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论文_范祖江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论文_范祖江

范祖江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亥镇中心学校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12-120-02

计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单一的式子、复杂的计算使学生难以理解问题的本质,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更无法想象学习后的用处。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影响不断涌现。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应用之中,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计算,从计算中获得乐趣正是当前计算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都知道,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必要;反过来,如果在计算教学中,只是为了计算而计算、为了算理而教算理,那么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就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难以在现实语言的支撑中感悟算理。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必须与问题解决的应用相结合,在具体的情境的解决中展开计算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这段内容对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应用题)教学进行了精辟的鉴定。教师假如做好了这点,那就有利于学生在提高计算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应用。

一、在情境创设中“以用引算”

英国教育学者休格斯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当数在没有与有意义的情景相联系时,儿童在理解简单数目时会有困难。传统计算教学的一般模式是:教师为学生选定一种算法,通过例题讲解示范算法,学生模仿算法,在练习中强化算法。而现在的教材,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穿插着大量的主题图和情境图。做为教师,我们应当充分运用这些教学资源,创设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情境,并以此为引子在学习算理之前呈献给学生,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学习算理之前就意识到此节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儿童乐园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生活中存在“几加几”的实际现象;接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花瓶插两朵花,4个花瓶能插多少朵花”的实际问题引出乘法意义,明白算“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感觉计算来自于问题解决的需要,计算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中,也有利于学生知道乘法的结果就是几个数连加的各,了解乘法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这同时也便于今后推导和理解乘法口诀,也为以后探索乘法计算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又如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去文具店卖钢笔”的购物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文具店的一角:第一种钢笔2支12元,第二种钢笔3支30元,第三种钢笔4支32元。随即我让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说:第一种钢笔每支多少钱?第二种钢笔每支多少钱?第三种钢笔每支多少钱?还有的学生提出:哪种钢笔最便宜?这样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以用引算,不但使学生感觉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在计算教学中,创设计算情境是非常必要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要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这就提出“在创设情境中把握一个度”,不要为了追求“算用结合”在那里挖空心思地搞情境创设。一味追求生活化情境要跑“调”的,在现在的计算课公开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好像进入了一个“程序”,这是不是好的现象,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二、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以用促算”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兰登塔尔曾提出作为“普通常识的数”的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学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因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它离不开生活实际。我们认为如果课堂上能够再现学生熟悉并蕴藏着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生活事例或生活原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可见、可触、可感的具体想象,从而为学生克服认识障碍提供帮助。例如,在教学“小括号”时,教材呈现给我们是“面包房里的数学问题”这一素材。虽然这一情境也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而言,还是显得有些生疏,激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买图书,并采取“角色扮演法”,请一生扮演售货员,一生扮演顾客。在这个动态化的模拟场景里,学生找到了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一本《学生词典》28元,一本《少儿画册》17元,他付了5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问题很简单,学生也想到了好几种算法。有的用50-28-17=5(元),也有的用50-17-28=5(元)。当有学生说到先算一共用去多少钱?算式是28+17=45(元),再用50-45=5(元)时,我引导学生将其合并为综合算式。此时,很多学生的算式是50-28+17=5(元)。很快,有学生指出了这样的算式不对,从而引发了矛盾冲突:50-17+28必须先算17+28,可是怎么才能看出先算17+28呢?我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马上出示小括号来解决问题,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创造一个符号来表示先算17+28。此时学生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在28+17的下面画一条横线,也有的说在28+17的下面画一条波浪线,还有的是用圆圈把28+17圈起来,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指出在28+17的外面加上小括号。无疑,这个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体验设计出各种符号来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以用促算,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运算顺序,并切实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知识应有的价值,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计算是由解决问题产生的,又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应该是计算教学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减少单纯的、技能性的训练和机械、重复的强化练习,“避免繁杂的运算”,增加计算的应用。在教学计算时,可以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

三、在生活实践中“以用激算”

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书上已经处理了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自觉地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其实,在生活中处处有计算问题,如:生活中的乘车、乘船、买东西等都要用到计算,让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广泛地有意识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计算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从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增强实践应用的能力。

新课程呼唤着“算用结合”的计算教学,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尽可能做到:以用定算,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算激用,切实把握好“生活化”和“数学化”两者间的平衡,让孩子们在平衡中体会生活的魅力,感受数学的力量和价值。通过算用结合,演绎“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美,从而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数学课堂真正富有实效,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潘永杰的《寻求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和谐统一》,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6上;

[2]曹一鸣的《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化》,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2期;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肖红飞的《算用结合,让计算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新课程》,2007年第5期。

论文作者:范祖江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论文_范祖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