通过关注实践、服务实践、指导实践、总结实践、提升实践,促使马克思主义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得到新的解释进而形成新的文本的过程。这里有一个实践标准问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可见,由于马克思主义应用方面的原因,历史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每次重大追问都蕴含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其核心要义是,始终坚持实践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次重大追问的实质所在

回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次重大追问,由于不同追问者总是在其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支配下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有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有什么样的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在这里,实质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追问中实质上包含着各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二是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支配下的不同追问中实质上也包含着一些共同点。

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追问中究竟有哪些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先生对此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他看来,所谓马克思主义观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马克思主义观性质的不同,即通常所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与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观总是在马克思主义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整体的还是个别的、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发展的还是僵化的等问题上区别开来甚至于对立起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元的、整体的、开放的、发展的,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总是以多元的、片面的、封闭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其二,是马克思主义观形式的不同,即在通常情况下,不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观其具体表现形式必然会有所不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总是以一元论的马克思主义观、总体的马克思主义观、开放的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形式表出来,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可能以多元论的马克思主义观、片面论的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封闭的马克思主义观、僵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基础上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及其回答总是一元的、整体的、开放的、发展的,而在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基础上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和回答就可能是多元的、片面的、封闭的、僵化的[5]。

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支配下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追问有哪些共同点?这里所谓不同追问的共同点,是指各种不同追问的具体性。这种具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引起追问的条件是特定的。梁树发先生称之为“三个时候”的追问。他认为,在以下三种情况下,通常会发生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追问:第一种情况是,每当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认识上“发生重大分歧和激烈争论的时候”,就会引发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追问;第二种情况是,每当无产阶级实践出现重大失误或遭受重大挫折并急需“进行理论上的反思的时候”,就会引发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追问;第三种情况是,每当某种新的文献材料或者某种新的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既定认识产生重大冲击且急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认识的时候”,就会引发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追问[6]。其二,引发追问的目的是明确的。从上述关于引起“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重大追问的三种情况看,发生追问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对于理论上出现的重大分歧和激烈争论力争达成共识;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重大失误和挫折进行深刻反思;对于遭遇新材料新思潮重大冲击的既定理论进行重新认识。总之,历史上任何一次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追问,旨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一来,坚持科学的学习观,就成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次重大追问的共同价值诉求。

四、“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次重大追问的价值诉求

既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实质上反映了追问者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那么,只有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以科学的学习观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科学的回答。在这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追问的价值诉求是显而易见的,历史上任何一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追问都表达了追问者所倡导和坚持的科学学习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决纠正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无非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内部和外部。就内部而言,无非是来自无产阶级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就外部而言,无非是来自资产阶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应用。加之马克思主义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因此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倾向性表现也总会具有多样性,其中,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就是两种极端错误倾向,这两种倾向通过一定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表现出来。在理论形态上,诸如马克思主义“多元论”、“过时论”、“重建论”等各种言论;在实践形态上,诸如“泛化”马克思主义、“简化”马克思主义等抬高或贬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行为。在此意义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次重大追问实质上是对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倾向的一次又一次理论回应,旨在坚决纠正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倾向,从而以科学的学习观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二,不断寻求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在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主张,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先生曾将其归纳为四种观点[7],这里不妨一一加以列举。其一,有的学者认为,要判断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要看它是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8]。其二,有的学者认为,要判断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看它是不是坚持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9]。其三,有的学者认为,要判断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要看它是不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10]。其四,有的学者认为,要判断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要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坐标,比如说,在当今中国,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坐标[11]。上述观点虽有所不同,但实质性的问题是,理论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实际上引出的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问题;而实际上存在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问题,引出的不过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这样一来,历史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几次重大追问实质上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的一次又一次追问,旨在不断寻求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从而以科学的学习观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三,牢固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在理论上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在实践中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前提;在实践中解决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就在理论上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因此,历史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几次重大追问的意向和结果,不仅仅在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层面,而在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层面。譬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一再强调他们的学说是不断发展的学说,针对的就是一些人对待马克思学说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态度;后来马克思主义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大论战,针对的就是伯恩施坦之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倾向;紧接着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提出“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针对的就是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唯科学主义态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国内学术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针对的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可见,历史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几次重大追问实质上是为了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旨在牢固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从而以科学的学习观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主题和主线。基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几次重大追问的历史缘由、实质所在和价值诉求,对于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学习观,从而指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都至关重要。

标签:;  ;  ;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习观考察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