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_高军会,高立康,刘冉冉

市政道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_高军会,高立康,刘冉冉

河北建设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石家庄 050027

摘要: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群众日常生活对交通工具的依赖性大大提高。这也在呼吁着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向着综合化和全面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上,建设单位除了要满足宏观上的具体工程量安排之外,还需要保证施工后的道路运行能够承担更大密度的经济活动和交通往来。而政府作为区域道路施工的决策者和统领者,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当认识到道路施工管理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市政道路建设为主体,重点阐述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列举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建设;问题和不足;解决对策

引言:

道路建设作为市政共产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基础经济建设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市政道路相比于民间自行修建的交通设施而言更加具有社会性和综合性,它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这也就意味着其具有工程施工量大,施工进程紧凑,且投资大的特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市政道路在进入实际操作中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考验。

一、立足现状,分析不足

尽管当下市政工程已经相当重视道路的施工和建设,但由于道路本身的修建便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施工前中后期也存在着弊端,具体的问题可以列为以下几点:

(一)理论与实践不符

市政府在进行道路施工的实际操作之前,会通过相应的设计主体,选择相应的设计单位来对道路工程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在宏观的方案上会体现出道路施工的整体目标,也会展现出核心的理论设计和构想。但市政道路的实际施工却并不是由政府直接参与,而是政府通过招标竞标的形式,从众多建筑单位中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一家来完成施工的实际操作。也正是因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不一致,才会导致后续实践行动和理论设计不符合的问题出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具体施工的管理和监督带来了困难和挑战,监督管理主体往往会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出入对而无法对施工现场进行统一协调的管理。并且,当下有相当一部分施工单位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没有找到技术管理和施工程序监督的平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施工质量的发展。

(二)工艺和方法的混乱

正如上文中所说,现阶段道路施工的设计和实践往往无法达到统一,这也就意味着在工程设计中,所要求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无法完全落实到实处。大部分施工主体,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施工客观情况的变化,往往会选择与预先设计不一样的工艺来完成阶段性的工作。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还会遇到拆迁和迁移的情况,此时若是不对施工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各项施工的有效进行,施工图中所要求的方法和程序也无法得到真正地落实[1]。

(三)管理欠缺

市政道路工程由于自身的施工总量较大,且施工的阶段较多,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因此市政府无法只安排特定的监管主体,对施工进行管理和监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现阶段,市政道路在施工中往往会选择与施工单位相互独立的分包单位来管理施工现场,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施工单位的项目负担,出发点值得肯定和鼓励。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监督单位自身的机制难免会与施工现场的各项流程产生冲突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之间往往不能就同一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在具体权利和职责的划分上也会出现混乱。甚至会在施工现场产生管理缺失和监督缺失的现象,这就会大大提高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降低道路施工的质量。除此之外,工程造价上管理的欠缺也会造成施工质量的下降。当下有相当一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能够竞争到市政工程的道路项目,往往会降低自身对于投资的要求,这就导致施工主体在后续的实际操作中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资金投入,而做出偷工减料等违规操作。

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根据上文中所叙述的当下市政道路施工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可以大致将其解决措施列为以下几点:

(一)统一协调工作

提高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第一步是要做好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因此市政府要做好不同单位和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组织工作,要将道路施工中所涉及的主客观因素纳入到统一的考虑体系中,明确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之间的具体职责和责任,要让不同的主体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内容[2]。同时,统一协调工作的贯彻落实也可以事先加强各部门对彼此之间的了解,激发主体的自觉性和热情。

(二)强化防范意识

道路施工的安全操作是保证各项环节有序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核心动力。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相关主体要重视对现场的安全管理和监督。一是要在意识上认识到防范风险和危险的重要性,要加强相关主体的安全知识教育,定期开展培训会和工作总结大会。二是要在施工现场设立必要的警示标语,划分警示区域,并对施工现场进行一定的清理,要尽可能的避免闲杂人等随意进入场地。同时也要注意施工过程中道路交通的疏通,要尽可能的避免造成大量的交通拥堵。三是要加强安全措施的防范,监督主体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反复的分析和调查,总结道路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同时要对施工主体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一旦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地予以指正[3]。

(三)材料设备管理

市政道路建设除了在主体上强化协调和沟通之外,还需要在客观环境上为道路施工创造良好的氛围,而客观环境的管理主要包括材料和设备两部分。就原材料而言,质检主体应当在材料正式进入到施工现场之前对其基本信息进行排查和检测,包括供应商的资质,材料运输的交通工具,材料自身的质检证明,以及材料试运行的效果等等,要保证材料的完好无损和性质稳定,为后续施工做准备。当材料投入到施工现场之后,施工主体应当按照材料客观的放置需要,将其安置在合理的地方,要尽可能的避免潮湿阴暗的环境[4]。同时也要注意不同性质材料的分别放置,尽可能的避免材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彼此的性能。就设备而言,施工主体在正式运行之前也应当对其进行检测和审核,一是要保证设备进场之前是完好无损的,并且具有明确的采购来源和凭证。二是要在投入运行之前先进行一定的演练和模拟,判断设备能否正常运作,能否满足具体道路施工的客观要求。

(四)重视技术提高

除了要保证施工的各项基础准备工作到位之外,施工主体也应当重视在实际操作中质量的提升和优化,这也就意味着强化技术管理在道路施工中具有合理性。一是要对施工主体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更新其知识掌握的内容,提高施工主体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保证其实际操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施工主体的录入门槛,以学业水平较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主体为优先。二是要重视在施工中引入新型的设备和技术,尤其是针对部分施工难度较大,地形较为复杂的路段,应当重点运用高新技术。但施工主体也应当意识到不能盲目地引进设备,要根据自身道路施工的客观要求,科学合理的选择。同时也要重视对技术运用的总结。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政道路施工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促进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区域经济活动有序开展的应有之策,也是满足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升级的有效措施。政府要重视对道路施工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出台明确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以此来作为施工单位的行为规范指导。同时,相应的施工主体也应当不断反思和总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进行改进。市政道路施工是一项冗长且复杂的工程,其改革与优化也要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李智.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水泥,2017(8):68-68.

[2]李振刚.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及管理对策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05):150.

[3]王冀.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及管理对策研究[J].居舍,2018(32):21.

[4]解慧.市政道路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安徽建筑,2018(4):293-294.

论文作者:高军会,高立康,刘冉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  ;  ;  ;  ;  ;  ;  ;  

市政道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_高军会,高立康,刘冉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