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深层生态运动--生态危机的困惑与思考_生态危机论文

西部深层生态运动--生态危机的困惑与思考_生态危机论文

西方的深生态运动——生态危机的困惑和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困惑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今的生态危机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忧虑。1998年夏,长江流域的特大水灾,不仅是由于前期的“厄尔尼诺”和随后到来的“拉尼娜”气象现象和降雨频繁,同时还和长江上、中游长期以来的人口压力过大,森林复盖减少、水土流失,河湖淤积和围湖造田、建房、筑路等生态破坏密切相关。当今的生态危机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困惑和反思?生态危机是否是经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人口爆炸究竟如何才能抑制?全球合作、国家、政策、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将带领我们走向何方?生态危机是否还有更为深入的世界观和哲理问题?

深生态观念过去曾被多方面所引用。1973年,奈斯(Arne Naess)首先提出它并发展为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哲理。深生态的实质是对人类生命、社会和自然更为彻底的问题提出回答,并企图通过经济途径,以价值的先在性(value priorities), 通过哲学来阐明某些基本假定。[1]

奈斯(1973)首先阐明了有关环境问题的观点有深和浅的不同。浅生态反对环境污染和资源衰竭,但认为离开了人类的需要、利益和善(good)以外,自然是没有价值的。深生态则坚持认为,自然不依赖人类的利益,它有自己的权力和价值,并坚持有联系的总体观点,反对“人在环境中的现象”(man-in-environ.image),赞同整体论的(holistic)和非人类中心(non-an-thropocentric)的途径。[2][3]

浅生态注意到环境污染和资源衰竭的问题,但只看到生态危机的近效应,不深入追究环境问题的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原因。深生态则不同,它涉及的面要更广和深入,认为现今的生态危机,应追溯其深入的认识论和哲学根源,并要求我们的哲学观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一改变,包括个人和文化的变化,将影响经济和思想变化,包括培养生态意识。要认识到“人、植物、动物和地球是一个统一体。在生命的领域内,不作坚定的本体论(ontological)区分。在人和非人类领域的实体间, 没有分叉(bifurcation)。”[2]

深生态还提出对所谓主宰世界观(dominantworldview)的批判, 并认为这种观点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2] 深生态学家找寻了一种替代的新哲学观,建立了生态哲学(ecosophy)。深生态是生态中心论的世界观。[4][5]深生态的哲理,除取源于传统哲学和生态科学外,还取源于道教、甘地主义、佛教、基督教和美国原始文化等的合理内核,并对“地球第一”(Earth First)的行动予以支持。

当然,这种替代的新的哲学观立即面临很多挑战。为了应付这些挑战,深生态学家采用了很多的策略来支持他们的哲学观,包括对环境保护侯选人的支持、环境诉讼、争取新的环境立法、舆论、宗教、持续发展、对环境群众运动的支持、地球日等的集会和庆祝、自然区和替代农业(包括生态农业)等的发展,对频危动植物的挽救、对生态危机的抗议行军等。有些甚至很极端,即为了保护生态而进行的文明反抗(civil disorbedience)、破坏(

ecosabotage )和恐怖主义(ecoterrotism)等。例如文明反抗包括将自己私人的船只,冒危险勇敢地驶入核试验区,挂标语以示抗议。为保护生态而进行的破坏包括阻挠和弄沉捕鲸船,破坏各种捕鱼工具、伐木设备和通向伐木区的公路等。深生态学家认为这些活动是他们的哲理实践。在西方,则更倾向于称之为包括哲理和活动在内的深生态运动。

根据深生态的特点,奈斯等提出了二个最终规范(ultimate norms):自我实现( self-realization )和生物中心平等论(biocentric equality)。为了统一深生态的认识, 还制定了八项原则。

1.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一种途径,通过它可使人们认识到,他们自己是存在于与自然的其余部分的彻底相互关联中,一个善的生命,应包括自我检验和自我充实,因而自我实现包括自我检验和自我充实的过程,这样就可把更深、更集中的和最根本的利益与琐碎的,表面的和暂时的利益区分开来。

为了维护很多精神传统,深生态的自我实现,要超越近代西方的所谓“自我”(self )。 西方的“自我”定义为一个孤立的自我(isolated ego),主要力求享乐主义的满足。深生态的自我是要超越人类,包括对非人类世界的同一(identification)。只有超越现代的文化和价值,用超越常规时间和空间的智慧来观察世界,通过反思找寻深色的途径, 才能找到充分成熟的个性(personhood )和独特性(uniqueness)。

我们可以把自我分成二种:一个自我是自觉的利己主义,包括必须、利益和欲望内含。另一个自我(self)是人的真实本性,即自然界的自我。在这里,一个人理解他自己是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在人类和非人类、在自我和他人之间,没有固定的本体论的区分。自然是由我们和其余自然界组成的,理解这一点即可达到自我实现。

主宰世界观认为,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男人对女人,有钱有势的人对穷人,西方文化对非西方文化具有主宰权,这是绝对错误的。培育一个无主宰的社会,能有助于把我们变成一个完人,这可象征地总结为在自我中实现自我(realization of self-in-self)。 这里的自我代表有机的整体(wholeness)。 这一自我充分展开(自我实现)的过程可用下列短句来总结:“没有一个能得到拯救,除非我们全部都被拯救。”深生态的自我,不仅包括“我”,一个个别的人,还包括全人类,所有的鲸、灰熊、热带雨林、山脉、河流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等等。

2.生物中心平等论

叶平(1991)曾对生物中心论作过简短的介绍。[6] 生物中心平等论的直观为,在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都具有相等的权力去生存和繁荣,在较大的范围内,达到自己个体形式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即在生物圈内所有的有机体和实体(entitie )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在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上是相等的。[1][2] 人类中心主义是过去低级幼稚阶段的产物。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应建立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文明。[7]

人类是平易的公民,不是爵主和统治别的生物种类的主人。生物中心平等主义和自我实现密切相关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伤害自然的其余部分,那么就等于伤害我们自己。我们和自然的其余部分是没有界限的,每一件事物都密切相关。当我们观察个别有机体或实体时,它们是整体的一部分,它们各有它自己的权力,应尊重所有的人类和非人类的个体。我们不能建立等级制度(hierachies),并把人类放在等级的最高点。

上述规范的实际含义有两点:(1 )深生态信奉一种“轻轻地踩踏地球”的生活方式。人应生活在简朴的,自力更生和相对不是技术很高的分散社会。生活方式应尽量简化,把消费和物质欲望保持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之间与其产生最大的冲击,不如产生最小的冲击。生活中的指导原则是:“生活简陋、朴实,才最终是富有的……”。当然,生物中心平等规范,不是要求人人做苦行僧。除生命必需的水、食物和栖息避护所外,还应包括爱、游玩、创新和美丽的景观享受。使人类能接触到他们的根源,自然节奏的韵律,时流和空流。

(2 )和生态系统类似, 社会应是地区性组织, 并以生物区域(bioregion)存在。 局部的社会存在和自然是和谐共存和自我调节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主宰自然。表1 总结了主宰世界观和深生态世界观的比较。(1)

表1 主宰世界观和深生态的比较

主宰世界观 深生态世界观

*主宰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存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资源 * 所有自然都有内在价值/生物物种

之间是平等的

*物资/ 经济 增长 为了人类人口 *精致的,简朴的物质需要(物质的目

*增长的需要的为自我实现的更大目的的服务

*深信富裕的物质储备

*地球的供给是有限的

*高技术进步和解决 *适当的技术,非主宰的科学

*消费主义 *知足/再循环

*国家的/集中的社会*少数传统/生物领域

3.深生态的原则

1984年4月,席森(G.Session)和奈斯在加州死谷共同总结了15年来深生态的发展,并制订了八项基本原则。[1][2]

(1)地球上的生命、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的繁荣, 他们各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非人类生命形式的价值不依赖于对于狭义的人类目的的有用与否。

(2)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这些价值的实现具有贡献。

(3)人类除了要满足维持生命的必需外, 无权削弱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

(4)人类生活和文化的繁荣,与一个实质上的人口减少, 是可和谐共存的。

(5)现今人类对非人类世界的干扰是过度了。 这种情况正在继续变坏。

(6)所以政策必须改变。这些政策会影响基本的经济、 技术和思想结构。

(7 )思想转变主要是宁愿欣赏生活质量(居住在固有价值的情况),而不是去追随不断增加的较高的生活标准。这里,在物质上的大量(big)和精神上的伟大(great)间,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上的差别。

(8)同意上述观点的人,有一种直接和间接的责任, 去尝试实现这些必要的变化。

简短的评论:

(1)原则(1)涉及到整个生物圈,包括个体、种群、群落、栖息地和人类文化。这包括一个深色的关切。从整体来说,行星的生态应保持完整无损。环境应尽量地保持“自然”。在自然物体中内在价值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意识、利益,或被有意识的生物所鉴赏与否。

深生态的伦理观是生态伦理。主张人类的不同种族间,当今人类和未来后代,物种间是平等的。我们应多考虑人们集体、后代、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和不同生态系统存在的权力,而少考虑个人的欲望。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必须制止,对贪婪应予以约束,我们应把美好的环境和足够的临界资源贮存,超越时间和超越代间地留传给未来的后代。

(2)从生态立场来讲,复杂性和共生能使多样性极大化。 生物中简单的、较低级的、或原始物种对生物的多样性有重要贡献。而且各具有自己的价值。

(3)生命的必需、利益和欲望之间尽管有些模糊, 但还是能区分的。我们不能希望在一夜之间,就会把对非人类世界的过度干扰,减少到适度的水平。人口的稳定和减少需要时间。过渡的策略需建立和发展。但现时的情况已很严重,拖的时间越长,将来改进的措施就越极端。在深色变化形成前,实质上的富饶和多样性的减少,就越易发生。现在的生物种类灭绝的速率比过去要大10~100倍。

(4)深生态主张人口的减少。 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政策目标都要减少人口,但只有力求减少贫困,提高教育和生活水平才能做到。发达国家的人口虽能大体上得到控制,但他们人口具有更大的消费速率和废物产量。因此对生物圈具有更大的威胁和冲击。例如美国的人均生活用水量,至少是我国的6倍。美国中、上收入的家庭, 至少是一个人有一部小汽车。现在英国有人提出,是否可把小汽车限制在一个家庭一部。

在深生态学说中更有甚者,主张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必须对经济发展的规模和人口增长率加以冻结,即使经济和人口增长率都为零。这是我们与之有争议的焦点,因为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应有不同的要求。现实是大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约在2%, 人口增长率也较低,约在0.5%。这对他们具有相对的正确性。但对发展中国家则不然。 他们的经济仍需发展。例如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率较高,约在7%~8%。而人口增长率也较高,约在10%。这一方面有历史原因,因为仍有封建思想残余和过去人口政策错误的遗留影响。另一方面,与现在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妇女的教育程度仍较低有关。我们现在强调,要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而不是对经济发展加以冻结。

(5 )“无干扰”并不包含人类对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采取有益的行动。其中包括帮助改进某些生态系统,保护和扩展自然区,抢救珍稀濒危动植物,发展生态农业等等。我们还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改进这些地区的生态功能上。1998年的长江水灾已促使人们觉醒,目前退田还湖和长江中上游的保护和发展植树造林及政府行为已在进行。总之,对生态系统,应确定一个极限(limit)和安全边界(safty margin), 在受到外界胁迫时,需要有一种稳定的耐受能力和恢复能力。

(6)发达国家的高经济增长和深生态的实现是不相容的。 只评价商品价值,不管废物产量和污染是错误的。深色思考鼓励对环境有益的全球行动。

(7)生活质量一词,在意义上有点模糊。 其基本含义应是反璞归真,不一味追求贪得无厌的物质享受,而应放在受更高教育,艺术文化修养、创新、疗养和对落后、残缺和受灾人群的援助的崇高精神享受上。

(8)这些都需要全球的国际合作,例如削减温室气的排放量等, 包括国家、政府、群众和个人的活动,以实现深生态的目标。

收稿日期:1999年1月11日

标签:;  ;  

西部深层生态运动--生态危机的困惑与思考_生态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