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油气管道问题的思考与对策_中俄论文

中俄油气管道问题的思考与对策_中俄论文

对中俄油气管道问题的思考及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油气论文,中俄论文,对策论文,管道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俄输油管道项目谈判多年,几经变卦,通往中国的支线是否开建以及何时开建,至今无人知晓。俄新总统在2008年5月22日来华访问时对中国记者说,俄罗斯国有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公司的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我们双方已经有基本协议,希望能在未来合作的主要条款、主要技术参数上达成一致”。远东输油管道中国支线按合同由中方投资,设计工作早已完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该项目一直不见实质性进展?本文将展开深入分析。

一、中俄油气管道建设缘何进展缓慢

安—大线改道之后,俄虽口头上一再承诺将会铺设远东管线中国支线,行动上却是一拖再拖。到目前为止,俄政府还没有做出建设从斯科沃罗季诺至中国支线的决定。

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曾经表示,建设远东—太平洋管道中国支线将取决于俄罗斯石油向中国供应的价格。俄方认为,俄石油公司向中国出口石油比向欧洲出口每吨少赚40美元。2007年11月,双方商定将原油价格每桶提高0.675美元;2008年2月俄方再次提出涨价,遭到中方拒绝。为此,俄石油公司总裁向俄政府提出建议,如果中国方面不肯大幅提价,不如撕毁合同,支付赔偿金更合算。

除了价格,俄方还担心建设中国支线会影响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二期工程项目规划和俄太平洋沿岸科季米诺油港原油的转运能力。

据俄方消息人士透露,俄在是否建中国支线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未来的结果很有可能先开工远东管线二期工程,支线建设暂时搁置。待二期工程建成以后,东西伯利亚开采出的原油,包括俄日合资开采出的原油将通过远东管道首先运往太平洋港口,一部分经俄新建炼厂加工成成品油后卖给国际市场,另一部分直接装船卖给日本。至于卖给中国的部分,或用铁路,或通过中哈原油管道运至中国。

对于为何在中国和日本之间选择后者的疑问,俄方的解释是:

(1)日本承诺对远东管线和有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2)中俄双方在油价上存在分歧,且利益难以协调;

(3)俄铁路运输公司认为,用铁路往中国运油比修管道在经济上合算,因为该公司已为铁路扩容和改造投入大笔资金,修建支线将会使铁路公司的投资受损。

除了石油管道处胶着状态外,天然气管道的进展也十分缓慢,而且基本看不到前景。俄罗斯能源工业部部长赫里斯坚科称,俄西线管道将从2011年开始、东线管道将从2016年开始向中国送气,但前提是要在2007年和2008年结束相应的谈判。据俄方专家分析,在2008年余下的时间里,影响输气管道建设的障碍因素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生态原因。西线管道经俄阿尔泰边疆区进入中国新疆。由于该项目必须经过“环保关”,俄环保部门认为西线会破坏阿尔泰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意在此铺设管线;

(2)地理原因。西部是高山,地势复杂,铺设穿过阿尔泰到中国新疆的管线需要特殊的输气管道,成本高,经济上不合算;

(3)市场原因。中国西部有丰富的天然气可以开采。从俄中西部边境到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有4000多公里的距离,将会增加俄气成本,使俄气价格超过该地区进口液化天然气价格,俄气在中国将没有市场;

(4)价格原因。中方可以接受的价格大大低于俄方报价,双方在价格问题上很难达成妥协。中国自己生产的天然气价格比俄气便宜。

东线前景比西线更加渺茫。俄国家能源基金会总经理西蒙诺夫在第四届中俄哈油气论坛上曾经指出:“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凝析气田不是专为中国开发的。开发这一气田的成本最低。这是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手中的一张王牌,俄不会轻易放手;萨哈林天然气开采中心的主要方向是日本和韩国。萨哈林1号和2号项目合并成液化气生产中心的方案并不包括中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天然气开采中心实际也未被列入出口基地考虑;雅库特地区天然气开发情况非常复杂,很难预测今后的进展,等等。”俄能源问题专家认为,制约东线的主要原因是:

(1)气源不明。到目前为止俄给中国的东部天然气产地还没有最后确定;

(2)价格差距。俄东部天然气的主要消费者是中国东北地区,该地区消费水平低,支付能力差,缺少天然气运输和销售网络。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认为,俄东部地区仅为向中国供气而修建管道可能无法带来经济效益;

(3)俄政府不清楚中国政府的最终立场,等等。

二、中俄油气管道难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

中俄在能源领域互需、互补显而易见,但管道项目谈了多年,至今却“只听楼梯声,不见人下来”。那么,究竟是何原因阻碍着两国之间的管道合作?

笔者认为,影响管道推进既有中俄能源贸易本身的原因,如价格,也有非经济原因,但最大挑战恐怕还是来自于地缘政治上的干扰,如国家利益。所谓地缘政治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在全球视野下,从地理的角度考察国家间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在军事上表现为安全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利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关系。安全、权利、财富是各国在全球格局中谋求的主要目标。在地缘政治框架下所论述的问题往往不单纯是政治,而是经济。因为与地缘政治相比,地缘经济更本质,影响更久远,战略意义更强。由此来看中俄能源领域出现的问题,完全是地缘政治目标对地缘经济目标渗透的结果,导致政治问题在经济领域表现出来。从中俄双方市场对出口的重要性来说,中俄经贸关系在能源领域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俄罗斯作为依赖性较小的一方,可以将相互依赖作为一种权利来源,在某些问题上与中国讨价还价,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如俄方坚持认为:

(1)中国公司从俄进口能源(不管是石油、天然气,还是电力)总是把价格压得很低,使其无利可图;

(2)油气不可再生,随着各国对油气需求的不断上涨,未来国际市场上不会再有便宜的油气可供,因此,按照国际市场行情进行交易天经地义,俄没有哪一家公司愿意亏本售气,俄对独联体国家尚且如此,更何况对中国;

(3)中国把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中部分机电产品的单子给了德国公司,没给俄罗斯是无视俄的利益,是对俄的歧视;

(4)俄中贸易结构不合理,俄对华主要出口资源类商品,进口的却是中低端机电产品和轻、纺产品,这种结构俄方吃亏,不符合俄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等等。

俄把天然气、石油、电力、核电、煤炭、军火等作为一揽子项目同中国谈判,一再加大要价,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用减少石油出口量或提价来要挟中国。2007年俄石油出口总额高达2.59亿吨,其中对中国出口1400万吨,中国在其总出口中仅占5.4%,如此低水平的供应规模完全不符合两国所具有的巨大合作潜力。那么,究竟是俄罗斯供油能力不足,还是俄对中国巨大的购买欲望和消费能力视而不见?都不是。

俄在向中国供应石油问题上更多是基于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卖石油给中国会助长中国迅速崛起,对俄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形成威胁,如不对其加以遏制,不利于国家利益。在此前提下,俄把能源作为撬动对华关系的杠杆,屡试不爽。俄在新版《东部天然气规划》方案中提出推迟开发除萨哈林以外的其他气田,是因为在这些气田中有很高的氦气含量。俄认为在东部地区没有配套建设天然气化工工业之前不能将其卖给中国,因为氦气可用于宇宙飞船、军工、石化、超导、金属制造、深海潜水、高精度焊接、光电子产品生产等领域。俄口头上一再坚称在中俄能源合作问题上不存在政治障碍,主要是经济原因,但实际上经济和政治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子。借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为经济服务。俄非常信奉“远交近攻”的外交理念,对于中国进入其远东能源市场一直有防范心理,这种警惕既反映在能源领域,也体现在其他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域:俄罗斯承诺在中国兴建一个造价10亿美元的核电站,但其承建的中国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造价已经上涨了200%;军事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一环,但是按照约定两年一度的联合军演由2009年拖延到2010年,且地点不在中、俄,而在哈萨克斯坦的荒漠……,类似的小动作数不胜数。

如何理解俄罗斯的动机?美国企业俄罗斯研究所研究员列奥·阿龙的话似乎给出了答案。他说:“俄美在两个领域对中国的控制存在默契:一个是军事领域,一个是能源领域。”俄国家能源基金会总经理西蒙诺夫在预测俄中天然气管道前景时也特别强调:“主要问题是要在俄天然气出口的东、西两个方向上做出选择。因为不仅要选择出口方式,而且更主要的是选择地缘政治的同盟国。与此相比,价格问题甚至退居其次”。可见,中俄油气合作不可逾越的障碍恐怕还是政治互信水平和国家利益。

中俄之间的管道问题与其说是经济问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它所反映的是俄政府的地缘战略取向。俄坚持按市场原则作价(实际上俄在独联体内部一直以亲疏定油价)是基于对当前以及未来国际能源市场行情走势的判断,即能源是卖方市场的大格局不会出现逆转,俄可以用油气换来更多的政治实惠,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实现更多的政治目的。在油气合作方面,中国一直把俄罗斯视为是中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保障,把其作为重点国家进行开拓。但中国在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中却是排在独联体、欧盟、美国之后,与日本、印度、韩国等同居第四位的能源合作伙伴。战略定位上的错位与误读,既导致中方过于夸大俄罗斯能源对中国的重要性,也使俄方对中方提高要价的预期膨胀,结果是中方往往不得不跟在俄罗斯的后面疲于应对。

必须明白,俄在开展对外能源合作时始终遵循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把油卖给谁和用什么价格卖,取决于俄罗斯的国家政治目标。俄罗斯的政治信条是“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俄领导人平稳更迭之后的下一步工作重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能源加工业,提高其附加价值。新总统曾经表示,俄将更加精细地发展自己的能源行业,提高加工业的份额。他特别强调说:“对于国家的发展,自然资源非常重要。我们不应该轻率地利用自然资源,应该达到更高的利用水平,也就是生产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俄要想实现上述规划,离不开欧、美、日等西方国家的资金和各种先进的油气勘探、开采、节能技术。因此,重视与西方的合作符合俄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俄政府的必然选择。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俄可能最终将把东西伯利亚原油首先输往日本的理由和动机。

以上分析的警示意义在于:俄对中国的油气供应与俄罗斯国家的政治经济目标紧密相连。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对中国在俄总体能源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估和预测。中国有一种观点认为,俄新任总统具有丰富的经济工作经验,有可能在继承普京对华政策基础上,在技术层面可能会比较理性地使用俄罗斯的能源武器,想出更加可行的对华合作思路。依笔者看,即便如此,中国也不能对俄罗斯抱以侥幸心理,因为新总统能源外交政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本国利益最大化服务。可以预见,今后中俄在能源领域的谈判与分歧,包括在中亚的竞争,都将是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为了发展经济,俄罗斯既需要西方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也需要稳定的市场。所以,发展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与俄政府新的国家战略目标并不矛盾,因为能源合作所具有的巨大张力,可以为俄罗斯带来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毫无疑问,远东输油管道不仅对俄远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对中国实现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同样具有现实意义。针对当前中俄油气合作进展并不顺利的情况,为了推动包括管道建设在内的一系列能源合作项目的开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知己知彼,大处着眼

争夺能源是所有大国的“铁律”。经过百年发展,国际能源的开发已经从规则上定型,并且西方跨国公司几乎从数量上占尽可开发地区。中国作为后来者,要参与全球性竞争面临一系列能源困境:一是能源依赖和能源获取手段上的困境;二是中国参与二次国际能源开发的空间已很狭窄;三是中国作为后来者受到国际认同上的困扰。

为此,中国必须突破上述能源困境。从外交上而言,中国应制定出“大能源外交”战略,必须既要“合纵连横”,也要“近交远攻”。中国周边国家以及亚洲近邻国家有许多是石油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之需。中国应该有区别地开放市场,让邻国获得好处,共同致富。如此,中国便有可能从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中获得能源安全保障。具体到中俄能源合作,应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强调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不可急功近利。石油天然气是战略资源,全世界都在为此你争我夺。中国应多算能源安全大账,少算眼前得失小账,在价格上应采取灵活态度,先占有资源,稳住对方,以获取更多的战略安全利益。

2.适度冷却,迂回包抄

中国应有大能源外交的战略思路,在周边广泛开辟能源新路。除了要继续深化与海湾国家的能源合作外,还要加强与中亚、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力度,积极拓展和非洲、拉美国家的传统关系,在美国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地区,建立新的能源渠道。对于中俄之间的管道项目,不宜逼俄过紧,否则会更加助长俄方的对华要挟。中方媒体总是宣传俄油气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如何重要,希望把俄石油当作提高自己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计划着更多地从俄进口石油。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利于中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反而更加提高了俄方对华要价的预期。

必须看到,在全球化市场经济格局下,市场是第一要素,谁拥有一个规范完善的市场,谁就拥有了发言权。在传统的市场化国家中,能源利益格局基本固化,增长空间非常有限,竞争异常激烈。但中国是一个可以重新“逐鹿”的新疆界,13亿人口所形成的市场消费能力给每一个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都带来了重新洗牌的机会。目前,全球大石油公司都在积极进入中国的下游市场,因为谁拥有终端市场,谁就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中间盘剥,实现利益最大化,更何况中国是一个如此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坐拥市场这张王牌,中国恰恰可以很好地运用这一资源。对于中俄能源合作,即使俄罗斯拥有巨大的能源实力,还是应该看到中俄两国是互有所需。中国应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心态和谋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适度放缓对俄能源谈判频率,另一方面加大对中亚国家能源领域的资金投入,这样反而会增加中国市场对俄方的吸引力,刺激其竞争欲望。俄罗斯无力垄断中亚的全部油气资源,中亚作为独立国家,也希望开辟东方市场,摆脱俄的控制。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能源合作对于引起俄方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很有必要,也会奏效。

3.从长计议,步步为营

鉴于世界市场对油气的消费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是刚性的和长期的,可以预计,今后各国围绕俄罗斯的能源争夺将会更加激烈。综合考量,中国参与俄罗斯能源开发优势突出。政治上,中俄国家关系正处在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地缘经济上,只有俄罗斯和中亚具备可直接将油气运至中国的最为便利的条件。因此,全面参与俄罗斯油气管线建设对于维护中国能源安全、分散油源过于集中的风险,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各大势力加紧争夺俄罗斯能源的态势下,中方的统筹规划十分必要。

第一,集中兵力,一致对外。应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协调各有关部委、企业、驻外使领馆等形成立体的对外攻关网络,整合资源,避免内部竞争和多头对外,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集体进军俄罗斯。

第二,加大感情投资,重视高层外交。俄罗斯的决策体制高度集中,重要的能源项目均由高层决定。因此,加强与俄方高层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有助于加深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这在与俄罗斯打交道时尤其重要。应特别注重发挥高层交往和两国领导人之间建立私人友谊的作用,从高层推进合作比较有效。

第三,注重长远战略利益,谋求互利共赢。进口俄罗斯油气既是经济需要,也是政治需要。通过与俄开展能源合作,可以把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水平推向更高阶段。因此,中俄之间不仅要讲互利双赢,更要突出长远战略利益。对中方而言,中俄油气管线是俄罗斯统一供给油气系统的延伸,需要尊重俄方的选择。实际上中俄之间围绕油气所开展的错综复杂的竞争,其核心仍是利益,只有做到利益平衡,才能顺利实现中方需求。只有既从宏观上把握俄能源战略总体布局,理解俄的能源诉求,又从微观上了解俄具体能源政策变化、决策机制以及内外影响因素,才能真正把中俄油气战略合作成功地开展下去。例如,俄罗斯迫切希望外资加大对其能源领域的投入,但只欢迎外国的私人资本进入,对国有资本进入设置了极为严格的界限。中国的几大油气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如何“改头换面”,以适应俄法律要求,需要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四,顺势而为,坚守远东。未来俄油气产量增长的主要地区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目前该地区的油气产量有限,未来的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俄政府对该地区的投资政策与开发方案,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实际投资和建设步伐。今后如果东部地区的产量不能按计划增产,整个俄石油增长将难以持续。俄罗斯把安—大线改为泰—纳线,满足东部开发战略规划之需是主要动机之一。中方在进入俄远东油气领域时必须了解俄方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希望通过合作来建设东西伯利亚油气统一供给系统,以带动整个远东经济发展的战略意图,不能只着眼于解决本国的能源缺口和石油进口多元化问题,而无视俄方的具体国情。双方对能源合作的关注点不同,特别是中方往往对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的变化以及影响两国能源合作的症结把脉不准,也影响着两国能源合作的进展。中方应根据俄方能源规划内容来调整对俄能源合作方式,通过适度让步,来获取更多的战略安全利益。

总之,参与俄油气管线建设是个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全球视野着眼、运筹和部署,从战略高度来对待合作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在这方面,发挥政府和外交的作用十分必要。日本政府为了国家战略利益,不顾企业反对,不惜一切代价地要拿下远东—太平洋管线的做法,应该对我国有所触动和启发。中国企业希望进入俄能源领域,但是如果没有政府和外交做后盾,仅凭企业孤军奋战,恐怕难有大的作为。对此,中方应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标签:;  ;  ;  ;  ;  ;  ;  ;  ;  ;  ;  

中俄油气管道问题的思考与对策_中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