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蒙古族社会心理调查与分析_蒙古族论文

新疆蒙古族社会心态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蒙古族论文,新疆论文,心态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心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而引起的,在社会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共同体的社会心理反应或心理态势。为了解当前社会改革中新疆各民族的社会心态,我课题组于2000年7月开始在新疆各地州市进行了题为《新疆各民族社会心态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问卷调查。为增强问卷的适用性,问卷译成维、哈、蒙三种文字。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调查的民族群体包括: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锡伯、汉等9个民族。本文仅对蒙古族社会心态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新疆蒙古族的社会心态的调查问卷占全部问卷的18%,调查地域包括蒙古族聚居的农牧区和杂散居的城镇。农牧区主要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和硕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温泉县,塔城地区的额敏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等;城镇主要为:乌鲁木齐市、库尔勒市、昌吉市、博乐市、伊宁市等。样本如下:

(1)职业:农牧民28.8%、工人6.4%、专业技术人员25.0%、机关干部15.8%、个体劳动者3.4%、学生9.7%、企业职员2.0%、其他8.9%;(2)年龄:17~25岁20.8%、26~30岁23.9%、31~40岁24.5%、41~50岁16.8%、51岁以上14.0%;(3)性别:男50.8%、女49.2%;(4)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1.6%、高中18.1%、中专22.0%、大专以上38.3%。

一、在国家政策、地区发展方面

(一)调查结果表明,新疆蒙古族对国家政策、社会改革、地区发展等方面的总的评价中,满意度与肯定度较高。绝大部分成员对西部大开发充满信心,改革开放中的民族群体心态表现为积极,对社会问题的评价较为客观。

通过调查显示,新疆蒙古族对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关心度较高。在回答“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问题中,有85.1%的人回答喜欢看中央新闻和地方新闻。在了解掌握信息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人们对我国的政策及社会发展状况作出自己的主观评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人的政治心态表现为积极,对现行的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及地区发展状况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参见表1)。

表1 对国家政策、地区发展的满意度 (%)

项目

  很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不知道

1.对党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区

46.352.3 1.4 0

域自治法的执行情况

2.对党的宗教政策及执行情况 56.640.0 3.4 0

3.对所在地区的国企改革成效 15.461.8 9.7 13.1

4.对目前我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0.361.1 4.0 4.6

5.对我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27.450.9 21.7 0

问卷调查中,表示很满意的人认为:政策好,执行得也好,表示完全拥护。表示基本满意的人认为:政策方面很好,但执行得不好。以上各项满意度中很满意和基本满意都较高,各项最低在77.2%,最高达98.6%。在对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等问题回答不知道者为零,表明无论年龄、社会阶层、工种等有何种差异,人们对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认识、关注和评价,并积极参与。当涉及到国企改革时,还存在着认识与了解方面的不足,这与新疆蒙古族游牧传统及传统经济意识的局限性有关,与涉及自身利益因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企业改革极少涉及新疆蒙古族农牧民的实际切身利益。有84%的农牧民对所在地区国企改革成效回答“不清楚”。

表2 对新疆民族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观评判 (%)

项目完全肯定 基本肯定 否定 不知道

1.你认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

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

46.3

32.015.46.3

利用宗教搞非法活动的论断

符合新疆实际吗?

2.西部大开发对新疆发展有

53.7

33.7 0.612

3.你认为新疆的稳定对社会

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是否重

61.728

4 6.3

4.西气东输给新疆发展是否 81.86.2 120

带来良好机遇?

5.对目前实行的城镇医疗制

72.6 20 2.9

4.5

度改革或农村合作医疗

问卷调查表明,各项回答完全肯定度较高。对西气东输回答不知道者为零,表明西气东输已被人们普遍关注。持完全肯定态度的人认为西气东输有利于从资源入手,对地区进行开发与发展,有利于脱贫致富;持基本肯定态度的人认为西气东输虽然带动了新疆的发展,但也可能会给新疆的环境造成破坏;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会使新疆资源流失。对医疗制度改革,持完全肯定态度的人认为这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利,持基本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对国家或个人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利,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对国家和个人都不利,但持此观点者为2.9%(参见表2)。

表3 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体对国家政策的满意度(或肯定度)比较 (%)

各文化层次间基本满意度(肯定度)的差异较小,随着学历的升高,完全满意度(肯定度)呈上升趋势(参见表3)。在对改革的评价中,除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回答不知道者有一定比例外,高中以上程度者,对国家的现行政策作出主观评价达100%。

(二)调查表明,新疆蒙古族在社会经济改革带来的利益变化中,不同利益群体具有一定的社会紧张度,但是,多数人能作出较合理的心态调整,正视现实,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并普遍具有现代经济意识。

问卷调查中,对下岗的认识,53.2%的人认为下岗给自己一个新的创业机会或为自己在其它方面的发展提供可能,2.8%的人认为可以好好休息,44%的人认为生活陷入困境;对国企改革的认识,33.1%的人首先想到减员增效,13.7%的人想到下岗,5%的人想到收入增加,23%的人想到增强企业活力,25.2%的人想到企业走向市场。

问卷调查表明,对地区发展思路的认识,过去的等、靠、要传统观念被一定的自主、自立意识所代替。回答西部大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时,有20.5%的人认为完全依靠中央财政,41.7%的人认为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36.6%的人认为引进、利用国外、区外其它多类资金,1.2%的人认为其它。

地区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被民族群体普遍关注。当问到“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如塔里木河流域、博斯腾湖、艾比湖区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等地的治理,你是怎样想的”时,很多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访谈中收集到多种意见、建议和设想。问卷调查中,77.1%的人回答希望能极大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5.7%的人较悲观,认为将来对环境问题不抱希望,17.2%的人回答不知道,或没想过;在民族群体对西部大开发的认识与期望调查问项中,认为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重要因素是人才的为38%,认为是自然资源的为12%,认为是资金的为30%,认为是观念的为2%,认为是领导班子的为6%,认为其它的为12%;在本地区发展和建设问题上,认为解决人才短缺的主要途径是培养本地人才的为59%,是吸收外来人才的为24%,是其它的如挖掘潜在人才等的为17%;对巨资聘用专家或培训人才问题的回答,认为非常有必要的为49.7%,认为比较有必要的为37.7%,认为没有必要的为8.6%,有4%的人未回答。

二、在社会价值心态与社会期望方面

通过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疆蒙古族民族成员社会价值心态与社会期望随着社会转型而呈现出新的变化。新疆蒙古族现有人口16万多。蒙古族社会价值心态无不受民族性格、民族感情的影响,而民族感情作为社会感情的一种形式,是以民族传统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民族自我认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随着社会的转型,其民族成员对社会的期望、对社会问题的心理承受也会发生着新的变化。随着整个社会愈来愈高的开放程度,社会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社会问题凸现。蒙古族作为社会成员的少数民族也同样有着从未有过的新感受。

(一)伦理道德观及对社会问题的评价。

1.对传统道德的看法。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蒙古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在伦理道德方面,崇尚敬老爱幼、惩恶扬善、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本民族成员对自己的民族特点的认知上,以褒词为民族情感的表达,有66.5%的人回答是以能歌善舞、勤劳、重友谊为主,多数人评价本民族有着勇敢、坦诚的传统美德。在“你认为值得称赞的道德品质首先应是……”的回答中,55.4%的人认为是“尊敬长者、赡养老人”的15.4%的人认为是“诚实”,10.9%的人认为是“勤奋好学”,3.4%的人认为是“尊重妇女”,2.9%的人认为是“谦虚”,12.0%的人回答其它。

表4 你最憎恶、痛恨的社会丑恶现象 (%)

排序

 项目

选择率

1 贩毒 66.7

2 嫖娼卖淫 57.7

3 吸毒 55.6

4 恐怖暴力活动 35.6

5 受贿 26.7

6 贪污 15.6

7 行贿 11.1

8 偷盗

6.7

9 赌博

4.4

10诈骗

2.2

说明:问题设计为非排他性,可选择三项以上。

问卷调查显示,对社会丑恶现象及不良社会风气中的贩毒一项的憎恨率为最高,达到66.7%;对诈骗的憎恨率为最低,仅为2.2%;不少人认为贩毒、嫖娼卖淫作为死灰复燃的社会丑恶现象,对社会的正常运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危害极大;对于行贿现象,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可以理解;对受贿这种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有26.7%的人表示痛恨(参见表4)。

(二)社会角色的期望。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城乡隔绝被打破,民族地区各阶层间的水平流动也开始增加,职业选择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社会角色作为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蒙古族群众中在角色模式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被人们所关注。

1.职业选择(参见表5)

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教师的社会地位被视为最高。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教育日益被广泛重视,教师的使命感、对教师的期望及社会地位有着从未有过的提高。在蒙古族成员中,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敬程度与其它职业相比排到第一,并占调查者总数的74.2%。在调查中了解到,高收入的律师职业多为青年人选择,而不是多数人的认可,排序第二位受尊敬职业是科学家。医生在农牧区被尊重的程度很高,远远高于神职人员。蒙古族现在虽然不是全民信教,但在新疆蒙古族的社会生活中,如生老病死、嫁娶、节日等,受喇嘛教文化的影响很深,神职人员在蒙古族各阶层中都被尊敬,在农牧区由喇嘛念经“卜凶问吉”还比较普遍,因而神职人员被尊敬程度要高于普通农牧民。表中还显示,对农牧民的尊敬程度在蒙古族群体的心目中与公务员基本相同,比工人的地位要高一些,这无不证明蒙古族游牧情结的存在。

表5 你认为目前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 (%)

排序

 项目

选择率

1 教师 74.2

2 科学家

74.0

3 医生 46.3

4 军人 38.0

5 演员 18.3

6 律师 18.1

7 神职人员 9.9

8 商人 6.4

9 公务员

4.3

10农牧民

4.2

11工人 2.3

说明:以上项目可选二项以上。

当问到“如果让你选择职业,你愿意当什么”时,首选为技术人员的为37.1%,公务员(包括教师)的为21.4%,企业家的为18.9%,而农牧民作为职业选择的仅有3.4%,选择其它的为19.2%。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职业的社会地位高并不是人们的选择倾向,而是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基础。

2.对干部角色的期望(参见表6)。

表6 对干部的满意度 (%)

项目很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不知道

你对本单位的干部能力 34.3

40.019.4

6.3

你对我区少数民族干  27.4

50.317.1

5.2

部的培养使用情况

你对单位领导对人才  49.138.911.4 0.6

的使用重视程度

问卷调查表明,对干部能力感到很满意的34.3%的人认为主要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上能胜任;感到基本满意的人认为单位的干部能力一般,但还过得去;感到不满意的人认为自己单位的干部现状与人们的期望相差太大。对目前领导干部的角色期待,25.1%的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观念更新,20.6%的人认为是廉洁奉公,16%的人认为能力强,11.4%的人认为有实干精神,5.7%的人认为善用人,而对于是否应是本民族出身的选择,只有0.6%的人持应是本民族出身的观念。对目前干部实行竞聘上岗的认识,有80%的人认为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引进竞争机制、增强服务意识,15.4%的人认为只是走形式,同原来没有什么区别,4.6%的人回答不知道。在回答“传统的干部任用制度能否将真正优秀的干部选拔出来”时,27.4%的人回答能,37.7%的人回答基本能,31.4%的人回答不能,3.5%的人未回答。在回答对少数民族干部素质的提高上(多项选择)时,有45.1%的人认为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水平,42.9%的人认为在于提高汉语水平,37.7%的人认为要提高业务能力,28%的人认为要提高现在的水平,25.1%的人认为要提高现代观念,在限于少数民族干部回答的项目中,认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在目前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认为是语言问题的占31.5%,认为是业务问题或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各占27.3%,认为其它的为13.9%。人们对提高干部能力的途径作出了主观评论,有67.4%的人认为应在实际工作中锻炼,32%的人认为需要到内地进修来提高,认为其它途径的为0.6%。

3.妇女地位(参见表7、表8)。

表7 不同群体对本民族妇女现有社会地位的满意度 (%)

调查对象很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18~29岁 20.1 70.4 9.5

30岁以上 15.4 53.8 30.8

农牧民19.7 40.4 39.9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35.0 45.0 20.0

企业职员 12.5 62.5 25.0

教师

10.1 69.8 20.1

表8 不同群体中不同性别对妇女角色期望比较 (%)

问卷调查表明,对本民族妇女现有的社会地位的评价,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年龄层中,基本满意度都较高,各阶层的基本满意度平均为57%,不满意度平均为24.2%,很满意度平均为18.8%。

在对妇女角色的期望中,从男性回答者看,初中以下文化层次及农牧民阶层认为妇女应该工作,但要以家庭生活为主的占多数;而高中以上文化层次及企事业人员认为妇女应该有工作,家务与男子平等,共同分担的占多数。从妇女回答者看,不论文化层次高低和社会分层的不同,选择回答妇女要工作、家务方面与男子共同分担者占绝大多数。调查结果说明:无论在农牧区还是城镇,人们对妇女走出家门都予以较高的期待。

三、在个人生活方式方面

随着生活节奏的普遍加快,在自我发展及对下一代的设计,劳动生活方式,物质资料的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的心态中都贯穿着现代生活理念。以现代经济意识增强作为对传统生活观念的突破。

在“目前你最关心的事情”的回答中,选择“本职工作”的为19.4%,排在选择项目中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民族地区,竞争机制的引入,竞争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正如都市流行的口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蒙古族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轻商是民族的传统观念,然而,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农牧区人与城镇人一样,也在抓住机遇,首先有了观念上的变革。从自我设计与发展来看,100%的人认为如果有机会愿意到其它地方工作,如大中城市、内地或国外,说明社会流动观念在群体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回答的项目中,问及“为什么留在本单位工作”时,有50%的人表示是因为对自己的工作状况、个人才能作用的发挥感到较满意,愿意留在原单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16%的人认为留在原单位工作是因为跟大家有感情,19.4%的人认为是因为习惯了,选择其它为14.6%。在回答子女教育问题时,希望孩子接受的最高学历教育是研究生的占52.7%,选择本科的占15.6%,选择大专的占20.2%,选择高中或中专的占8%,选择初中的占1.8%,也有1.7%的人选择小学,认为自己的孩子能识字,小学毕业即可。

从“最熟悉并常用的工具”问卷(多项选择)中了解到,书和笔的选择率为74.3%,马(驴)车的选择率为25.1%,电脑的选择率为24.6%,拖拉机的选择率为20.6%。不难看出民族群体中,劳动生活方式上传统工具与现代工具并存,而代表脑力劳动的工具被大多数人所使用。在物质资料的消费方式上,消费观念表现为较浓厚的时代特色。例如:对购房采取的形式中,持传统的“存够钱再买”观念占36%,而贷款购买和分期付款的占53.3%,其它形式的选择占10.7%。在能接受的投资方式上,45.7%的人选择储蓄这一传统方式,认为不论利率如何变化,这一投资方式较为保险,14.9%的人选择买国债,24%的人选择做生意,其余15.4%的人选择买房子、买保险,办企业。调查表明,人们对现代投资方式都有一定的介入。对于美好生活的定位,回答拥有现代化电器的占70.9%,回答吃好穿好的占10.3%,其它回答为18.8%。

精神生活方式上,从群体来看,其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在现代文化交流的渗透下表现出多样化,以正当的精神生活为主流。90.9%的人不仅喜爱本民族的歌舞、音乐家,而且对现代流行歌曲也表示极大的兴趣。青年人中多对交际舞、摇滚乐、外国流行歌手表示喜爱,对兄弟民族的音乐也有一定数量的选择。

闲暇生活方式上,对精神和社会活动的需求较多,文化传播与知识传播成为多数人的精神食粮。当问到业余生活安排时,65.7%的人回答看书报,58.3%的人回答看电视,46.3%的人认为摆脱不了日常家务,23.4%的人回答参加朋友聚会,5%的人回答体育锻炼、旅游等,4.6%的人回答打牌,12%的人回答睡觉。(说明:问卷中变量为非排他性,答案为多项选择,故总计超过被调查总数)

四、在民族交往与民族意识方面

问卷调查表明,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非常密切,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可是比较普遍的。从整体来看,与其他有着不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民族能和睦相处。对目前我国民族关系的认知中,认为民族间的平等、团结是当前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参见表9)。

表9 对民族交往方面的表现与态度 (%)

项目

 

是否未回答

你会汉语吗

89.1

10.90

除本民族语言外,你还会其他

89.6

10.40

少数民族语言吗

你有汉族朋友吗

90.3

9.1 0

你有其他少数民族朋友吗

90.3

9.7 0

你赞成本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婚吗

44.6

18.3

37.1

从语言交流来看,会讲其他民族语言的占89%以上,尤其会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牧区都非常普遍。从为什么要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的调查结果来看(多项选择),65.1%的人回答,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并认为汉语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语言,52.6%的人回答是为了生活交流,43.3%的人回答是为了工作需要,16%的人回答是为了做生意,2.7%的人回答是为了宗教信仰。从民族间交友来看,回答有其他民族朋友的人中,83.4%的人回答朋友是同事或同学,其他的人回答朋友是邻居等。对本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婚方面,赞成通婚的要高于不赞成者,未回答者的态度即为不赞同也不反对,表现出对此问题的保守心态。通过座谈了解到,到目前为止,无论农牧区还是城镇,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通婚还不是普遍现象。在族际通婚中,以相同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居多,城镇通婚率高于牧区。

表10 农牧区与城镇居民对反映当前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状况的词汇选择 (%)

项目

 农牧区城镇合计

团结32.5 40.172.6

交流12.9 12.825.7

理解13.6 9.8 23.4

合作17.2 17.134.3

隔阂02.9 2.9

帮助16.4 10.526.9

共同发展9.2 36.545.7

冲突0 8

8

信任9.2

6.8 16

说明:项目为多项选择。

问卷调查表明,农牧区居民对隔阂、冲突的词汇选择为零,表明农牧区人从自身出发,认为不同民族间利益冲突的存在可能性小,而城镇居民中有极少量的该词汇选择(参见表10)。从整个民族群体的认识来看,对我国当前民族关系的内容表现的回答符合实际,即以民族平等基础上的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作为总结。

以上几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充分说明,新疆蒙古族在经济变革的时代,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既有积极奋进的主体精神风貌,也有自身限制带来的不足。如何使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融入世界日益开放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标签:;  ;  ;  ;  ;  ;  

新疆蒙古族社会心理调查与分析_蒙古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