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究论文

“丧文化”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究论文

“丧文化”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究

杨忞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摘要 :近年来,“丧”成了网络热词,“丧文化”已然成为时下最为流行和重要的青年亚文化形式。研究和分析“丧文化”内涵、特点及成因,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青年一代养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 :丧文化内涵;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2016年7月,“葛优躺”图片突然在网络上走红,并迅速成为网络表情包新宠,这张剧照透露出一股“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的消极情绪,却出乎意料地受到青年群体的狂热追捧。2017年末,不少门户网站和新媒体平台都将“丧”评为年度热词,以饱含负能量和消极态度的“丧文化”正式成为现阶段中国青年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1 “丧文化”的含义

作为一种正在流行、发展和演变中的文化现象,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对“丧文化”形成统一或普遍的定义。

从“丧文化”的特点出发,萧子扬等学者认为,“‘丧文化’是指目前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该观点突出了“丧文化”所带有的颓废、绝望、悲观等消极情绪,较为准确地描述了“丧文化”特点,明确了“丧文化”属于青年亚文化的特性,但却将一种文化归结于语言、文字或图画等具体表现形式,似乎不能清晰地表达“丧文化”概念所应当清楚表达的文化内涵。

结合网络亚文化特性,暨南大学朱思良认为“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该观点侧重于描述“丧文化”的网络性质,表达了“丧文化”产生、发展、演变于网络环境的文化现状。但将“丧文化”局限于网络,则忽视了“丧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客观影响。通过研究“丧文化”的传播心理,曹远认为“丧文化”指的是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困于自身的无能和残酷的现状,感到失落、无力甚至迷茫之后的自我嘲讽,是对于所谓需要追求成功的挣脱与解构,是试图采取消极放手解脱的姿态所衍生形成的一种生活状态。”该定义能够清楚地表述“丧文化”所带有的自我嘲讽、消极力争解脱的生活状态,但先入为主地将“丧文化”的传播者定义为“无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表情包或文字的使用者都是无能的,也略显片面。在《现代汉语词典》(第 7版)中,“丧”的解释有:①丢掉;失去;②情绪低落;失意。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文化,一般是指人类在社会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是指精神财富。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表现形式,将“丧文化”称之为精神财富显然是不恰当的。笔者认为,“丧文化”是指当今社会一部分青年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程度消极、颓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总和,“丧文化”虽在流行,但却不是主流文化形式;虽然包含消极、颓废,但是否演变为行为还有待具体观察。

12月4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庆祝中国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今年是我国农村改革40周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在系统梳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历程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把握好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2 “丧文化”含义的解读

对“丧文化”的特征、表现形式、实质进行进一步的明晰,以便更加清晰地了解“丧文化”的真切内涵。

2.1 “丧文化”的特征

结合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的主要理解,笔者认为“丧文化”主要具有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三个特点。

既然行为上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消极和颓废的状态,那么消极、颓废就不能作为“丧文化”的实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丧文化”的实质,是面对社会压力的自我心理疏导,这与“丧文化”的成因有着密切联系。

“丧文化”的现象即指前文当中所述的虚拟和实体的各类表现形式,其表面均呈现出消极、颓废的心理状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消极的语言并不意味着消极的态度,消极的态度也不必然导致消极的行为。至今没有任何数据或现实表明,青年一代,特别是“90后”,已经无法扛起社会重担。相反,根据国内领先的数字阅读企业掌阅发布的“2017青年阅读报告”显示,40%的青年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成长,恰恰说明看似颓废的一代正在默默努力修炼自己,在行为上并没有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丧文化”具有风格化特征。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在审美、休闲、消费领域表现出温和“协商”的风格是其显著特点。当今部分中国青年通过表情包、“心灵毒鸡汤”等温和的方式向社会表达内心的不满,这恰恰正体现出了具有冷幽默、反嘲讽等意味的当今青年一代独有的、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

“丧文化”具有边缘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与更为广泛接受的主流文化相比,“丧文化”显然处于弱势、边缘的地位。正如伯明翰学派最初研究的工人阶级亚文化一样,青年“丧文化”亦是人数上的少数、社会上的非主流。

2.2 “丧文化”的表现形式

作为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总和,“丧文化”在当今网络时代和O2O环境下存在着诸多表现形式,主要可以分为虚拟形式和实体形式。

时代发展给当代青年带来了社会压力。时代给了青年一代以重任和期待,这固然是对青年一代的期许,但同时也是压力。整个社会都在期待着青年能够早日担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重担。2017年3月,联合国将1992年出生的划分为中年人,就迅速引发了“90后”遭遇中年危机的热烈讨论。UC大数据调查报告显示,单身等婚恋问题、高房价、事业起步发展等,都是青年在这个人生阶段会遇到的重要个人问题。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起点高期待的社会心态,必然会给青年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

转型发展给当代青年造成了不确定风险。“任何文化兴起的背后,都有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宏观因素。”自1978年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GDP实现了难以置信的10.7%的年均增长速度。但从2008年次贷危机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速的放缓、激烈的社会竞争,都会加剧青年的不安全感,伴随其日常生活,进一步增加压力。

崔: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我前些时候在图书馆档案室找到了当年比赛的一盘录像带,您在弹完舒曼“钢协”之后,与您的妻子,当年的另一位选手,也是今天我们尊敬的艾曼努埃拉(Emanuela Friscioni)教授热情拥抱。那时你们刚刚结婚两个月!考虑到舒曼“钢协”的开头,舒曼写给妻子的那句绝美而浪漫的“Clara”主题,真的没有这样浪漫的考虑吗?

2.3 “丧文化”的实质

“丧文化”具有抵抗性特点。随着时代发展,不论是学业、婚姻、事业,发展的难度都越来越大。残酷的现实和巨大的压力让当今青年不得不提前走向丧失青春活力和发展动力的道路。既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又不得不继续面对生活,“丧”一下就成了青年群体所采取的集体抵抗措施,“抗议”社会发展的压力和不公,抵抗社会要求青年承担更重要历史使命的主流文化。

北医三院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又具体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3年5-10月,项目组从40多个临床科室中选择了8个试点科室,涵盖内、外、妇、儿、麻醉、护理等主要科室,通过访谈、实地参与式观察、历史资料查阅等多种方式,了解了各岗位工作的职责与任务、任职资格(学历、工作经历、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完成了岗位说明书模板设计,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工作描述、岗位在组织中的位置与工作关系、工作职责及工作任务等。

3 “丧文化”的成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必然有其现实原因,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存在的依据。

3.1 “丧文化”产生的客观现实原因

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寻求“丧文化”的成因,首先就要回到现实社会当中追根溯源,回到青年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丧文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南昌市某公寓式办公楼,地下2层车库、设备用房及六级人防物资库,地上30层商务及住宅。该建筑物1~9层裙房平面呈标准层平面呈矩形,长38.60m,宽17.50m。裙房高34.5m,建筑物总高为98.4m。

“我觉得包括银行、险资、基金在内的各方,在评估上不应简单将国企、民企区别对待。到现在还有一些投资人搞‘入围名单’,不管你经营状况如何,反正民企不准入围,这种偏见应当纠正。”李锴说。

“丧文化”的虚拟表现形式,即流行于网络的表情包、文章、语句和文字等。“葛优躺”“马男波杰克”“咸鱼”等表情包作品,都是“丧文化”表情包的经典代表,在微信群、QQ群和私人对话中被广泛使用。还有《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等网络热文,“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你无法用钱买到幸福,因为你没有钱”等“心灵毒鸡汤”,“废柴”“小确丧”等网络热词,均在网络空间广泛使用,基本形成了“丧文化”的网络表现形式。

第四,生物进食饲料,经过消化后会有一部分饲料转化成粪便排出体外。由于饲料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生物无法全部吸收这些元素,这就会提高水中氮、磷元素的含量,这些元素会随着排泄物留在水体中,进而影响水源质量。

网络时代加快了“丧文化”的传播速度。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有关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普及率达到了55.8%。作为传输媒介,互联网在“丧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借助于互联网匿名、自由、快速、符号化等特点,“丧文化”从图片、文字等爆发点迅速蔓延,成了自成体系、发端于网络、形成于网络的独特文化形式。

3.2 “丧文化”产生的主观心理原因

作为人的心理态度和价值观念,“丧文化”的产生必然有青年一代的主观心理原因。

“丧文化”的实体表现形式则是网络流行的线下表现。“丧茶”快闪店,那些取名为“你的人生就是个乌龙玛奇朵”“前男友过得比你好果茶”等饮料一时间成为网红饮品,成了“丧文化”最为成功的线下营销案例。通过营销策略和消费手段,“丧文化”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变和深入,使得“丧文化”表现形式不断丰富。

释放压力的心理疏导。青年一代正面临着“人将中年”所必然会经历的物质财富积累、精神消耗等各方面的压力。“丧文化”恰好成了青年人释放压力的一剂良方。在忙碌工作、心理透支之余,通过表情包的调侃,表明自己偶尔像个“废柴”一样惆怅一下,用上几句“心灵毒鸡汤”抒发内心郁结情绪,正好能够起到调节心态的重要作用。心理压力得以释放,再重新投入工作,反而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

寻求保护的自我矮化。在残酷竞争的社会背景下,青年人选择了自我矮化,先找到借口告诉社会“我就是一个失败者”,这样即使失败了也不会丢人,假若成功了反而能够更加光彩。也有学者将自我矮化称作为“主动污名化”,笔者认为这两个说法是一致的,都是青年一代处于保护自己、谨防失败的一种心理活动。

无意识的群体心理。并不是青年群体呼唤 “丧文化”的产生,也不是青年群体“群情激奋”寻求某种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是带有颓废、消极含义表情包和语言等“丧”表达出现以后,青年群体恰如其分地借以引用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从而自成体系成了“丧文化”这样一种独特文化。青年群体无意识选择了“丧文化”,“丧文化”又正好能够与当今青年心理相契合。

4 “丧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丧文化”已经成了社会无法忽视的重要非主流文化现象。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更高的要求,急需我们从各个方面加以应对。

传统优势企业的生产已不再具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拥有的丰富而廉价的资源环境条件,若不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路径,突破资源环境瓶颈,这些企业可能不仅无法可持续发展,甚至还会成为地方发展的沉重负担。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传统优势企业以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化发展,还需要政府提供一系列的配套制度进行支持,同时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可持续的绿色技术创新。

4.1 结合客观实际,尊重青年诉求

作为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丧文化”归根到底来源于青年一代的生活实际。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迅速、每天能够“一变样”的时代,社会贫富差距、纵向流动困难、机会不均等已成客观事实。我们想要把青年一代动员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征程中来,就必须结合现实条件,充分理解他们所提出的利益诉求,在思想道德、创业就业、职业技能、医疗健康、婚姻家庭、教育培训、个人保障、财富再分配等多个方面充分考虑青年实际需要,进一步向改革攻坚深水区迈进,打破既得利益和财富垄断,疏通社会阶层纵向流动渠道,使青年实际享受到改革红利,赢得广大青年理解、支持和信任。

4.2 摆正社会心态,允许负面情绪

“丧文化”所带有的负面消极、颓废情绪是对社会的重要预警,但这并不表示青年人已完全丧失发展动力。有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仍然注重个人奋斗,34.0%的被调查学生具有强烈的发展效能感,完全没有发展效能感的学生比例仅有9.9%。虽然社会现实是残酷的,但实际上并没有击垮青年一代,反而激发出了他们内心的斗志。“丧文化”确实带有“丧”的内容,但不具有实质上的“丧失”,绝没有那么可怕,堵不如疏,允许“丧文化”的合理、有限存在,同时给予适当引导才是合适的社会心态。

4)用步骤2)中得到的局内点集合重新估计模型,因为随着后续局内点的加入,步骤1)中的估计模型已经不是最优模型;

4.3 加强思政工作,培养良好心态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 “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元文化,我们更应当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改革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从教育内容上来说,“丧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引导广大青年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合理的态度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个人处境;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要用青年一代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完成显性和隐形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从而形成良好心态,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实现个人成长、融入社会发展。

4.4 磨炼自身品质,学会理性思考

“丧文化”的状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人内心的部分想法。我们想要疏导青年人的内心想法,也依赖于青年群体自身有强大的心理素质。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已既成事实,如何合理看待客观事实、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成了当代青年的一门必修课。只有学会调整心态,让自己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和节奏,才能谋求更好的长远发展。同时,还在要互联网世界中学会鉴别信息真伪、善恶,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避免过激情绪和错误观念,有序参与网络公共生活,在不破坏网络空间自由、匿名、自发等特点与优势的同时实现合理利用、有序表达,才能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作用,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美]迪克·赫伯迪格,著.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陆扬.文化研究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23-28.

[7]萧子扬,常进锋.孙健.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7(3):3-7.

[8]朱思良.网络青年的 “颓废”与亚文化的风格转向——基于网络“丧文化”的研究[J].东南传播,2018(2):44-47.

[9]曹远.丧茶背后“丧文化”火爆的传播心理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1):70-71.

[10]搜狐网.2017青年阅读报告:年轻人在努力[EB/OL].http://www.sohu.com/a/134218741_211393.2018-6-24.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搜狐网.UC大数据:“小确丧”是年轻人对困境的温和 反 击 [EB/OL].http://www.sohu.com/a/152384367_116235.2018-6-24.

[13]董子铭.情绪释放与技术催生:新媒介环境下的“丧”文化解读[J].新闻界,2017(11):45-51.

[14]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5.8%超全球平均水平 4.1 个 百 分 点[N/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2/01/c_1122350597.htm.2018-6-27.

[15]新华网.复旦发布调查报告:“90后”是从容、理性、务 实 的 一 代 [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 ics/2015-05/02/c_127757875.htm.2018-6-28.

The Connotation of"Funeral Culture"and the Countermeas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ANG Min
(College of Marxism,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201620,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funeral"has become a hot word on the Internet,and"funeral culture"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and important form of youth subculture.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funeral culture"and putting forward correspon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can better guide young people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and promote the young generation to develop a good social mentality.

Key words: Funeral culture connotation;Youth sub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206(2019)07(a)-0176-03

基金项目 :本文是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度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4-15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杨忞(1993-),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丧文化”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