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二五"以来,广东省为大力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厅委托相关技术单位编制了《粤东西北地区新一轮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才案》。本文以某县PPP模式整县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为例,探讨PPP模式下,如何选择农村污水收集及处理方式。
关键词:PPP模式;农村污水;收集;处理
某县PPP模式整县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约为4.6亿元,其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建安工程费约为2亿元。项目合作期限:30年,其中建设期为2年,运营期28年。
本文以设计角度对某县及同类农村污水处理项目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探讨。
一、农村排水管网的现况
1、本项目全县范围共实施1324个自然村,地点均位于山区,村落地势明显,有些村落高差可达20米,村落基本有硬化道路通至村口,路宽在2.5m~4m不等,某些地方通过桥梁,需要考虑车重,许多村落内部道路仅允许通过行人,车辆不能进入;落民居较分散,大部分依山形地势而建,高低起伏不定,三五间房屋组合成一片,沿村内道路分布;村外均分布有大片的农田,或者河流;
2、村落较为原始,大部分都为2层简易楼房,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巷道一侧及村居背面一般集水明沟,用于收集居民生活污水及雨水,按一巷一渠形式,在进入主巷道时通常会变成暗渠通往受水体。
3、基本上所有污水直接散排到村内明渠,绝大部分的管网都是村民无序地连接,各村主管排向不一,有的管送至鱼塘,有排入灌溉渠,有的直接排入到地势较低的位置,由地面渗透到地下。
4、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劳务,村内存在空心村,主要居住人口多为留守儿童或老人。进城返乡高峰集中,生活污水波动性大。
5、单体站点规模小,站点数量多,站点分散。
二、项目重点难点分析
1、本项目共涉及411座污水处理站,农村站点数量众多,部分村落偏远,相关原始资料(地形,地勘,规划,用地许可等)存在缺失,影响项目报批及设计流程。
2、旧排水管网建设资料不全,居民自建就近排放,并无规划,收集难。
3、本项目位于粤北山区,地形复杂;新建管线还要考虑到与现状建筑、构筑物等需要按规范要求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实际上镇级房屋多以密集底层房屋为主,居民区巷道狭窄。同时,地处粤北石灰岩山区,地质情况复杂,将给设计与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4、本项目特许经营期为自生效日起30年(含2年建设期),对构筑物材质、设备质量、管道材料的要求极高。
5、本项目运营时间长、站点数量多、单体体量小、位置很分散,同时,要在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运营思路及制度需明晰。
6、污水处理站点数量众多,如何妥善处理本项目全市整体污泥处置,亦是此类项目的难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解决思路
1、前期调研
本项目共涉及12个镇乡的污水处理厂(站)14座及其配套管网,覆盖13个镇乡1324条自然村的污水处理站411座及其配套管网,本联合体专门成立项目调研组,对项目要求内所有的镇区站点及配套管网走向进行范围摸查及实地调研,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对各村现状进行整理及因地制宜进行初步设计。
项目人员树状管理,全市项目整体统筹
2、政府协助办理相关手续(环评、用地许可、规划证明)。全面进行摸查调研,根据村庄所处区位、人口规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点及污水排放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用“截流式与雨污分流制相结合”的排水体制,结合农村实际,合理利用渠式污水收集系统,便于检修及远期接入。
3、对人口规模较大、聚集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宜通过敷设污水管道集中收集生活污水,采用生态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对人口规模较小,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地貌复杂的村庄,宜采用就地生态处理。避免大规模破土开挖设管,影响居民生活及造价过高。
4、为保障整个运营期稳定运行,及期满后正常移交,本项目工艺构筑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砌筑,使用寿命>50年。铺设管材主要选用HDPE双壁波纹管,接户辅助管选用硬聚氯乙烯管,横穿河道、桥涵的管道采用钢管,横穿行车轨道的管道采用钢管(外加大一号钢套管)。地下干管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低于50年,安全等级不低于二级。
5、针对捆绑打包专业管理或单一管理模式,利用智慧水务解决点多面广问题。通过移动巡检,辅以视频监控、手机APP构建智慧水务监控系统运行,采用现代化的手段降低系统运营维护人力成本。通过互联网无线技术将站与人联网,克服该县农村污水站点位置分散,距离遥远,站点工作状态难于掌握,工作人员状态难于监管的难题。
6、镇区所覆盖范围的农村污水站点的污泥有自吸车按60天一个周期进行全部清运,污泥将运送至镇区站点污泥池储存,本站点建有污泥脱水系统,所储存的污泥将定期由本项目配套的压滤系统进行压榨,干化污泥定期交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
结语
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对推动公用事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立法的滞后性,目前PPP项目尚未有明确法律依据,尤其是农村污水项目,站点多而散,前期基础资料缺失严重(尤其是用地政策及相关规划),需上级政府确认相关所需前期资料文件及具体流程。对前期资料补全方面需要多部门协调的,通过召开市长指挥部会议当场对各部门进行流程梳理及落实,简化资料办理程序。
排水管网收集因地制宜,各站点规模水量较小,不宜长距离提升运输,因合理采用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尽量减少收集管网延伸长度,避免堵塞。
合理利用物联网模式,通过互联网无线技术,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手段,解决克服农村污水站点位置分散,巡查任务重,投入人力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江潇潇. 碧水源污水处理PPP模式应用及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7.
[2]王军,应晓铃,戴庭曦,陈新国.农村污水管网信息化建设初探[J].浙江水利科技,2016,44(06):64-66+73.
[3]顾燕燕.不同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方式的经济性比较[J].四川水泥,2016(09):100.
[4]赵磊.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机制创新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
论文作者:萧海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污水处理论文; 污水论文; 项目论文; 管网论文; 农村论文; 站点论文; 污泥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