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创建:根基、核心与灵魂论文

“双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创建:根基、核心与灵魂论文

“双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创建:根基、核心与灵魂

费广胜

摘要: 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确保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是其发挥战略作用的关键。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意图、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建设的本质内涵,至关重要。特色小镇建设,特色产业应是建镇之基,人的城镇化是建镇的落脚点,而文脉传承则是特色小镇发展之魂。

关键词: 特色小镇;特色产业;人的城镇化;文化传承

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先后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作为连接城乡的节点,特色小镇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中的“热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并赋予特色小镇诸多使命:推进新型城镇化、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划脱贫攻坚,等等。然而,在全国轰轰烈烈的特色小镇创建热潮中却出现类似于“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特色小镇建设的本质,确保特色小镇建设沿着健康之路发展,尤其是要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各类政策法规的精神实质和原则导向。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再梳理,发现“特色产业”、“以人为本”、“传统文化”是在各类特色小镇相关政策法规中出现的最为频繁的关键词。〔1〕本文以特色小镇相关政策文本分析为切入点,围绕特色小镇建镇之基、建设核心、发展灵魂,对特色小镇建设本质展开讨论。

在晚唐的动荡岁月里,镜湖周边的隐逸文人为了寻求保护与生存,并非过着完全隐逸的生活,寻求仕进与干谒权贵同样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因此在隐士心中,仕进的欲望和隐逸的愿望共存。同时,镜湖周边的权贵也急于招募文士以扩大自身幕府的实力。这两个因素共同构成了晚唐镜湖隐逸文学生态的一个侧面。这种隐逸文学生态既导致了诗人方干人格及其部分诗歌格调的衰变,也是方干营造“清丽”诗风以抒发心中痛苦的动因。晚唐诗风开始向五代乱世诗风进行转变。

一、特色小镇建设的根基:特色产业

2014年,我国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突出强调产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产业对于城镇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库兹涅茨研究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换的时候,会带动劳动力、资本和居民点向城市转移,由此推动城市化进程。〔2〕衡量城镇化水平,正是依据从事二三产业人口的比重,即从事非农产业的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产业是支撑城镇化大厦的基石。〔4〕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较之于世界其他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与我国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不无关系。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样与产业有一定关系,例如很多地方在“土地城镇化”模式下的城市扩张,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因产业集聚不足,“造血”功能不良,故而缺乏发展后劲,许多新城因“人气”不旺而成了所谓的“鬼城”。另外,“城市病”在我国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导致我国城市病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我们依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结构,一方面人口向城市聚集,经济要素向城市聚集,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由此引发“城市病”等系列问题。〔5〕应对各种问题与挑战,产业是关键,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支撑作用。

(4)在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方面,除了少数学校的学生表现较好以外,绝大多数学校表现一般,大学生创业意向不高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而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不高除了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外,还可能与大多数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不够以及与创业教育的内容有关。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最薄弱环节。应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关键还是特色产业。首先,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特色小镇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枢纽,具有辐射带动乡村的功能。特色小镇可以依据其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走符合自身特点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推进农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业态,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其次,农村人口城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解决好“1亿人”城镇化问题,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特色小镇应是主力军。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展各类有特色产业优势的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影响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关键因素,一是转移成本,二是就业机会。与大城市相比,一方面特色小镇在住房、工作、生活等方面成本相对较低,农村人口向这里转移,比较容易融入小镇生活;另一方面,小城镇以服务性特色产业为主,可以为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产城融合发展,使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够切实提升城镇化质量。最后,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发展特色小镇在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中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指出,在贫困地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可以为产业脱贫提供平台,为转移就业脱贫开拓空间,为易地搬迁脱贫提供载体。脱贫致富说到底需要发展经济和产业支撑,转移就业脱贫和易地搬迁脱贫最终都需要产业脱贫。特色小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可确保各类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小城镇在发挥疏解大城市中心区功能中的作用,靠的是产业,以业控人,通过产业疏解,以达到人口疏解的目的。〔6〕反之,如果只单纯地通过人口疏解,而居住区周边却缺少适度规模的产业,城市中心区产业集中依旧,周边区域对中心区依赖性依旧,那么人口疏解就难以见效。很多地方之所以会出现“鬼城”就是很好的例证。特色小镇在产业疏解方面不仅具有区位、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还有政策优势。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特色小镇可以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小而精的特色产业。有了特色产业,就会有相应的就业岗位,如此可能将大城市人口真正疏解到小城镇。

在城镇功能方面,城镇是生产、生活、休憩等功能的综合体,生产功能是城镇功能的基础、生活功能是城镇功能的核心、休憩功能是城镇功能的保障,三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完善的城镇功能是人的城镇化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城镇的生产功能,确实吸引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但由于忽视其他功能,致使生活功能,尤其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建设等与工业化水平不匹配,严重影响城镇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使得众多外来务工人员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导致各种城市问题。发展特色小镇,推动实现人的城镇化,完善的功能同样必不可少。生产功能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功能,也是辐射农村的保障,而生产功能离不开产业支撑,特色小镇的生产功能来自于特色产业。国家发改委《指导意见》指出,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生命力,特色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特色,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生活功能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功能,也是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农民之所以希望或愿意落户城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向往城镇优质的生活环境。优质的生活环境是城镇生活功能完善程度的集中体现,它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保障。城镇的休憩功能,要求城镇能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养生、观光旅游的场所。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是影响城镇休憩功能的关键因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虽然是特色小镇本身的优势,但目前特色小镇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形势不容乐观,而基础设施方面,道路交通不畅、给排水设施落后、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数字化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不配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所有这些成为目前大多数特色小镇发展面临的短板,也是制约特色小镇推动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因素。补短板是当前特色小镇促进人的城镇化的紧要工作。

二、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人的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多次强调人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重申坚持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四化同步推进。2014年《规划》正式确立了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明确提出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地域性主要是新农村景观在实际设计的时候就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要保留当地自然景观特点。以此为基础的背景下,要开展合理的创新设计。农村地区中涉及的地形和地貌都成为了十分重要的景观资源。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尊重自然景观,使新景观和当地的地形相互协调。要展现出节约成本获得经济效益的优势,还要重点保留本土优势,迎合新农村发展的具体宗旨。

仅从人居环境而言,“留得住”农民,需要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完善的城镇功能,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这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确保特色小镇建设从一开始就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起点有序地推进。2016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城镇化,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补齐城镇短板,打造宜居宜业环境,以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展特色小镇,推进新型城镇化、辐射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人的城镇化必然是其首要核心工作。其中,提升城镇化率是发展特色小镇关键的一步。在我国大城市病凸显的背景之下,提升我国城镇化率的重任势必落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身上,如果说中小城市的任务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话,那么特色小镇的任务则是推动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推动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需要解决农民“愿意来、留得住”的问题,解决农民“愿意来”的问题,首先要使农民自愿进入城镇,又避免农民无序涌入大中城市,恶化本已十分严重的城市病。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是农民“愿意来”的外部引力。而解决“留得住”的问题,适宜的人居环境是关键,宜业宜居的环境是“留得住”农民的外部托力。而乡愁文化则成为农民“留得住”提供内在动力。

三十多年来,农场培养了一个种植芒果的顶尖管理团队,一批批优秀的芒果种植技术人才。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让优质芒果从林间树梢来到人们的手中。

城市是文化的产物,正如芒福德所言:“人类最早的礼仪性汇聚地点,即各方人口朝觐的目标,就是城市发展最初的胚盘。”〔10〕文化赋予城镇以灵魂,城镇因有灵魂而获得独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城市又是文化的舞台,文化在城镇的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每座城镇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时代都会在城镇中留下各自的印记,有遗址、遗迹、古代建筑、历史街区,也有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民间艺术,构成城镇的记忆,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正是靠这独有的文化,在城镇发展中,使城市的历史与现实、外形和内涵浑然一体,绵延不断。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而乡愁是居民记忆中的城镇,是记忆中的老宅、旧街、古井、小吃,祖辈、街坊邻居、故旧和伙伴,伴随着是满满的牵挂和对家乡的依依不舍、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城市因历史而厚重,因文化而有吸引力;居民因文化引发乡愁,因乡愁产生向心力。

应对新常态下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发展特色产业。供给侧问题突出,供需关系失衡,一方面过剩产能制约着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失衡,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效率低,无法满足合意的需求。产业结构问题明显,一方面第三产业潜力巨大,与欧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70%以上的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份额还不足50%;〔7〕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工业体系,传统工业比重大,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结构矛盾突出。特色小镇,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色小镇若能将其产业定位于“特而强”,依据自身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通过培育例如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民俗文化等特色产业,重组高端要素资源,从供、求侧双向发力,既增加高端有效供给,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又能满足新常态下消费者个性化、差异性需求,那么最终将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过于强调规模扩张和土地城镇化,却忽视了人的因素,结果产生了城市建设见物不见人、粗放式发展引起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城乡二元分化加剧等问题。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尤其重视人的因素,视“以人为本”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落脚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8〕所谓人的城镇化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而非“以物为中心”或“以土地为中心”的城镇化,将人的利益放在城镇化的首要地位,通过转变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农民为市民,最终在城镇化中实现城乡居民公平公正的社会权益。〔9〕

1.中科院化学所研制的晶体材料——纳米四氧化三铁,在核磁共振造影及医药上有广泛用途,其生产过程的部分流程如下所示。

三、特色小镇发展的灵魂:文脉传承

在空间布局方面,以特大镇和专业特色镇为重点,兼顾发展多形态多类型的特色小镇。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特色小镇规划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景区。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其本质不在于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不在于工业园区或产业园区,也不在于是商业贸易的聚集地,而在于能提供人们安居乐业的场所和精神家园。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其中人是核心,文化是关键。城市是“人”的城市,以“人”为中心,为“人”服务,〔11〕旺盛的“人气”,才是城市繁荣的标志,而要提升“人气”,城市记忆和乡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城市居民心有所属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脉传承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灵魂。文脉得以传承,灵魂才不会丢失。有灵魂的小镇才能引发人们产生“留下来”的内在动力。正因为如此,文脉传承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的重要内容。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4年《规划》指出,要把城市建成有历史底蕴和时代特色的人文魅力空间。2016年《指导意见》强调,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小(城)镇。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挖掘、整理、记录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与独特的文化标识融合发展。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应成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蓝图的试验田。特色小镇建设重在特色,特色就是魅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和竞争力,而特色归根结蒂来自文化,文化赋予小城镇以灵魂和个性。〔12〕产业可以移植,景观可以仿造,只有经由小镇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才会独一无二。产业和自然景观只有与小镇独有的文化相融合,才能真正做到“特而强”、“小而美”。综观世界上著名的特色小镇,无不具有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拉文纳姆,英国最小的小镇,哥特式教堂、商铺前传统的欧式招牌、历经了几个世纪的木屋,尤其是傍晚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更让人惊叹这里经久不绝的生活味道。意大利的维罗纳,巴罗克风格宫殿、铺满鹅卵石的街道、高耸的松树、浪漫主义的大桥、中世纪的塔楼以及无与伦比的教堂。这里是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家。我国第一批美丽宜居示范小镇,同里古镇,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溪口镇,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秀丽的山水风光,渊深的佛教文化蜚声海内外。

尊重历史、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是特色小镇文脉传承的不二选择。尊重历史就要尊重小镇的历史格局、尊重本地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加强对小镇传统格局和形态、民间工艺、特色餐饮、民俗节庆、戏曲曲艺等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如此才能留住乡愁,保留小镇的气质和个性,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度和归属感。城市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城市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连续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重在充分认识城市文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任何一种新文化都必须建立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之上。一座城市的传统文化是该城市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历史的积淀,既不可简单模仿,更不可无中生有,任意杜撰。当下,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各地创建特色小镇的热门做法,这本没有什么问题,也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但实践中的各种乱象又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其中,最令人担忧的就是房产化。一些地方以特色小镇之名,依旧走圈地盖楼、房产租售的老套路,不仅无“特色”,且造成了大量的房产空置和土地浪费。而在另一些地方则大兴求新求异之风,将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以及行政建制镇冠以诸如机器人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等噱头,有名无实。也有地方摆出一副“另起炉灶”的架势,或在穷乡僻壤建金融小镇,或在荒郊野外建汽车小镇。甚至将本地住民整体迁出,隔断“小镇”与本地的文脉联系。还有的地方竟将国外知名小镇建筑风格直接移植过来,不仅劳民伤财,结果也可想而知。为应对这些问题,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及时发布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区要准确理解特色小镇本质内涵,按规律办事,防止内容重复、形态雷同和同质化竞争。

四、结语

特色小镇建设意义重大,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选择。要在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前提是确保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应成为特色小镇建镇之基;人的城镇化应成为特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文脉传承则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之魂。如若不然,特色小镇非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成为“鸡肋”。在此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规范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意图、顺应政策导向和政策要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特色小镇建设才能顺势而为。目前我国各部门、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特色小镇的政策法规仍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例如政策内容不统一、行政化色彩浓厚等,不利于引导地方政府行为和小城镇健康发展。完善政策法规,是保证接下来科学规范和正确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同时,特色小镇建设具有特定的本质内涵和内在要求,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投资,走房地产开发老路。

参考文献:

[1]杜菲等.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政策汇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33.

[2]库兹涅兹.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75-135.

[3]严新明,童星.城市化指标:测量抑或诊断[J].探索与争鸣,2006(9):23-25.

[4]胡岳岷.中国新型城市化产业支撑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14(6):116-119.

[5]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J].学术研究,2001(1):103-106.

[6]杜艳莉,胡燕.特大城市人口疏解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6(11):67-69.

[7]周袁民.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的比较与测度[J].吉林金融研究,2017(10):14-19.

[8]吴业苗.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条件[J].城市问题,2016(9):4-10.

[9]李强,王昊.什么是人的城镇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2):1-7.

[10]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宋俊玲,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6.

[11]王小章.特色小镇的“特色”与“一般”[J].浙江社会科学,2016(3):46-47.

[12]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12-18.

The Cre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Strategy”:Foundation,Core and Soul

Fei Guangsheng

Abstract: Tak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Ensur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the key to their strategic role.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policy intentions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should be the foundation,the urbanization of people is the core and foothold,and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is the soul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characteristic industry,people’s urbanization,culture inheritance

中图分类号 F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2019)11-0064-06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文化和旅游部委托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文脉传承的路径研究”(18DY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费广胜,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严 瑾

标签:;  ;  ;  ;  ;  

“双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创建:根基、核心与灵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