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渝黔民族地区山寨经济发展的思考_山寨品论文

湘鄂渝黔民族地区山寨经济发展的思考_山寨品论文

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经济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寨论文,少数民族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湘鄂渝黔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湘鄂渝黔边多民族聚居区主要指武陵山区,包括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和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黔江地区和贵州省的铜仁地区等6个地州市。全区总面积17.8万km[2],人口2000余万,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0余个少数民族人口占56.2%。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等多种原因,1999年边区人均GDP仅为2083元,比全国人均数低4650元,比西部地区人均数也要低1771元。2000年边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湘西自治州为127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253元低近1000元,比西部地区低330元,比湖南省低近1倍。目前湘鄂渝黔边区还有81.39%的贫困县市,是国家重点扶持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边区有4个地州市进入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圈。笔者认为,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退耕还林的国策,因地制宜地发展该区少数民族山寨经济,不失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发展少数民族山寨经济的意义

山寨经济是指生活在山区的农民利用山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所进行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商品性生产的经营活动。由于湘鄂渝黔边区复杂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山寨经济是目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边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1.1发展山寨经济是实现边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湘鄂渝黔边区有雪峰和武陵两大山脉贯穿全境,其中雪峰山是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标志之一。边区耕地面积小,山地面积达70%以上,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南方山区。在边区经济发展中,农业最基本的资源—耕地对经济的支持十分有限。如湘西自治州全州耕地13.87万hm[2],人均耕地0.067hm[2],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0.025hm[2],每年还因自然灾害和基本建设减少耕地1333万多hm[2]。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靠增加劳动投入和扩大种植面积的粗放经营在山区已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和物质支持。而在这一山区,人均山地面积达0.47—0.6hm[2],山地经济做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它拥有几乎所有的水利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及部分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与药物资源也主要分布在山区。然而,多年来边区农民及当地各级政府的决策者,忽略了这种可以获取大量财富的自然优势,山地经济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边区少数民族山寨经济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例如以山地为主的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山地资源开发产值仅为GDP的6%。在这一地区,假如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单产值高,经加工后,其附加产值可提高数倍至十倍,它将成为农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湘鄂渝黔边区光、热、水资源的配合和有效性能较好,宜于玉米、苎麻、烟叶、油桐、茶叶、多种用材林、木本药材(杜仲、黄柏、厚朴、金银花)、经济林果等的生长。因此,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因地制宜,发展山寨经济,如发展药林、水果、林木业及其加工、畜牧业等,不失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有效途径。

1.2发展山寨经济有利于山区生态环境保护

湘鄂渝黔边是乌江、清江、澧水、沅水、洞庭湖乃至长江的生态屏障。过去为了发展农业,盲目地毁林开荒,或采取刀耕火种的迁移式农业生产方式,甚至在坡度25°以上的山坡上开荒种植农作物,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结果导致林地与牧草地锐减,出现生态失调、水土流失以及旱、涝等灾害频繁发生等严重问题,可谓十年九灾。特别是该区山体主要由板岩、砂页岩、石灰央、花岗岩等组成,岩溶广为发育,干旱突出。植物结构相对地较简单,一旦遭到破坏,环境随之迅急恶化,恢复困难,重新整治恢复耗资费力,周期甚长。森林如果被破坏,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由森林向藤木灌丛及裸岩化逆向演化。一旦成了裸岩及半裸岩山地,生态系统的重建就十分困难。发展山寨经济,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如近年来,在湘西自治州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生活在山区岩溶地区的农民针对岩溶地区岩多土少,生态系统脆弱的情况,有效地利用石山荒地、石隙、石缝残积土地,种植适地速生的刺槐、任豆树等豆科植物,集约经营这类可作饲料的水土保持林。有的地方利用山地海拔较高,气候适宜的条件,种植黄柏、厚朴、杜仲、木瓜、五倍子、花椒、山苍子等药用、香料等特种植物。在偏酸性土壤的山地,种植柑桔、猕猴桃、板栗、核桃等。以上系列发展山寨经济的措施,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不少地方再现山青水秀。

1.3发展山寨经济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对于湘鄂渝黔边山寨的农民来说,影响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剩余劳动力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就业是硬道理中最硬的道理。比如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现有农村劳动力16万余人,而土地只有9.33万hm[2],人均耕地只有0.07hm[2];县属工商企业亏损严重,下岗人员增多;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很难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工潮近几年也开始退减,实际消化剩余劳动力并不多。在边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长年性的剩余。即农村中长年性剩余劳动力较多。二是季节性的剩余。即农业劳动力在农闲季节有很多的剩余时间。特别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劳动力会更加过剩。虽然东南沿海省市劳动力需求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偏低,输出数量很有限,加之农业生产具备很强的季节性,因此剩余劳动力难以平衡转移。据估算:在多种农产品的用工需求上,谷物用工只有14个/667m[2],而蔬菜用工为62个/667m[2],水果用工67个/m[2],生猪每头用工为21个,牛每头用工为57个,淡水鱼用工为31个/m[2]。发展山寨经济,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草地资源、旅游资源,根据经济资源替代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合理取向,把农民原有的单一性农业生产模式引导到多种经营,大力发展林果业、水产业、畜牧业、高档蔬菜,并对其加工增值、旅游业等发展模式上来,使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2当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来说,少数民族山寨经济发展是低水平的。经济发展是少数民族山寨最为紧迫的问题。需要批准少数民族山寨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目前少数民族山寨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传统自然经济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

由于农民身居大山,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大多数基本解决温饱和尚未脱贫的少数民族山寨农民,传统观念意识浓厚,如一些山寨尽管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水稻而适合于生产其他经济作物,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往往愿花费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生产粮食而不愿种植经济作物,取得货币购买粮食。农民的主要生产活动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只有出现剩余产品或需要货币支出时,才不得不与市场发生联系。

2.2生产经营未形成规模,市场的风险增强

在当地政府的倡导和市场的诱导下,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山寨尝试着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以获取经济收益。但不少山寨在生产经营中,都不同程度地因市场问题而遭受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未能形成规模,不仅增大了生产成本,而且使产品市场辐射能力弱,对前向联系的产业影响力低,通往市场的通道狭小,从而承担了更大的市场风险。

2.3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大部分少数民族山寨经济长期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归根结底是教育落后、知识贫困,文盲所占比重很大,大多数少数民族山寨的生产工具仍然使用传统生产工具,农业生产主要是靠人力和畜力进行。机械农具的使用率非常低。农机利用率低的原因除了少数民族山寨特殊的地理条件不适应机械化耕作外,广大农户经济条件和知识素质也制约了农用机械的推广。目前最为普遍的技术替代表现在碾子、石磨的功能已经被电动工具所替代,化肥已经普遍使用于生产上。但是因地制宜科学施肥程度不高,高产种子的推广有一定难度,科学的作物管理技术运用也不多。总体上,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仍然以粗放经营为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劳动力投入增加的结果,而这种提高是十分有限的,并且其边际收益是递减的。

2.4生产经营条件差,经济发展具有比较劣势

湘鄂渝黔边区的地理条件以山区为主,少数民族山寨可耕作土地自然坡度大,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也难以采用机械化操作和实施灌溉系统工程。这样使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条件、气候因素的依赖大大增强,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还增加了村民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效率,加大了生产成本。以山区为主的地理环境使少数民族山寨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受到很大阻碍,虽然不少山寨已经修建了乡村公路,但路况差,畅通程度低,交通的辐射力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星罗棋布的山区山寨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提高,制约了少数民族对外部信息的接受,进而制约了村民更新观念和面向市场。受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山寨经济发展具有比较劣势,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况。

2.5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据调查,在粗放经营方式的影响下,大多数少数民族山寨存在着毁林开荒或在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耕作的现象,更有甚者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许多农户大量砍伐自留山林中的树木,凡是简易公路开通的地方,森林都未能幸免,生态功能退化,在被垦荒的土地和被过度砍伐的山林,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显露出来,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危及少数民族山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山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促进少数民族山寨经济发展的对策

促进少数民族山寨经济的发展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以及提供服务等多种手段促进少数民族山寨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不少山寨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外部推动而不是内部的造血功能,因此,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山寨经济的发展,应从边区的自然地理及资源条件出发,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原则,充分发挥山区的比较优势,是加强少数民族山寨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

3.1树立生态先导观,加强生态规划建设

湘鄂渝黔边区在发展山寨经济时,必须树立生态先导观,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首先,应根据边区区域自然与经济特点,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生态规律的要求,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做好本区生态建设规划方案,重点是小流域规划、生态林基地规划等。搞好生态农业建设,实行“山顶戴帽子、山腰结带子、山脚穿靴子”的土地利用模式,即山顶种植牧草和营造薪炭林、水土保持林,山腰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山脚栽培水果和经济作物,山谷建成高产农田,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建立起高效互补的高效复合生产系统;二是有效运用生态系统理论、生物工程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科技手段,对重大生态保护问题进行超前预防和综合治理;三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将一些生态条件恶化的少数民族山寨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落到实处。

3.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山寨经济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根据少数民族山寨的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边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建立应立足于大农业。少数民族山寨有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得天独厚的条件,边区宜林坡地达664.53万hm[2],椪柑、猕猴桃、脐橙、板栗、核桃等果业开发、茶叶、药材及风景林开发都极具前景,且都有一定的基础:椪柑的开发已初具规模,猕猴桃产业化已初见端睨;边区草场面积达233.3万多hm[2],其中万亩以上的草场有100多处,理论载畜量可达300余万头黄牛单位,可养羊1000余万只,其经济效益极为可观。因此,应深入分析当地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一寨一品”布局,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格局,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林果生产以及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山寨农民的生产活动与市场需求变化接轨,依靠科技,面向市场,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市场,走山寨特色资源产品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少数民族山寨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3.3努力提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

边区少数民族山寨经济比较落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集约化程度低。由于各山寨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不同,因而在实行集约经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在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地方,要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山寨经济向技术集约经营发展。工副业项目要靠引进技术设备,发展高科技、高质量产品;农业项目要靠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高价值、高效益产品。原有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寨,要扬长避短,发挥资源优势,实行劳动集约并相应地增加技术投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相应的资金集约型的山寨经济。

3.4大力开发少数民族山寨的旅游业

旅游业是边区最具发展的优势产业。湘西的张家界、猛洞河、南长城,贵州的梵净山,鄂西利川大溶洞以及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区丰富的人文、历史遗产,古朴的民族风情,都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人性所使然,大力推出民族风情游、探险考古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吸引中外游客,特别是国内发达地区的游客,使边区这块神奇的土地成为中外游客享受和休闲的宝地。在开发旅游资源中,应十分注重对民俗和民族特性的保护,展现少数民族山寨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清丽的自然风光。

3.5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大对发展少数民族山寨经济的支持力度

落后地区受“贫困恶性循环”的作用,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特别需要政府的扶持性发展政策。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山寨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在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山寨经济的特点和特殊性,以更大的力度来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这对保障少数民族人权,维护地区安全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中,如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山寨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山寨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的支持,如加强公路、水利设施、通讯、电视接收系统等公共设施建设;二是在充分尊重民俗和传统的前提下,实施异地搬迁扶贫开发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一些生存条件恶劣的山寨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三是对少数民族山寨传统工艺开发和其他经济活动,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财政补贴的方式加以扶持;四是促进先进城区对少数民族山寨的支援,强化支援项目的多元化,如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业发展、技术人员培训、管理方法引入等方面的支持。

标签:;  ;  ;  ;  ;  ;  

湘鄂渝黔民族地区山寨经济发展的思考_山寨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