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技社团促进产学官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日本工学会为例论文

日本科技社团促进产学官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以日本工学会为例

孟艳华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工业经济系,北京 102488;2.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北京 102101)

摘 要: 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审视日本科技社团的运营发展,从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分析其内部运营机制,构建科技社团组织搭建的产学官创新网络架构。知识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突出了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整个产官学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并与制度社会资本、技术社会资本和业务社会资本构成闭环,共同推动产学管理协同创新。研究表明,企业、大学和政府在科技社团联接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可以从微观结构入手进行组织构建,理顺各主体间关系,统一各主体间创新认识以实现产学官协同创新。

关键词: 社会资本理论;科技社团;产学官;日本工学会

0 引言

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之一。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助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我国鼓励产学研合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本位主义导致合作不深入。学者研究表明借助社会网络进行产学研跨界合作有利于创新,如何建设产学官合作机制,推进协同创新成为我国当前企业界和学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日本工学领域科技社团连接日本的产学官主体,在日本工学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借助社会资本理论分析其内部运营机制窥斑见豹总结其发展规律,总结出科技社团促进产学官协同创新的有益经验。

1 文献回顾

创新的产生是一个对现有知识进行重组的过程,被定义为一个互动学习的社会过程,它发生在企业与企业环境中的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成功创新所需的知识可能位于公司的边界之外,使得获取外部知识变得至关重要。

产学官三类组织界限明显,国外学者研究认为产学官合作促进创新,各类组织作用和重要程度存在差异。已经提出的理论,如: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三元模型理论和三重模型理论。前两个分别强调企业和政府的作用。三重螺旋理论着重分析产业、政府与大学在创新过程中的协同与互动促进创新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创新系统的螺旋上升。Martin Meyer进一步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创新空间:知识空间、共识空间和创新空间。史蒂夫·C柯拉尔等在有组织的创新架构里,认为大学、企业和政府在不同商业化阶段扮演不同角色。而Howells从统一的角度看待结构创新,提出结构性创新的产生需要政府的介入,组织参与者之间的交互可以理解为试图解决创新系统中的系统故障。但是,日本学者则认为产学官是三类组织其所包含的组织个体因为目标、运作机制、规模等差异,使得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产学官合作很少,更多是个人水平层面小规模合作较多,产学官组织之间的联合难以描绘出成功的模型。

虽然如此,很多学者认为借助科技中介组织方便与组织外部资源衔接能够进行开放式创新。科技社团作为一种技术中介机构拥有双重角色——创新知识源与外部知识桥。它处于很多企业、组织和行业的交界处,因而便于企业更有效地获得创新的有关异质性知识,提高可靠性,降低搜索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鉴于样本数据为时间数据序列,为了消除异方差,分别对实际GDP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TTL取对数,即LGDP=log(GDP),LTTL=log(TTL)。对数化后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变量用LGDP1和LTTL1表示。通过EViews软件,生成各变量对数化后的折线图,对于变量LGDP和LTTL,折线图有明显的趋势性,有可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后不存在趋势项,可能为稳定序列。因此,有必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具有生产性的社会关系网络,蕴含一种结构性资源,包含纵向关系资本、横向关系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其中社会关系资本指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外部组织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的测量可以从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进行测量。

汤翠准备离开,她不忍亲眼目睹铲掘机的魔爪伸向无花果。有人拉住她,手指着她家的废墟,嘴里呜里哇啦的。是哑巴。哑巴拉着她朝里面钻。谁不恋旧?连不会说话的哑巴都这样。

3.2.2 学会、协会与企业

由于小打卡提供的服务和此次活动要求契合度非常高,因此我们决定借助小打卡来完成此次活动,同时保留微信群作为活动的主阵地,用于活动管理及读者的日常交流讨论。打卡内容仍然保留了原有的读书感想、书摘+每日话题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倡深度阅读,活动中鼓励读者写书评,并利用假期时间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合适的书评。为了增加读者参与度,同时减轻馆员的管理负担,在报名读者中征集了7名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组织工作,主要负责回答群里读者疑问,鼓励大家日常打卡,活跃群氛围,活动后评奖,以及后期线下活动的组织。

2 日本工学会简介

1879年东京大学的土木、电气、机械、建筑、化学和采矿冶金7个专业的23名毕业生创立了日本工学会。日本工学会于1901年取得社团法人许可,主管部门是文部省。当时为配合明治时期的工业化目标和企业对技术的吸收共享,工学领域的科技社团组织迅速建立起来。随着各专业领域学会的成立,日本工学会的会员开始减少,因此,1922年改个人会员组织为团体会员组织至今。1930年,改名为“日本工学会”(见图1)。

图1 日本工学会正式会员成立时间

行业协会不仅仅为网络中的每个节点服务,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承担引领学会成员面向人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社会职能。2015年第5次世界工学会议主题是“工学:创新和社会”“面向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创新”“面向社会的工学”“面向创新的工学研究开发”,集合日本产业界、学术界、教育界、行政指导部门和市民合力向世界传递“支撑社会的工学”“创造社会创新的工学”的信息。

数字化是自主印刷实现的前提。最直观的可能要算印刷设备运营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自动联接到云端,由系统计算产能、净产出、OEE,对标世界范围同等规模工厂水平,做出进一步分析,并进行设备预防检查。“其实数字化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厂房、环境等这些生产要素都应该进行数字化。”

1990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低迷期,1996 年日本政府启动首个五年期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借鉴美国大学TLO制度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大学科研活动为核心的产学官联合模式。公共研究机构、大学、科技社团开始法人化改革。目的在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激发民间组织的活力,加强科技社团的信息透明化、便于社会化监督。继续加强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的合作,推进包括民间机构在内的有关机构的共同研究。日本产学官合作进入复兴期。2012年4月1日,日本工学会改为公益社团法人。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工学会正式学会会员里公益社团法人有37个,一般社团法人有51个,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1个。

农资店是开了,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将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进货渠道的差价、质量,他都不能很好地把握,第一年就出现了亏损,面对这样的问题,团场残联出面为他担保了小额贷款,为他送来了作物病种及治疗方案的资料,继续鼓励他把农资店开下去,他深深知道,学习才能使他更快地了解各项农资的性能和作用。

日本工学会的产生是为满足政府、学校、产业三大主体的需求而产生的。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逐渐发展为覆盖工学领域产学官社会组织网络(见图2)。

图2 日本工学会正式会员法人属性

3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日本工学会

本文从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三个维度理清日本工学会与产学官之间的关系,揭示日本科技社团作为中介组织联接产学官主体过程中促进产学官协同创新机制。

3.1 结构维度

结构维度是企业各种联系的总和,其主要关心网络联系的存在与否、联系强弱及网络结构。

3.1.1 产官学合作基础网络结构

日本工学会的各会员学会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会员的类型一般含正式会员,团体会员,维持会员(赞助组织),名誉会员,学生会员等各种类型。学生将来毕业后会进入相应企业工作,因此对科技社团社团的成员构成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小学-中学-大学-企业的会员结构,在纵向上呈现研究梯队结构。整体上看日本科技社团在产官学合作平台上存在科学研究的微观生态环境。

3.1.2 微观主体间的复杂关系

产学官三大主体以及来自三大主体的个人之间关系也非常复杂。举例来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与三个社团组织关系密切:经济团体连合会、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汽车技术会。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是行业协会,汽车技术会重点在技术领域、又是日本工学会的正式会员。表面看来公益社团法人日本工学会是科技社团,但是在企业组织基本面上,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其它科技社团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组织间关联网络通过参加不同的董事会、理事会进行知识交流和信息流通。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组织往往会从缓解资源约束的角度出发建立关联,或者通过聘用关系众多的人担任董事来加深投资者的印象(见图3)。

“因为你的羊儿叫得很好听,你的歌儿很动听,你的这种生活让人向往,你的人很憨厚,这是那些什么都有的人没有的。”草儿很认真地望着牧儿说,脸也不禁泛上了红晕。

图3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与各组织网络关系

3.1.3 会员在类型和层次上构成生态互补结构

日本工学会的会员是工学各领域学会、企业和公共研究机构,其会员学会的会员是企业、个人和研究机构。日本工学会及其正式会员学会的管理是采用理事会制度,理事会一般由1名会长、2-3名副会长,若干名负责专职业务的理事和2名监事构成。一般情况下,2名副会长1名来自学校、1名来自企业。2名监事来源也是这样安排。会长来自学校较多,也有来自企业和独立研究机构。为配合日本政府的产学官联盟战略,日本工学会各会员学会的人事安排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因此,横向上看日本科技社团在产官学合作基础层面存在网络结构。例如,日本能源学会的会员中来自产业界的占38%,来自学界的占38%,来自官界的占19%、个人和其它占5%。

3.2 关系维度

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重点关注如何通过人际关系的创造和维持来获取稀缺的资源。日本工学会与产学官的关系和资源流通分别从以下4方面介绍。

3.2.1 日本工学会与会员学会、协会

日本工学会的主要会员是工学领域的分学会,在96个正式会员中,学会和技术协会、教育协会共有88个,只有8是行业协会。两个团体会员是日本国立研究机构。为了更好地为这些会员服务,日本工学会的首要职能是举行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出版发行行业分析报告、会议论文集、行业杂志、行业年报、演讲录等以整合传播信息。设置各种激励机制对会员进行奖励,如会费减免、税收优惠、成就奖、研究奖。针对年经技术人员的基础知识应用开发,提高技术水平,培育技术工作者。

研究表明,知识是社会网络中的重要资源,科技社团组织在搭建起来的社会网络中进行知识传播与信息交流,从而推动了创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多从企业、国家创新角度阐述,很少有学者从科技社团组织角度去审视这一问题。因此,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讨论连接产学官三大主体的科技社团组织如何在网络知识资源共享过程中推动了创新。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日本工学会及其97个正式会员学会为研究对象,整理其公开发布的会刊、年报、学会章程、细则等资料,网络调查了每个会员学会的成立时间、历史动态、法人性质等公开资料。分析日本工学会如何在搭建产学官合作平台过程中推动协同创新,以期总结经验借鉴。

日本工学会的正式会员有8个协会,协会的会员是各种规模的企业。10个维持会员是日本工学领域的著名企业,如东芝、日立、富士通、三菱等股份公司。这些会员入会要缴纳会费以换取科技社团的服务,反之这些会费也构成了日本科技社团社团的收入来源之一。同时,学会吸收企业界人士治理监管学会的运营。理事会成员多是兼职性质不收取佣金,日本工学会的支出主要是事务局人员工资和办公、开会的各种费用,基本可以维持自行运转。公益性法人会得到政府的补助金和减税优惠。

在服务方面,日本工学会为会员学会提供的各方面的信息交流、知识共享服务,大到宏观经济政策建立、技术传播,小到企业运营、人才培养业务。因此会员学会、企业或个人加入科技社团可以从中学习,于个人来说,在各种会议上发言、讨论或者获得各种奖项,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及企业的知名度,而且这种宣传效果经由广告媒介是得不到的。可籍此快速获取信息,以及扩展人际关系,无形中增加社会地位。职位越高,管辖范围越大、所获信息价值越高。于组织来讲,可以获取前沿信息甚至能左右产业政策设计,这与付出的会费相比是非常划算的。

3.2.3 企业与政府

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强化课内外结合力度,也是未来发展的实践创新方向。在对小学生进行体育知识、行为习惯、实施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要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必须将学校内的课堂教学与家庭引导相结合,从而提高培养的效果。学校课堂教学与家庭引导相结合的具体内涵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体育知识、行为习惯、实施技能;课后学生的家长则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来帮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认知与培养良好的综合体育素养。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将体育学习延伸到生活中,从而提高体育学科教学的综合效果。

3.2.4 学会与政府

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治水兴水政策。从2011年中央发布1号文件到党的十八大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以来,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将水生态保护摆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地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加快、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3年新公益法人制度改革以来,虽然很多社团组织在极力避免政府官员的加入,以保证社团组织的独立性,并且随着日本法律程序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已经改善行政指导带来的弊端,但是日本科技社团的产官学合作越来越紧密,并且焕发出新的生机。

日本曾经多次立法强制中小企业加入行业组织,加强了大企业间的组织化,从而形成了纵横交错、几乎囊括所有企业的“组织网络”。新藤宗幸对日本行政指导进行过深刻剖析,揭示了日本官厅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对企业和由企业组成的行业团体的行为进行控制。一方面,政府官厅以它所拥有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许可权限为背景,对企业进行了在生产数量方面以及确定价格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再对遵从了行政指导的各个企业,进行融资和提供补助费用,并且从财政上对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予以援助。产业内部的大企业企业借助政府行政力量维持行业秩序,参与产业领域的企业数量也得到来自政府官厅官厅的保护,为了便于行政指导,各团体实际上都巧妙地将监督官厅的卸任高级官员拉进事务局的中心职位,而使行业和行业团体成为政府官厅的代理人。

流行文化,指“社会上某个阶层或群体主导的,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表现某个时代人们心理状况与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1]。其本质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可以被生产出来的文化。流行文化视角下的当代时尚健身观,是近几年随着国民身体意识的觉醒、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身产业的勃兴,得以在我国开始萌芽、发展和确立的。不可否认的是,当代时尚健身观一方面对社会锻炼氛围的营造和培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过度宣传和过度娱乐化等问题,对健身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3.3.2 开放学会平台,拥有国际视野

3.3 认知维度

认知维度是指提供不同主体间共同理解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如语言、符号和文化习惯,在组织内还包括默会知识等。

3.3.1 知识造福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在对日本工学会的所有会员进行网页调研时发现,几乎所有的会员协会网页都有会长致辞,从学会协会研究工作领域如何造福民众和促进创新,强调学会的社会责任,这与各会员学会公益法人或社团法人属性相关。强调公平、公正、公开、尊重知识产权,重视人才培养。

2013年,水文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积极践行“大水文”发展理念,切实推进水文行业管理和各项业务工作,特别是在做好服务防汛抗旱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日本科技社团主要通过恳谈会、审议会与政府联系。日本政府经济治理机构各局、厅下设一些审议会或协议会。审议成员既有政府经济部门的官员,又有制造商、贸易公司参加,还有有关行业协会的专职理事和部分会员企业的经理参加。政府通过这些组织对行业进行管理和控制,行业组织也通过它们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在政府与行业组织之间形成了确定的有秩序信息沟通方式。社团法人改革之后,公益社团法人类型的日本科技社团有向内阁府认证委员会等报告的义务。一般社团法人类型的日本科技社团不享受税收优惠,也不需要向内阁府认证委员会报告,但需要网络公告财务情况。

几乎每个学会、协会的网站页面、相关资料刊物都有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版本,甚至包括汉语版本,便于世界各国人士的交流。每个网站都能查到学协会的明确组织结构图,全面、细致、明确的学协会章程,信息公开透明,可以在网站上查阅每个科技社团的人事、财务、规章制度及细则、工作报告等信息,有利于外部监督。会员招募不局限于日本国内,从组织结构层面安排专门负责国际事务工作人员,到国际会员章程设计、国际会议举行、国际刊物发行均有明确设计安排。

3.3.3 面向官产学进行服务创新,引领前沿

日本工学会会员有正式会员96个、团体会员2个、维持会员10个,共同致力于基于工学创新的社会发展。其活动目的在于连接并加深各会员学会和产业界的联系。1945年之前是日本学习追赶欧美技术知识时期也是日本科技社团初步形成阶段,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是日本科技社团职能提升阶段,日本工学会会员数量持续增加。1945-1990年,日本经济复兴至高速发展阶段,也是日本工学会会员迅速增加的阶段。这段时期日本政府与产业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主要是政府部门借助行政指导实现产业政策对产业的调控,大学和产业的关系较为薄弱。

从日本工学会2014-2016年的年度报告中获悉,在日本工学会公开讨论会上的题目分别是:迈向日本新生的工学使命,以学会为基础的产官学连接活动,各领域未来研究开发战略——面向2030年、2050年。共通问题讨论会最近的议题有“关于国际会议问题”“学会应对信息化问题”“会员增强和宣传活动”“面向21世纪的学会作用”“面向21世纪的学会课题”“学会为开发240万名技术工作者的能力应该做什么”等。商讨议题多是面向未来、从战略角度引导学会会员的前瞻性思维,围绕企业会员和学会会员当前与长远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引领前沿。

图4 日本工学会搭建社会组织网络平台

日本工学会促进产学官协同创新机制框架如图4所示。从结构-关系-认知三个维度分析日本科技社团与产学官之间的深层关系,可以归纳概括:制度社会资本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业务社会资本(企业与供应商以及顾客的关系)、技术社会资本(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关系)和知识社会资本(科技社团与大学的关系),形成由科技社团联结的产官学协同创新机制。

4 结论

综上所述,日本科技社团连接了行业协会、学会、政府、企业和大学,形成制度社会资本-知识社会资本-技术社会资本和业务社会资本闭环,由此构建起知识交流网络平台,推动产学官合作机制形成,促进产学联盟进而推动日本各领域的协同创新。

4.1 政府、企业、大学在搭建产学官社会资本网络中的特点

在产学官三种力量中,政府拥有财政资源、产业政策等资源,力量相对较大,特别是在中小微企业占主体地位的产业结构里,政府在产学官平台形成初期处于主导地位,主导建设效率较高。组织建成之后,政府的作用逐渐转变为支持、辅助和监督。政府的资源构成产学官平台的制度社会资本,为产和学,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基础支持。

日本工学会及其会员学会的发展历史表明科技社团组织呈现规模上的巨大化与学科细化两种极端趋势。随着各学科的精细专业化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合作需要越迫切。因此,学界之间联结构建的知识社会资本将成为推动产学创新的关键力量。

企业的市场属性决定了企业的活力是政府和学校所不能比的,特别是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依据网络权力研究结果可知,企业的网络权力差异在知识共享的中间变量调节下会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4.2 分层次构建产学官社会资本网络

宏观上看产学官社会资本网络是由产业、大学和政府三股力量的构成,介由日本工学会组织内部运营机制分析来看,其实质是以上三种组织的各种人员构成。即搭建产学官社会资本网络组织可以从微观组织结构入手,管理人员人事安排兼顾企业和大学,会员构成兼顾企业性质、企业规模、行业属性、地域差异、社会属性等。在产学官主体间关系层次依据主体需要和特征建立差异性运营机制,分别建立顺畅的产官、产学、官学沟通交流和激励机制。并在战略规划层面营造产学合作联盟共同创新的规则制度和文化氛围,以响应产学官的结构安排。

4)建立节能管理信息平台,确保信息完整和可追溯。中国海油建立了涵盖数据直报管理、节能查询统计、节能数据分析、节能审计监测、固定资产能评等11个模块的节能管理信息平台,并加强系统的使用与管理力度,实现了节能信息的科学性、完整性、可追溯性。

4.3 产学官社会资本网络有利于协同创新

工业发展的整合性和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工业创新不可能是某类企业或某些企业的专利,而是一个各类企业、各个企业均广泛参与的过程,同时工业创新出呈现为上下游波及的链式反应。考察日本工学领域1890-1992年间的行业学会成立的数量与机器设备占GDP比率的趋势变化,发现二者之间变化趋势严格趋同,表明在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中工学领域学会与机器设备储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由此,可以推断日本工学会等各种行业协会、学会的存在为日本工业创新提供了“沟通”和“协调”的前提条件,进而推动协同创新。

5 建议

当前,中国正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推进,产业界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推进以实现经济转型。但是,目前中国官产学联系不紧密,基本靠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联系产业、大学和政府。受项目周期影响,课题一旦完成审核通过,三者之间的联系即告一段落,没有形成稳定的官产学平台网络联络机构,即使各行各业有众多的行业协会,其职能也以监督管理、传递产业政策为主,服务企业、联络大学的功能薄弱。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5.1 搭建产学官社会资本网络平台

我国有各种类型的学会、商会和协会组织,这些组织已经具备较完整的组织结构,但是其服务理念、运营模式并没有满足产业、政府和学界的需求。因此,需要对相应的学协会组织进行引导和支持,协力打造成为满足官产学三方需求的科技社团服务组织。

5.2 促进产学官之间的知识交流

纵观日本社会稠密的知识中介组织搭建起来的社会资本网络平台,平台上产学领域间频繁的知识交流。而我国产学领域的知识共享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应该着手建立信息共享,知识传播机制,培育创新的土壤。

用它来泡茶不行,那放在家中给人观看,顺便收点零花钱行不行?我是在国庆长假去天目湖的,那天游客摩肩接踵,但在此壶面前驻足者甚少。是门票太贵吗?不是,此壶就放在山路旁,并非要另外收钱。那为什么没有多少人对它感兴趣呢?关键在于它除了大还是大,除大之外另无特色。既没有新的造型色彩让其更美,又没有科技创新让人喝彩,怎么能让游客感兴趣呢?因而,指望摆在家里靠它来钱,只能是痴心妄想。

5.3 产学合作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不只是学校的职责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日本工学会及其成员学会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一项服务职能。因为知识交流、信息共享、产学协同创新其根本都需要人才来实现。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还基本依赖学校完成,因此产学研不只是单纯的经济产出,产学研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

针对着陆试验中飞机起落架缓冲功能检查并没有合适方法的问题,本文探索了一种基于飞行实测载荷和缓冲器行程等数据绘制实测的“缓冲器行程—气弹力和摩擦力”曲线,并将其与标准静压曲线进行对比,以判断起落架缓冲功能正常与否的方法。试验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根据实测试飞数据判断起落架的缓冲功能,满足了着陆试验中起落架缓冲功能的频繁检查需求,为试验的安全实施提供了保障;同时该方法还能确定缓冲功能异常时的起落架状态,为起落架缓冲功能故障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并为起落架缓冲系统的完善和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劲,张学文.日本型产学官合作创新研究—历史、模式、战略与制度的多元化视角[J].科学学研究,2008,26(4):880-888.

[2] MARTIN MEYER,JARI KUUSISTO,KEVIN GRANT,ETC.Towards new triple helix organis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petence centresas knowledge, consensus and innovation spaces [J].R&D Management,2018:1-19.

[3] 史蒂夫·C柯拉尔,埃德·弗朗汉姆,萨拉·简森·佩里,等.有组织的创新-美国繁荣复兴之蓝图[M].陈劲,尹西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4] JEREMY HOWELLS,JAKOB EDLER、Structural innovations:towards a unified perspective? [J].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011,38(2):157-167.

[5] オープンイノベーションの加速:産学官共創による イノベーションの持続的な創出に向けて[M].科学技術白書,平成29年版.

[6] KRITHIKA RANDHAWA,RALF WILDEN,SIEGFRIED GUDERGAN、Open service innovation:The role of Intermediary capabilities[J].PROD INNOV MANAG,2018,35(5):808-838.

[7] JEREMY HOWELLS.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in innovation [J].Research Policy.2006(35):715-728.

[8] SEUNG HO PARK,YADONG LUO. “Guanxi and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 in chinese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5):455 -460.

[9] 雷鸣.商会和行业协会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J].现代日本经济,2006,(4):6-10.

[10] 新藤宗幸著.韩冬雪,吴小丁,译.行政指导-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

[11] 石英,曹庆萍,张潇雨.日本行业协会组织变迁的外部因素分析:一个历史和文化角度的考察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2):90-92.

[12] 李毅.日本的工业化轨迹与工业创新研究-后起者的视点 [J].日本学刊,2016(4):74-90.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Between Enterpris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Japan Federation of Engineering Societies

MENG Yanhua

(1.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2488,China;2. Century Colleg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2101,China)

Abstract :Basing on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ies, and analyzes its internal operation mechanism from three dimensions, such as structural dimension, relationship dimension and cognitive dimension. The innovation network structure among enterprises, government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Japa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ies is also identified. The Intellectual social capital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A closed loop that will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 management can form among Intellectual social capital, institutional social capital, technical social capital and business social capital.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 are different in the connection networ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mediaries. It can be constructed from the microstructure to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subjects, and to unify the innovation knowledge among the subjects so as to realiz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

Key words : social capital theo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ies; enterpris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 Japan federation of engineering societies

作者简介: 孟艳华(1980-),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工业经济系博士研究生,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与组织管理。

收稿日期: 2019-07-09

中图分类号: G323.1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2-2272.201906081

(责任编辑:要 毅)

标签:;  ;  ;  ;  ;  ;  

日本科技社团促进产学官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日本工学会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