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会计_会计论文

浅谈绿色会计_会计论文

关于绿色会计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绿色会计(又名环境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修正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从本质上看,绿色会计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具体而言,绿色会计是以货币、事物单位或文字说明的形式计量的,而以有关环境保护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计量、记录环境污染与防治、开发与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本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

一、绿色会计的渊源、目标及内涵

(一)绿色会计的渊源

绿色会计的研究可追溯到本世纪70年代,以英国《会计学月刊》(Journal of Accounting)1971年比蒙斯(F·A·Beams)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J·T·Marlin)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揭开了绿色会计研究的序幕。1983年以来,世界银行就积极鼓励修订现行的会计体系,增加环境项目,提出建立一套与联合国国民会计体系相配套的环境辅助账户的建议。1989年1月, 联合国国民会计体系专家小组接受了这一提案,1993年,经过修订的国民会计蓝皮书发表,包括的内容有对绿色会计的讨论,对提出的设计辅助账户作了肯定,并批准计算收益时应考虑计算环境成本问题。1995年3 月,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三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绿色会计。这标志着环境问题作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课题已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宪法中也出现了有关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条款,之后迅速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如1979年2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同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2 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94年制订的纲领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和环境白皮书》,1997年的《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等。从上可见,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但没有对绿色会计发布具体的法律、规定。因此,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绿色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绿色会计的目标与内涵

绿色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基本目标是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贡献等方面的绿色会计信息。简言之,绿色会计的最终目标就是改善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

然而,绿色会计又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故其内涵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会计认为,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性质,这种资本的价值在于能向人造资本转换,随着这一转换,它自身价值也在逐渐减少。因此,绿色会计要计量这两种资本的转换过程,并确定最佳的转换比率,以利于保护社会总资产的平衡。

2.会计循环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基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料、废弃物以及随后的处理。

3.绿色会计的创建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增加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指标,需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评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

4.通过绿色审计,帮助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确保所有的环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绿色会计的核算

(一)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

在确定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时,要在可行的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揭示出企业与资源环境关系的信息。目前,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改善资源环境收益。这是反映企业从环保中所取得收益。主要包括:(1 )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得到的收益;(2)国家对保护环境卓有成效的企业发放的奖金;(3)企业减轻污染后,投资者愿意选择该企业投资,消费者乐意接受该企业产品等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效益等。

2.环境保护支出。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所作的贡献,包括“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社会生活、工作环境的各项支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账户来进行归结核算:(1)投入资本; (2)业务费用;(3)研究与开发费用;(4)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 (5)补救措施费用;(6)复原或回收费用。

3.自然资源价值。自然资源具有现实社会价值,又具有潜在社会价值,自然资源应具有价格。西方国家对于矿藏、油井、森林等自然资源,在会计上估价入账后分期摊入成本,从而得到合理补偿。我国则应把自然资源列作国有资产,实行有偿耗用制。

4.自然资源损耗。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消耗成本。前者指企业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对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的损失;后者指除人造资本以外的可用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

(二)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

1.绿色会计的确认。绿色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例如,由于企业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执行环保措施而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应确认为收入要素,将“土地资源”确认为资产要素,将“环境补偿费用”确认为费用要素等。

2.绿色会计的计量。在完整意义上,会计计量就是运用一定的计量尺度(计量单位),选择被计量对象的合理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或列入有关财务或会计指标的各项经济业务及影响的数量的会计处理过程。绿色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但货币并不是唯一的固有的计量单位),也可以采用事物指标或指数来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甚至能利用文字来说明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和所取得的成绩。

3.绿色会计的记录。绿色会计的记录主要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帐户设置,二是会计处理。本文只讨论其账户设置:(1 )在资产类设置“递耗资产”,“土地资源”,“牧地资源”,“人力资产”,“旅游资产”,“资源折耗”或“资源摊销”,“社会环境福利工程支出”等科目;(2)在负债类设置“应付环保费(核算应支付的单位排污费, 个人排污费和包装物品排污费等)”,“应付环保税”和“应付环保统筹基金”等科目;(3)在成本费用类设置“环境治理费用”, “环境预防费用”,“环境补偿费用”,“环境发展费用”,“环境破坏成本”,“环境机会成本”等科目;(4)在损益类设置“资源资本”, “资源资本增值”,“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等科目。至于会计处理则与其他的会计处理一样,本文不再赘述。

4.绿色会计的报告。报告的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把绿色会计要素直接添加到原有的会计报表中去,另一种则是设置独立的绿色会计报表。但在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报表模式前提下,笔者认为,绿色会计报告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原有财务报表上加入有关绿色会计的核算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编制“资源环境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登记自然资源损耗和改善环境收益;负债方登记“环境保护支出”。若整个社会绿色会计的资产等于负债,表明社会资源的总平衡,环境和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是绿色会计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另外,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可以揭示环境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

三、我国绿色会计的展望

由于绿色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绿色会计准则尚未出台,致使绿色会计的理论和实务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结果是:第一,绿色会计的假设、原则、核算对象、程序与方法、计量基础,成本范畴的确认、报告体系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理论混乱;第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以及传统会计方法与绿色会计之间不协调,存在矛盾。为此,今后我们应把创建绿色会计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适当的会计理论引导。政府应当不断地引导会计界在绿色会计方面作些研究,或者成立绿色会计理论及运用专题课题组认真研究出相应成果,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进绿色会计理论早日与实践相结合,使绿色会计能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2.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绿色会计和资源法规层次模式,即四层次法规模式:会计法、相关资源及环保法→绿色会计基本准则→绿色会计具体业务准则→企业内部绿色会计核算方法。根据这个模式,我们必须进一步对原有的有关法律条文加以完善,同时加速这方面的立法。

3.创建绿色会计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的环境和资源意识。实践中,只有当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加强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真正达到绿色会计的最终目标,从而使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协调一致。

4.采取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实施方针。严峻的形式要求我们迅速全面开展绿色会计,但考虑到绿色会计是一门边缘性应用科学,它的实施有赖于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具体实施时,可在与环保密切相关,人员素质高的地区或行业重点试行,加强他们的绿色会计工作,待时机成熟时,向全国推广、普及。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与环境的联系会越来越强,用会计处理一些环境问题必然会成为当代和未来会计学发展的一大趋势。绿色会计已被专家预测21世纪最具有光明前途的会计。

标签:;  ;  ;  ;  ;  ;  

浅谈绿色会计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