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学生”身心健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身心健康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致富观念的更新,偏远山区的许多农民告别故土,纷纷涌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
重庆市巴南区86万人口,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很多,以巴南区石龙镇为例,全镇30801人,仅2005年就输出民工10127人。由于大量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学生”越来越多。2006年,石龙镇初级中学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52%。
据对巴南区中小学生的调查,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全年中达半年以上的占92%,而且60%在市外打工,半年以上才回来一次的占62%,外出打工父母没回来过的占4%;100%为电话联系;回家后与孩子团聚时间不足两周的占56%;临时监护人为祖父母的占76%;监护人很娇惯、很放纵的达36%;外出打工父母关心孩子安全的仅占12%;学生经常感到孤独、寂寞、敏感而情绪多变的占32%;在家庭中比较亲密的人一个都没有的占4%;在遇到烦恼时从不向任何人说及在遇到困难时极少求助的均占12%;留守学生,经常受意外伤害的占32%……这些孩子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安全乃至人格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父母及其家庭有着极大的影响。由于父母长期与子女分离,对子女缺乏足够的关心和指导,部分外出父母对孩子的爱偏离了正常轨道,他们往往都觉得亏欠孩子,于是不惜给孩子许多钱,以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的爱,但往往害了孩子,养成了孩子好吃懒做、攀比、上网打游戏、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惯。部分外出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使得家庭教育的责任大部分落到了祖父母身上,他们普遍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和思想陈旧,这种隔代教育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往往容易重感情轻理智,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往往重物质轻精神,长期处于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子女,极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任性、霸道的习惯,处处、时时只知“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只图自己快乐,不知为家庭和他人着想;只顾自己尽兴,不愿接受社会、集体和家庭的任何规则、纪律的约束,留守学生,极易形成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这些性格上的缺陷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生活在这种非正常生活环境下的留守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就极容易导致其品行产生问题。调查表明:留守学生,在喝酒、吸烟、说脏话、早恋、打架斗殴、出逃等方面较突出,极易导致激情犯罪。
留守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在这种非正常家庭氛围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和歧视,容易走极端,要么出现过强的攻击性行为,要么退缩而任人摆布,这就回答了为什么留守学生意外伤害的比例较大的问题。事实就是:留守学生年幼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加上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监管不力甚至无人进行监护,使留守学生往往成为各种人身伤害案件和意外伤害事故的主要对象。
积极采取措施,关爱“留守学生”
各镇(乡)政府建家庭档案,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外出地点、联系方式、家庭婚育、子女监护、经济收入等情况进行动态、全面的掌握,适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形成对留守人员长期的有效的监测机制。
在乡镇要建立家庭服务中心,中心应设立卫生、民政、公安、心理咨询等服务网络,为有需求的留守学生提供服务,如帮困助学、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
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学校须对“留守学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都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把“留守学生”父母的打工地址、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的住址、联系电话登记在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
建立家长联系热线,开办监护人培训班,让“第二家长”了解照顾孩子的知识,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挑选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并且教学能力强的老师担任“留守学生”的班主任,或者成为“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并保证他们有条件代管、有精力工作、有机会培训、有能力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