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领域中的价值及其实现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领域中的价值及其实现_政治论文

人生境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境界论文,价值论文,人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8)04-0080-04

人生境界就是指主体以内在本性为根据,在一定的时空情境下,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和境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意义领域和心意状态以及人性所能达到的层次和高度。它标志着人的生活所达到的意义视域以及人的精神升华的不同层面。人生境界的价值可以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2个方面,内在价值表现为内化的人性价值,外在价值表现为现实的社会价值。分析和实现对人生境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划分,一方面有利于对人生境界价值作出合理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以人生境界的提升为契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人生境界的品格特征

人生境界作为人的生活的一种精神状态,之所以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缘起于人生境界所具有的内在品格特征,这些品格特征使人生境界具有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1.1 自由性品格。境界所透显出来的精神状态,最为自由。境界的自由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表现于它的开放性。不同的实践主体都可以从人的存在中体验到、感悟到不同的人生意义,不存在有的人有体验,有的人没有体验这样的状况,只不过是体验的多少罢了,从而使人的境界在现实中体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二是表现于它的创造性。境界无疑是最具创造性的,境界本身就是创造的产物,而对境界的欣赏又给了欣赏者很大的创造自由,因而面对同样的实践对象,不同的主体所产生的真善美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1.2 超越性品格。人生境界既是一个科学的范畴,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科学范畴,它反映了不同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人类面临的发展目标和丰富人生的共同任务和追求,这一任务和追求和人类的存在共始终。作为历史范畴的人生境界,在内容上总会打上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的烙印,这意味着人生境界的有限性或非圆满性。人生不会停留在现实性的层面上,而总是把实现精神的自由作为人的理想境界,因而为人生境界的超越提供了可能。

1.3 正义性品格。生活在关系中的社会人,如何解决矛盾,将体现出一个主体所内含的境界性质与境界层次。当主体处于正境界或一个很高尚的境界层次时,他就能自由地化矛盾为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当他处于负境界或在低层次境界时,就会被动地去适应矛盾或回避矛盾,因而也无法促进自身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超越负境界或低层次境界,自动地调适自身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就在于人的境界具有正义的品格,正义品格使人的存在总能校正偏差。

1.4 实践性品格。人生境界不是先验的,它是实践的产物。境界的实践性表现在境界的变动性上,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高层次境界对低层次境界的超越;二是高层次境界逆转为低层次境界。这主要是因为在人的实践中,主客体的关系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当人类更多地注重主体的利益时,功利境界可能占优;当人类更多地注重客体的利益时,道德境界可能占优。但随着实践的不断进步,人生境界总体上趋向于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境界逐步升华。

1.5 批判性品格。人生理想境界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艰难的选择、判断、内化的践履过程。由于主体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情境的交织影响,在社会生活中生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观。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认为,2种或几种思想理论比较其优越性,只能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它们能够解释更多的东西;二是它们能够更好地接受检验,而这种检验是指“可以用我们的全部知识和我们所能想到的一切诘难,特别是根据为了批判理论而设计的观察或经验检验,对它们进行更充分和属于批判的讨论”[1]。也就是说,批判是达到思想理论正确性的手段,也是检验不同思想理论孰优孰劣的标准,批判精神为人生境界的建构提供一个孰优孰劣的价值选择。

1.6 意识形态性。人生境界可以超越意识形态,但这并不代表人生境界没有意识形态性。作为主体的对自身价值与意义实现的一种体验状态,它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主体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环境的制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而,存在于一定社会中的人生境界,总是会受到该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且只有符合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人生境界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并被认为是正确的、高尚的人生境界。因而在阶级社会,主体所具有的人生境界难免要打上阶级的烙印,在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所尊崇的就是共产主义的人生境界。

2 人生境界具有丰富、完善与超越人性内涵的价值

人的存在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人性的演变既有自觉的创造性一面,又有盲目的破坏性一面,因而体现人性品质的境界,在实践关系中也表现出自觉与非自觉的、正面与负面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崇高与低俗的多样性存在。人们所经历的不同关系的生活实践越多,他们的人性结构就越复杂。人性的演化相对于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具有被动性、受制约性的一面,而人性相对于人的心理的变化又具有主动性、决定性的一面。人性的内涵决定着人生境界的本质,同样,人生境界对人性内涵的价值实现也具有能动作用。

2.1 人生境界的求真维度使人性内涵不断被丰富。人生境界的求真维度不仅包含着认识之真,同时也包含着实践之真,也就是说,人不仅在思想上要达到认识的正确性,而且在实践中还必须遵守这种真理性的认识。也就是人们应“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2]而“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所以人的求真性总是表现着一个不断追寻真理的过程。在人类伊始,物我不分,人与自然自发地原始地统一在一起,因而构成了一种原始的“天人合一”人性观。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人类总是希望从自然界的诸多限制中解脱出来,希望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恩赐,从而满足自身生命本性的需要。至此,物我分离,人猿相楫别,人性超越了物性的内涵,人类开始注重自然生命的境界,那种原始的“天人合一”人性观被中世纪的“神人合一”的人性观超越。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已把人类的思想训练到能够理解以前几世纪中有教养的人所不能理解的逻辑关系”[3]。科学的进步把人由过去对“自然与神”的崇拜变为现在对“人自身”的崇拜,因而人性的价值被归结为“个体的存在”。而“个体的存在性”推崇在现代社会却导致了人类的生态危机,科学的数字化、概念化与逻辑化不能解决人性的精神层次问题,即人性的精神需要问题。这就必然要求我们从哲学的高度重新反思“存在先于本质”的人性观,克服脱离人的社会属性而抽象地评价人性的价值。因为,“一切社会形态中,人类间的相互依属关系是很广泛的,所以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也很难是完全孤立的;人在行事时总要参照别人的行动。”[4]90人类应在一种认识与改造世界实践关系中去理解人性的价值,实现人性的价值,因而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本性是社会的实践的。当人生境界的求真维度在从“经验之真”到“科学之真”再到“哲学之真”的不断发展中,也使人性价值的内涵得以不断地被丰富和延伸。

2.2 人生境界的向善维度使人性内涵不断被完善。人生境界的向善维度所表现的就是人对善之价值的自觉程度与实现善之价值的自愿程度。马克思指出,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具有和其他的“类”相区别的特性,这种人所共有的特性叫做“人的一般本性”[4]84。休谟也指出,“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为有很大的同一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用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同样的动机产生同样的行为;同样的事情常跟随着同一的原因而来。”[5]在这里,马克思和休谟向我们表明,人作为与动物相区别的“类”存在,具有“类”的一般性、普遍性特征。具有类特征的人的生命活动是“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它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6]。作为类存在的人的人性指向是什么?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以个人的物欲满足为唯一追求的纵欲主义;有以个体精神的自由境界为最高追求的审美主义;有把社会责任置于个人价值之上的绝对奉献主义;也有把个体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集体主义。概括起来,我们可以把这些人性价值的指向分为3类:一是绝对为自己;二是绝对为社会;三是个体与社会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7]。因而,人性价值实现的最高目标是“为共同的目标而劳动”。人生境界的向善维度所表现的就是人对善之价值自觉程度与实现善之价值自愿程度的追寻,这一点正好同人性善的价值追寻是相一致的。因而当人的向善境界从“非善境界”到“他善境界”到“我善境界”再到“至善境界”不断递升时,这个递升的过程也促使人性价值不断地由“绝对的个体或社会”转向“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3 人生境界的心灵审美维度使人性内涵不断被超越。主客体的统一不仅包括主体认识客体以求真,主体改造客体以向善,而且包括主体鉴赏客体以趋向美。人生境界的审美维度是指在求真、向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的主客体统一。马克思强调应在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的相互关系中把握审美的实质。人生境界的审美维度,其一,它是对人的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自由创造活动,但人在实践中的目的总是为物欲所遮蔽而成为有限目的,人的创造自由总是由于工具系统的客观必然性所限而成为有限的自由。这促使主体升腾起超越有限目的、有限自由而达致无限目的和无限自由的情感,形成情与欲、无限目的与有限目的的矛盾,人生境界的审美活动就是消解这一矛盾的活动。在主体的审美消解活动中,主体可以把在现实世界中未能充分展现的才能自由地展示出来,把在生活世界中被压抑的情感宣泄出来,从而达到主体的心理结构平衡和人性的完整。其二,它对现实的生存具有提升意义。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生存的科学认知性与道德完满性,还在于人生的感受性。这种感受性不仅包括对现今生活中的真与善的感受,而且还包括对未来生活的感受,从而引导人们向善趋美,追求一种更好的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生存方式。因此,理想价值的目标实现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人类需要这样的目标,不能因为它遥不可及,就放弃对它的追求,而人生境界的审美维度正好扮演着这样的功能,它的存在使人性的价值实现不断地被超越,得以寻找到一种精神的家园。

人生境界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它所具有的内在人性价值主要表现为人性内涵的丰富、完善与超越。同时人生境界通过中介——人的实践作用,又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一种外在的社会价值。从客体的角度看,人生境界的社会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价值、社会政治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3个方面。

3 人生境界具有精神文化的体系构建与文化创新价值

作为一种以意识形态方式而存在的人生境界,其对社会文化的价值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它具有文化体系构成、文化创新与精神家园构建价值。

3.1 人生境界具有文化体系的形成价值。“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问题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8]如,中国古代儒家的“为仁境界”、道家的“为真境界”、佛家的“涅槃境界”,3种不同的理想人格境界的融合,使中国文化中一直“遵循着以儒治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的生活模式”。在这种人生境界的指引下,“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走上了反省内求的道路”。在古希腊,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柏拉图的“理念”境界,也都是探讨人的价值、求证人生真谛的最早尝试。在此人生境界的指引下,“西方文化自始走的就是向外部世界寻求的道路”。中国传统文化主“善”,西方文化主“真”;中国传统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对真善美内涵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

3.2 人生境界具有文化创新价值。文化总要关注人的生命意义,西方宗教哲学和基督教神学把人说成是上帝的作品,人只有在把自身奉献给上帝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才是生命的最高层级。黑格尔认为人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费尔巴哈则把人的“情爱与欲望”的渴求看成是人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中国的古代思想家既有像西方思想家一样的即认为人是神的造化,也有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产物,所谓“人法天”、“人副天数”、“道生万物”等等,认为人只有回归到自然的本真状态才是真实的存在,认为“见朴抱素”才是人的存在最高境界。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封建文化把人引向神的怀抱;资本主义文化鼓励人类在对世界的征服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而社会主义文化提倡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些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断追问,对真与善、爱与美的智慧的不懈追求等人生学问,使人类对自身生命层级的认识不断地得到深化,也使人类文化得以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人的生命层级的关怀,也促使人类文化得以不断地创新与进步。

3.3 人生境界具有文化家园的建构价值。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外在的价值需求,而忽视内在精神的超越性需要,从而丧失了人的存在的意义感与价值感。人走向“单面的人”,社会走向“单向度的社会”。人生不仅有功利的方面,也应有超功利的方面;人生不仅有执着追求的务实精神,还应有洒脱旷达的高远境界。这就是人的精神家园所在。如何重建人的精神家园,“经济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人类的精神家园的建构也将成为可能;“法制观”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经济,完善法制建设,可以保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重构人类精神家园;“文化发展观”认为“人是文化的存在者,人的本质只有从文化本体论上,才能给予最确切的说明”[9]。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物,因而建构人类精神家园应从文化建设着手。不同的精神家园建构理论,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照。但它们都只是从人类精神家园建构的某个部分做出分析,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发挥真正的功效。而人生境界的内涵不仅包括着客观的物质基础,也包含着很高的精神修养;不仅包含着求真、向善维度,还有审美的维度;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也可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因而,未来社会人类精神家园的建构,不妨以理想人生境界的建构为基点。

4 人生境界具有社会经济的精神动力、发展导向与行为规范价值

人生境界通过主体而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生境界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精神动力、发展导向与行为规范等价值。

4.1 人生境界对社会经济具有精神动力价值。人生境界通过精神的内化,成为人们行动的精神动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生精神一旦被人们所认同,所接受,就会内化为一种信念,调动起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例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义利统一的伦理精神被人们所认同,所接受,它不仅有力地清除了以往自然经济和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流行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而且对人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发财致富的思想行为提供了道义的基础,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4.2 人生境界对社会经济具有发展导向价值。崇高的人生境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可以引导社会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人生境界来源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来源于现实,使它具有广泛性,被广大人民大众所认同和接受;超越于现实,使它具有先进性,能够引导广大民众不断走上理想的王国。例如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既是一种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又是一种生活境界。它来自于生态遭到破坏、引发了社会经济发展危机的严峻现实,使人们认识到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社会经济发展,必将把人类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只有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社会经济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引导着社会经济发展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4.3 人生境界对社会经济具有行为规范价值。人生境界通过规范的功能保证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秩序。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必要社会秩序,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激化各种社会矛盾,造成社会的混乱而导致社会经济的崩溃。人类维持社会经济秩序的主要手段,主要是法制和道德。在现代社会,法制是规范人们行为、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主导力量。但是,法制由于其现实性、确定性和他律性的局限,不可能调整所有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规范人们所有的行为,必须要辅之以道德的手段。道德具有法律(制)不可能具有的理想性、广泛性和自律性等特点,能在所有的社会领域和社会层面上发生规范行为、调整关系的作用,伦理道德范畴本身就包含在人生境界之中。

5 人生境界具有社会政治的政治辩护、政治导向与政治稳定价值

人生境界通过影响主体的实践活动,在社会政治活动中,也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功能,人生境界的社会政治价值主要表现为政治辩护、政治导向与政治稳定等价值。

5.1 人生境界具有政治辩护价值。政治所要处理的主要是国家生活的各种关系,包括阶级之间的关系、阶级内部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的关系等。在我国,“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10]。人生境界虽然具有超越一定意识形态的功能,但一个社会成员的人生境界的形成必定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生成的,具有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功能。当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人生境界总会为本群体的利益做出辩护,维护群体自身的既得利益和追求更高的利益。

5.2 人生境界具有政治导向价值。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是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一定的阶级或集团为了维护和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要争取或维护自身的政治统治,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一定的政治目标,必然形成一定的政治境界,引导和推动着一定阶级的政治实践向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不同阶级或集团的经济利益不同,政治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也不同,产生的政治境界不同,实现的政治导向价值也不同。没有政治境界提供的价值导向,就不可能坚持和把握坚定的政治方向,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推动政治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广大无产阶级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所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境界使然。

5.3 人生境界具有政治稳定价值。“政治稳定是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条件。政治稳定是以人心稳定为前提的。人心思安,人心稳定,则政治稳定;人心动荡,人心不稳,则政治不稳。”[10]。人心安定与否,在根本上取决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本身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取决于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崇高的人生境界。因为人生境界给人们的政治实践提供了价值指引与评价尺度,从而使人们在自身利益的追求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做到以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去调节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冲突,从而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所以,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可以凝聚人心,可以在社会成员中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可以促使社会成员为实现理想而大胆地、积极地,甚至义无反顾地去行动,因而具有政治稳定价值。

标签:;  ;  ;  ;  ;  ;  ;  ;  ;  

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领域中的价值及其实现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