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青少年情感荒漠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触目惊心论文,青少年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案例:触目惊心
“春风吹绿了大地,春雨带来了万紫千红。你看,地上的小草发芽了,路边的杨树挂满了‘毛毛虫’,风中的柳树长了嫩绿的叶子,公园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玉兰花、金黄的迎春花盛开了。”这篇题为《春天到了》的日记,出自一个12岁孩子之手,稚嫩的文笔透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她曾天真地期盼“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这又光明又美丽的世界”,却仅仅因为一次小测验的失误而自缢,一朵小花凋零了。2002年10月8日,成都市一个13岁的少年因与父母就学习问题发生争执,纵身跳下7楼,结束了生命。天津市一个16岁男生吃鼠药身亡,一个15岁女生服安眠药自杀获救……青少年漠视自己珍贵的生命而轻生的事件屡屡发生,给家庭带来悲剧,给人们带来震惊。
2001年年底,一名14岁的男孩残忍地将同学的妹妹,一个11岁女孩杀害,只因为“到她家玩时,她对自己表示出不喜欢”。2002年6月16日凌晨,北京两名十三四岁的中学生纵火将“蓝极速”网吧烧毁,造成25人死亡、12人受伤的恶性案件。起因仅仅是与网吧服务员发生纠纷……只为一些区区小事,这些青少年竟将许多无辜的生命送上黄泉路。
不仅如此,有的青少年竟然对自己的母亲也大开杀戒。2001年5月20日凌晨5时许,在天津,年仅19岁的刘佳朝熟睡中的母亲的要害部位猛捅23刀,致使母亲当场死亡。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杀了母亲后,他带上钱物,竟然约了女朋友及其哥哥,到泰山旅游去了。2002年4月间,在甘肃景泰县,一名初二学生由于母亲管教严厉,竟然约了两个同学用铁丝将母亲活活勒死。他怕母亲缓过气来,将一张湿纸紧紧贴在母亲的面部。这些孩子杀亲人时,没有犹豫,没有恐慌。他们手段残忍至极,事后没有一丝后悔,仿佛丢弃的仅仅是一只破书包。
青少年对人的生命如此冷漠,那么对待其他生物的生命又是如何呢?前些年,北京一所幼儿园,来访的专家们给孩子们出了一道心理测试题:“你走在路上,遇到一只将要死去的小猫,你怎么对待它?”结果61.5%的孩子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其中32.2%孩子回答:“弄死它!”他们想出不少残忍的办法,如:“拿棍子打死”,“把小猫扔到火里烧死”,“用砖头把它一点点砸死”……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出于“好奇”,将火碱、硫酸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的身上和嘴里,致使5只狗熊遭到不同程度的严重伤害。这不仅给动物造成痛苦,而且给善良人们的心灵留下伤痕。
以上作案的青少年或是对地球上的动物,或是对自己的小伙伴,甚至是对精心呵护自己的母亲,乃至对自己的生命,多的是冷漠、仇恨、冷酷,少的是亲情、温情、同情、友情、爱情;他们的心中缺乏爱,缺乏美,缺乏善良,更缺乏生活的激情。他们的心中没有争鸣的百鸟,没有斗艳的鲜花,没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没有清澈碧透的清泉……甚至没有一丝绿色,是一片寸草难生的荒漠。这就是亟待我们根治的青少年情感荒漠化。
由于人为破坏,自然荒漠化越来越严重,青山不再是翠绿的世界,鸟儿失去了欢乐的天堂,绿水开始变黄、变黑、变臭,水草都难以生长,这一切开始威胁人类生存。而在我们的社会,侵蚀人们的心灵的情感荒漠化,特别是青少年的情感荒漠化更为可怕。如果青少年成为冷漠冷酷的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草芥的一代,那么人类就会失去明天,远离希望,它更会威胁人类的生存。自然的荒漠化尚且不能一时根治,如果我们对青少年情感荒漠化还不重视,一旦蔓延开去,恐怕就会造成浩劫般的危害。
成因:令人深思
青少年本来应该是天真善良纯洁的,可有的却成了让人胆战心惊的冷面杀手,成了“视生命如草芥”的“冷血动物”。要想根治,就必须究根溯源。
社会的原因 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即使是在校生,青少年也是社会人,社会的思想道德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们接人待物的态度。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烈碰撞,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迅速交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简单和疏远。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交际面越来越狭窄,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对宽容、互助、怜悯、关爱他人、自省等等越来越鄙视。
更应该看到,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更多地热衷于功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缺乏真诚与单纯,礼仪之邦却目中无礼仪。子女因为金钱而拒绝赡养父母者并不罕见;见义勇为者往往被置于感情的冰窖之中,英雄流血又流泪;为了金钱,许多人置一切于不顾,铤而走险,甚至仅仅为抢劫几十元钱就置人于死地,对别人的生命漠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为利益所驱动,人们疯狂地掠夺大自然,滥捕滥杀,许多给人类带来无限遐想和欢乐的珍稀动物已经涉临灭绝,像熊猫、藏羚羊,时常面临着偷猎者的枪口。人们对生命的欣赏之情日益淡薄。为此台湾一个收养流浪犬的网站在首页上写下这样一段话:“长期以重摔、活埋、电击等残酷捕杀方式处理流浪犬问题,对群众提供了极恶劣的示范:对弱势生命可以任意欺凌、伤害;凡是看不顺眼的对象——杀;对我们生活构成干扰的对象——杀;我们认定没有价值的对象——杀!倘若受此观念导引,民众对于有血、有肉的生命遭遇伤害而哀嚎、惨叫,不仅无动于衷,甚至觉得理所当然,那么心灵改革工作必将难上加难。”这段话引人深省。
……种种社会畸形事件屡屡发生,像沙尘暴一样侵蚀着青少年心中的绿地,以致使青少年情感荒漠化日趋严重。
二是社会低俗文化的熏陶。近些年来,国内影视中多的是刀光剑影、血案疑案、追追杀杀、血雨腥风,以感官刺激、金钱私欲为引力,这些精神鸦片让一些青少年无法抗拒,对他们又是一种侵蚀。据《北京地区未成年人伙伴群体及犯罪问题研究报告》提供的材料显示,71.7%的在校生看过含有暴力内容的东西。有家长痛心地说:“现在儿童节目也充满了暴力镜头,成天就是打打杀杀,在地球上打完了,又跑到宇宙去打,5岁的儿子满口都是从电视里学的‘黑道’、‘老大’一类名词,动不动就要‘拿枪抽刀’……”如此,青少年对生命产生令人费解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学校的影响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呼吁多年的素质教育远远没有扎下根,应试教育依然畅通无阻。在许多学校,素质教育仅仅是口号,是装饰。铺天盖地的是习题,接踵而至的是考试,青少年没有时间阅读可以培养感情陶冶情操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即使课本上有凝集优秀文化沉淀的中国古代诗词和文学名著节选,也成为挣分的工具,抽去了其中的血脉筋骨,成为支离破碎的东西。
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青少年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学校很少开展活动,青少年不能亲近大自然,不能亲近其他生物,青少年的感情越来越冷漠麻木。著名人才学学者王通讯说:“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捉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充分利用节假日到农村去、到森林去、到原野去,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自然。这对人的修养,对净化人的灵魂都有价值。”
学校对青少年缺乏责任心的培养,缺乏生命教育,缺乏爱的教育。这样,青少年不能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他们不懂得对其他物种生命的态度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的一个标尺。这样,他们常常惟我独尊,不顾及他人的感情,只要求别人照顾自己,而不知照顾亲人和同伴;只要求父母对自己负责,而不知自己对家庭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对应试教育一往情深,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每时每刻都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包袱,这样不用说与同学进行情感交流,就是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也很难找到时间。自己的学习成绩包容着长辈沉重的期望与期盼,孩子们不堪重负,于是他们体会不到求知的乐趣、人生的快乐、感受不到生命带给他们的快乐、幸福、生机、活力和享受;于是他们的心灵变得麻木,变得冷漠,甚至冷酷,自然会怠慢生命。
家庭的影响 从客观上讲,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家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漠,家人之间的交往也远远不如以前密切,这样青少年的情感世界缺少滋养。随着独生子女家庭逐步成为主体,孩子的交往世界大大缩小了,感情的纽带自然会松弛。
从主观上讲,家长对青少年情感荒漠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家长以子女为家庭的中心,家庭生活一切为子女着想,家长们津津乐道于对子女倾尽心血,奉献所有,他们不要求子女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二是家长大多数自觉不自觉地重智轻德,不注意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同情心、责任心、责任感和敬老爱幼的美德……于是青少年自然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对家庭只知物质索取,甚至连感情也不愿付出。2002年10月间,北京一所中学做关于孝敬长辈的问卷调查,结果是65%的学生不能说出父母的生日,73%的学生说不全祖父祖母的名字,很少有人为父母过生日。所以,当他们的个人中心地位受到威胁、个人受到委屈时,感情便不能承受,就会愤懑、抑郁,就要报复;当遇到挫折时,就不顾及长辈的感情是否能够承受而轻生。
再者,现在青少年的家长大多经历过蔑视个人尊严、怠慢生命、摈弃丰富情感的“文革”浩劫,历经经济体制改革,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于是有的人埋怨命运,情绪波动,缺乏生活的热情、激情,这势必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烙印,加剧他们的情感荒漠化。
对策:冷静睿智
青少年情感荒漠化业已威胁中华民族振兴大业,我们必须想出对策,及时根治。总的来讲,首先要不折不扣地实施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地减轻青少年的学习负担与压力。其次,德育应该贴近青少年的心灵,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关注青少年的内心需要。劳凯声教授有一段振聋发聩的话:“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难寻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我们的社会中有太多的循规蹈矩之人,他们学富五车,却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缺少必要的公民素质、仁爱精神,甚至缺少基本的仁义之心,同胞相妒,手足相残。因此,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的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具体来讲,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开展情感教育,用亲情、温情、友情去温暖青少年的心灵
德育是人性的教育,一定要杜绝假大空。我们要告诉学生不仅是爱祖国、爱党、爱人民,还要爱自己的亲人、伙伴、朋友、老师,爱自己,爱社会,还要爱生活,爱他人与自身的生命,爱其他生物的生命。我们要告诉学生世上除了相互竞争、优胜劣汰之外,更多的还有互相帮助、互相提携、互相理解,要学会宽容、礼让、宽恕、体谅,要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要教会学生在自我尊重的同时,学会对生命的敬畏、欣赏、热爱。教会青少年感激生活,感激磨练自己的困难,感激父母。我们要亲近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还要关心他们情感上的需求,特别是当学生产生倾诉内心烦恼与快乐的渴望之时,千万要真心倾听。要知道,有时我们的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温和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可能激发学生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激起情感的轩然大波。
2.开展尊重生命教育,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生命的重量,生命是宝贵的,要勇于对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负责
生命对一个人而言,只有一次。青少年要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要教育学生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生长的快乐。我们要教育学生提升生命的价值,增强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懂得除了自己,别人的痛苦也是痛苦,别人的生命也是十分珍贵的;要尊重人自身的生命,还要欣赏其他形态的生命。正如肖川教授所言:“……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3.开展抗挫折教育,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特别要提高意志力
其实,这也就是使青少年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告诉学生我们面对的不都是阳光与温暖,不都是春风与微笑;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人生天空中时常有电闪雷鸣,学习征程中处处有困难,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矛盾。在家庭,向长辈要多少给多少,甚至要的少给的多,永远是春风扑面;而在社会,必定会时常遇到棘手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压力,正视失败,正视挫折,应该具有笑傲困难笑傲人生的气魄,具有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这样青少年就能正确认识生活,处理矛盾,排除困难,经得起挫折,经得起失败,经得起批评,经得起委屈,甚至是误会或中伤。这样就不会动辄便自杀,或者将屠刀砍向他人,制造生命悲剧。
4.借助人文与大自然的力量,丰富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使之成为情感充沛的人
当前,我们要警惕教育的人文危机,中小学教育务必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一定要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健康的人格,追求人性的完善。这是根治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要求。肖川教授说:“如果一个人从未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未走进过一个美好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未读到过一部让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从未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未有过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未有过让他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未有过对自然界的丰富与多样产生深深的敬畏,也从未对人类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没有受到过真正良好的教育。”我们可以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我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中许多是人们歌颂春天、生活与自由的,感情强烈、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引起心灵震撼、激起心灵风暴的佳作比比皆是。借用它们来根治情感荒漠化应该是十分有效的。同样,以音乐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也是非常见效的。司马迁说过:“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音乐“感心动耳,荡气回肠”。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舒伯特、海顿、柴可夫斯基……这些音乐大师或以悲怆、或以忧郁、或以高亢、或以低回、或以欢乐、或以雄壮……激荡着人们的心田,拨响人们的心弦,无不能培养青少年健康丰富的情感。其他艺术形式,如美术、书法、舞蹈……都是根治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得力助手。
借助大自然的魅力根治青少年情感荒漠化,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自然魅力无穷,不用说鸟语花香诗情画意青山绿水,就是那干涸的土地,也会激起人们对生命、对绿色的追求与向往;不用说人们热爱春天的生机,热爱夏天的繁茂,热爱秋天的丰收,就是百花凋敝滴水成凌的冬天,也会激起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我们带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他们必会滋生出丰富的感情,使之心田不再干涸。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看到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现实,认识到青少年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裕、情感世界越来越贫瘠的危机,立即行动,采取得力措施,尽早根除青少年情感荒漠化,将中华民族下一代培养成具有真情、热情、激情,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努力让生命充满成就的优秀公民。
标签:青少年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