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景观形态模式探索建议论文_ 杨和森

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景观形态模式探索建议论文_ 杨和森

摘要: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景观设计十分关键,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和设计质量以及效果[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质量以及效果]。随着人们在生活质量方面要求的提高,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要能够满足人们在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需要。从生理角度分析,设计人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心里角度分析,设计人员需要深入大自然寻找设计的灵感,对人们内心中理想环境模式有充分理解,确保景观形态与设计规划之间的有效统一。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必须要对景观形态模式有足够重视,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本文我就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景观形态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形态模式;探索

引言

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对于前者,设计者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者通过了解大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以实现其与规划设计达到和谐统一。

1社会景观形态思想及其发展

原始社会人类以穴居、巢居等为主,没有固定居住点,在新石器石器,很多地区建立了专门的农业生产部门,逐渐形成原始居民点。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们出现交换需要,一部分居民开始以区域为中心,形成最早期城市。城市属于一个庞大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专业方面,对城市的理解存在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城市指按照一定生产和生活方式将地域组织起来形成居民点,属于区域最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城市为国家根据行政建设制度所建立的直辖市、市或者镇。城市工商业活动集聚,属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物,[改为句号]城市的本质特点为聚集,存在有非常高密度人口、建筑、财富等,同业[“同业”是否应该是”同时”]也是区域现象的一种,在地球表面占据一定量土地,以此为人类活动中心,与周边区域存在密切联系,发挥控制、服务和调整等作用。景观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之后衍生出景观设计、园林景观以及景观形态等一系列名词。景观形态主要是对风景形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风景形式为主,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往往会存在有质量与数量、艺术与科学、愿望与可能性等方面的冲突。因此,社会景观形态思想是在大量参考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尽量提高景观设计框架构造科学合理性。城市景观存在有明显人造景观特点,虽然包括有自然环境,但是更多的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等为主。

2观形态思想及其发展

首先,“景观”概念在不同领域有着很大的差异,根据汤姆的说法,“景观“一词是随同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一起来到英格兰的。最初”景观”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足迹的地区。17世纪,“景观”作为绘画术语从荷兰语中再次引入英语,意为“描绘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到了18世纪,“景观”同“园艺”联系起来,因为“景观”和设计行业有了密切的关系。

3景观形态学的基本问题和设计语言结构

3.1形式

把“形式”定义为所有被设计物体和空间的状态,包括物体的外观,但又不至于此,它不是指一个静止的形象,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果,并且是影响着和被整个设计气氛影响的。设计思考需要形象,这些形象的核心就是形式,形式不只是图形,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有两种形式,“可见的形式”和“不可见的形式”,两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可见的形式是指那些有具体的轮廓、外形、姿态和纹理的具体事物;不可见的形式被理解成各种自然条件下的景观组成部分和过程之中暗含的一种关系。在设计实践中,不可见的形式对于决定景观设计中以共通为重要前提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3.2形式与逻辑

形式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它来组织设计思想以及设计语言的逻辑,称之为设计语言的逻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选用一种设计准则、风格或强调可见形式的某些偏好绝不是真正的设计思想。只有注重设计场所的内在结构,在不可见形式的指导下发展可见形式及其关系、结构和平衡时,才有可能触及设计工作的根本。

3.3形式与情感

因为人类环境存在着压力、不快和烦闷等密集的人为因素,当人们被不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所困扰时,就产生了对原始、自然事物的向往,希望面对无伪装的自然环境,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与自然的沟通中寻找自我的精神世界。在这种规划设计的环境之中,人们可以随意的穿行、游憩工作和生活。人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4景观形态规划模式思想精髓

4.1景观设计中的道

中国自古至今一直崇尚中庸思想,在道家思想中,以道法自然为核心思想。道家的思想以及在社会本质方面理解都以道法自然为基础。在道法自然思想指导下,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的开展与情感充分融合,能够实现完美目标,基托人们的情感,感受到精神方面解放,在超越世俗的基础上享受到生命之美。美属于主观、客观、情感、思想所平衡的产物。在道法自然思想下,在客观对象以及整体构成方式方面存在有非常大依赖性,甚至超过在客观对象自身方面的依赖。

4.2道家哲学与设计方法

这里所做的主要是对中国设计方法的研究。根据基本的设计过程,将从景观的布局发展到设计的最终完成,从场地的研究到设计细部。作为完整的设计体系,所有的美学标准在此都体现为具体的设计手法,例如空间的组织、尺度的设定和位置的调整等。研究的主体将分为:布局和“意”;空间的延伸;曲径通幽;气:交流的途径;无中生有;形散神聚;画意。

5城市规划设计中景观形态模式

5.1人工在自然方面影响

自然主要是事物所生存的环境,未经过人工雕琢和装饰,由大自然创造,不受人的意志思想干扰。人工则是与自然相对的名词,指经过人为加工和改造所融入的一些主观思想和意识,属于非自然意识形态,存在有非常强人工痕迹。基于人类社会实践角度,虽然人工对自然有非常大改变,但是自然同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人工的改造。中国人在文化意识倾向方面注重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而并非西方国家所提倡的人工战胜自然,将天人相分。

5.2设计中的“意”

对于规划设计而言,在遵从自然的基础之上,所应表达的必然应为人们对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感受。这就要求各个景观要素之间产生一种交互式的联系方式,这便是景观的脉络肌体,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形式。景观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是人为和自然过程中一组事物的整体结合。作为环境设计的交流媒介,“气”在场所中无处不在,通过外观形象、联想、视觉效果甚至声音、气味和颜色传递着信息。不论这种交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微妙的或简单的,它都为成功使用包含了以上所有形式方法的设计语言提供了和谐的环境。在具体的意向构思上,注重道家所主张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有无结合、大小结合,做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主客相戚,进而达成自然之“道”与人心之“道”的往复交流。

结语

景观形态学思想能够为景观及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新的思维模式,属于追求生态适应性规划方法以外的一种新的思想模式,景观形态学思想能够更好的满足人类发展需要,也是科学发展观下人性在认识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是景观形态规划共走的开展还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设计人员必须要以道法自然思想为指导,注意规划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王俊鹏.街区街道空间与景观模式探究———街道景观形态[J].现代园艺,2017.

[2]王颖.基于人的行为模式下的城市绿道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

论文作者: 杨和森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景观形态模式探索建议论文_ 杨和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