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运动发展的三种基本形式_龙舟论文

龙舟运动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龙舟论文,三种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 (1999)06-0097-03

龙舟竞赛,作为一种水上运动,自萌生、发展到今天,大约经历了功利型、纪念型和竞技型三种基本形态。

功利型的龙舟竞赛,是指起始萌生阶段的龙舟竞渡。从时间来说,大致在先秦。原始时期的先民们,在水上捕捞、渡水劳动,特别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争斗中,争相竞渡,目的只是为着达到一定的功利。

“竞渡”起源于生产劳动和古代水上的战争。我们不难想像到,渔猎物时代的远古人群为着生存,在深水中追捕猎物时,人们各自凭借浮力大的自然物体,如枯木、竹筒、大瓜果等,争先恐后,冲向猎物。这种“争先恐后”的水上劳动,成为产生竞渡的母体,是不容置疑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最早的竞渡材料,当推云南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船纹图像,大约为战国中期的作品。图中狭长而无帆、无篙也无舵的船上,两人一排,整齐有序地坐着十几个伐手,各持短桨,船头一人指挥,给人以“齐吴榜以击汰”的神韵。这些图像极似我们今天的竞渡。据云南省博物馆的李伟卿研究员说,从晋宁到江川,有滇池、阳宗海、杞麓湖、抚仙湖、星云海,是典型的高原湖泊区。湖畔常可以找到很厚的螺壳堆积层,说明远古时期滇池地区的居民,曾以渔捞业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因而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竞渡的风俗,是非常自然的了。

古代的水上战争,便是产生竞渡的催产婆。古代的舟战情景,请读先秦文献《墨子·鲁问》中的一段描述:

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逆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同势),亟败楚人。

这里的楚越之战,楚人在长江上游,越人在下游,因此,当战斗不利要撤退时,楚人逆水而退,很困难;而越人顺水撤退却很方便。越人凭借这一地理优势,打败了楚军。毫无疑问,水战中的进攻与退却,都需要速度与耐力。全军行动慢了,就会挨打,招致惨败;个人的进退不及,就会送掉性命!水师在平常操练时的竞速进退,也就非常自然地孕育着“竞渡”,而激战中的两军追击与败逃,实际就是精彩逼真的“竞渡”了。这里说的是先秦情况,到后来,“竞渡”与战争的关系就更密切了。如三国时期,长江一带,战争频繁而激烈。吴国童谣唱道:“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这里的“水中龙”便是指水军战舰。后来,吴国果然被西晋王濬的水师直入都城建业所灭。后人因以“水龙”作战舰的别称。庚信在《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中有“水龙竞双刀之势,步骑成四分之威”之句,其中的“水龙”指水军,“步骑”指步兵和骑兵。“水龙竞双刀之势”,是写水军的声威。这与写龙舟竞渡的诗句如出一辙。像唐代张建封写龙舟竞渡的诗云:“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掉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如果单独看,简直叫你分不出哪是写龙舟竞渡,哪是写水军的声威。从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血缘关系。

纪念型的龙舟竞渡,形成于汉魏六朝,延续至今。原始萌生的竞渡,到三国时,基本成为一种定期在端午节进行的水上竞技活动。吴国人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粮,一名粽;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采艾悬于户上;踏百草;竞渡。”这是最早记录端午竞渡的文献,说明三国时,“端午竞渡”已成风气。而记录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最早文献,是梁代吴均、宗懔和唐代魏征留下的资料。吴均的《续齐谐记》说:“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江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以观之。”这两则资料非常清楚地叙述了端午竞渡纪念屈原乃汩罗一带民俗。如果说《续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这些笔记小说,对社会不会产生很大影响的话,那么,唐代名相魏征的《隋书·地理志》则应当对社会意识产生强有力的导向、规范的作用。魏征在《志》中写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汩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上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驱,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这位唐初宰相的著作,凭着作者的声望和正史的权威,对唐代及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自此,端午竞渡这一民俗,便逐渐把原来各地为纪念夏禹、勾践、伍子胥、马援等等不同的地方传说,统一在“纪念屈原”这个具有凝聚力的主题之中。这个主题一经确立,对我国的传统思想、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影响极大。从价值取向看,使得龙舟竞渡由俗民文化演变成精英文化,对俗民文化作了脱胎换骨的“再创造”,把古朴原生形态的端午竞渡,改造成富于理性的竞渡形态;把屈原的爱国精神普及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并逐渐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表征,借端午竞渡的节日形式,对社会意识起着导向作用、规范作用,使得俚俗粗糙的俗民文化格调得到升华,成为一种理性的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

竞技型的龙舟竞渡,形成于本世纪70年代到90年,正处在向全球性的国际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竞赛项目接轨的发展之中。国际龙舟联合会执行主席麦克·哈斯兰姆在岳阳举行的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开幕的献辞中说:“中国传统的龙舟竞赛历史悠久,媲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然而作为现代体育竞技项目,龙舟竞赛的历史不足20年,其发展可追溯至1976年举行的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此后,龙舟竞赛成为现代体育项目,热潮席卷全球30多个国家。”

麦克的话,准确地概括了竞技型龙舟竞赛的历史、意义、发展趋向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纪念型”与“竞技型”的龙舟竞渡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价值取向的不同。“纪念型”的龙舟竞渡,是我们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表征,借端午竞渡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是一种节日的喜庆活动。注重节日的喜庆,纪念屈原以弘扬爱国精神,而并不看重比赛的胜负和名次。而竞技型的龙舟竞渡,则成为一种体育运动的竞技活动,注重的是人人参与和公平竞争,包括比赛的结果和名次的先后。“纪念型”与“竞技型”的龙舟竞渡,在目前,似乎并不泾渭分明,特别是在我们国内。从龙舟运动国际化的态势来看,“竞技型”已经是这一运动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根据上面引用的麦克·哈斯兰姆的概括,我们只要回顾一下近20年的龙舟发展情况,就不难发现,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从“纪念型”向“竞技型”的转变,也就是从1976年“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到1995年在岳阳举行的“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的20年里,经历了不同地区的自发阶段,全国“屈原杯”赛和世界锦标赛三个发展阶段。从龙舟运动发展的格局看,这一转变已经完成;但从人们的文化心理看,我国仍是以“纪念型”为主,正在向“竞技型”的逐步转化之中。而在国际上,龙舟运动基本上只是一种竞技型的体育项目。

下面,让我们简略地回顾这20年里,“竞技型”龙舟运动三个发展阶段的历程。

当香港举办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时,我国大陆还在“四人帮”统治时期,龙舟竞渡被视为“四旧”活动被严格禁止。“四人帮”被粉碎后,我国大陆忙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直到1983年6月, 才第一次派出广东顺德龙舟队参加香港第8届国际龙舟邀请赛。 为了这第一次参加国际龙舟赛,我国大陆从1980年起,已经开始组织一系列各种形式的竞渡活动。

1980年端午节,汩罗县政府在汩罗江上举行了有10万人观看(汩罗、平江、湘阴三县农民)的龙舟竞渡,这次竞赛,在我国龙舟发展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结束了十多年的“文化革命”,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大会标志着我国历史的伟大转折。1980年汩罗龙舟赛重又举行,正是政治改革,经济复苏,百废俱兴的大好形势化育的产物。

这年国庆节,广东顺德县政府在三洪奇渡口举行了一次龙舟公开赛。参赛的有顺德、番禺、南海、江门等县市龙舟代表队。

汩罗县的比赛,为全国龙舟运动的复兴开了个好头;顺德县的公开赛,为1983年参加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训练了队伍,奠定了基础。这两次赛事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制定了竞赛规则。汩罗县的《龙舟竞赛规程》规定:采用分组计时比赛,距离为顺水1000米。10个参赛队抽签分为五组,两队一组,每组比赛两次(交换航道),按两次成绩之和排出名次。

1980年后,龙舟竞赛以各种方式在全国各地举行。1984年5月, 国家体委总结了不同地区的龙舟竞赛经验,决定把龙舟竞赛列为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并制定颁布了《龙舟竞赛规则》(试行草案)。经过各地试行,多次补充修改后,到1988年,正式经国家体委审定颁行。此外,还相继颁布了《裁判法》和《龙舟裁判员技术等级的实施细则》。

国家体委1984年9月16 日颁布的《国家体委关于将龙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中,对龙舟运动的意义,作了明确的概括:“开展龙舟活动,可以增强人的体魄,培养勇敢顽强的精神,丰富城乡人民业余文化体育生活,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龙舟竞赛规则》第一次由国家对比赛的项目、航道及器械、队员和服装,比赛的进程和裁判员及其职责各项,都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为竞技型的龙舟竞渡的产生与顺利发展,铺平了道路。

国家体委从1984年起,还主持、组织了全国“屈原杯”龙舟赛。虽然“屈原杯”赛的性质还只是邀请赛,但从1984年起,这一赛事成为我国规格最高的龙舟大赛,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全国龙舟锦标赛,为世界龙舟锦标赛的举办创造了条件。

就这样,龙舟竞渡由二千多年来的民间节日喜庆活动,登记注册了国家户口,正式吃上了国家粮。

但是,“龙舟竞渡,纪念屈原”这个传统的主题,并没有因为“屈原杯”的竞技型大赛所冲淡。1992年在岳阳国际龙舟节上,当时的欧洲龙舟协会主席麦克·哈斯兰姆似乎略带遗憾地说:“这里节日气氛似乎比竞技气氛要浓得多,有些喧宾夺主了。若能再突出些比赛,将更能吸引外国人。”这位英国朋友的话,准确地道出了龙舟运动由“纪念型”向“竞技型”过渡时期运动员的心态。在中国人眼里,若龙舟竞渡成了纯竞技型的体育运动,对传统的龙舟文化来说,那才是真正的喧宾夺主。这种由中西文化背影的差异形成的中西运动员之间的心理鸿沟,不是短期的文化交流所能填平的。麦克·哈斯兰姆的话,虽然只是表露了一个欧洲代表的感受,却揭示了中西文化底蕴的差异,正好指明了龙舟运动继续发展、走向世界,所存在的问题的焦点,值得我们思考。

龙舟运动要走向世界,实现由“纪念型”向“竞技型”的转变,还得凭借国际奥林匹克精神的渗透、融合、催化。必须进一步敞开国门,让世界人民更广泛地了解、熟悉、喜爱并接受这东方古老的水上运动,才能实现中国龙舟运动的真正国际化。可以说,中国龙舟渴望走向世界,同样渴望国际龙舟运动的发展与支持。

中国龙舟运动的国际化,以1991年在香港成立的“国际龙舟联合会”(简称“国际龙联”)和国际龙联1995年在中国岳阳举行的“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为标志,迈出了决定性的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坚实一步,表明中国龙舟由“纪念型”向“竞技型”的转变,已经成为事实。

龙舟走向世界,还只是刚刚起步。世界锦标赛的形式虽然已经确立,但是从第一届世锦赛的成绩看,8个项目的金牌全部由中国队夺得, 说明这项运动还没有真正走出国门。龙舟运动若要成为亚运会、奥运会的项目,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未来的路,除了龙舟运动自身的发展、普及,得到世界更多国家、更多人民的接受之外,还需要凭借我们伟大祖国综合国力的强盛,高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备。如果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到,在国际生活中,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相称的水平,那么,龙舟运动正式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项目,便会成为事实,并能保全深沉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因为“龙舟”,就是中国舟,就是中华民族之舟。

收稿日期:1999—09—27

标签:;  ;  ;  

龙舟运动发展的三种基本形式_龙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