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职业教育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高等职业教育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谈谈高等职业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讨论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但截止到目前,除全国少数地区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还很慢,理论认识上还有不少分歧。

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李鹏总理又指出,近年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了提高,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克服轻视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在谈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适当扩大规模的重点是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广大农村、中小型企业以及乡镇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越来越引起了高教界和发达地区政府的重视,这里,我想谈谈个人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

应为高等职业教育正名

提起职业教育,人们往往认为是一些低层次的技艺性岗位所需要的教育,只要初、中等教育就足够了。高等职业教育提出后,又有一种看法,认为就是大专层次的教育,同时也产生了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异同的争论。社会上不少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不正规的教育,是比高等专科教育低一等的教育。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明晰的界定,由于种种鄙视职业教育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有正名之必要。

人类社会为了延续和发展,总要对下一代进行两方面的教育:一方面是谋生的本领。开始主要是生产劳动的本领,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社会总要进入一个职业岗位,而这个岗位对他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就要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在上岗前进行培养,也就是要进行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是对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应有的素质,或称国民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培养。

在原始社会,这两种教育是结合生产和生活实践进行的。随着生产的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阶级的产生,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统治阶级设立学校培养他们的子女,授以“礼乐射御书数”,主要是统治者的素质教育。而被统治者的子女主要在劳动中学习稼穑、百工之艺。这种劳动技能的学习是被鄙视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贫富悬殊,劳动人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有些义务教育也受不到),绝大多数经过职业培训就参加工作;有钱人的子女才能接受高等教育,学习高深的学问。由此可见,“轻视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由来已久。

实际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上也产生了两个趋势:

一是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通常所说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国民素质的教育,并没有考虑他们将来就业的需要。实质上,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正是将来职业教育的基础。现在提出的职业教育也不能理解为只是技能性教育,首先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道德的教育,其次现代社会的许多职业,也要求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做基础。因此,不可能把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截然分开。

另一个趋势就是终身化。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职业岗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一个人终身固定在一个岗位上的情况大大减少,往往终身要换多次职业。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在职前经过一次学习就终身受用是不可能了,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就成为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不是教育层次的界定,而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界定。它的层次是由职业岗位的需要决定的。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它的层次可以要求很高,绝不能仅限于中等教育或大专层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同一个职业岗位,要求的层次也会越来越高。如我国空军飞行员,开始不少人是中等文化,现在都是大专以上层次,今后飞行学院毕业生都要求达到本科学士学位。再如车工,解放初期初中、小学程度就可以干,现在程控机床没有中专以上水平就难以操作。这种情况就是职业教育的高移现象。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它的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可以不同。如从全国来讲,我国的职业教育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但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中等教育已基本普及,生产和社会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自然会突出起来。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在我国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界是很清楚的。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高等教育的定义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教育大辞典的定义是:“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种专业教育及少量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一般教育课程计划所提供的教育。”既然是专业教育,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那必然是和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教育,也应该属于职业教育的范围,为什么还要分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呢?

按照传统的观念,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科学、学术、设计开发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人才的。但是,在国际劳工局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中把“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列为了第一大类,“其中包括大部分从事科学、文学、社会学、工程、医疗、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专门工作并受过高等教育和培训的人员,也包括在资格较高的专门工作者的管理下工作并执行同类任务的技术人员。”“如此分法,就会使上述传统分法产生以下问题:(1)把从事科研、学术、设计开发的专家排除在“职业”范围之外。(2)实际上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也不是都去科研、学术和设计单位工作,大部分人也是到实际工作第一线的。(3)容易把职业教育局限在较低层次的教育上,和职业教育的终身化趋势有矛盾。

研究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会有一些启发。在美国,理科毕业的大学生还不能当教师,必须在教育学院进行教师职业的培训,经过考核后,才有当教师的资格。工科大学毕业生,要经过企业培训和美国工程师学会的考核,发给工程师证书,才能当工程师。美国对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是分别要求的,他们认为大学是进行“通才”教育,虽然分了专业,却不完全是按职业岗位要求安排课程,而主要安排与这一大类职业有关的学科基础知识的教育,对与职业直接有关的专业课和技能培训的实践环节就安排的很少。美国的社区大学有两种功能,一是初级学院,安排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毕业后授予协士学位,可直接上大学三年级,也可以经职业培训去就业。仍然是“通才”教育。二是高等职业教育,这就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挂钩很紧,而且职业实践的环节占很大比重。在美国,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为了就业和转业,去社区大学上学是不足为奇的。在美国,社区大学的校长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大学低一头,而认为只是分工不同。

我国在五、六十年代,主要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制度,办了许多单科性学院,专业划的很细,不仅进行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的教育,还讲许多专业课,进行职业实践,学制5-6年。要求毕业后就是工程师、教师、医生等。当时还办了许多高等专科学校,学制3年,培养动手能力很强的第一线应用人才。这样的学制是把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统一起来的办法,为我国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时地、对口地培养了大批高等专门人才。

我认为在高等教育阶段,广义地说,都是在进行职业教育,很难截然划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界线。如果一定要划分的话,普通高等教育应侧重进行“通才”教育,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侧重进行“专才”教育。

本科以上的普通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应该专业面很宽,最好设系不设专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培养出的大学生应以广博深厚的学识和创造性的才能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追着市场的短期要求转。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应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潜在能力,经过短期培训或短期自学就能适应本专业各种高层次职业岗位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就必须瞄准职业或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怕“专”。如金陵职大就把中文专业按照社会职业要求,改造成针对机关事业单位需要的秘书专业,甚至根据血防站人才的急需办过两期适应血防站需要的医务人员的专业。他们办过50多个专业,其中20多个是常办专业,其他是浮动专业,都是针对当地各行业急需的专门人才办的。这里所说的“专”,是指培养目标,不是指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可能很宽而且跨学科。如金陵职大的秘书专业就要学习政治法律基础、语言、写作、新闻知识、秘书学、行政学、办公自动化和档案信息管理等课程。这就跨越了普通高校的多个学科。

至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我认为由于学制很短,很难进行“通才”教育。我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师专除外),大部分是行业主管部门办的,专业比较稳定,办学条件也较好,学制3年,往往和4年制本科教育非常接近,教学上也向本科靠拢,采取将本科三段式教学内容加以“压缩”的办法。附属在本科院校的大专教育,“压缩饼干”式教育现象则更加严重。这些与专科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有很大差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高等专科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中要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办出各自的特色。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什么呢?

(1)专业设置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大学土建类往往设置建筑设计、公民建、道桥、暖通等专业;而乡镇建筑队所急需的施工技术员和管理者,往往要土建、水暖、内装修等全懂,还要会成本核算,懂劳动法,专业名称就叫“施工管理”。为了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有较大的灵活性,很难用统一目录加以规范。特别是过去高等教育主要为一、二产业服务,今后三产的发展,会产生许多新的需求,新的专业名称也会应运而生。

(2)学制学历的多样性。任何社会对初、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总是金字塔形的。当前我国经济还处在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特别重视为农村发展,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培养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乐于完成这一光荣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也不排斥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例如,我们所急需的与国际接轨、为国际承认的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等,一般都应由本科毕业后进一步培养。现在有些高校、研究单位和国外联合培养的获得国际承认的工商管理硕士,实质上就是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采取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学习与在职学习、长期与短期等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方式。与之相应的,其生源也应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合格的在职人员。

(3)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针对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必须对职业的需要做全面深入的调查。应该邀请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对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工作能力进行调研分析,据以制订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法。江苏和北京的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效果很好。高等职业教育最好实行模块式教学和学分制,这样可以根据职业岗位复杂多变的需要培养多规格的人才,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当然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只重视技能的培养,不考虑必要的理论基础,模糊了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分界。如烹饪专业就必须有营养学、餐厅管理等课程,服装专业就要有人体美学、纺织品概论、生产管理和营销方面的课程。

(4)办学机制的社会性。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各专业最好与主要用人单位联合办,至少也要吸收他们参与办学。制订教学计划要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意见;有些课程可以聘请用人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当兼职教师;请用人单位提供实习基地;设立用人单位奖学金,优先分配学生;学生分配到该单位后还要跟踪听取意见。金陵职大在各专业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很好办法。

(5)管理体制的地方性。由于中央各部委职能的转变,企业的下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过去中央集中按行业办高等教育的体制已很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及时地、灵活地满足当地需求,并使分配的毕业生能留得住、用得上,一定要以地方管理为主。江苏、广东已实行“三级办学(中央、省、中心城市)、两级管理”体制,而且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有向县级市延伸的趋势。这对于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对满足富裕起来的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对减轻国家教育投资的压力等都有好处。但由于局部地区对人才需求往往是“多规格、少批量”,如果都追求“小而全”,将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省一级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地方还要注意“三教统筹”(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否则,各成系统,分散发展,也会大大降低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日益增大。但现在在认识上,在方针政策上还有许多待研究的问题,在实施上还有许多困难待解决。国家应尽快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标签:;  ;  

论高等职业教育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