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在学校管理中的优与劣论文

“无为而治”在学校管理中的优与劣论文

“无为而治”在学校管理中的优与劣

黄宏杰 林英语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中心小学,福建 南安 362343)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无为而治”在学校管理中的优与劣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够找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为后续相关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借鉴。

关键词 :无为而治;学校管理;优劣

0 前言

“无为而治”作为老子的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无为而治”起初指的是统治者没有任何作为,让百姓自己顺应自然地发展。老子这句话并非表面上的一种消极的管理方式,而是希望能够顺应自然规律,给予百姓充分的尊重,使其能够在一个自然、安稳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并且在做任何事情时,让他人自行去判断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而在现代化社会中,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与我国各领域的管理理念不谋而合,既能够实现管理,也能够给予被管理人员尊重。教育亦是如此。

1 学校管理中“无为而治”的实施劣势

1.1 助长不正之风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如果所有的人员均遵守已有的规则,在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下完成个人的工作,那么也属于对无为而治理念的一种有效实施。但是,针对一些想要在学校管理间谋取过多个人利益的人员而言,学校管理的不作为给予了其极高的便利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效仿不正确行为的现象,助长学校的不正之风,给学校带来越来越严重的负面能量!

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很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有的把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对立起来,甚至用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来动摇和否定党的领导。这些在思想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是十分危险的。

1.2 缺乏“存在感”

以“仁”为管理理念。对于学校管理人员而言,其应当切实实施“仁”这一概念,并且避免出现私心杂念、为达到个人私欲而作出各类功利性事件的现象。在老子的言论中,无为指的便是顺应自然,不受各种外界事物的干扰,而管理也是如此,不干涉、不受外界干扰。而多数情况下,学校管理所实施的无为而治会被错认为不干扰、不管理,同时也不提供任何的帮助,使得工作人员可能会因为过多的困难或者是工作开展的不顺利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久而久之,教职员工会严重缺乏“存在感”,甚至“安全感!

2 学校管理中“无为而治”的实施优势

2.1 重视以人为本

2.1.1 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理念

学校管理人员工作实施效果与学生日后发展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而这便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在实施其教育管理工作时,需要顺应实际需求,使学生可以在掌握相关理论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同时,还能够有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这样既成功为社会输送了综合型人才,也为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持“以教好每一位学生”的主题,实质上便是要求学校管理人员能够通过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来了解其实际情况,进而优化自己的教育方式来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提升。

2.2.1 构建完整的管理制度

2.2.2 加强联系,齐抓共管

无为之道管理方式的实施是立足于学校良好的管理制度前提下,以此来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对此,首先,教育制度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对管理人员进行权责分明,落实个人的职责,并实现管理的公开化,提高管理制度的公信度。然后,制定奖罚制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水平。

2.2 重视管理制度与人情结合

理论层面,现有研究对国际舆论态势的基本判断仍是“英语霸权”“西强东弱”。国际传播的信息流亦呈现从西向东、由北到南、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状态。[1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在国际舆论的话语实践中,中国需要调整以往在国际传播中的边缘心态,增强主动传播的意识,从被动的对媒介帝国主义的抵抗,转向积极地具有传播主体意识的议题建构,[12]从而形成“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培养合作传播思维,通过媒介合作共同打造话语空间,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建话语共同体。未来的国际传播格局同样需要合作、融合、共赢的思维。相应地,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如何通过媒介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主体地位问题。

在开展管理教育工作时,学校管理人员要先强调对学生言行举止的规范,使其能够在一个正确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来提高自身的德育品质。同时,行为规范也能够使学校内教学更加的有序,并且起到重视“无为而治”的作用。管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并非随心而定,而是需要顺应自己发展的规律,同时学校管理人员所采用的管理教育方法也应当符合科学发展观,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得整个管理教育工作既具备科学性,也符合教学目标,使得学校管理人员工作顺利实施。最终师生的发展欲望内化为自身动力,学校自然达到不“治”而“为”。

2.1.2 践行科学发展观

在学校中,学生安全不但需学校管理人员的积极投入,还需要各个学校部门大力协同配合,同时也需学生与家长的积极参与,方可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例如:任课教师需严格注意学生在校期间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存不存在缺席的学生或表现反常的学生,如有发现及时同学校管理人员进行联系,积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此外,需学生之间相互关心、帮助、监督,当发现在言行、情绪方面出现异常时,需及时告知老师,老师在了解清楚情况后,共同帮助解决。生活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也应仔细观察,当发现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及时和学校管理人员、家长联系,学校管理人员和家长要紧密配合,增强学生的教育。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无为而治”理念中顺序自然规律发展的需求,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学校进行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制度中的内容,并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以及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管理的人性化操作,给予其自我发挥,实现自我需求的机会。并且使“无为而治”充分融合在教学与管理当中,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1995至1997年3台700 MW机组相继改造增容后每台机容量为805 MW,合计增容315 MW。以上各项,包括第1~2厂房装机2 280 MW,扩机常规机组3 900 MW、抽水蓄能机组314 MW,和700 MW机组增容改造增加315 MW,合计总装机容量为6 809 MW。

②多数居民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相关内涝灾害知识,还有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方式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少有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说明居民获取内涝灾害信息的渠道单一,对政府的依赖度很低。

参考文献

[1]于佳,邢秀丽.学校体育管理的多视角思考——基于道家“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视角[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04):153-154.

[2]王存友.“无为而治”——学校管理的至高境界[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10):71.

标签:;  ;  ;  ;  

“无为而治”在学校管理中的优与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