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全球化论文_李旭

论教育全球化论文_李旭

李旭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摘要:全球化既是一个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和文化的过程。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教育正在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多方面阐明教育全球化的涵义,指明教育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教育;经济;政治;文化

当今,经济全球化迫使经济体进行调整,影响了人民福利和当地环境经济。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普遍性的全球化现象,则成为研究思考的主题。目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文化等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只是无边界全球市场的形成,它更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与文化等多个层面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效应,教育全球化现象就是其中之一。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内涵丰富的历史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教育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

一.教育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

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的过程。教育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教育一体化。不同于教育全球化本身,教育一体化的趋势,表现为地区或国家之间教育联系的加强,从一般的教育合作到教育制度的趋同,再到形成紧密的教育共同体。教育全球化越发展,各国教育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也越强,教育一体化程度也就越高。

教育全球化是指在全球教育、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教育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教育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教育全球化是一种普遍化,它体现为各国、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与此同时,教育全球化在推动统一性加强的同时,也为更多的参与者提供了机会和展示的舞台,教育全球化还指整个世界的教育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之间的教育相互依存。教育全球化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由此产生了“国际人”,形成了一种“国际文化”。从文化角度讲,教育全球化就是社会教育的整体化、关联化、共存化。所谓整体化是指全球教育作为同一个教育整体而存在;关联化是指所有国家的教育在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普遍相关性;共存化是指教育的国际合作已成为任何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各国的教育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接轨,开展全球教育,培养具有全球化意识并懂得全球化知识的国际人才。

二.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所产生影响

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刻和复杂的,主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在经济层面,经济全球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在影响着人才的使用。随着社会工作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工作内容以及其复杂性、多样性的不断变化,还有不断增加的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学校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的目标与使命。学校应该把学生塑造成为既符合国家要求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人才。

在政治层面,全球性的事务日益增多。随着管理全球经济活动的强有力的机构的出现,全球经济协调与交流日益规范。与此同时,全球冲突、环境等问题却日益全球化,但负责解决此类问题的政治机构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教育应在解决这些政治问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积极应对随着跨国公司、全球迁移、全球交流而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高等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为“世界公民”应有的伦理道德,并且培养高校大学生适应现代政治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国际政治意识,使他们具有活跃在国际舞台的能力。

最后,在文化层面,文化的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政策与实践。特别是多元文化主义的问题在全球背景下具有特别的意义。如何教会学生与有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共同生活,如何互相理解和尊重? 随着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侵略,教育应如何保护本土文化?教育应该如何教会学生处理地区、国家和跨国的冲突?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全球化在文化方面对教育的影响与挑战。高等学校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地,文化全球化使高校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中心,将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增强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具有更多的适应性,能够使人们对快速变化的职业需求和机会作出反应,应该教会人们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与别人和平共处,应该帮助人们建立并支持社会中不同国家或不同政治、宗教信仰的群体共同生活的状态。所有这些都是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三.中国高等教育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高等教育要应对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跟随世界发展的步伐,必须面向世界,与世界看齐,走国际化的道路。中国大学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国家办学的目标、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以及教学课程和方法的改革。

1.增强国际化办学的目标

大学的职能要体现全球意识。具体而言,大学的职能体现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管理等诸多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的职能之中。教学的全球意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要面向世界。科研的全球意识:科研选题要有创新,要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科研方法与成果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培养的人才应掌握现代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管理的全球意识:要有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民主而科学的决策程序以及良好的管理效益等。

2. 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

目前,科学问题的复杂性日益增加,需要更深层次的合作,更多的共同研究的成果。随着全球化向的发展与延伸,多国家的大学正在加强合作,研究以前由单个国家的学校从事的工作。不同的科学传统和文化能产生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可以从单个角度研究问题,而且可以从多个角度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最终成果的质量,而且可以加快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国大学应把加强科研的国际合作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实行跨国科研建制,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大学的联系,与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的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此外,还要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即大学的教师到其他国家的相同机构(学校、研究所等)进行一段时间的访问。彼此互相学习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及先进理念。这也是推进共同研究、互相学习的一种途径。教师具有先进的知识与理念,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更能够培养,教给学生先进的意识与知识,帮助学生成为一个适应全球发展的国际人。目前,我国学术交流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是这种交流主要是单向的,主要是教师走出去,像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派出访问学者。以后,应该加大双向国际交流力度,不仅国内教师走出去,还要国际教师走进来,派出与接收并举,这样更有利于学术的交流,学生视野的开拓以及先进知识的学习。

3. 教学课程和方法的改革

首先,大学课程覆盖的范围必须拓宽。应该开设更多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大幅度增加课程中的国际内容。

其次,教学方法需要多样化。国际化教育的目标应该鼓励向不同的文化开放,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不同的世界观。大学应该安排教育不同的价值观、观点和途径,多样性的介绍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教学方法。

最后,学术交流在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学生、教师和大学而言,学术交流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大学教育应提倡学生到国外学习与交流,与世界接轨,与世界交流,鼓励大学教师到国外去教学和研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方法。交流应是大学工作的重要部分,交流可以扩大实际的知识,而且可以真正理解、感悟文化,将所见、所闻、所感转化化为应对各种挑战的方法。

四.结语

在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为了能与世界接轨,不断前进,国家的发展需要懂得国内国外准则的国际化人才,全球化对教育提出了不同以往任何时代的根本挑战,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应以国际化办学为目标,在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师的培养方式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全球化意识,懂得全球化知识的国家、国际真正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顾佳峰.教育全球化:对抗还是对策.外国教育研究,2006.9

[2]杨明.教育全球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教育发展研究,2003.2

[3]项贤明.教育全球化全景透视:维度、影响与张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陈国栋.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应对策略.高教探索,2006.2

论文作者:李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  ;  ;  ;  ;  ;  ;  ;  

论教育全球化论文_李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