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朵玫瑰对艾米丽的追忆_福克纳论文

浅析一朵玫瑰对艾米丽的追忆_福克纳论文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朵论文,玫瑰花论文,爱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于1949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他虽于六十年代初谢世,但其声誉并没有随之衰退。相反,美国的学术界对他的研究正日趋深入,他的文学遗产对美国以至欧洲、拉美甚至东方都在不断产生影响。

一九三○年,福克纳发表了《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一短篇。它似一沉重的块石,旋即在评论界激起千重波澜。有人将这篇小说称为恐怖故事;有的认为它表现了新旧南方价值观念的冲突;有的说它塑造了一个不能享受正常人之间的生活,因而遁世变态、神经失常的女人;也有些评论家干脆说,这是一篇手法超群的旷世杰作。

福克纳作为一代文豪,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一套“约克纳帕塔法(yoknapatawpha)世系”。这套“世系”包括十五部长篇及几十个短篇小说。这是一组浩翰的南方史诗,从中可以看到美国南方二百年来各个社会阶层若干家族几代人的命运。这部史诗从殖民拓展开始,到南方传统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彻底被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取代而告结束。

这套“世系”均是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创构而成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也是这套“世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研读福克纳的这一短篇,不仅对其高妙的写作技法及深刻的内容能有所了解,而且可对其皇皇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福克纳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师,他始终力求在写作技巧方面的创新。他认为作家不能因循守旧,沿袭前人。每个人都应象海明威那样,创立自家风貌,并使之日趋完善。他借鉴了安德森的一些写作技巧,又吸取了欧洲大家如D.H.劳伦斯和詹姆斯·乔伊斯的表现手法,但超出他人窠臼,蹊径独辟,铸成自家风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本篇中他运用了“时序颠倒”、“哥特式”、“象征、比喻”等写作手法。下文将对这些方面分别进行一些评析。

几乎在福克纳所有的小说中,对时间概念的处理都是匠心独运。他惯常假以颠倒时序的手法,给读者构成“连续现在”的感觉,即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糅为一体,万千事物,甚至一世纪之前的事件,仿佛是在同时发生。一切事物都是小说的“现在”的部分。

这种“连续现在”的写作技巧是由格特鲁德·斯坦首创,但或许福克纳是从受斯坦影响颇深的舍伍德·安德森那儿借鉴来的。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开篇就告诉读者,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命入黄泉,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继而描述了她的家宅,忆起了她在世时,围绕纳税问题与镇当局所发生的纠葛。第二章则描述了爱米丽小姐宅院中散发出令邻里们难以容忍的熏天臭气。这臭气实则来自于她的情人荷默·伯隆的腐尸(她已将他毒死)。接下去又写了她父亲命染黄泉后,她的怪异表现。第三章则又着墨于她和荷默相识,陡然又转向她去药店买毒药的细节。第四章开头描述了她和荷默的模糊关系及她有意成婚的一些准备工作,转笔又记述了她四十岁左右给镇上的孩子们教授绘画课,此后他闭门不出,到默默归天。最后一章描述了她归西后,邻里们进入她神秘的房间,所目睹的令人毛发倒竖的一幕,将故事的首尾联在一起。

初读,读者难免感到故事零乱,难以溶为一体,但仔细揣摩,就会发现,一切均顺理成章。平素当人们从自己记忆图板上搜求往事时,事情并不总是依照先后顺序、逻辑条理地重现出来的。时而可能跳出个东边的事情,时而可能蹦出个西边的事情。记忆的本质便是如此。福克纳是运用意识流方法创作的高手。本篇这种颠倒时序的手法,虽与常见的意识流写法有别,但也是依据人类思维、记忆、回想的本质的方法道出的,这也不妨看作是对意识流手法的创造性的应用。

在此约四万字的短篇中,福克纳约在十余处提到了具体的及一些诲涩的时间。许多人都试图将这些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出来,俾便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确切时间,但都是徒劳的。

在第五章中,作者描述道:“……妇女们唧唧喳喳地谈论着死亡,而老年男子呢——有些人还穿上了刷得很干净的南方同盟军制服——则在走廊上、草坪上纷纷谈论着爱米丽小姐的一生,仿佛她是他们的同时代的人,而且相信和她跳过舞,甚至向她求过爱,他们把按数学级数向前推进的时间给搅乱了。这是老年人常有的情形。在他们看来,过去的岁月不是一条越来越窄的路,而是一片广袤的连冬天也对它无所影响的大草地……”这段精彩描述,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领悟作者运用颠倒时序技法的真实意图。

英语中有十几种时态。人们平素言谈、行文,都要用恰当的时态达意。而一般现在时,多是用来表达现在经常发生的事情、事实或客观真理。

福克纳阔斧大刀,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将诸多往事,颠倒时序、置于一“连续现在”的场景中,一切似是发生在人们鼻子底下的事,从而使故事深为可信,读着对这诸多“事实”,便很容易接受。这种颠倒时序的写作方法亦使故事更加曲折回转,引起读者的兴致及思考,在写作上,很有借鉴价值。

作者在第五章中还使用了哥特式小说的方法:爱米丽小姐的楼上,有一房间,四十年来,邻居们从无人涉足过。她升天后,邻里们将房门撬开。里面布置得象新婚洞房,但床上却停着一具尸体。皮肉已烂掉,头骷髅却显出龇牙咧嘴状,双臂带有拥抱的架势。在靠近尸首的另一枕头上,人们发现了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据上文交代,爱米丽长着这种头发。整个房间,尘埃厚积,阴森骇人,活像一座墓室。

这虽是哥特式小说的故事情节,但却未落一般此类小说的俗套。作者对此着墨不多,仅用了三、四段文字,在整篇中占了很小的比例,而且故事发展自然可信。爱米丽小姐为富家深闺,三十有余,红颜香消,尚不能婚嫁。由于门第及父亲的干涉,开始居高不下,奈何家境阑珊,不得已认识了贫穷的小工头荷默·伯隆这个北方佬。但他却是一位放荡不羁,只爱招蜂引蝶、问柳寻花,不愿负责任的纨裤之辈。他试图抛弃爱米丽。一向酷傲的贵族公主爱米丽在失去了父亲,失去了亲朋,失去了家业及贵族地位后,对荷默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死命抓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该短篇以哥特式的情节收尾,大大提高了其可读性,增强了其悲剧张力。

福克纳在炼词锻句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他不仅工于文学语言,而且也擅于运用俚俗语。

有一位批评家指出:“福克纳的文字带有古老的音响,象猎人的号角。”诚然,这种说法是颇有见地的。如“……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着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手执一根马鞭”的故事,源于美国一个古老的传说。据传,这是从前父辈们为赶走女儿们的不受欢迎的求爱者所用的武器。再如“贵人行为理应高尚”(moblesse oblige),源于法文,也是较古老的词汇。作者使这些古老的典故及词汇重新放出熠熠光辉,从而使读者联想到了久远的历史。

使用长串自相矛盾的形容词是福克纳的手法之一,如(“Thus she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dear,inescapable,impervious,tranquil,and perverse.”)她就这样度过了一代又一代——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

作者在本篇中还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段,如象征、比喻等。

爱米丽家的四方形大木屋,“装点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着浓厚的轻盈气息。可是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只有爱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爱米丽家的房舍象征着行将灭亡的陈旧的物事,但这类东西自然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象爱米丽本人就是一位形影相吊的忠实的“灯塔守望人”。

本文题目《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文中的“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灯罩”,也具有象征意义。玫瑰多用来象征爱情及幸福,但爱米丽的一生却饱经了凄风苦雨的冲洗。她从一贵族公主的显赫位置上跌落下来,纵然万般不情愿,却又乏回天威力。她的生活中,虽然也曾邂逅过幸福及爱情,但这些象花儿一样稍纵即逝,倏忽就败了色。

文中有许多俚俗语的比喻,格外生动:“她看上去象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象揉在一团生面中的两个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动着……”,“她就这样把他们‘连人带马’地打败了”,“她的面孔象一面拉紧了的旗子”,“……头发越变越灰,变得象胡椒盐似的铁灰色,颜色就不再变了”。

福克纳在巧妙准确地使用民间语言方面的才能,在美国文学史上没有人能超过他,甚至连马克·吐温都不能和他同日而语。

在本篇中,爱米丽这一形象具有多面性及复杂性。她在众人心目中:妩媚、丑陋、怪戾、弃世、残忍,同时又高贵、高傲、高不可攀。作者总是用表示集体的“我们”,“我们全镇”人的眼光去猜度、关心、注视着爱米丽的言论、行动、生活、爱情。“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这是全镇沿袭下来的对她的一种义务。”“她就这样度过了一代又一代——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这些说明爱米丽的乡邻同她的关系复杂而又紧张,更重要的是它们说明这是一种千丝万缕的关系。福克纳很多长篇小说描写这种关系,因而内容宏富,气氛极为紧张。

福克纳工于发掘人的内心活动。他虽然也描写一些社会状况和人物的外在行动,但他最擅长的而且成为自己艺术特色的还是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人木绘描。在诸多情况下,他是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塑造人物与表现时代精神的。他根据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更深入的理解,使自己的作品更充分地表现出现代人和现代生活的复杂性。爱米丽无疑是福克纳塑造的一位复杂矛盾的现代人的典型形象。

福克纳很有可能是以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中的郝薇香小姐为原型,重塑了爱米丽这个形象。这两个女主人公如出一辙,把她们作一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爱米丽这一形象。

两位均是饮恨情场,后遭情人抛弃,然后缩进颓败的大院深宅,逃避现实,拒不承认时光的流转飞逝。她们都桀骜不驯,自负执拗,独立自主。不仅如此,郝薇香小姐的情人同荷默·伯隆也是小巫大巫之别。前者乐于卖弄炫耀,夸夸其谈,缺乏绅士气度,后者则是一位玩世不恭、低级庸俗的北方佬。她俩的房间都是在过世后被强行撞开的,而且都布置得象新婚洞房一般。但福克纳的故事却巧构了一个令人惊骇的结尾,说明爱米丽和郝薇香并非完全一样。郝薇香为报情人遗弃的一箭之仇,则抚育女孩艾丝黛戏弄异性,但她最后还是忏悔了。爱米丽却面对厄运,拼死抗争,荷默·伯隆活着时想甩掉她,那么,她宁可置他于死地,以便永远占有他。她的心态更具复杂性、矛盾性,更发人深思。

虽然评论界普遍认为,《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最为著名的短篇,但对其主题思想却历来仁智有别。

南北战争后,随着蓄奴制的废除和北方工业化的冲击,美国南方以种植园为主的经济体系逐日走向崩溃,贵族庄园主阶级日暮途穷。

该短篇面世于1930年。众所周知,1929年,美国产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过剩的牛奶倒入江河,街头却横着饥寒丧命的尸骨。这次经济危机始于美国,象一次强烈的大地震,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美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及对人的心理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大萧条的魔影尚未完全逝去的形势下,福克纳以南北战争后南方的一个虚构的小镇为背景,创作了这一短篇,使人们将大萧条时期楚歌四起的境况,同南方衰落的历史联系起来,产生多方面的思考。

在历史的大动荡大变革中,以爱米丽为代表的南方贵族庄园主阶级,留恋昔日南方的乡绅贵族式的生活方式,以及维系这种生活的社会、道德体系、旧的传统及价值观念,但面对其衰亡的命运,却不甘心,拼命想扼守这一切。如围绕纳税问题,爱米丽同镇当局发生的冲突:“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沙多里斯上校死了将近十年了)“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纳。托比!”“把这些先生们请出去。”据说,她父亲在世时,也就是在1894年某日,沙多里斯上校豁免了她一切应纳的税款。但时光已流转到了第二代人当了镇长和参议了,她仍恪守原有的教条,拒不缴税。她父亲死后,她拒绝安葬尸体,告诉人们,她父亲并未死。她长期对其贵族身份抱残守缺,依恋不舍,三十有余,仍是对谁都不屑一顾,后又将情人毒死,长期伴其尸体度日。这些都说明了她维护旧物事旧秩序的冥顽心态。但是在南方,要彻底废除蓄奴制,资本主义要战胜贵族庄园主阶级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至于爱米丽,邻里们对她的看法,是随着爱米丽的生活命运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如上文所析,也是十分矛盾的,人们对她恨不起,亦爱不深。但她始终是人们关注的对象。这也实在是对当时贵族家庭同邻里们之间关系的一种客观写照。

福克纳的长短篇小说的主题常与基督教的基本道德观念很有关系,其中如自尊心,互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谦虚与骄傲和慈善间适当的平衡等。本篇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衰亡的旧秩序同新秩序之间的矛盾,贵族阶级同黎庶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基督教的一些基本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一文,写作方法独特,构思巧妙,塑造人物鲜明,主题深邃,是一篇很值得研读学习的佳作。

标签:;  ;  ;  ;  ;  

浅析一朵玫瑰对艾米丽的追忆_福克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