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与培养规范--从中美大学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_教学计划论文

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培养规格——从中美两所大学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所大学论文,规格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02)02-0010-07

20世纪末,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为了迎接新世纪即将面临的各种挑战,纷纷开始探讨和酝酿高等教育的改革,而这场改革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突破口,这是值得借鉴的。本文拟通过对中美两国具体专业教学计划的考察和比较,以及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史上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培养规格、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指导思想的检讨和反思,以帮助我们科学地确定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而帮助我们确立与之相关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指导思想。

一、考察与比较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并诞生了美国的MIT模式、日本的筑波模式、英国的牛津模式等多种课程优化模式。在这里我们不拟对上述模式进行分析和对比,只在中美两国相同和相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微观领域进行考察,以便更加直观地发现问题和研究对策。

(一)比较样本的选择

我们之所以选择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类专业来进行考察,主要是出于如下考虑:当今世界各国都将信息产业列为本国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中国也不例外。其次,由于信息技术和管理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光纤通讯等一系列数字、网络技术、通讯和相关领域的管理而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对世界各国来说其发展的时间相对都不太长,并且由于其相关技术的发明、制造及更新换代的周期也相应较短,就其产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研发、生产能力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距离不远,但在信息管理方面则差距十分明显,尽管其中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在该领域的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滞后、水平不高,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特意选择对此类专业进行考察和比较。

(二)对中国和美国两所大学相同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考察

下面分别以1999-2000年度我国某重点大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全日制本科教学计划与美国锡拉丘斯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计划进行比较,或许会有助于我们的工作。

例1,中国某大学信息管理系(普通高等教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4年制本科教学计划

1.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信息产业、金融机构、图书情报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以及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与开发利用,了解管理科学的应用前景,具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与设计能力,外语通过国家4级并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

2.主要专业课程

管理学、信息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系统软件、信息经济学、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

3.修业年限:4年

4.授予学位:管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表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

表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例2,美国锡拉丘斯大学信息研究学院(成人高等教育):

信息研究学院教学宗旨

目标:运用信息、扩展人的能力。

通过教育、信息、系统联系以及各种所能创造的服务,为社会增加更多的价值。学校将道德地、竭尽所能地、职业化地尊重人的个性和充满热情地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1.价值观:探索和创新对于信息领域是极为重要的。锡拉丘斯大学是一所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致力于把学院建设成一所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学院。通过发现、开发利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这个目标的实现。

2.尊重个性:高效率的组织机构是由高效率的个人所组成的。学院的教职员工、学生和合作者是一个富于探险精神、勇于坚持不同观点的群体。我们在一种生机勃勃的具有团队气氛的集体中一起工作的同时,也尊重个人和看重个人的工作个性。学院的原则要求我们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但却以肯定的态度去评价个人的差异。

3.知识的多样性: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与跨学科的分析和解决办法。信息学院鼓励在教学和研究的重要范围内保持意见的多样性。学校从多种相关领域去寻找那些持不同意见和观点的教授来充实自己的教工队伍,并促进其在讨论和辩论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4.适应:当今时代的竞争性、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人的创新精神和灵活、快速反应能力。我们的开创和发展是通过“做——学——修正”这样一种快速型模式驱动的。这种模式鼓励敢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把成功作为一种集体的成功来庆祝,而把失败当作一次学习的良机。

目的:通过在信息研究、发展和教育领域的领导力来改善信息领域

特点: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通过信息服务于人;通过信息使个人、组织、团体和社会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和管理过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信息研究学院理学士学位计划概述

通过信息管理和技术专业的理学士学位课程,教育学生理解信息对于社会、机构团体和个人专业的价值;训练学生具备分析个人和机构团体对信息需求的能力,以及根据需要去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特殊的需求。

学士学位课程要求:为获取学位,学生必须完成120个学分,而且信息研究方面的必修课必须达到至少2.5级。120个学分必须分布于9个以上领域,如:信息管理和技术必修课36学分,人文和自然科学选修课36学分,技能选修课21-23学分,自由选修课25-27学分。

主要专业必修课:主要专业基础课由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两类课程组成,共36学分,包括21学分的必修课和15学分规定范围的选修课。

21学分专业基础课由下列课程构成(每门3学分):

IST100 一年级学生论坛(讨论会、座谈会)(仅为一年级学生)(1学分)

IST255 信息管理和技术导论 IST333 计算机联网导论

IST335 信息源机构导论 IST346 信息系统应用

IST352 组织系统的信息分析 IST355 信息管理和技术中的概念和问题

IST466 信息管理和技术的职业问题

15学分规定范围的选修课要求在以下3个方面选择,每方面至少选1门以上课程,以及选2门其他IST课程。

信息管理:

IST322 信息资源规划 IST422 取得和实现为信息技术的贷款

IST454 办公室系统 IST552 信息系统分析:概念与实践

IST554 问题—解答信息系统 IST575 信息系统计划管理用户和信息服务

IST325 信息管理顾问 IST341 信息用户行为的观察和分析

IST444 信息报告和展示 IST449 人机交流

IST456 信息政策和决定的制订

信息系统和电信技术(通讯)

IST356 C程序在信息系统的应用 IST452 局域网络

IST453 电信法规 IST459 数据库管理系统导论

IST463 网络服务的计划与管理 IST553 信息网络

IST555 信息专业的计算机网

选修课(其他IST课程)

IST215 资料收集、分析和管理 IST300 信息研究技能

IST337 信息检索技能 IST410 信息研究和服务中的特殊主题

IST420 信息管理和咨询中的特殊主题 IST430 信息系统和电信中的特殊主题

IST440 职业前学习的特殊主题 IST443 信息时代评论

IST471 信息管理和技术的实习 IST472 信息管理和技术中的实习教育

IST475 电信工程设计 IST476 系统工程一体化

IST490 自学 IST499 优等论文/设计(仅限于优等生)或者任何IST500水平的课程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技能选修课21-23学分)所有信息管理和技术专业的学生都要选修下列课程中的一门计算机编程课程(3学分):

IST256 信息系统的应用编程 IST356 C程序在信息系统的应用

CIS/NAS192 计算机编程导论:APL语言CIS/NAS193 计算机编程导论:FORTRAN语言

CIS/NAS194 计算机编程导论:COBOL语言CIS/NAS196 计算机编程导论:C语言

CIS/NAS197 计算机编程导论:PASCAL语言或者其他得到批准的编程课程

公共交流技能(12学分)所有的IST专业学生都必须选修下列课程中的4门课程(每门3学分):

WRT105 写作1或者WRT109

WRT205 写作2或者WRT209、AAS138或者其他得到咨询许可的写作课程

WRT405 写作4,专业和技术性写作或者WRT305写作3,写作的高级研究

SPC225 公开演讲或者SPC325描述性演讲或者IST444信息报告和展示

数量分析或者语言技能(6-8学分)

所有信息管理和技术专业的学生都要最低限度地掌握一门外语或者数学。学生可以按照人文学院和自然科学学院的文科必修全部课程,所要求的任何一种数量分析技能和外语技能规定来达到这个目的。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分别选修课(36学分)

IST学位要求超过1/3的课程要在人文学院和自然科学学院中完成,包括人文和自然科学的3个方面——自然科学和数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IST学士学位的全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要在这3个方面中各选修3门课程,另外,在其他任何方面必须选修3门课以完成规定的36学分。

(三)比较:相同、相近和差异

经过对中美两国两所大学上述相同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及其指导思想、学分要求等方面的考察,我们能较为直观、清楚地发现他们相同和相近之处以及两校之间的差异。

1.相同和相近点

①强调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的学习对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②强调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广泛性对于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性。

③强调素质和技能课程对于将要从事信息相关领域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比如对于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的要求。

④强调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2.差异点

中国某大学:

①由于国情的不同,我们的课程设置及其指导思想中明显地体现出国家对现代化事业接班人培养的极大关注,因而比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课程的开设。

②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在课程设置及其指导思想方面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大而全的倾向,学分要求笼统。

③强调了素质和技能课程在所有专业的普遍意义或重要性。

④提倡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映出社会对大学生个人成才的时代要求。

美国锡拉丘斯大学:

①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明确。强调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对于专业教育、专业建设、专业学习以及社会相关领域——信息领域的重要性;致力于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型的大学和学院;对信息专业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得十分透彻,强调信息对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作用,表现出他们的社会及其学校甚至专业鲜明的教育价值观。

②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运用信息扩展人的能力,通过教学的创新去影响个人、团体和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③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明确。即通过学士学位课程使学生理解信息对于社会、对于机构团体和对于个人专业的价值;训练学生分析、研究个人和机构团体对信息需求的能力,以及根据需要去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特殊的需求。

④尊重个性与提倡团队精神。首先在整个信息学院中营造积极、活泼的教学和研究环境,鼓励教职员工保持工作的个性和思想的多样性,为学生个性的培养创造条件;其二是倡导团队精神,鼓励发表并尊重不同意见和观点,又强调面对复杂的问题寻找跨学科的解决方案;其三是鼓励师生互相学习。而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营造学院的大环境之外,还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在主专业大的课程系统中包含着若干小的系列课程和不同系列的选修课程。学分要求明确,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与能力。

(四)分析我们的不足和国外可资借鉴的方面

1.我们的不足

(1)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教育目标虽然明确,但表述比较笼统、抽象,培养规格缺乏严格、统一的科学规范。

(2)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缺乏带有个性的教育思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指导思想。如:有的学校称自己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但“工程师”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却无法确定。因此,它既不是也不可能作为衡量教育规格的标准,而就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和规范而言也不够确切。

(3)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明显不足,即使对于选修课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数量十分有限,因此这样的选修课实际上的自由度很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4)缺乏对学生就专业或学科领域发表不同意见和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提倡;缺乏讨论性和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不利于提高学生探索和研究未知事物的兴趣与对能力的培养。

2.国外可资借鉴的方面

(1)在专业培养目标上体现出明确的带有本校甚至本专业个性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在信息学院的教学、研究、学习中积极开展探讨、创新,发展和培养个性;培养目标突出信息领域的研究和学习对于学院与信息领域、教职员工、社会和个人乃至与学院自身建设的多重重要性,以及信息领域和信息管理和系统专业学习、研究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特殊重要性。

(2)提倡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通过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的科学设计以及具有个性的教育来实现培养目标。

(3)在对专业及专业学习与社会、个人相互关系的把握方面具有职业远见。学校尤其是相关专业学院、教师对信息领域的现状和发展的认识无疑对学生选修不同课程,以培养独特的专业个性和创新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与指导意义。不同选修课程系列的学习不仅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培养,同样也关系到学生今后职业的选择,因此对于选修课程及其体系的设计与安排包括学分的分布和要求,都应该体现出较高的专业眼光,真正反映出大学对社会和专业领域(行业)未来发展负有的责任与义务,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学生进入社会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

(4)不仅在确立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和设计课程体系时强调个性与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而且也应注重创造一种有利于个性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教学与研究氛围。

二、检讨与反思

(一)检讨

检讨1990年以来国家颁布的有关成人高等教育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对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等内容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其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在对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的规定方面,具体是在对培养规格的规定方面(以下以成人高等专科教育为例,成人高等本科教育也有类似的规定),就不难看出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导致培养规格降低之虞。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件(教成[1992]18号)关于印发《成人高等专科教育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通知,第二部分“基本原则”第2、3、4、5条中有如下表述,让我们先来看看第4条:

4.教学计划的制订既要保证高等专科教育的规格要求,又要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注意教学计划的完整性和整体优化。

再联系第2、3、5条款来看:

2.……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3.……教学计划的制订,要从各校及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出发,在保证必需的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各类课程应减少理论的推导,重点加强各种实践教学环节。

5.教学计划的制订应根据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形式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内容上有所侧重,充分体现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点。

我们发现为了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第2条中规定:“以必需、够用为度”,这已经为各校自己确定和减少教学内容打开了方便之门;“从各校及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出发”,本意是提倡实事求是原则,强调针对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滋长了各校各专业的“各取所需”之风,使之有了随意减少教学内容的“尚方宝剑”;“各类课程应减少理论的推导”的强调,则强化并放任了“各取所需”的行为和降低教育规格,导致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要求上的随意性。第5条本来只是针对不同办学形式鼓励办出优势和特点,但就“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内容上有所侧重”的提法而言,有可能在实践中从根本上放弃培养规格的要求。如此看来,我们的成人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在保证基本培养规格的前提下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点,实际上是降低了培养规格,或者说是以牺牲、放弃培养规格为代价来实现其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

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如何客观评价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或者说存在如何确立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规格的要求,执行的是“优惠”政策,没有做出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规格统一的规定,从而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双重规格,即普通教育培养规格和成人高等教育培养规格,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尽管在现实中普通高等学校之间,比如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与地方三类院校之间的全日制本科教育也存在培养规格、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尽管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教育和成人本科教育的学习者,在系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经验方面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然而实践经验不能取代也不能等同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当然也就不能成为取消或者降低成人本科教育培养规格的理由。

假如我们继续深究,还会发现国家缺乏权威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包括师资、试验设备等办学条件)的认证机构,缺乏对同层次不同形式高等教育培养规格的统一规定。而缺少统一的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育质量、教育目标等等的完成与实现又如何能够得以保障?

(二)反思

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欲培养什么样的人又集中体现在教育目标上。教育目标必须能有效地统帅和驾驭培养规格的制定以及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估,但要实现教育目标必须依靠培养规格的规范。换言之,坚持教育规格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就高等教育而言,在确定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时,既要顺应和重视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总趋势与总需求,又要切实关心和重视人的自身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防止与克服“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片面性,而且还要杜绝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的“政治功利性”与常年不变的僵化性。通过分析中美两国具体大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对上述问题应有足够的认识。何况我国大学案例选择的还是全日制教学计划,若以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乃至教学内容和时数与同一专业同一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高等教育目标的表述一方面要能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具体专业的培养规格(水平)要求,从而为课程设计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而培养规格的制定即对课程、学分标准的规定和控制,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与教学内容的把握,是整个课程设计工作的核心。课程结构设计包括实现培养规格所要求的全部课程、学分的科学分配以及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定,是课程设计的主体。如果教育规格(水平)定得太低,或者专业课程目标偏窄,专业素质要求不具体,势必会影响到整个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教育目标培养规格的实现。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指导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尤其是近年来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程模式有了明显的改变,但就本科阶段教育来看,由于长期过分强调培养方向和目标的专业性,导致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体系过窄。因此,有必要重新确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本科阶段应该着重强调打基础。就教学内容而言分为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其核心应是具有:基础性——构建学生文化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石;持续性——掌握科学的基本规律;拓展性——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出发点,通过渗透、融合,进而拓展到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扩大知识面;实践性——引导和训练学生参与教学和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并根据需要自我补充所需知识去考察、发现、分析问题;独立性和协调性——即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协作精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和规定教育目标、培养规格、专业课程目标体系呢?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三、比较分析

(一)成人高等本科教育目标

事实上,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成人高等教育,对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规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提法模糊和过于笼统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教育方针、政策和规定,考虑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现在的基本国情及其可能的发展,参考国外普通及成人高等教育的有关做法,试拟出下列一般性成人高等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的教育目标:

1.培养以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与道德品质;

2.培养公民意识以及为建设和保卫祖国为祖国服务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3.培养自尊、自重、尊重他人的价值、乐于助人的科学与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培养主动感受社会变革与挑战的适应能力;

5.培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知能力,以及参与建设和保护自然、社会环境;

6.培养关心个人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的理解力和技巧;

7.培养有效利用并管理时间与空间、财物与资源的能力和技巧;

8.培养听、读、说、写的技巧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9.培养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国际语言获得学习与工作所需的信息资源,并有效利用其思考、分析、推理、研究和解决迫切问题及其服务于他人咨询的能力;

10.培养善于学习和吸收前人、他人的知识,善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并融会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以及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民主平等和团结协作精神;

11.培养实事求是、敢于怀疑固有事物和权威的思辨能力;

12.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新精神;

13.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并能提供和传播相关专业的知识;

14.培养对人类文化、艺术的欣赏、理解、判断和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15.培养适应现在与将来学习以及接受终身教育的能力;

16.培养就业、再就业且具有持续接受新的技能、技巧训练的心理素质;

就整体而言,这16项目标,不仅表现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受业者人文素质的终极关注,也比较充分地考虑了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综合素质协同发展的双向需求,同时还考虑了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根本宗旨。

(二)成人高等本科教育规格

高等教育规格应能代表国家对各类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要求,并能作为国家(独立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对成人高等教育举办单位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估的基本标准之一,包括对学分分布、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基本规定。

以往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教育规格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对专业理论课或必修课所占的比例来规定的,一般规定为专业理论课时数不低于总理论课时数的35%。在这样的规定下,由于成人教育课程时数本来就明显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并且理论课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各个学校又根据自己对理论课概念的理解安排各自的教学,于是理论课程滥竽充数的现象十分严重。另一方面,普通高等教育对专业课或必修课的规定则依照不同的原则,一般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必修课程学分占课程总学分(一般为150学分)的比例不得高于70%,选修课程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比例不得低于30%。比较而言,后者不但在概念上更加清晰,更便于操作,而且在规格要求上普通高等教育要明显高出成人高等教育的规定。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其培养规格理应统一,不应因办学形式的不同而出现规格要求的不同。办学形式的不同应该只是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培养规格必须统一。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建立和实行学分制应是当务之急。21世纪网络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必将打破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在内的原有时空限制,更加适合成人在职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实行学分制也许是一种最简便又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办法。

1.学分分布

以本科为例,学生毕业所需学分控制在167学分左右(实践性强的专业课达170学分),见下表:

课程类别

学分

百分率

非专业必修课6036%

专业必修课 6036%

技能选修课20-23

 12-14%

自由选修课25-27

 15-16%

合计

 165-170

100%

2.课程结构说明

课程的分配在突出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各自兴趣有充分选择课程的自由,鼓励学生培养和发展专业个性及其创新精神,以增强他们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非专业必修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修养、艺术、军事、法律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及跨专业(跨院或系甚至跨学校)必修课程(由所选专业所在院、系确定课程选择范围及学分等)。

专业必修课:本专业规定的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

技能选修课:外国语言、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管理技能、交流技能(写作、演讲、组织策划等)等公共类技能课程,以及本专业应掌握的专业技能课程。

自由选修课:人文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科和理科、人口与环境资源等边缘性综合性课程,以及个人感兴趣的任何课程。

3.专业课程目标

以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对专业课程目标的制订比较明显地存在追求完整性和系统性倾向,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目标虽然比较明确,但过于笼统,表述抽象、空洞、狭窄单一。课程目标既需要体现国家的教育目标,保证教育规格的实现,也要反映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育和教学思想,并以此为前提,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选择及其选择的自主性;同时还要反映学校和专业对专业学习要求的前瞻性,以便于学生今后的工作。

体现学校和专业的教育思想

(1)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在实现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背景下,同类大学(比如同为综合性大学,或同为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等)应有各自不尽相同的教育思想,通过学校教育思想个性化的实现,达成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2)专业目的的确定性:体现学校和专业的教育目的。

(3)专业学术个性和学术民主化的倡导:在教育、研究、学习中提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专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讨论与辩论风气,鼓励不同意见并存,维护个性的发展。

(4)专业思想的开放性:跨专业、跨学科的探讨和寻求专业领域及相关领域问题的解决。拓宽专业视野,创造有利于个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发展和生存的环境。

体现专业的指导性

主要反映在专业课程整个体系的设计中,不仅要求学校和专业的教育设计者对本校在该专业领域的优势与现状、该专业与社会相关领域发展的关系、该专业与学生的就业前景等众多问题具有前瞻性,同时也要求学校和专业借此科学地设计和分配必修课、选修课的主课程体系以及主课程体系统领下的若干子课程体系及其学分要求,并能根据社会和专业的发展不断加以修改与完善。

体现学校对专业学习的具体要求

明确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总体要求,以确保教育规格落实;指导并帮助学生在大的专业背景下寻求和实现课程系列学习的差异性,即鼓励学生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专业个性和自主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结语

任何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都只能是相对固定的,并需要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更新和完善。新世纪已经来临,成人高等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需要齐心协力,不断调整和更新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与理念,努力将21世纪的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适应发展并有益于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

标签:;  ;  ;  ;  ;  ;  ;  ;  ;  ;  ;  

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与培养规范--从中美大学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_教学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