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恰空舞曲》赏析论文_刘柔冰

巴赫《恰空舞曲》赏析论文_刘柔冰

刘柔冰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 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

关键词 巴赫 恰空舞曲 赏析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着名,去世近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着《赋格的艺术》一书。

《恰空》是一种起源于墨西哥等西班牙殖民地的舞曲音乐,16世纪时传入西班牙,17世纪时开始在欧洲盛行,成为一种独立的器乐曲。常为中速,三拍子,情绪较庄重。巴赫无伴奏弦乐作品《恰空舞曲》,是他任职克滕时所作。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器乐曲,这跟那时环境有关,因为当时并没有合唱团供他使用,他也不必创作宗教性质的音乐。这些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和三首小提琴组曲(也称“帕提塔”)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就乐曲组成来看,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这些组曲型式非常不统一,而大提琴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无伴奏弦乐曲写作后,再应用于大提琴的。其结构与帕萨卡利亚舞曲较相近,采用简短的不断反复的低声部主题及其变奏组成,恰空舞曲的这些特点,并运用高超技巧,使一架无伴奏的小提琴发出类似管风琴的宏大音响。

《恰空舞曲》是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2首的末乐章,被人们视为巴赫杰作中的杰作。本曲由31个变奏组成,发展成为相当宏伟的乐章,而作为复音乐器的吉他,在演奏此曲方面似乎比小提琴更有优势。

《恰空舞曲》有着宫庭贵族气质,带有一种高傲的贵气,有着很强的眷恋的感觉,很美,就象是两个相爱的人的一次难舍难分的离别,演绎着:“相见时难别亦难”情境,乐曲略带忧郁和神秘低音区与高音区的起伏变幻,像静静立在海边礁石上,对着浩瀚的包容一切的大海诉说着悠悠无尽的心事。让人遐思翩翩,能够忆起如梦如烟的往事。此曲创作于一个很特殊的背景,巴赫的第一个妻子病故时巴赫在很远的地方,当他匆忙赶回来时葬礼已经结束了。 在这样的心情下巴赫创作了这首恰空。有的人说恰空是一首很悲伤的曲子,其实这样说是不全面的。恰空是一首感情极其丰富的乐曲,不是一个悲伤就能概括的,曲中包含了人生一世的、苦辣酸甜,当你用心聆听,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说着一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故事,由于这些感情都是建立在宗教音乐的基础上,所以才形成了恰空最最特别的地方。宗教音乐的庄重、严谨、虔诚,加上人世间的悲、欢、离、和,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乐曲的特性。初听恰空有人会以为这个曲子很平淡,但稍微用心就会发现平淡背后的深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恰空舞曲》每个音又都十分清晰,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就在这近似冷酷无情之中蕴含着他的深邃与真情,“他将自己炽热的性格不是燃起火,而是凝结成玉骨晶晶的冰”……小提琴声;那有力的揉弦,坚韧的跳弓,强烈的节奏,飞快的速度,如此气势磅礴,飞流直下三千尺般冲撞着人们的心底......

在这支《恰空舞曲》中,巴赫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以及复调主体间以单音旋律的音响对比的写法,在以单音曲调见长的小提琴上,奇迹般地再现了管风琴的宏伟音响,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交响画面。舞曲的主题宽广庄严,略含悲怆色彩,可以说是无伴奏小提琴曲的精品。有许多小提琴家改编过巴赫的恰空,所以演奏这首曲子,要先选择版本。各种版本之间的差异还是不小的。这些差异都是由于巴赫的手稿上没有任何指法、弓法、力度等演奏标记。 例如:

1.亨里克·谢霖 的小提琴版。

厚实而富有弹性的音色;近乎完美的技巧;高雅的音乐气质。这些都让他演奏的巴赫带有强烈的宗教气氛。平缓而又稳重的音符后面是谢大师潮水一样的情感,他这种表面冷静内心澎湃的演奏手法在我看来正是恰空应有的感觉。所以我在众多小提琴演奏的版本中推荐的就是亨里克·谢霖 的演奏。

2.纪辛的钢琴版。

这是一个相当震撼的版本,是由意大利钢琴作曲家演奏家布索尼改编。可以说这个版本只保留了巴赫恰空的旋律,而音乐的灵魂则属于二度创作的布索尼和三度创作的纪辛,所有恰空里原有的意境和宗教音乐的气氛通通被推翻了,这是对巴赫音乐的颠覆,也是对巴赫音乐的创新。布索尼在这个改编版本中加了很多的和声,这些和声把恰空的主题和变奏装点的色彩斑斓。听纪辛演奏的恰空能让你热血沸腾,甚至拍岸欢呼。个人以为,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改编版本,再加之纪辛高超的演奏技巧堪称绝伦,不可不听。

根据那个年代的记谱习惯和演奏习惯来说,巴赫没有也不会对演奏做什么明确地说明。不但如此,同时代大多数作曲家都不会有这样的习惯。真要是写的丁是丁卯是卯的话,估计就连老巴赫自己过后也不会再去照谱演奏了。理由是即兴演奏的空间变得全无了……。曲子原来是好曲子不说,原作没有太多的对于演奏的条条框框的限制,也是促成日后有那么多改编曲的另外一个原因了吧。巴赫自己当然也没有任何文字说明,现在所谓的原谱虽然是巴赫在1720年留下的亲笔谱,但是也只是巴赫在1720年全部撰写了一遍而已。原作的创作时间理论上说还是未知数。个人认为,当你演奏音乐时,只有尽量去体会作曲家的心境,去思考并努力将其还原至作曲家想要的音乐,才算是成功的演奏。巴赫究竟有没有留下关于恰空的信息呢?迄今还没有任何关于巴赫本人留下的恰空的文字资料。不但如此,其他作品也少有文字说明。当然“该作品,因某某事而为某某人而作”的事情是另外一回事儿了。至于有些观点说的“演奏与演奏者希望得到的效果”一说,是古乐概念的一个部分。当然作品自身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风格的宽容度,也允许演奏者在这期间发挥。巴赫的作品尤其如此。

巴赫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用复调主体间以单音旋律的音响对比的写法,在以单音曲调见长的小提琴上,奇迹般地再现了管风琴的宏伟音响,构成了一幅瞬息万变的交响画面。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了整个世界。

论文作者:刘柔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  ;  ;  ;  ;  ;  ;  ;  

巴赫《恰空舞曲》赏析论文_刘柔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