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咨询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_心理健康论文

中小学心理咨询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_心理健康论文

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几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中小学论文,心理辅导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在向我们走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个人的信念、意志力量、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等一系列方面,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无不与学校培养的人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关。

中小学在培养儿童和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强化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意识、抓紧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工作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首先,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心理方面。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有明确规定。这个规定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新水平,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人的更高要求。人的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理的方面,如躯体、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是物质的,而心理的方面,如感觉、知觉、思维、情感等现象是非物质的。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健康,不仅取决于身体的生理系统各方面正常运行,机体和自然环境之间必要的适应,而且由于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所获得的智能,使人们产生了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对于人体的正常活动,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中,又会产生不同的效用,其中有些心理活动对于保护身体健康,维护生理平衡起着有益的保护作用。有些则相反。由于学校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身心产生影响,因此心理辅导不仅能使中小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而且也给中小学生的身体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其次,人的心理是综合的统一体。人的心理活动由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构成。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由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构成。人的心理包括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心理活动和个性是统一的、完整的、相互融汇、相互制约的。无论哪一方面发生问题、失调或不健全,都会影响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途径,使中小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水平,使心理活动和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中小学心理发展阶段的特殊要求也是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依据。当代中小学生由于营养改善,体育锻炼和大量的社会信息的刺激,在身高、体重、性发育等躯体状况都比以往提前。中小学时期是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从心理发展看,由于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随着活动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新的特点,提高到新的水平。例如,知觉、注意、记忆的随意性大大提高了。在系统学习书面语言的同时,抽象逻辑思维也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比婴幼儿更丰富,特别是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都有突出的表现。但是,仍然容易激动,一般还不会隐藏和克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的个情表现往往反映前一时期生活的痕迹,需要老师留心观察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初高中生的年龄大多数属于青少年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以上。他们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从未独立到独立的急剧变化的时期。青少年的情绪和个性特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情绪波动性大,容易兴奋,也容易焦虑和恐惧;个性特征更加明显,有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感和正义感,世界观逐步形成。但由于处于青春期和心理“断乳”期,加之生活环境日益复杂和升学竞争的日趋激烈,常常处于心理紧张的状态中。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可以使他们自觉地面对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处理生活、学习中的诸多矛盾。

第四,社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高要求是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又一依据。社会变化的节奏加快,变化的幅度和强度都在增加,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世界、社会呈现出多变、多元、多彩、多飘忽不定的状态,平均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增强。因而,每个人在求发展的时候首先必须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当成功和失败并存、机遇和风险同在时,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这个时代需要能在多样、变幻的社会风浪中,把握自己命运、保持自己追求的人。许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自我实现的人”所具有的数十种共同特点中,精神健康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特点。由于心态健康,使这些人对生活、对学习、对工作、对他人、对友谊、对困难、对风云不测、对日常琐事等都具有极强的适应力与应变力。他们的心绪较少地受到欲望、焦虑、恐惧、希望的盲目乐观和悲观的歪曲。以往只看到智力水平对成才的重要,却很少看到精神健康水平、个性发展对成才不可忽视的影响,精神脆弱、怪癖的学生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已成为目前中小学生尤其在独生子女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因而,社会变化以及变化所带来的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要求从客观上决定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个问题就是:何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同于生理健康,它主要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互相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适度的举止。

评价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和判断一个人心理活动是否正常一样,毕竟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会有所区别,综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和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要求一个人有积极向上、敢于面对现实并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重要的心理健康标准,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全面健康三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人经常要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影响,缺乏社会适应性的人,必然是心理不健康者。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应是具有正确对待、处理家庭、学校和社会变化的能力,当然并不是说他们都能完满地解决他们所碰到的所有问题,但是他们必须要能积极地对待,所采取的方法都能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刚入学的儿童应当是愿意上学读书,适应学校生活。无论中小学生对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和不同的要求能较好地处理,不害怕现实中的困难,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置身陌生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就能适应,初中生应具备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且有一定的应变力。

(二)了解自己,不断自我完善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估计,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他们不但了解自己优点,了解自己的缺点及各方面的条件,而且还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以及情绪与动机。并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全面估计自己,不厌弃自己,不掩饰个人的毛病,心地坦然,不苛求人,不求全责备,不无端猜疑和忌恨别人。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心理健康时指出,要能够(悦)纳自身,(悦)纳他人,接受自然,能随欢乐和忧伤的体验。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如果把缺点、弱点当做包袱,老是挂在心上以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则会使自己的精神优势被缺点、弱点所压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潜在能力就无从发挥。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不会接纳自己的人的心理总是紧张的、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而被别人看不起,经常出现自卑、自贱的心理状态。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处于小学中年级年龄的学生应该能了解自己十分明显的缺点;而高年级的学生应有自我完善的欲望和计划、有初步自我监督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定向能力,对自己有较全面的了解,自我感觉良好。

(三)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个人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动。在正常的情况下,人都趋于乐群,希望和别人交往,既能对别人施予同情也能欣赏并接受别人的感情,因而能与多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中小学生在与人相处的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中,逐渐学会以诚恳、谦虚、公平、宽厚的态度待人,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使别人愿意和自己交往。小学生从入学起,就应该愿意参加班、队活动,而不是一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从小学低年级乐于和同伴交往,发展到中年级愿意与成人交往;初中生应有较强的社交欲,能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到了高中阶段已能善于同别人交往、能与周围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具有积极向上的情绪

情绪,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处于极为敏感的地位,情绪因素对于协调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健康的心理应以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为主导,应该保持愉快、满意、高尚、开朗等情绪。它对人的心理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乐观兴奋使人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充满信心。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受顺境和逆境的考验,能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沉着应付,勇往直前;心胸开朗,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当然人的积极情绪的发展也有过程,如小学低年级对自己的情绪应当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到初中时情绪应该开始比较稳定,心境持久地处于轻松和愉快的状态,而高中生的健康情绪应是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情绪乐观稳定。

(五)智力得到正常发挥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机能的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时所反映的思维灵敏度及其力度。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五种基本能力构成的。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各种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在智力结构中各有一定的作用。从个性结构看,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衡量一个人智力高低,主要看认识客观事物的深刻、正确、全面、迅速的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质量与速度。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在成人的点拨下展开思维,对具体、形象、直观的内容,能较好地理解,有观察的兴趣。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能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简单的符合规则的推理。高年级的学生除了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思维独立性有所表露。到了初中高中阶段,智力发挥水平又有新的飞跃,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他们的智力发展可逐步达到或接近高峰期(人类智力发展高峰期为18—25岁),他们思维活跃、思路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反应灵敏,操作能力强。如果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下,自身又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必定能学有成效,健康成长。

三、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内容

(一)心理品质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产生

中小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的各种信息都在不断地刺激着这些儿童和青少年,而他们的心理发展又处在最不稳定的阶段,加之学校教育观念与方法的陈旧,家长素质偏低等原因,使众多的孩子心理处于波动状态,无数的烦恼和焦虑使一些中小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患了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进行心理辅导就是通过教师或心理辅导专职人员,充分掌握和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失调和轻度的心理疾病症状,并通过心理辅导课程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建立自信心,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各种情绪,克服焦虑和恐惧心理,从而使学生经常保持心理平衡,有效地预防心理失调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二)个性心理辅导: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1.提高学习效率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两者是统一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身心发展的总和,又反过来促进身心发展。因此,开发智力既依赖于身心发展,又是促进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小学在儿童入学前并未作过智力测量,虽然对智力明显迟钝的儿童较易鉴别,但对那些智力正常、想象力也不错,却存在阅读能力、拼写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能力低于常态水平等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则难以鉴别。如果学校能在科学测试的基础上对这些儿童进行及时的、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补救,相信能大大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大大减轻由于学习困难而带来的或潜伏着的种种心理问题。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兴趣,没有兴趣,学生是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的。学校教师和负责心理辅导的专兼职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并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习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鼓励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勇于拼搏进取;再次要调动情感,塑造良好的性格。

3.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的核心部分。人的自我意识是由接受他人的观点即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开始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会因角色、活动、他人评价的多样化而引起的对自我形象反思的开始时期,也可以称作为整体性的自我意识的萌生时期。少年时代的自我意识表现对自身的兴趣和关注,他们逐渐能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作为认识的对象,品味自己的心态,这是少年对“现时的”自我注意,教育者在这方面要作的努力是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并有自我完善的信心与愿望。这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总之,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三)社会适应性心理辅导: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学校生活的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也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小学生与社会人际的广泛交往,使他们缺少正常的交往知识和需求。学校进行心理辅导应创设一切条件,通过课程、讲座、咨询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有群体归属感。

标签:;  ;  

中小学心理咨询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