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功能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功能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功能提升路径研究

李妙然1,王彦东2

(1.河北经贸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43)

摘 要: 国家的倡导、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以及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了空间。志愿服务组织通过把社区教育寓于社区服务之中,不仅可以全方位提升社区教育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实现社区治理的共建共享。合理设置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提升社区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建设和保障机制建设可以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功能。

关键词: 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难点;路径

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注] 《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 。社区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丹麦成立的“民众中学”,后广泛流行于欧洲。20世纪中叶以后,社区教育在美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国情、历史和社会条件差异,世界各国的社区教育模式并不整齐划一,而是各具特色。日本的公民馆、美国的社区学院、意大利的人民之家、法国的青年与文化之家都是社区教育的典型模式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社区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活动空间,因此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教育模式非常必要。近30年来,社区教育研究不断走向学科融合和多维度探讨,但现有研究成果对社会力量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探讨较少[2]。从现实实践来看,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志愿服务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的广泛、深入介入。对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功能进行探析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

一、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背景

滕尼斯最早提出了“社区”的概念,费孝通把这一概念引入了我国。我国社区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晚清时期的社会教育。新中国建立之后,教育部专门设有社会教育司,但是该机构在1953年被撤销,社区教育从此中断。改革开放以来,社区教育首先在上海恢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社会公众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提升,社区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一大批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并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步推进的态势。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原因:

翻转课堂,也有研究者将其称作翻转学习、翻转教学、颠倒课堂等。翻转课堂有以下几个特征:知识传递发生在课前,学习者在课前已经利用充分的时间学习了所要传递的知识,或对所要传递的知识有所掌握;知识内化发生在课中,“教师—学生”“学生—学生”面对面互动、交流、探究发生在课中;知识应用发生在课后,考核评价贯穿教学的始终。微课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的McGrew教授和英国的Kee教授提出。

首先,现阶段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了空间。我国社区教育参与主体众多,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突出。如民政、文化、体育部门各自进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推进相关社区教育政策落地。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依托原有的远程教育系统和办学网络建立了中国社区教育网、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联盟等平台。各类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也纷纷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但社区教育资源目前仍然呈现供小于求的态势,很多城市的老年大学报名困难就是明证。在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社区教育大发展已经成为现实需要。现阶段我国社区教育的开展依然是以行政力量为主导,自上而下进行推动。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区教育发展中依然存在着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极端不平衡。总体来说,师资力量匮乏,教育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居民参与性不高仍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短板。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从事社区教育研究的机构,如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数字福建终身教育大数据研究所等,但是这些机构还处于起步时期,难以有效支撑和指导社区教育的实践需求,其专业化程度、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还亟待提升。

3.4约束的管理。在约束之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躁动程度、接受程度。取得家属的同意及配合,签署使用同意书,报告医生下达医嘱。在使用约束带时,要选择合适的约束工具,随时观察松紧度,每2小时放松约束带5-10分钟,定时观察局部血运情况及患者的呼吸,做好记录及交班。每24小时与医生一起共同评估病人病情,根据病情确定是否约束。

其次,国家对志愿服务的大力倡导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了合法性和制度支持。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社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以及社会交往的重要空间。在社区教育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同时并存,亟待需要包括志愿服务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的参与。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为了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良性、快速发展,志愿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出台,其中也对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进行了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对志愿者的权责以及权益保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01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支持和鼓励志愿组织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鼓励探索建立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制度。《志愿服务条例》也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凡此种种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象覆盖面广、群体多元、人群复杂,教育内容更是涉及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文艺美术、医疗护理、应急救援等各种门类。由于社区成员身份各异,社区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社区是汇聚不同年龄群体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文化,甚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群体文化的公共空间。社区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和个性化色彩。目前社区教育往往以老年和女性为重要对象,中年居民、男性居民、残疾人、低收入者等群体的教育机会较少[5]。社区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以及需求的多样性对现有的薄弱的社区教育人力资源构成巨大压力和挑战。

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优势

社区教育需要政府、基层自治组织、学校、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由于自身条件以及所掌握的资源的不同,各类主体在社区教育中的定位和角色也各有不同。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参与力量广泛地活跃在社区治理的诸多领域。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优势在于:

(一)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性特点可为社区教育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第三,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了可能。志愿服务事业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数量猛增。目前,我国注册志愿者在 1 亿以上,志愿服务组织 1.2 万余家,累计服务 12 亿小时[3]。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地活跃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扶贫开发、为老助残、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社区已经成为志愿服务组织发挥力量的重要阵地和主战场。早在1988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就诞生了我国第一家社区志愿服务组织。2019 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朝阳里社区,并为志愿者点赞,称赞他们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4]。志愿服务组织往往扎根基层,具有一定专长,因此可以成为提高社区治理和教育水平的重要生力军。

从国家层面来看,《社区教育法》、《终身教育法》目前还未被纳入立法规划。从地方的情况来看,福建省、上海市、河北省、江苏省、湖南省、陕西省、山东省以及太原市、宁波市等省市已经颁布了促进终身教育或社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推进社区立法,加强社区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完善社区教育政策,对社区教育参与主体进行明晰定位,才能为各方主体参与社区教育提供合法性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处提到要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给本禹志愿服务队、郭明义志愿服务队等多个志愿服务队伍回信,对志愿者进行表扬和勉励。通过制定全国性的法律,界定社区教育的管理机制,才能理顺关系,激发志愿服务组织潜能,提升其在社区教育中的社会资源调动能力和整合能力。

(二)志愿服务组织的公益属性可为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开展提供动力支持

社区教育应该覆盖空巢老人、学龄前儿童、下岗职工、未就业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并以健康保健、儿童教育、文化艺术、专业技术、法律普及为主要内容。志愿者往往具有较强的公益奉献精神以及爱心和耐心,同时具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因此可以为社区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动力支持。如武汉百步亭社区每四位居民中就有一位是注册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达到4万多人;深圳40多万社区志愿者广泛地活跃在各个社区U站,开展普法、矛盾调解、社区矫正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河北省威县孙家寨村付宏伟敬老爱亲志愿服务队,每个月农历初一、十五都会为社区65岁以上老人免费奉上孝心宴,来就餐的老人辐射到十里八乡及其外省市,多时可达上千人[6]。付宏伟敬老爱亲志愿服务队不仅以“饺子宴”为载体推进了中国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通过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夏令营以及书法、绘画等社区教育活动,提升社区整体道德文化水平,促进文明乡风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目前,志愿服务组织的公益属性决定着其可以成为政府组织的合作者和政策的执行者,从而有助于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三)志愿服务组织的民间性可以有效提升社区教育的居民参与度

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治理主体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向政府、社区居民以及社会组织多元治理主体转变。志愿服务组织在社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参与和粘合的作用。首先,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政治社会化水平,使社会公众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增强对时政的认识。在社区治理中,志愿服务发挥着民心凝聚、民困帮扶、民生改善、民意疏导功能[7]。其次,通过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倡导文明乡风建设以及良好家风建设,推进社区治理的德治水平。志愿服务组织与居民、社会组织、辖区单位、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共同构建社区多元参与力量[8]。第三,社区居民还可以通过邻里坊、和事老协会、坝坝会、盖碗茶等形式商讨社区事务,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随着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提高,很多社区还建立了网上议事平台,方便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9]。

三、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功能分析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既是辅助性的也是建构性的,充分体现了教育与服务功能的一致性。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将社区教育寓于社区服务之中;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服务的过程也是社区教育开展的过程。如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在社区教育中开展普法宣传,能够有效解决社区纠纷和社区矛盾,从而维护社区和谐稳定;通过传播科学及传统文化知识,可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通过开展社区安全教育,防范社区风险,有助于构建平安社区;志愿服务还可以通过实施社区发展项目,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助力打造友爱社区。

(一)促进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融合

志愿服务组织产生于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它们往往扎根基层、贴近群众,了解社区居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因此能提高社区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从而有利于提升社区教育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志愿服务组织往往依托乡土民俗,运用本土语言,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教育活动,在丰富居民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增加社区教育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如各级文艺志愿者协会通过深入社区开展慰问演出、辅导培训和社区文艺骨干培养等,有利于构建社区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医疗类志愿组织开展的医学保健知识宣传、护理知识培训受到了各年龄段社区居民的青睐。

社区志愿服务教育活动的主体可以是外来的志愿服务组织,也可以是由社区居民自己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外来的志愿服务组织可以是学生团体,也可以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志愿组织以及民间社会组织,这类志愿组织一般专业性较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教育中功能的发挥也不容忽视。社区是所有居住者的社区,社区居民在作为服务需求方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服务的提供者[16]。社区自组织由于了解社区情况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以更方便、快捷、高效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目前,很多社区志愿服务资源仍然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自由职业、大学生、全职家庭主妇、退休职工等群体一般拥有较充足的时间和较强的参与公益事业的愿望,应当对这些群体进行引导,发现和培养其中的优秀志愿服务人才。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对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的资源进一步进行挖掘,对社区志愿者骨干进行培养,从而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才能更好实现社区治理、社区教育的共建共享。

(二)推进法治社区建设

首先,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促进社区矛盾调解,协调邻里关系,把各类矛盾消弭在萌芽状态。如廊坊市的“夕阳红”调解队协助法院深入社区调解民事纠纷,并通过创办妇女儿童维权岗、家庭暴力投诉站、法律咨询站、开通法律服务热线,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学习法律知识[10]。社区普法活动不仅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合法维权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的稳定。其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法律相关从业人员也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等活动,进行普法宣传、实施法律援助。2015年,在河北省妇联的倡导下,由女检察官、女法官、女律师组成了普法志愿服务队,并创办了“木兰有约”普法志愿服务品牌。该志愿服务品牌打破了传统的摆桌子、接受咨询服务的传统普法志愿服务模式,而是通过结合新形势下社区热点问题女检察官、女法官、女律师同台宣讲法律,开创了普法“三方访谈”新模式。如针对老年人开展预防电信诈骗和传销方面的普法宣传;针对农村社区妇女则把法律知识点进行分解,并辅之以案例,再加上提问互动。这种新颖、活泼、生动的普法模式,大大提高了普法的实效。第三,高校法律专业的教师学生也积极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送法进社区。以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为例,由百余名师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在工作日全天候接受校内外人员的法律咨询,诊所还会为居民提供免费上门的法律援助。

(三)促进文明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可以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对社会因素关照不足的缺陷,从而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德育塑造功能。首先,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开展各类社区技能培训、传统文化普及和传播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师生们通过依托学雷锋日、世界读书日、儿童节、重阳节、环境保护日等节点,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开展宣传活动、支教活动以及为老助残服务。如威县孙家寨付宏伟敬老爱亲志愿服务队办有孝道讲习班,学员们课上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课下为老人开展志愿服务,从而做到知行合一,相互促进。苏州的“金阿姨”志愿者服务队推出的“爱心茶馆”活动,不仅能使辖区低保孤老们一起喝茶、聊天,而且能欣赏到志愿者表演的戏曲节目[11]。志愿服务组织突破了传统社区教育的理论性和狭隘性,在服务社区居民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了教育功能,从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其次,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服务。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居家养老需要家庭成员或者家政护理人员具有护理方面的技能[12]。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制作展板、开通热线电话、现场义诊和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可以让社区居民掌握常见病预防、护理和康复等方面的技能。第三,通过宣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良好家风家教,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促进社区代际共融,推进友爱社区建设。全方位教育是传承发展中国传统家风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路径,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延伸和巩固,三个层面的教育各尽其力、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13]。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课业辅导和开展送温暖活动,对其价值观进行引导;通过对空巢、孤寡老人和失独家庭等弱势群体进行精神慰藉、提供为老服务,促进传统家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发展,有利于构建个人幸福、家庭亲睦、团结友爱的亲善友好社区。

(四)构建平安和谐社区

社区处于社会管理的末梢,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社区居民的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社区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基层社会的稳定。首先,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培训和开展讲座,普及安全自救知识,从而提升社区自治水平和居民的安全意识,促进平安社区建设。如蓝天救援队等危机救援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开展社区安全知识普及、救援演练、专项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居民的危机自救能力和社区的危机管理能力。有的志愿组织通过开展“防走失爱心手环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发放爱心手环,可以保障弱势群体的人身安全。其次,社区居民还通过组织义务巡逻队、女子消防队等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从而可以对各类灾害进行有效预防和管控。如枫桥镇的“红枫义警”志愿组织在社区巡逻防控、提供破案线索、化解矛盾纠纷和提供便民服务等方面的成效显著[14]。第三,开展应急救援活动,参与社区危机治理。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地活跃在危机救援、心理辅导、灾后救助和重建的各个环节,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玉树地震等危机救助中都有突出表现。

社区教育活动的精准性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的重要瓶颈。由于个体差异、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年龄、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甚至同一社区之间不同居民的教育需求都会有所差异。但实际的情况是,目前志愿服务组织在社区主要开展文艺演出、义诊、送温暖等各种不定期的社区教育活动,难以有效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长期化的服务要求。社区教育形式单一、针对性不突出导致社区教育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我提供什么服务,你接受什么服务”的传统志愿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对社区美好生活的需求。关注服务对象个性化的需求,提供差异性服务,开展“问需式”社区教育应该是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活动未来努力的方向。如有的老旧社区老年人较多,就应该多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医疗保健以及预防诈骗等方面的活动;有些农村社区环境保护压力大,面临着脱贫致富的压力,社区教育的内容就应该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社区生计方面倾斜;有的社区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珍贵的文化遗产,社区教育活动中就需要有意识地增加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内容。

(五)推进社区发展

首先,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文化扶贫、生计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志愿服务组织在文艺宣传、文化传承、家风家教宣传、孤残帮扶、旅游扶贫、留守儿童教育等方面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实质上就是带有社会治理色彩的精准扶贫活动。其次,志愿服务参与精准扶贫不仅表现在物质扶贫,更表现在对困难群众的精神扶贫。志愿服务组织的公益属性决定着其开展的扶贫活动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人文关怀,更容易被服务对象接纳。如多背一公斤、麦田计划等都是比较突出的志愿服务品牌。第三,通过进行环境宣教、倡导实施垃圾分类、开展绿色发展项目,推动社区绿色发展。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阿拉善开展的社区发展项目,如“一亿棵梭梭”“节水助农任小米”“任鸟飞”等都是实现社区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

四、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的难点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已经由“青年”的事业变为“全民”的事业。与此同时,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和精神需求也不断提升,并呈现出多元化、高品质、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社区教育体制机制不畅、志愿服务供需不均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精准性、志愿服务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方面只是出台了一些以“通知”“规定”“意见”等形式体现的政策性文件,强制性和权威性严重不足。从顶层设计来看,缺乏统筹管理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的机构,甚至在教育管理部门内部社区教育的定位也不明晰。社区教育参与主体多,涉及面广,文化、民政、教育、群团组织等行政部门或准行政部门都是社区教育的管理和参与主体。作为社区教育参与主体的志愿服务组织的主管部门包括司法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文化、农业部门、群团组织等,而社区教育的直接实施主体则为镇、街、村等基层组织。在相关立法中虽然倡导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但是对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政策执行没有制度保障[15]。基于上述原因,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也暴露出可持续性差,常态化、制度化不足等突出问题。只有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保障,才能有效提升其社区教育能力。

(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关爱和人间的温情。在社区教育中,志愿服务资源不均衡以及供需矛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实现社区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和均衡化仍是当务之急。现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多围绕节日或是特定的节点来开展,志愿服务短期堆积重复与长期青黄不接的现象同时并存,细水长流、雪中送炭的志愿服务活动仍然供给不足。总体来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目前依然处于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社区教育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亟待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资金、场地、设备缺乏以及专业技能不足等问题,同时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嘉奖回馈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导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难以向纵深发展。

(三)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活动精准性不足

4.实现经营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建设生产经营一体化平台,实现各个层面、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数据从采集到数据审核入库、数据处理、综合分析、文件归档等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做到 “同一平台、信息共享、多级监视、分散控制”,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使发生的费用都能在第一时间在信息平台显现,确保对投资项目运行情况、财务资产运行情况、物资材料运行情况等生产经营情况的实时监控。同时,完善综合信息查询、预警功能,实现生产经营指标数据的同比、环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功能,做到自动预警、自动跟踪,使问题透明化,解决公开化,实现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生产经营趋势把握及决策的科学化。

(四)社区志愿服务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1.1 对象 2010年起在我院行颅脑手术患者253例,男151例,女102例。年龄13~72岁,平均年龄38.0岁。体重 40.5 ~82.5 kg,平均体重 56.5 kg。其中,脑肿瘤78例,癫痫82例,高血压脑出血50例,颅脑外伤43 例。手术持续时间5.0 ~15.5 h,平均 7.8 h。术前无心脏病史,无凝血机能障碍,检查检验无心、肺、肝、肾功能异常。

五、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功能提升的路径

新常态下,需要进一步挖掘社区教育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社区环境建设与和谐稳定等衍生功能,并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助推社区治理创新的路径[17]。科学设计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的能力建设;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保障机制;创新志愿服务组织的社区教育功能是推进志愿组织社区教育能力提升的关键。

(一)明确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志愿服务组织一般是由具有各类专长的爱心人士组成,类型多种多样,各类人才荟萃。如环保类组织熟悉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妇女类组织一般掌握妇女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适合妇女掌握的技能;医疗类组织则拥有医学保健和专业护理等方面的专长。志愿服务组织多元化的人才储备可为社区教育提供充足而优质的师资力量,进而可为社区提供差别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从而有助于提升社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当然,社区也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了发挥专长、实现组织宗旨和目标的舞台。

本文提出的基于数字体积相关的三维细胞牵引力方法达到了亚微米精度,能够实时捕捉细胞运动引发的三维变形场,有助于揭示细胞与弹性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细胞牵引力形成和调整机理的定量研究。该方法将三维体积图像采集时间从3分钟降到了5秒,极大地降低了图像采集过程的光毒性,能够实时快速捕捉细胞形态变化,在细胞形态变化较快或细胞对光敏感的状况下,该方法有很大的优越性。此外,该研究可以拓展到细胞外微环境力学性质改变时细胞做出响应的机理研究。

(二)提升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社区教育和教学信息化在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中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18]。在大数据时代,社区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打造信息化学习平台。首先,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文明办系统应建立协调机制,依托现有的中国社区教育网、中国文明网、志愿服务网络平台、远程教育网络,推进社区教育网络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其次,志愿服务组织也可以依托网络系统进行社区志愿者招募注册、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发布网络课程,实现志愿服务资源供需对接,提高社区教育的精准性。最后,实现大数据平台和学习平台的对接,为每一位学习者“私人定制”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产品。国家开放大学及电大系统拥有远程教育的技术优势和办学经验,可以为数据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1.2 方法 高危妊娠的定义: 根据京卫老妇幼字〔2014〕6 号文件《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关于规范高危孕产妇转会诊工作的通知》,此文件对包括妊娠期合并症与并发症在内所有孕产妇高危因素进行了明确细致的分类,其中严重高危必须转诊至区级抢救中心或三级助产机构进行产前保健及分娩,极严重高危必须转诊至市级抢救中心进行产前保健及分娩。一般高危包括年龄≥35岁,但由于本研究分析孕妇年龄对不同高危因素发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中所指一般高危因素不包含高龄。

(三)加强社区志愿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发轫于基层社会,贴近群众,理解群众的需求。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的缺陷,提升社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还不能充分满足社区居民多维度、多层面的现实需求。首先,发挥现有社区志愿者骨干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志愿者,并加强与品牌志愿服务组织以及群团、高校的合作,从而不断拓展和延伸社区教育的功能领域。其次,对志愿者进行系统、专业、持续的培训是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水平和服务技能的必经之路。如在日本,即使是普通的志愿服务活动,也要对志愿者进行精心培训。由于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加拿大很多社区服务都依赖志愿者的参与,但是志愿者必须持有专业证书才能参与社区服务。只有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才能为社区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志愿服务。强化对志愿者的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化水平非常必要。社区志愿者一般分为技能型志愿者和一般型志愿者。尤其需要加强对技能型志愿者的培训,比如应急志愿者、医务工作志愿者、心理咨询志愿者等。第三,因地制宜地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全力打造志愿服务社区。如有“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荣誉称号的武汉百步亭社区,有16万居民,其中四分之一以上的社区居民都是社区志愿者,170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覆盖了全社区。第四,创新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的形式。如杭州市的绿康阳光家园养老院推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形式,招募年轻人入住养老院,条件是每月要开展20小时的志愿服务用以抵扣房租[19]。

“我们把这折一些回去,当花插在瓶子里!”对于我的提议,狗娃嗤之以鼻,看都懒得看我们,一个人掏鸟窝去了。花好像只是女孩子喜欢的东西。

高校作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必须守好本分,尽到责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认真履行办学和监管责任,规范招生、教学、考试、收费、毕业证书发放等重要环节,管好校外支持服务站点,不能以任何形式转移(下放或外包)办学权、招生权、教学权、管理权。高校特别要规范学历继续教育招生行为,规避市场恶性竞争,严禁委托个人或中介机构代理招生,杜绝虚假宣传和违规承诺。对冒用学校名义开展的各类招生行为,学校要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追究责任。要进一步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落实好监考、巡考制度,并将网络监控、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应用于考试,杜绝替考和舞弊发生。

(四)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保障机制

首先,推进志愿服务有关立法的执行。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于2017年5月8日起施行。2017年12月1日,《志愿服务条例》开始实施。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为志愿服务的广泛深入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积极推进相关立法中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地,才能为志愿组织社区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其次,要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所需资金,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应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并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场地、资金、设备等支持。第三,完善和细化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建设的嘉奖激励机制。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的信息记录制度、星级志愿者表彰制度、志愿服务的嘉许回馈反哺机制,才能构建长效机制,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第四,建立丰富和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如成都安公社区通过成立社区基金以及构建“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社会”的社区教育模式提升居民志愿服务参与意识[20]。第五,扩大政府购买志愿组织服务的力度,支持其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五)实现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功能与社区治理功能的协同并进

社区教育只有寓于社区治理之中,才能实现教育与服务功能的“二合一”。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育人功能。社区教育不仅是社区居民实现终身学习的平台,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从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其次,志愿服务组织的民间性、志愿性等属性决定着其可以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民主协商功能,从而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孤残服务、社区医疗、文化传承等活动,从而实现志愿服务活动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推进文明、和谐、友爱社区建设。最后,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功能应该以“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出发点和宗旨。社区居民构成复杂,年龄层次多元,不同的社区和个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不同,因此教育资源应该是多元和灵活的。志愿服务组织应该通过建立个人档案,提供订单式服务,同时对社区群众的教育需求进行动态监控和积极回应。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发力点,也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社区协同治理中“一核多元”的参与主体,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社区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社区赋权和居民增能,不仅有助于社区居民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提升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遵民.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1,(3).

[2] 邵晓枫.中国社区教育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6).

[3] 唐巍,王晓霞.发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升社会文明治理[N].天津日报,2019-03-25(9).

[4] 张燕,杨浩军.社区志愿服务在此新兴,走向朝阳——探访天津市和平区志愿服务发展变迁[J].中国社会工作,2019,(7).

[5] 罗志强,邵晓枫.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居民参与问题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7,(24).

[6] 刘荣荣.威县孙家寨村党支部副书记付宏伟:把孝老敬亲当事业[EB/OL].河北新闻网,http://www.hebei.hebnews.cn/2...,2016-03-15.

[7] 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从青年到社会——改革开放40年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4).

[8] 郎友兴,陈文文.“扩”与“缩”的共进:变革社会中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以杭州市江干区“省级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创新试验区”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9] 李宜芯,李盛聪,李瑞雪.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治理:意义、问题及路径[J].职教论坛,2018,(3).

[10] 刘娟.“万事管”的廊坊夕阳红宣传队[N].光明日报,2012-11-29(14).

[11] 倪建文.社会慈善助推精准扶贫的对策及路径研究[J].齐鲁学刊,2018,(2).

[12] 陈冬青.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护理教育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

[13] 鲁成波,冉旭.中国传统家风的核心价值观及传承发展路径[J].齐鲁学刊,2017,(5)

[14] 杨晟杭.探析我国治安志愿组织的发展路径及其完善——以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红枫义警”为例[J].公安学刊,2019,(1).

[15] 唐克,侯嘉茵.社区教育政策执行多元主体利益博弈及其均衡调整[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1).

[16] 许源.社会组织培育与社区服务体系再造——以Z市S区社区建设项目为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17] 程仙平.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机理与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

[18] 胡含之.慕课视野下社区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

[19] 陈佳宁,董碧水.杭州:年轻人住进养老院[N].中国青年报,2019- 04-19(1).

[20] 王忠平,张营.志愿服务创新社区治理的成都样本[J].中国社会工作,2019,(7).

Study on the Path of Community Education Function Improvement in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

LI Miao- ran1,WANGYan- do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2.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China )

Abstract: The state’s advocacy,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service and the status quo of community education provide space for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education.By integrating community education into community service,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can not only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community education,but also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co-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community governance.Rationally setting up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ommunity education,improv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strengthening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 and building a safeguard mechanism can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func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Community education;difficulty;path

中图分类号: C9;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22X(2019)04-0100-08

收稿日期: 2018-10-1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伦理路径研究”(17JJD720006);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志愿服务组织培育研究”(HB17SH023);河北经贸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地方性财经类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2017JYZ10)

作者简介: 1.李妙然,女,法学博士,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管理德治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教授;2.王彦东,男,哲学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昆

标签:;  ;  ;  ;  ;  ;  

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教育功能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