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的句法转换条件及其动机_一本书论文

“起来”的句法变换条件及其理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句法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6]02—0136—06

关于“起来”有两个疑难问题有待解决。第一,为什么“起来”有两种句法格式同时并存:分离式“V起N来”和合并式“V起来N”,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有什么条件限制。第二,“起来”可以表示“起始”,而“了”也可以表示“起始”。令人感兴趣的是“起来”和“了”各自所表示的“起始”有没有差异。

本文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事实证明“起来”的分离式“V起N来”和合并式“V起来N”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形式不是任意的,那么其对立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制约和影响这种对立变化的动因和理据。本文的思路是,在对“起来”的句法形式进行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起来”的不同句法形式所对应的认知方式。

一、“起来”的句法形式的对立

“起来”的意义包括以下不同类型:(1)表示上自下而上的空间位移1,如“搬起一块大石头来”记作“起来1”;(2)表示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其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

1)“从静态转换为动态起始”,如“下起雨来了”,记作“起来2”;

2)从静态进入动态的运作状态,如“机器发动起来了”,记作“起来3”;

3)处于某种特定状态之下,如“说起话来滴水不漏”,记作“起来4”;

4)从松散的自由状态转换到集中、约束状态,如“抓起来”、“捆起来”、“结合起来”,记作“起来5”。

“起来1”属于空间位移范畴,在认知方式上对应着“路径”意象图式。而其他几种类型则通过隐喻和转喻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不同状态的转换。这种意象图式之间的差异映射到句法形式上,就形成了“起来1”跟“起来2”、“起来3”、“起来4”、“起来5”之间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条件的不对称。

“起来”和其他双音节谓词性成分组合能够产生两种基本格式2:分离式“V起N来”;合并式“V起来N”。“NV起来了”可以看作是前两种格式的交叉。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存在变换形式上的差异。“拿起一本书来”可以变换为“拿起来一本书”,“起来”的合并式和分离式两种格式都成立;但是“外面下起雨来”却不能变换为*“外面下起来(一场)雨”或*“外面下雨起来”。

比较下列合并式和分离式不同格式之间的变换条件:

(1)组:

A B C D

A1拿起来一本书B1拿起一本书来C1*拿起来书D1拿起书来

A2抬起来一只脚B2抬起一只脚来C2*抬起来脚D2抬起脚来

A3建起来一座房子 B3建起一座房子来 C3*建起来房子 D3建起房子来

(2)组:

A4*跳起来一支舞

B4*跳起一支舞来

C4*跳起来舞D4跳起舞来

A5*唱起来一支歌

B5*唱起一支歌来

C5*唱起来歌D5唱起歌来

A6*下起来一场雨

B6*下起一场雨来

C6*下起来雨D6下起雨来

(3)组:

A7*说起来一句话

B7*说起一句话来

C7*说起来话D7说起话来

A8*走起来一段路

B8*走起一段路来

C8*走起来路D8走起路来

(4)组:

A9抓起来一个人B9抓起一个人来C9*抓起来人D9抓起人来

A10捆起来一摞书

B10捆起一摞书来

C10*捆起来书

D10捆起书来

纵向看,(1)(2)(3)(4)当中的16组句子之间不同的“起来”变体呈现出规律性的整齐对应关系。横向集合之间反映了同一个“起来”不同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关系。(1)和(4)中的合并式和分离式之间变换比较自由。其中A列合并式结构表示“结果”;B列和D列分离式表示“过程”。(2)(3)中只有分离式成立,表示“过程”或“起始”。上述(1)(2)(3)(4)组句子的变换条件表明,“起来”的合并格式对应着“结果”,分离式格式对应着“过程”和“起始”。

上述16组句子显示,“起来”的分离式“V起N来”和合并式“V起来N”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形式不是任意的,明显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是什么因素限制了(2)(3)只有分离式没有合并形式?“起来”的分离式和合并式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和对立有什么限制条件?制约句法形式背后的理据是什么?

上述4组句子得出的结论是局部性的,我们无法对“起来”与其他词语组合而成的无限集合作出穷尽式描写。这种局部性结论能否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其实无须作出穷尽式个体描写,只有寻找到“起来”的分离式和合并式结构句法对立背后的动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既然“起来”的分离式“V起N来”和合并式“V起来N”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形式不是任意的,那么在规律性的整齐对应关系背后,必然存在制约其变换条件的动因。我们需要在局部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考察“起来”的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条件,同时探寻制约“起来”的分离式和合并式两种句法格式变换的理据。

二、“起来”的不同结构形式及其认知方式

1、“起来”的不同结构形式的不同视界及其辖域

我们把观察运动过程所选取的不同观察角度和范围称为“视界”。一次观察只能选择一个视界。不同的视界往往对应着不同的句法结构。反之,不同句法格式也同样映射出不同观察视角。

拍摄足球比赛,摄像师可以选取不同的视界而选取不同的镜头。可以将镜头定格在进球的一刹那,也可以凸显足球传递过程中的移动轨迹。对一个运动过程采取不同的观察视界,会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

前段起始视界、中段过程视界和尾部终结视界。

根据“距离像似原则”,动补结构的合并型和分离型结构中的补充成分与动词之间的分布距离,对应着不同视界:合并型凸显移动的终结视界——结果,分离型结构凸显移动的前段起始视界或中段过程视界,如图所示:

图(1)当中,“送”和表示送达方向的“给”紧靠在一起,二者句法分布的距离切近,淡化了书转移的中间过程,只凸显了书转移的最终结局:书到了小李手中。可见,合并型侧重于动作的最终结果,淡化开始后发展进程的中段视界。

图(2)中,动词“送”和表示送达方向的“给”拆分开来,二者的句法分布距离远,像似性地凸显了“书”从发出者到达接收者的转移过程,淡化转移结果。如果没有“了”“已经”等“已然”成分的强化,(2)中的“书”就表示尚未抵达新的拥有者手中。原因就在于分离型的动词语及其补充成分在空间上拉开了距离,句法分布上的分离,像似性地凸现位移的过程,淡化结局。

上述原理也同样适用于“起来”。“起来”在不同格式当中可以分别凸显起始、进程和结果三个不同阶段。并且在句法形式上分别对应着分离形式和合并形式。

一个位移的路径可以分别凸显下列阶段:开始、中间过程以及终结。

图(3)显示,“起”和“来”紧靠在一起,二者句法分布的距离切近,在时间轴上只呈现为一个点,不能呈现为一条线,淡化了书转移的中间过程,只凸显了书转移的最终结局:书到达终点。因此“起来”的合并型格式凸显位移结果。

图(4)显示,“起”和“来”被“一本书”隔离开来,拉长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像似在位移进程当中从“开始”到不同阶段进程的连续扫描,在时间轴上呈现出前后分离的不同情状,像似性地凸显了“书”开始移动、逐步提升、到达终点的转移的整体过程。因此“起来”的分离型格式凸显开始和中间过程。

“起来”的分离型和合并型的句法形式的对立,实际上体现了“起来”不同的观察视角及其视窗——起始、过程和终结点的对立:

分离型“起来”凸显位移过程和状态的空间移动过程当中,也伴随着时间上的起始和进程。因此分离型“起来”也表示时间上的起始和进程。所以“起来”表示时间上的起始和进程也同样采取分离形式,如“下起雨来”。

值得注意的是,“下起雨来”是空间位移认知域(如“拿起书来”)向时间认知域的转喻和隐喻。虽然“下起雨来”和“拿起书来”都是分离型格式,但是后者在表示过程的同时还伴随着位移。实际上是个位移的过程。而“下起雨来”则单纯表示“起始过程”,没有丝毫的空间概念。“起来”表示时间上的起始和进程跟其表示位移的进程有所不同。如果说分离型“起来”表示空间位移的过程有三个视界,还包含着移动路径的终结点,那么表示时间上的起始和进程则彻底排除了终结阶段,只有一个单一的视界:起始过程。时间上的终结阶段是“了”的辖域,由“了”来承担。

合并型格式所凸显的视界在时间轴上只呈现为一个点,是个典型的界限标记,而表示界限的功能由“了”承担,因此合并型格式表示完结的功能被“了”所取代。换言之,“起来”的合并型只能表示空间位移的结果,不能表示时间上的终结。

2、“起来”的不同结构对应着不同扫描方式

对运动采取不同的观察方式,就会形成不同的扫描方式上。扫描方式上的差异映射在句法形式上对应着的句法格式。反之,不同句法格式也同样映射出扫描方式上的差异。如:

图(5)显示,“起来”的分离型“起……来”对于进程当中的不同状态逐次扫描,连续记录了从开始阶段逐渐兴起、发展的不同过程,凸显各个不同状态之间的渐变性和动态性。这种扫描方式称为“连续扫描”。“连续扫描”投射在句法形式上就形成分离型格式“起……来”。

图(6)显示,合并型“起来”是一次性的瞬时扫描,而且只凸显扫描的结果,而不同状态之间的进程则被删除、忽略了。这种“瞬时扫描”投射在句法形式上形成合并型格式。合并型格式表示的“瞬时扫描”往往大多表示位移或“集束”,如“抬起来”、“捆起来”。如果“瞬时扫描”表示时间,则通过“了”来体现。

这样,“起来”的分离型和合并型句法形式实际上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扫描方式。分离型着眼于“连续扫描”;合并型凸显“瞬时扫描”。

不论是“连续扫描”还是“瞬时扫描”,前提条件都是动作、状态可以在内部进一步切分。如果动作可以持续,那么要看凸显的是动作的起始、进程还是结果;是“连续扫描”还是“瞬时扫描”。如果凸显结果,就可以跟“起来1”和“起来5”组合,并且分离型和合并型之间可以自由变换,所不同的是前者表示“连续扫描”,后者是“瞬时扫描”。如:

连续扫描:瞬时扫描:

抬起一只脚来抬起来一只脚

捆起一摞书来捆起来一摞书

抬起脚来

捆起书来

“起来”的分离型和合并型的扫描方式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除了对与之组合的动词有一定的限制之外,还限制了各自与其他成分的同现和匹配条件。其中最显著的限制是数量成分。

数量成分是对事件进行整体观察后进行计量的结果。数量成分以事件进程的终结为前提,因此数量成分与“终结”情状相容。而“起始”和“进程”情状凸显的是不完整的情状,淡化终结点,与数量成分对事件的整体观察、计量不相容。因此数量成分不能跟分离形式“起……来”同现。“一”当中的例子B4B5B6B7B8当中“起来”采用分离型结构,而分离型结构凸显“起始”,不能对事件进行整体观察,无法计量,因此B4B5B6B7B8不能成立。但是A1A2A3B1B2B3 A9A10B9B10表示空间位移,凸显的是过程或结果,因此可以跟数量成分同现。

总之,“起来”的分离型和合并型格式的扫描方式的对立,一方面制约着“起来”表现空间和时间时采取不同的句法形式,另一方面还制约着“起来”与数量成分的同现条件。

分离型和合并型格式在特殊条件下可能有交叉。如果动作的持续时间很短就可以完成,那么既可以采用分离形式“想起一件事(来)”,也可以采用合并的形式“想起来一件事”。或者干脆去掉“来”——“想起一件事”。

三、“起来”与“了”的差异

1、凸显不同侧面

不同范畴对应着不同的意象。不同意象之间的扫描方式往往不同。从扫描方式来看,“V起X来”对动作或状态的开始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对不同阶段进行顺次、连续性扫描,展现的是新状态逐渐展开的动态过程,如图(7)所示:

图(7)显示,“起来2”凸显状态逐渐展开的动态过程:“起始+动态过程”,不显示终结界限。这限制了“起来”不能跟表示终结的动词同现。图(8)显示,“了”既可以凸显“起始”,也可以凸显终结。

对比图(7)和图(8)不难发现,“起来2”的辖域只包含“起始”,“了”的辖域则包括“起始”和终结。这就是“起来2”和“了”的辖域分工。

虽然“起来”可以表示“起始”,而“了2”也可以表示“起始”,但是“起来”和“了”各自所表示的“起始”的意象不同。“起来”凸显的是动态、渐变的“起始”,而“了2”表现的是顿变“起始”。这就制约了“起来”和“了2”各自的出现条件。

前面讨论过,“起来”与[+持续]动词在语义上相容,与[-持续]动词不相容。动词的[+-持续]特征制约着其能不能跟“起来”同现。而“了”表示界限,动词的[+-持续]特征不对其与“了”的同现构成限制。[-持续]动词虽然不能跟“起来”组合,却可以跟“了”组合:

*结起婚来 *结婚起来 结婚了 结了一次婚

*毕起业来 *毕业起来 毕业了

*死起亡来 *死亡起来 死亡了

*开起幕来 *开幕起来 开幕了

*闭起幕来 *闭幕起来 闭幕了

*投起降来 *投降起来 投降了

*结起束来 *结束起来 结束了

如果表示时间上由静态向动态转化的起始过程,“起来”的意义限制、决定了其视角是单一的:只能凸显“起始”,不能凸显“终结”。“起来2”所关注的是动作、状态逐渐开始、尚未终结的这段情状。终结的情状不是由“起来2”承担,而是由“动词+了+数量”来分担。这一特征制约影响了“起来2”的句法结构特征。所以“外面下雨了”“外面下了一场雨”可以成立。

数量成分是对事件进程整体观察、计量的结果,以事件进程的终结为前提,因此数量成分与“终结”情状相容。“起始”情状凸显的是不完整的情状,淡化终结点,与数量成分对事件的整体观察、计量不相容。因此“外面下起雨来”不能变换为*“外面下起一场雨来”。

2、“起来”与“了”对应不同的意象

“起来”凸显状态逐渐展开的动态性,“了”凸显界限变化,它们的意象是不同的,如:

振作起精神来 ?振作精神了

一天天地好起来 *一天天地好了

发动起机器来 ?发动机器了

“起来”凸显状态逐渐展开的动态性。这一特征制约着“起来”只能跟表示动态动作的动词组合,不能跟表示静态的动词组合,但是却可以跟“了”同现,如:

*校园里慢慢平静起来 校园里慢慢平静了下来

*安静起来 安静了下来

如果与“起来”组合的动词不是表示静态的动作,也不是表示瞬间终结的情状,那么就也可以跟“了”同现,如:

一天天地好了起来

发动起机器来了

“了”的基本意义是表示“起始”、“终结”等界限变化。至于是表示“起始”或“终结”当中的哪种界限,则要参照其在句中的分布位置以及动词特征、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来定夺。

“了”无论在句尾还是其他位置,都凸显某个顿变界限,而不是渐变过程。顿变界限包括起始、终结等转换界限。这就是“了”既能跟表示终结的成分同现,也可以跟表示起始成分同现的理据:

死了 结束了 闭幕了 下雨了 上课了

“下雨了”虽然也表示开始之后将持续下去,但着眼于天气的转化,凸显顿变界限,不能凸显“过程”。因此*“渐渐地下雨了”不能成立,但是“渐渐地下起雨来了”以及“突然下雨了”可以成立。而“下起雨来”则凸显新状态逐渐展开的动态过程,着眼于动程扫描。因此“渐渐地下起雨来”可以成立。

如果既凸显起始界限,又进行顺次、连续性扫描,展现逐渐进入下雨的动态过程,则可将“了”和“起来”组合同现:

下起雨来了

渐渐地下起雨来了

“起来4”表示处于特定状态之下,是个无界情状,淡化起始和终结界限。因此“起来4”跟“了”在意义上不相融,句法上“起来4”跟“了”不能的直接成分当中同现,如:

*说起了话来滴水不漏 *说起话来了滴水不漏

*走起了路来脚底生风 *走起路来了脚底生风

*干起了活来不要命 *干起活来了不要命

不同动词所包含的“起始”、“终结”特征不同,制约着其跟“起来”能否同现的条件。数量成分、动词重叠等跟“起来”也存在匹配的问题。

至此,可以回答开头部分提出的问题。“拿起一本书来”可以变换为“拿起来一本书”,其中“起来”的合并式和分离式两种格式都成立;而“外面下起雨来”却不能变换为*“外面下起来(一场)雨”或*“外面下雨起来”。因为“拿起一本书来”表示空间移动,“起来”的合并型和分离型格式都成立,因为在空间认知域不存在“了”跟“起来”的竞争问题。但是在时间认知域,表示结果的“了”侵夺了“起来”表示结果的功能,“起来”仅限于凸显“起始阶段”和“中间进程”,而“了”则表现终结阶段。而“起来”表示“起始阶段”和“中间进程(状态)”,则对应于分离型格式。这样“起来”表示空间位移既可以表示起点阶段,也可以表示终结阶段;“起来”表示“起始”和“处于特定状态”只能采取分离型格式。所以*“外面下起来(一场)雨”或*“外面下雨起来”就不能成立。

“起来”的分离式“V起N来”和合并式“V起来N”两种句法格式同时并存的功能,在于分别凸显起始和终结不同阶段。这两种句法格式之间的变换的条件限制,恰恰体现了起始和终结。

“起来”可以表示“起始”,而“了2”也可以表示“起始”。“起来”和“了”各自所表示的“起始”有差异。“起来”凸显状态逐渐展开的动态性,“了”凸显界限变化,二者的意象不同,与之组合的动词范围有差异;与数量成分同现的条件也有差异。“起来”和“了”之间扫描方式的差异,导致各自与其他成分选择和匹配条件的不同。

汉语发展到今天有一种趋势,通过特定的句法分布形式来体现其他语言通过语法形态表达的语法功能和意义。无论是时间顺序原则,还是距离像似原则等等,都是以句法为手段表现特定的认知功能。“起来”也是通过不同的句法分布形式对应不同的功能。当然,“起来”的句法分布形式跟功能之间的对应并非那么简单,制约因素来自不同方面。

“起来”表示动态的起始和状态转换,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西汉乃至唐宋时期,“起”一直是动词,表示“起身”和“兴起”。《淮南子》当中出现了50个“起”,都是动词。如:

困敦之岁,岁大雾起,大水出,蚕稻麦昌,民食三斗。

楚庄王伤文畏之死于宋也,奋袂而起,衣冠相连于道。

唐代前后,“起”大多不跟“来”一起出现。五代时期前后,“起”跟其他动词如“下”、“来”、“去”组成连动结构。这为后来的语法化创造了条件。

大约五代时期,少数情况下“起”跟“来”一起出现,但是“起来”仍然保留有连动结构的痕迹。这个时期的“起来”实际上跟连动结构“起下”、“从坐而起”在结构关系上并没有什么两样。在《敦煌变文》91000字的70条“起”当中,共出现了4条“起来”。如:

皆流鲜血良久乃苏,从地起来。

其时善庆亦其堂内起来。

于是道安起下高座。

从坐而起。

起来礼拜。

五代时期是“起来”从连动结构逐渐向复合式词语转化的关键时期。《祖堂集》当中出现了21个“起来”。它们已经逐渐摆脱了连动结构的痕迹。但是这个时期“起来”大多表示身体的上移运动。随着“起来”语法化的进一步成熟,到了元代的《老乞大新释》当中出现了进一步抽象的表示状态的“起来”,如:

似这等看起来。

《老乞大新释》当中,“起来”已经基本上替代了“起”。在《老乞大新释》当中出现的跟“起”有关的33个结构当中,有19条是“起来”。可见“起来”在此时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从“起来”的演化脉络来看,“起来”始终都保留着其原型“身体从坐姿、卧姿向上立起”。身体的姿态的向上变换,往往意味着动态和兴起、运作。在“起来”三千年的演化轨迹当中,自始至终都围绕着“动态”和“兴起”、“运作”这个线索通过隐喻和转喻从具体的空间移动向抽象的时间认知域渗透、扩张。直到元代、明代以来才逐渐演化出表示不同状态转换和“起始”的抽象意义。换言之,“起来”虽然表示“起始”和“状态转换”,但仍然保留着身体向上的“动态”意象。这既是“起来”演化的线索和依据,也是今天的“起来”表示“动态”等意象的理据和动因。

本文将句法形式和认知方式结合起来描写和解释“起来”的不同句法形式及其变换条件。“起来”跟“了”之间的交叉和对立的本质,是认知方式的不同。认知方式的差异制约着“起来”和“了”跟数量成分的同现条件的差异。“起来”的意象不但有认知理据,而且有历时依据。

总之“起来”的不同句法形式对应着不同的意象;特定的意象对应着特定的句法形式。动词语“V+N”与“起来”组合形成的不同意象,制约着“V+N”与“起来”组合采用特定的句法形式。而“V+起N+来”表示“起始过程”,不能表示终结,在概念领域这就是“外面下起雨来”不能变换为*“外面下起来(一场)雨”或*“外面下雨起来”的根本原因。

标签:;  ;  ;  

“UP”的句法转换条件及其动机_一本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