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能力相结合的课程_活动课程论文

结合型教学与能力型课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1)10-0006-04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把能力培养提到了突出的位置,发展学生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单纯的“知识型”课程体系,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认为,只有以培养学生一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为核心,运用结合型教学理论,(注:结合型教学理论,是笔者在15年四轮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建构结合型教学理论,旨在在现代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现代教学思想能够为普通教师掌握运用,以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教学高耗低效、师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通过学用结合把教学过程变成学以致用的过程,来构建能力型课程体系,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

结合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它强调在教学过程的各因素、各环节的联系上下功夫,通过“结合”实现“联系”,通过“结合”达到“互补”,使教学在课程间、学科内、单元里三个层面上,形成学用结合的整体。结合型教学理论认为,为了克服课程与教学研究分离的弊端,可以把教什么和如何教结合起来进行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因此,我们主张运用结合型教学模式和学科教学技术,在课程与教学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的机制:通过学用结合,科学地处理课程设计的三大基础(注: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主要有三大要素:知识、儿童、社会。虽说还有其他因素,但都可归并到这三大要素之中,而且与“三要素”相比,它们都是其次的。从国内公开发表、出版的学术著作来看,吕达根据1988年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出版的《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从诸说纷纭中较早归纳了“三要素”说(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并作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学科、学生、社会的关系,形成学生学习与促进发展、课程的学术性内容与生活性内容、课程结构的分散与整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四个关系的有机联系;通过学用结合,构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有机结合的能力型课程体系,即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倾向,在学校、社会为学生特意营造的隐蔽课程的环境里,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获取系统的最基本最有价值的文化科学知识;然后,组织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课程,在运用文化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社会经验,培育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情感,获得人生最基本的能力,从而为人的一生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

结合型教学认为,应建立学用结合的结构。能力型课程,根据教学目标,以能力为核心,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在宏观(学科间)、中观(学科内)、微观(单元里)三个层面上,构建学以致用的教学结构;通过学用结合,在特意安排的潜在课程的空间里,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有机结合的教学结构,通过编写学以致用的能力型大单元教材,形成网络式核心能力课程教材体系。

为什么要使课程体系具有学以致用的结构呢?结合型教学认为,学用结合的结构具有整体功能,能使各类课程整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学以致用的教学过程,具有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养成思想观念、学习思想方法的全面育人的功能。其理由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它是由现代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现代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程教材来认知客观世界,并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要遵循学生认识的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如下图所示的学以致用的学习活动过程。现代教学过程应遵循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构建“教”“学”“用”三环节的学以致用的教学结构,把教学过程变成学以致用的过程。首先,在“教”的环节里,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学科课程的核心知识;其次,在“学”的环节里,组织指导学生训练运用核心知识的技能;最后,在“用”的环节里,组织指导学生独立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机地进行思维训练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培育。这样,教学过程就具有了全面育人的机制,就能处理好学生学习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就能完成为学生奠定全面发展基础的任务。

图1 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结构对照示意图

第二,它是依据教育方针提出的。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指出了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结合型教学认为,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是指与所学专业性劳动相结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体现为学用结合。实践证明,只有在学以致用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处理好课程设计的三大基础——学科、学生、社会三者的关系,三者才能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只有在学以致用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处理好课程结构的分散与整合的关系,才能形成课程的学术性内容与生活性内容的有机联系;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科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才会真正有价值。

第三,它是现代信息社会突出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离开实践活动,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很难落到实处,教学目标也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结构,具有培养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机制,可以把创造性教育落到实处。

第四,它是各类课程需要整合的要求。课程从范畴上看可分为显在课程和潜在课程,潜在课程为显在课程提供适合的教学环境,它们之间是互补关系。显在课程又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系统知识、技能及情意内容的复合物,它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利于正确而高效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而活动课程,则是经验与活动的教育性组织与计划,它有利于直接经验的学习,有利于掌握学习方法和综合地运用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种课程形态,学科课程是开展活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能力型课程体系,通过构建学用结合的机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整合性的课程结构,就能具有全面育人的整体性功能。

因此,结合型教学认为,现代教学课程的设计,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就必须以能力为核心,

建立学用结合的能力型课程结构(如图2示)。

图2 能力型课程结构示意图

为了形成各类课程的整合,为了形成课程学用结合的教学结构,依据上面的能力型课程结构图,我们主张,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为补充、学校课程为应用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显然,在三位一体的学用结合的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是基础,是根本,应以学科课程为主要形式,系统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现代社会必备的基础知识,训练运用基础知识的技能;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适应地方需要,突出地方特色,仍以学科课程为主要形式;学校课程是应用,则应以活动课程为主要形式,以乡情校情为主要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组织指导学生,运用国家地方课程所学习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形成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在结构上学用结合的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不仅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准备的经验的总体,而且还包括了核心经验的应用,是一个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具有全面育人功能的课程体系。

根据能力型课程目标体系,根据以基本的特殊能力为核心的要求,能力型课程由以下课程系列组成。

1.读写能力课程:开设本国语文课和外国语文课及与其相配套的语文或文学活动课,利用隐蔽课程提供的语言应用环境,使三者形成学以致用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它们共同承担读写能力培养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担负起进行全面思维能力训练的任务。

2.计算能力课程:开设数学课及与其相配套的数学活动课,形成学用结合的结构;完成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起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任务。

3.计算机使用能力课程:开设计算机课,或与语文、数学课合并安排;承担起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进行计算和绘画等基本能力。

4.思维能力课程:思维能力培养,不单独设立课程,结合学科课程有计划地安排;在开发学科教学技术时,全面、科学、有机地安排思维训练内容,通过各学科教学来规范和落实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

5.人生观和世界观课程:开设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或哲学课)和综合实践课。在思想品德课里,系统安排有关人生观和世界观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在综合实践课及其他课程里,有意识地组织运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开发学科教学技术时落实),形成课程间学用结合的人格培养机制。

6.艺术能力课程:开设艺术课和艺术活动课,主要学习音乐和绘画艺术,并有意识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开展艺术活动;从而形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结构,培养欣赏美和体现美的能力,并主要承担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任务。

7.劳动能力课程:小学开设科普常识课和科普活动课,开设社会常识课和社会活动课,为培养专业劳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作准备;中学开设职业课和实践活动课,专业学校开设专业课和见习实习课,完成培养专业劳动能力的任务。

8.发展体力课程:开设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并与体育竞技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学用结合的教学结构;主要承担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基本的锻炼身体的技能、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发展合格体力的任务。

具体如何设计能力型课程体系呢?我们认为,首先应在宏观上,建立以语文、数学学科课程为根本的课程教材之间的学用结合的机制,形成一个横向的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与隐蔽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其次必须在中观(即学科内)和微观(即单元里),以规律性知识为纲,编写纵向的学以致用的大单元教材,才能形成学用结合的教学机制。根据上述能力型课程的要求,我们设计了小学能力型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小学能力型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这个课程结构图表明,它要求在编制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时,在课程顺序和内容的安排等方面,尽量考虑语文、数学与其他课程之间在基础和应用方面的关系,形成语文、数学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学用结合的教学体系,造就语文、数学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学用结合的环境。这样,以隐蔽课程为背景,通过学用结合的教学结构,将各类课程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课程间形成横向的有机结合的课程机制;通过编写学以致用结构的大单元教材,就可以在学科内形成纵向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机制。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了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全面育人的教学机制。

综上所述,以能力为核心,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在宏观(学科间)、中观(学科内)、微观(单元里)三个层面上,构建学以致用的教学结构,是由现代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是现代信息社会突出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是落实整体性原理和实现国家基础课程改革要求“重视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需要。

标签:;  ;  ;  

教学与能力相结合的课程_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