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EEC)诊断中放射诊断的价值分析论文_肖雅雯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0

【摘 要】目的:探析放射检查运用在早期食管癌(EE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双对比造影检查(CDCR),而观察组则运用动态双对比造影(DDCR)检查,对两组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检出率较高,但是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同时,两组对EEC的局部功能显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中,动态双对比造影检查不仅可以提高检出率,还可以充分显示病变部位,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食管癌;动态双对比造影;放射诊断

食管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临床上表现为嗳气、异物感、胸骨后疼痛以及饱胀等症状,在年龄>40岁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与南方相比,北方的发病率较高,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1]。因为食管癌发病早期的症状不典型,不容易被察觉,待到确诊时,已经为中晚期,预后较差,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检查方法提高早期诊断率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早期食管癌诊断中运用放射检查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病程1个月-1.5年,平均病程为(0.8±0.4)年,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为(49.6±19.3)岁,其中18例为女性、32例为男性,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两组的病程、性别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比造影检查,运用Philips公司的DIAGNOST93型数字胃肠机,检查时,指导患者保持站立右前斜位,口服3g产气剂,并大口吞饮200%硫酸钡混悬液100ml,扩张食管,当黏膜面上均匀涂布钡液时,即刻进行摄取点片,并且运用相同的方法对左前斜位食管双对比图像进行摄取。

1.2.2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动态双对比造影检查,仪器和试剂与对照组一样,在对点片进行摄取时,连续运用3帧/s的曝光速度进行摄片,直到胃腔内有钡剂进入,对于内镜检查初步确定病灶部位的患者,可以将病灶区放置在中心射线范围内,当食管蠕动波距离兴趣区上方约2-3cm时,连续运用3帧/s的速度进行2-3s摄片,分别对右前斜位和左前斜位片进行摄取。需要注意的是,照相时,可以运用后处理技术处理摄取图像。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诊断准确率和局部功能显示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运用X2检验组间诊断准确率和显示率对比,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诊断准确率对比

观察组25例确诊,诊断准确率为100%,而对照组22例确诊,3例漏诊,诊断准确率为88%,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2.2两组局部功能改变显示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局部功能改变显示率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3 EEC的放射诊断征象

在放射诊断中,有8个征象能够充分反映EEC的病理特点,并且在形态学改变方面,与电子纤维胃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中,8例表现为半环征,可见食管腔内存在清晰的钡环影锐利孤立,肿瘤直径较大,约为1.0-2.5cm左右,凸显显示管壁一侧的切线比腔内的半环影高,肿瘤的形态具有不规则特点;9例呈现为平盘棒状隆起,肿瘤形态呈现出类圆形,肿瘤具有平坦的表面,并且凸显显示管壁一侧的切线位棒状比腔内高;6例呈现出斑状和长条状龛影;4例为靶征;9例为缺口征和双边征;5例管壁凹陷明显增厚,且具有局限性特点;4例呈现出颗粒花纹状黏膜;5例呈现出结节泡囊状亮区。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的食管癌人数越来越多,因为该病具有病死率高、并发症多、起病缓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有报道显示,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较好,并且具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与改善患者预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当前临床上在诊断食管癌时,消化道X线检查技术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双对比造影技术,不仅可以将食管扩张黏膜展平,使钡剂均匀涂抹,提高病变显示率,还能够将食管黏膜表面的微小病变清晰显示出来,从而使诊断准确率提高[3]。本次研究发现,DDCR检查能够准确显示EEC的各种病变类型特点,与电子纤维镜的3个病理学改变如隆起、凹陷以及平坦基本一致,可以将早期食管癌分为三种类型:①隆起型。造影时,呈现出环征或者平盘状隆起,将放射图像作为基本依据,可以准确计算凸起的高度和范围大小;②平坦型。造影时,钡剂粘附在病变部位,表现为颗粒泡囊状亮区;③凹陷型。在放射检查中,可见正面投影呈现出地图样斑片[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局部功能改变显示率高,这一结果与雷志丹[5]等研究报道一致,提示动态双对比造影检查运用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动态双对比造影检查对早期食管癌进行诊断,不仅可以使检出率提高,还能准确显示病变部位,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霖.评价早期食管癌放射诊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5,20(7):105-106.

[2]郭俊平.气钡双重造影对早期食道癌的诊断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8(9):102.

[3]拉海阿支.早期食管癌放射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22(2):363-364.

[4]贺建元,王立义,蒋烈夫.对早期食管癌放射诊断价值的再评价(附302例食管双对比造影与手术病理对照)[J].放射学实践,2009,19(6):614-618.

[5]雷志丹,贾武林,文泽军.动态双对比造影在早期食管癌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12(5):1471-1473.

论文作者:肖雅雯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  ;  ;  ;  ;  ;  ;  ;  

早期食管癌(EEC)诊断中放射诊断的价值分析论文_肖雅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