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_乡村旅游论文

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_乡村旅游论文

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乡村论文,内涵论文,文化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 (2000)06—0050—04

我国实施双休日以后,城里人度假的方式已由“休假时代”(放假在家休息、做家务)进入“休闲度假时代”。1999年国务院增加法定休假日,自此全年法定假日加上双休日共计达114天, 在国内形成了春节、五一节、国庆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在这个“休闲度假时代”里,城市人热切渴望从喧嚣、污染的环境中暂时解脱出来,回归自然,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乡村享受一种充满田野情趣的休闲生活,通过人与山水土地亲密交流,消除疲惫,缓解压力,获得自由和健康。然而由于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制约,过节度假的城里人很难长途跋涉去名山胜景旅游,而城郊乡村旅游便凭借地缘的优势和便捷的交通适应了城市居民特别是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成为旅游的首选。据粗略统计,成都市所辖19个区(市)县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点已达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1500—2000万人次,据2000年10月8 日四川省“假日办”的统计,仅2000年国庆节的黄金周里,就有200 万游客是“农家乐”接待的。足见乡村旅游已成为成都乃至全省市民的主要休闲度假方式。

对于乡村旅游已发展到相当规模的成都市郊来说,我认为,当前发展乡村旅游不是扩大规模的问题。调查表明,成都人一年中平均到乡村旅游约3次。成都市区人口约350万,加上过往人流和外来旅游者,现有的5000家农家乐旅游点,其总体接待能力绰绰有余。因此对成都周边郊区来说,乡村旅游不必再扩大规模,而应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乡村旅游固然包含物质消费,更主要的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和审美活动。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品味、丰富文化含量,可以使乡村旅游获得蓬勃生机和高附加值。乡村旅游业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与它内在的质量和文化的品味是成正比的。增强乡村旅游的认识娱乐作用、教化美育功能,是提高其观光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城郊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民俗风情资源的开发,可以营造旅游观光浓郁的文化氛围,与农业的经济资源共同作用,可生产出旅游者购买的服务、供给、消费、享受,带来显著的效益和财富。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走向文化,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必须在营造文化氛围、挖掘和丰富旅游地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提高其文化附加值。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文化品味,营造独特的消费气氛,使旅游者满心欢喜地进行精神消费,是提高乡村旅游可进入性的关键因素。可进入性是指旅游者进入目的地的难易程度。具体表现为进入旅游点、服务设施和参与旅游活动所付出的时间和费用。可进入性既受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制约,还受从事旅游业的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影响。我认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品味,是提高乡村旅游可进入性的更为关键的因素。因此,研究如何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挖掘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文化档次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文化淡化着阶层的特征,向着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休闲文化成为民众精神生活的共同需求。这种休闲文化是一种以娱乐休闲为中心的柔性文化,具有自娱性、随意性和自组织状态,虽然主要目的是在娱乐中消解自我的烦闷、调适精神,以获得愉悦和放松,但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要寻求审美领悟和体验,艺术情调、文化氛围会激发精神的活力,激发生命的活力,从而激活人们多方面的潜能,这正是塑造现代文化人格的关键所在。挖掘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内涵,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自然资源文化内涵的发掘

旅游景区(点)以某些自然景观为构成基础,恰当地融入人文内容,二者完美组合,使旅游者获得综合性的多重满足。自然美景不是纯客观的,它是人类审美观照下的自然,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作为旅游景点的山峰、湖泊、溶洞等自然资源,也有文化内涵可发掘。因此应组织力量编写景区导游说明书,介绍景区山水风光、美学意蕴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以揭示其人文蕴含。1997年广元市中区区委宣传部为了扩大白龙湖的知名度,牵头组织20多位业余作者深入白龙湖景区采访,编写出版了《白龙湖及其传说》一书,介绍白龙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文化意蕴,吸引市内外游客前往寻古探幽,使白龙湖成了一个新的乡村旅游热点。

(二)人文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

乡村旅游要赢得市场,只靠发掘自然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花大力气挖掘人文资源的文化内涵。

1.民族文化的开发创新。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创新,这个创新应该是在继承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等于丢掉了自己的优势。丰富的文物资源,悠久的文化传统,需要考证。《枫桥夜泊》一诗在历史上早负盛名,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名句,使原本寒怆的千年古寺名声大振,每年吸引来成千上万游客,特别是日本客人。我们是否也可从中受到启示,发掘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题写天府之国的名诗佳句,以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景致呢?

2.民俗风情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民情风俗主要有服饰民俗(有关衣服、鞋帽、佩戴和装饰等穿戴打扮方面的习俗)、岁时节令习俗(传统民间节日,如元宵节的观灯、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舞狮子、观焰火等活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以及藏族的沐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开展的各种活动)、居住民俗、婚姻礼仪民俗、游艺竞技民俗(武术、放风筝、燃爆竹烟花、狮子舞、赛龙舟等)、饮食民俗、生产习俗等。例如,乡村旅游景区和旅游点(农户)应有传统的民居风貌,如川西坝子农家的竹楼茅舍,小镇的石板街巷、宅门、影壁、店铺、商摊等,由田园风情、市井风情和风味特色小吃构成的乡貌、街景,处处弥漫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氛围,为生活在城市的游人提供游览休闲处所。神秘的藏族民俗、彝族民俗、羌族民俗,是藏村彝乡羌寨乡村旅游的卖点,举办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对国内外特别是西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我省乡村旅游还可以发掘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可在景区恢复几近绝迹的水车、水磨、石碾、鸡公车,架设过江溜索等等;可建立农耕文化展室,陈列石磨、碓窝、织布机、风车、拌桶、斗笠、蓑衣、升子、斗等,再布置相关的照片、图片,配上优美的解说词,让城里人特别是青少年有机会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

3.食文化的开发利用。四川饮食众多的菜谱不仅提高了饮食的质量,培养出许许多多的平民美食家,而且也包含了丰富的饮食内涵(如东坡肘子、麻婆豆腐),除此之外,可供挖掘的资源还有“饮食与诗歌”、“饮食与文人”、“饮食与健康”、“饮食习俗”等等,发掘这些蕴涵,使“吃”这个简单的事情变得丰富,吃出文化,吃出品味。乡村旅游景观能使游人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享受在喧闹城市中难得的宁静,让美丽的田园风景与传统的饮食文化巧妙地结合,把饮食文化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4.商品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是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充满民族风情的旅游商品,就是开创品牌。在用材、造型、色调、图案、风格和包装装璜等方面,都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设计生产,使旅游商品具备“三性”(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三风”(中国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以其浓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令城里人痴迷,当游人买下哪怕是一件小小的旅游纪念品时,就不仅把文化带在身边了,把美好的回忆带回家了,而且也把旅游地的“广告”带回家,带给亲友,带到四面八方。

二、增加硬件设施的文化内涵,搞好乡村旅游景区的形象建设工程

硬件设施是乡村旅游景区的“脸面”,也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直接维系景区的文明形象。硬件设施必须具有一定档次,才能营造出具有审美意味的文化氛围。

文化硬件设施本身就是文化载体,建设好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设施,才能开发具有文化蕴涵的新项目,才能增强乡村旅游生命力。文化设施和项目的档次越高,新的项目越多,文化内涵越丰富,其旅游生命力就越强。因此,必须根据现有的经济实力,搞好文化硬件建设。旅游硬件设施虽不是直接的文化载体,但它是开展旅游文化活动的物质条件和保障。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与一般的硬件设施不太一样,不仅要实用,还要美观、有文化品味,这样才能与文化设施一起创造出浓郁的文化气氛。

建设乡村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要有文化意识。什么是“文化意识”?就是创建文明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追求,这是增强农家旅游生命力的保证。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例如景区设立公共汽车站,地点要考虑方便游人就近上下车,站台要美观,建造得与景区格调相协调。厕所要考虑老人和儿童的需要。哪怕是一块提醒人们爱护花木的“警示牌”,也要写得文雅、温馨、富于人情味,造型要有艺术性,等等。景区的硬件设施以及整个人文环境必须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然而由于认识的偏颇,成都周边的“农家乐”模仿城市住房建火柴盒形状的砖楼,并用五颜六色的瓷砖完全包裹起来,让梦想“回归自然”的城里人大为扫兴。殊不知现代文化的崛起使人们更加偏爱“自然”和“本色”,对旅游景区过分“人化”的东西非常反感。什么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本色”,如何以某种“本色”为乡村旅游增光添彩,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开发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要以游客为本,深入开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要赢得市场,只靠自然环境优势和地域优势是不够的。游客是旅游景点建设和开发旅游资源的着眼点和归宿。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形成的基础,没有旅游需求,旅游市场也就无从谈起,旅游产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以人为本”,就是在旅游项目的设计、开发上,要以“人”即游客的“旅游需求”为归依,在突出各自主题或重点的前提下,开发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农家旅游项目,追求形式多样化,提高游客参与程度,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游人的需求,从而保持乡村旅游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乡村旅游必须解决的带有根本性的发展方向问题。

必须研究旅游市场、适应旅游需求。要认真分析研究旅游群体的构成情况、消费层次以及兴趣爱好等,从而进行调整,着力开发适销对路、有质量、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并提供优质服务。旅游项目要具有文化内涵,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享受性,使游览、娱乐与学习相结合,同操作、参与相结合,使之更富吸引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提高品位。乡村旅游观光的活动和项目要把娱乐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增大科普活动、新知识新技能传授活动、特长培训活动、艺术欣赏活动的分量,适应群众需求由单纯“求乐”、“求美”向“求知”、“求新”拓展。二是突出特色。强调在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求新求异,能够展示本地区的文化优势和地域特色。既可以从本地区的文化传统、民间工艺中取材,诸如做风筝、放风筝,学陶艺、代烧陶瓷工艺品,提供材料并指导游客学做盆景等。三是提高游客参与程度。资源的开发、项目的设置,都要十分注意提高游客参与程度。乡村旅游可以开发的农事活动、民俗事象、体育健身项目等,大都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因而又蕴藏着可参与性。例如开展农事体验(开发“当一天花农”、“摘半天果品”、“五月采茶游”等)、民俗活动(汉族农家传统婚庆寿喜活动,少数民族的对歌、跳锅庄等)、体育健身(溪河漂流、游泳、划船、赛马等),以至学做刺绣、学习竹编工艺、学做农家风味小吃、学包棕子等,都是游客可以广泛参与的项目。在多彩的活动中从事自由的娱乐、农事活动,将现实、梦想融为一体,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四是改变单一的娱乐方式,向多元化的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发展。例如,可以考虑推出专供退休老人的度假产品,如安排“学书画农家游”,请书法家、画家任教师开讲座;为喜欢诗歌创作的老人安排“租农家房,种农家花,咏农家景,享农家乐”的活动,体验如梦、如画、如诗的感受;举办茶文化讲座,请茶道专家讲课,组织茶道表演队演绎整个茶道过程;组织曾当过农民或当过“知青”的退休人员“重返农家,种菜种瓜”,抚今追昔,感受当年生活。时间为一周、十天、半月均可,一定会受到退休职工的欢迎。

通过以上措施,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俗风情资源进行文化开发,就可以营造出旅游观光地浓郁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与农业的经济资源共同作用,便可生产出旅游者需要的服务、供给、消费和享受,带来更加显著的效益和财富。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宣传旅游文化,以拓展乡村旅游市场。

综上所述,目前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在逐步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之后,将逐步走上旅游产业正轨,带来无限商机,实现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商业资源转变。那时,城郊乡村旅游才真正成为我省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

标签:;  ;  ;  ;  ;  

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_乡村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