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研究的生态视角与民族文化视角&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_新型工业化论文

新型工业化研究的生态视角与民族文化视角&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_新型工业化论文

新型工业化研究的生态视角与民族文化视角——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曲靖市论文,视角论文,云南省论文,为例论文,民族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针对长期以来传统工业化的弊端和目前人们对新型工业化的种种认识误区,本文以地处珠江源头、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云南省工业基础较好的曲靖市为例,明确提出要从生态视角和民族文化视角来审视传统工业化。认为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首先要树立新型工业化的生态环境观和民族文化观,遵循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化、经济增长来保持和重建生态系统,并改变传统工业化导致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以通过工业化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一、传统工业化的弊端与新型工业化的研究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化以更高的生产率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并形成了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地利用这一机遇,实现了自己的强国富民之路。但是,正当第三世界国家憧憬工业化的强国之梦时,传统工业化的弊端已经凸现。从中国来说,传统工业化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工业化的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低效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农业和农村衰退,等等。有的学者指出,改革20年来中国走的是一条“精英化”的工业化之路,工业化存在诸多缺陷,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传统工业化导致农业和农村凋敝,城镇失业率居高不下,城市中出现贫民阶层,从而使社会结构出现断裂,两极化趋势日益严重,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牢固。(注:参见仲大军、程晓农:《中国工业化的缺陷及经济增长的代价——20年来改革历程之检讨》,《珠江经济》2004年第1期。)尤其在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其工业化呈现“外部嵌入式的以政府投资发动的低效的重化型”特征,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使西部地区二元结构中的城乡隔离尤为突出。下面,我们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来进行实证分析。

(二)曲靖工业结构特征及其弊端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是我国的第三大河珠江的源头。1997年撤地设市,现辖9个县(区、市),总人口560万人。境内除汉族外,聚居着彝、回、壮、布依、水、苗和瑶等七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0万人。曲靖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工业基础较好,现已形成了以中央、省属企业为龙头,地方企业相配套,包括烟草、冶金、化工、机械、纺织等35个大类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其工业经济在云南省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本文选择以曲靖市为例来研究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应当看到,长期以来曲靖市走的是一条典型的资源开发主导型工业化,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初级化特征。该市采掘工业与原材料工业在全部工业中所占比例均高于云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在产品结构上,绝大多数为基础性上游产品,原料型和初级化产品比重大。2002年,曲靖市规模以上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98.8%;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所占比重为81.46%。(注:参见钟全武:《曲靖工业强市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究》,《珠江源经济》2003年第12期。)长期以来,曲靖市以资源型为主的传统工业结构导致了二元结构突出、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

1.传统工业化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很弱,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其一,许多传统工业项目建成后,周边乡村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并未真正受益。相反,有些地方因开发资源,而使当地少数民族失去了其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据调查,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因为天生桥水电站截流蓄水淹没了3566亩田地,人地矛盾加剧,该乡色坡村乃格寨的83户、397人,仅剩30多亩轮耕地,所种玉米又连年遭到猴子偷食,每年需10万余元救济款才能解决全村人的口粮问题。目前,曲靖市尚有10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5%,他们多分散在生态环境恶劣的乡村,贫困程度深,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返贫率较高。其二,由中央各部门投资的现代工业与包括乡镇工业在内的薄弱的地方工业形成鲜明的对照,彼此缺乏联动。曲靖拥有一批中央和省属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其所形成的份额占据了曲靖工业经济的50%以上。但这些工业项目大多数是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国家行政力量嵌入曲靖的,其本身由行业垂直领导和管理。产业关联度主要在系统内部,故形成了与地方工业各自独立循环的条块分割状况,使拥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对地方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2.传统工业化对珠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珠江的正源位于曲靖市沾益县境内的马雄山东麓,海拔2100米。珠江源地区以马雄山为中心,涵盖了曲靖市9县(区、市)的80%的面积。长期以来,由于珠江源地区人口稠密、农林交错,曾经的毁林开垦、排湖造田等行为,加之传统工业化不注重环保,使得人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珠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得极为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工业污染加剧,直接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中明确把南盘江、北盘江流域确定为“全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注:参见李智华,《建设经济带,保护母亲河》,《曲靖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曾广权:《构建珠江经济带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曲靖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2002年10月,南盘江宜良段曾发生“百余吨死鱼漂满水面事件”,导致大批鱼死亡的杀手是沿岸工业企业排放的剧毒物质六价铬。据2003年12月国家珠江水利委员会对南盘江上游河段的水质监测,南盘江毒物及重金属污染日益加剧,水质超Ⅴ类(属于极严重污染,已基本丧失水体的使用功能),污染源是曲靖市陆良县西桥工业区、麒麟区和沾益县有关工业企业废水以及城市生活废水。为保护珠江源的生态环境,目前地方政府正在申报“国家级珠江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其主导功能是水源涵养,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有古银杏、黄杉、松茸等国家级一、二类保护植物,以及黑鹳、獐、猕猴、穿山甲、白腹锦鸡、灰鹤等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

3.经济效益低,创新能力弱。曲靖市工业的经济效益总体上略高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但不及滇中的玉溪、红河、楚雄等地州市。2002年,曲靖市的规模以上企业数(200个)与玉溪市(215个)大致相当,但玉溪市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26.41%)是曲靖市(152.08%)的近1.5倍,而曲靖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60.30%)却是玉溪市(26.75%)的2.25倍。(注:参见云南省统计局编:《云南工业经济信息资料·2002》,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第415—424页。)从曲靖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来看,一方面,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的医药、电子信息产业薄弱;另一方面,科技开发投入低,创新动力不足。2000年研究和开发(R&D)普查表明,曲靖市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6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的R&D投入为193.2万元,占工业增加值的0.025%,比云南省的0.346%低0.321个百分点。(注:参见钟全武:《曲靖工业强市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珠江源经济》2003年第12期。)而云南省的R&D投入及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又处于低端,在2002年全国31个省(市、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排名中,云南位列第29位,R&D投入位列第24位。(注:参见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2》,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三)新型工业化的研究现状与理论盲点

1.当前新型工业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有关新型工业化的研究成果很多。(注:从公开出版的论著来看,目前有两本论文集内容比较全面,一是国家经贸委综合司编的《专家谈新型工业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二是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编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二十一世纪中国工业的发展方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相关著作还有:陈佳贵等的《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胡长顺的《21世纪中国新工业化战略与西部大开发》(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年版)、李继文的《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等。)与此同时,有关新型工业化的一些研究项目先后获得立项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归纳起来,学术界对于新型工业化的研究,目前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第一,认识到了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弊端。第二,提出了新型工业化要从国情出发,要考虑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相对量少等实际情况。第三,意识到了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的艰巨性,认为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未来的工业化进程将是艰巨和长期的。

2.新型工业化的理论盲点和认识误区。无庸讳言,学术界目前对于新型工业化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尚缺乏一个综合性的新型工业化理论框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更多地是论述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述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不同之处。即仅告诉人们要这样做,而没有具体分析如何做,对引起传统工业化弊端的根本原因分析不清,对如何走新型工业化没有新思路,没有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和战略重点。另外,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基本上是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工业化,强调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强调市场经济规律的效率至上,忽视了工业化也是一个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过程,因而没有从人文视角来研究新型工业化的文化内涵。

正是由于缺乏一个综合性的新型工业化理论框架,加之受到研究视角的局限,目前人们对新型工业化普遍存在如下认识误区:第一,高科技化和信息化。认为新型工业化就是技术创新,要高科技化和自动化;认为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工业化就要反映信息化的时代要求。第二,最大限度地开放。认为要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走外向型经济的道路。第三,忽视经济增长。这是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弊端种种,那还不如重新将环境、生态、就业等作为主要关注的对象。鉴于长期以来传统工业化的弊端、目前新型工业化研究不足以及人们对新型工业化的种种认识误区,本文提出要从生态视角与民族文化视角审视传统工业化。

3.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和核心内容。推进新型工业化,首先需要认识和确立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和战略重点。笔者认为,新型工业化就是针对传统工业化所带来的自然资源破坏、环境劣变和深层社会矛盾而提出的新的工业化战略。其核心内容和目标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看到整个社会中不同人群的不同利益,通过公平、透明和一致的民主程序,在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通过高新技术,来合理地满足不同民族和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和目标,需要突出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战略重点。这里并不是要否定高科技、新技术和经济增长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而是说新型工业化最大的特点是要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以这两个方面为重点。高科技、新技术和经济增长都只是不同的手段,服务于两个重点,新型工业化即“新”在这两个方面。

二、新型工业化研究的生态视角

(一)树立新型工业化的生态环境观,建设生态文明

树立新型工业化的“生态环境观”,包括如下内容:(1)自然资源尤其是公共的自然资源也有产权并应受到保护,这种公共资源的产权观和产权保障,是生态环境观的法律基础。这就要求在开发资源进行工业化的扩张时,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所在区域及其民族(人)的合理生存和发展机会,认真研究和探讨合理的资源补偿机制。(2)自然资源尤其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应该做到可持续利用,如果一种工业技术或产品可能导致某一种自然资源的消失,那么无论如何是不可取的。(3)通过工业产品反映生态文化,即赋予工业生产和工业产品以“绿色灵魂”,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生态特点,形成不同的生态工业,反映不同的生态文化。

很明显,新型工业化的生态环境观与人们常说的确立现代生态文明观以及人类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致的,故此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人类要解决传统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注:参见黄顺基、刘宗超:《生态文明与中国发展》,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http://www.ecocivilization.com。)一般来说,生态文明具有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当生态文明因子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因素时,人类文明也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注:参见李景源、杨通进、余涌:《论生态文明》,《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

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另一方面,也只有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换言之,新型工业化就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的工业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工业化。树立新型工业化的生态环境观,建设生态文明,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看,需要实行一场文明形态的革命。就观念变革而言,要求更加重视宇宙演化与人类作用,要求人类从生活的小圈子和个人的狭隘观念中走出来,走向更深层的物质探索与生产。具体到人类的生态价值观念和思维转变来说,围绕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应做到以下三点:

1.重新审视自然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人类需要重新审视自然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破除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价值观,确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生态文化、生态意识应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应成为普遍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另外,在生活方式上,人类的追求应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注:参见徐春:《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光明日报》2004年2月18日。)

2.转变发展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可以打破传统发展观的狭隘性、片面性和非生态性。从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来说,新发展观具有以下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有利于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民族地区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3.抛弃静态资源优势观,树立动态的经济优势观、竞争优势观。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属于自然要素禀赋优势,是一种静态的、潜在的优势,而经济优势、竞争优势是动态现实的优势。传统工业化道路以消耗大量矿产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从一定意义上确实表现为发挥资源优势,但从长远看却不利于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形成。这是因为:其一,以消耗资源为主的采掘工业客观上存在越采越难、成本递增直至资源枯竭的问题。其二,在技术水平落后的条件下,资源导向型工业必然形成以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这类产品大多与当地市场需求脱节,主要是提供给区域外市场使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易受国际国内市场的冲击,导致工业效益不稳定。其三,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基础性资源开发领域,深加工的产业链、产品链难以拉长,使工业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推动力受到很大制约。上述问题就要求树立起动态的经济优势观、竞争优势观,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下,重新设计在区域经济分工中的定位,让工业化更有利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转化,构建有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经济。

(二)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生态工业

笔者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生态工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途径,也是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注: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是建立在物质不断被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循环流动的环行经济,其核心概念是“3R机制”(Reduce、Reuse、Recycle),即减少资源的使用和废弃物产生,资源的反复使用和再资源化。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应用形态。参见毛如柏、冯之浚主编:《论循环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美]劳爱尔、耿勇编著:《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3年版。)曲靖市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生态工业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生态工业园,尤其对珠江源“生态敏感地带”的工业项目规划建设要慎重对待。曲靖市是中国19个重点产煤地(市)之一,为云南省重要的商品煤生产基地。(注:2003年,曲靖市原煤产量占云南省的49%,焦炭产量占57%。现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85.6亿多吨,占云南省的36%。)为发挥资源优势,曲靖提出走煤化结合、煤电联合、煤冶结合的路子,把曲靖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云南省煤化工基地(沾益县花山镇)的规划建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该基地一期建设项目有3个,总投资约45.6亿元,分别是:315万t/a焦化联产甲醇、二甲醚项目,总投资约22.35亿元;50万t/a合成氨项目,总投资约16.63亿元;30万t/a煤焦油加工项目,总投资约6.62亿元。就总体而言,该基地对煤炭等资源做到了较好的综合利用,初步构建了局部循环经济运营模式的雏形。但由于该煤化工基地位于珠江源保护区的边缘地带,属于“生态敏感地带”,兼之当地的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项目建成后必然加剧珠江源生态环境的恶化。显然,从珠江源头水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容量有限的情况来看,煤化工基地建设应慎重和深刻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遵循产业链相连接,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等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从源头上搞好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应当指出,虽然从理论上讲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生态工业是解决工业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但在实践中要真正发展生态工业,还面临着技术、经济、法律、信息和组织等方面的许多困难和障碍。(注:参见王金南:《发展生态工业是解决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中国环境报》2001年12月21日。)尤其是对于曲靖市这样一个地处珠江源头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煤化工生态产业园的难度更大。但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生态工业园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今后的主要对策有:(1)按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生态工业的要求,修改煤化工基地规划中与其不适应的部分。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结构改造,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以及虚拟生态工业园,基本实现煤化工基地内的污染零排放。(2)加大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和信息交流。曲靖市有关工业部门尤其是煤化工基地管理委员会应引导企业把工业生态理念融入企业的组织文化和企业的内部激励系统中,让企业的领导阶层树立生态工业的新概念、新思维。加强对国内外生态工业进程的研究,与云南省和国家工业、环境规划机构建立交流沟通渠道,充分借鉴国内外生态工业的经验。(3)依靠科技进步,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处理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得性和经济合理性。

2.把培育生态工业与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培育生态工业,还要立足区域性特点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资源深加工产业与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曲靖市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如沾益县的万寿菊、除虫菊产业,富源县的魔芋、银杏加工产业,罗平县的油菜、果蔬加工业等。沾益县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公司+农户”、“龙头带产业”的模式,扶持起加工万寿菊的龙头企业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加工除虫菊的龙头企业中植生物农药加工厂。依靠这两个龙头企业的带动,使沾益县成为目前中国种植万寿菊规模最大的县。2004年该县在主要公路沿线、珠江源风景区和海峰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种植万寿菊6万亩、除虫菊1万亩,初步形成生态工业、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万寿菊不仅花期长,(注:沾益县的万寿菊花期约100天,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中旬开花。每年花开时节,昆明、曲靖等大中城市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涌入大坡等乡镇赏花旅游,显示了这一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2003—2004年,沾益县在大坡乡举办了两届“珠江源赏花节暨火把节”。)而且种植万寿菊具有投入少、风险小、见效快的特点。农民也从种植万寿菊实现了收入的稳步增长。沾益县受益农户约3万户。大坡乡是沾益县种植万寿菊的重点乡,境内聚居着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2003年该乡农民种万寿菊人均收入增幅达6%以上。大坡乡德威村63户彝族家庭均种植了万寿菊,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100元增加到2003年的2016元,其中30%的收入来自于种植万寿菊。收入的增加,明显改善了农户的生活质量,现在德威村30%的农户拥有摩托车、电话或手机。

3.适应市场要求,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曲靖市的环保产业及相关产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目前处于初期阶段。但曲靖市具有发展环保产业的良好条件:曲靖作为云南省的重点工业基地,能源结构单一,年耗煤量大,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任务繁重;广大农村仍以薪柴为主要能源,改变农村的能源结构,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势在必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污染严重,治理与恢复水体功能的任务紧迫:防治噪声的环保产业以及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环保产业空间较大,等等。今后发展环保产业,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潜在优势,实行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加大管理力度、限期治理、预防新的污染的同时,突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替代能源资源的发展方向,构建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的环保产业生产经营体系;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重视生物产业比等环保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培育并规范环保产业和产品市场。

三、新型工业化研究的民族文化视角

(一)传统工业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民族文化,是从狭义上特指少数民族文化。(注:一般认为,民族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民族文化指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明成就总和,亦即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地讲,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语言文字、法律、道德、科学、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成果,这些文化因子构成了一个民族的象征。)应当看到,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忽视少数民族的特点,甚至片面强调消除民族差异,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多重影响。

1.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的影响。在传统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获得普遍发展,同时生态环境、经济形态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各民族突破了往日的封闭状态,民族间交往日益增多,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尽管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民族的生活方式,但在相同的社会形态和大致相似的生产方式下,各民族特点一般也会发生一些变异,导致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文化融合带来民族特点的趋同,从而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不同程度地出现消失现象。如曲靖市,历史上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农耕文明较为成熟;新中国建立后,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三线建设”在带来先进工业技术装备的同时,工业化的思想也广为传播,加之地方工业不断发展,工业生产力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消融”效应突出,使得曲靖少数民族的“汉化”现象在西部多民族地区中具有典型性。例如,据笔者对云南省惟一的水族乡——曲靖市富源县古敢水族乡的调查,古敢水族在长期与汉族的交往过程中,其语言、宗教、习俗节日、服饰、民间工艺、住房等都发生了变迁。尤其是由于水族与汉族、布依族关系密切,长期通婚互市,水族的文化特色逐渐淡化:“水书”濒临失传,生活中通用汉语,多神崇拜逐渐物化为镇家之宝的“吞口”,习俗、服饰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注:参见张海翔:《新型工业化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云南省富源县古敢水族乡调查》,《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2.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响。一方面,传统工业化单纯追求GDP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对文化价值普遍缺乏应有的认识,加之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的、隐性的,更容易导致人们对文化的价值持轻视态度,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较为薄弱。时至今日,许多古老的民族文化积淀常常被许多人认为是毫无用处的东西而随意弃置。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部分有识之士虽然意识到必须注意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也无力进行卓有成效的保护与开发。现实中民族文化资源自然流失以及对民族文化资源掠夺式、破坏性开发的事例屡见不鲜。(注:参见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对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少数民族有许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如诚信待人、勤劳简朴、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等,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观念,支撑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当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中也有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如贱商轻利、平均主义、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观念逐渐被商品意识、竞争观念、市场意识所代替。但与此同时,原民族文化观念中一些优秀的内容也遭到弃置,一些朴素的文化观念出现明显的退化。如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中的年轻一代,多数人对本民族语言、服饰、饮食、民居建筑等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缺乏兴趣,行为方式趋于“现代”,与汉族追求大致相同的时尚。(注:参见杨红英:《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由此可见,在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民族文化观念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

(二)树立新型工业化的民族文化观,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所谓民族文化观,即是对民族文化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主流理念。在当代,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发展仍然有巨大的价值,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那么不仅民族的发展有可能沦入茫然,失去民族的文化精神的支撑,而且将会使民族的文化特征消失,最终也将不利于民族的发展。(注:参见郑晓云:《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从前面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传统工业化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冲击,带来了负面影响。显然,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对民族文化新的价值判断,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新型工业化的民族文化观的主旨,就是在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避免或弱化传统工业化对民族文化造成的冲击和负面影响。要认识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资源依托,应当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内容:承认、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视民族文化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点;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内涵之一,对民族文化形成生态支撑;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内容,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等。

1.把民族文化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点。实践证明,民族地区放弃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去追求所谓“工业化”的做法是盲目的、有害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价值取向尊重人的多样化选择,自然就承认、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这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民族文化优势提供了前提。同时,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又决定了只要处理得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就能为多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相对于云南省其他州、市,曲靖市的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文化等方面不像滇西、滇南那样浓重和明显,但曲靖境内高原、平坝、丘陵、江河谷地等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样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态。从民族文化的内涵形态来看,曲靖有爨文化、珠江源文化、布依族文化、水族文化等。尤其是爨文化比较有历史特色,从蜀汉诸葛亮南征到唐朝中叶的400多年间,曲靖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段时间又称为爨文化时期。(注:参见陶学良:《爨文化椎论》,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从民族文化的丰富外在表现形式看,彝族的火把节,壮族、水族、布依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花山节,瑶族的盘王节;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更是绚丽多彩;还有独特的民族工艺品、民族建筑等。多样性的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写照,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点。在直接的层面上,构筑具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产业体系,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民族特色经济,民族文化就是最大的依托。从曲靖市7个民族乡的具体实际来说,今后要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提升罗平县苗族的蜡染服饰和布依族花饭,会泽县新街回族的肥牛,师宗县五龙及高良壮族的软米,师宗县龙庆彝族的黑山羊,马龙县苗族的深沟鸡,富源县的水族的酸菜等地方知名品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民族特色经济,增加少数民族农户收入。

2.处理好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前面对新型工业化生态环境观的分析可以看到,新型工业化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内涵之一,对民族文化形成了生态支撑,因为生态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学者认为,生态决定文化的类型和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的不同。生态环境相近,则会产生相似的文化类型和文化进化路线;生态环境不同,则文化类型和文化发展的路线也就不同。另有一些学者则持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文化决定生态,人定胜天,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改造世界。一般来说,文化与生态二者存在互动关系,即生态环境影响文化,文化也影响生态。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形成、发展初期,生态对文化的影响较大,但当一种文化发展到相当成熟、稳定并自成体系时,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生态。(注:参见何星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王德辉、方晨主编:《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班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尤其是宗教信仰和观念对生态的影响最大,如佛教主张不杀生,包括不伤害动、植物,所以在佛教盛行的地区,生态保护较好。各民族均有一套与本民族经济活动相适应的保持生态平衡的办法,每一个民族均有其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生态文化,表现在其宗教、习俗和意识等方面,总的来说就是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如富源县古敢水族乡的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水族文化中的自然崇拜和祭祀分不开。在20世纪80年代初,水族寨子大部分土山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但“祭山林”和坟山却完好保存下来。这说明水族的宗教信仰客观上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注:参见张巨成等:《水族——富源古敢乡都章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54页。)有的研究文章指出,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关于生态保护方面的约束和规定就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注:参见张桥贵:《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现代价值》,《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很明显,各少数民族保护生态的传统文化也适用于当代社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不仅要采用现代科技,还要从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保护中吸取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既是新型工业化“民族文化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新型工业化“生态环境观”的补充。

3.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内容,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民族文化产业是把民族文化融入市场,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形式。新型工业化并非要求所有地区都去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而是通过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构建适合国情、区情,并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体系。多民族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开发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开发民族文化产业,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可推动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优势转化为地缘优势。因此,从民族文化角度看,文化产业是新型工业化必选的重点产业。从多民族省区云南的实践来看,2002年全省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业收入即达250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超过12%;(注:参见李舒:《民族文化产业成为投资热点》,新华网云南频道,2003年2月8日,http://unn.people.com.cn/GB/channe123/176/825/200302/08/242472.html。)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演艺、展览、展销、图书音像出版等,收益也很可观。更重要的是,文化与经济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云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突破区域地理阻隔,在国外广为传播,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理解、崇尚,其社会效益更是难以估量。与此同时,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创新,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碰撞更趋于广泛,在此背景下,应当把文化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发展重点,将推动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开发、保护结合起来,实现“双赢”。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发展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不断上升。

标签:;  ;  ;  ;  ;  ;  ;  ;  ;  

新型工业化研究的生态视角与民族文化视角&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_新型工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