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生成资源论文_何丽

有效利用生成资源论文_何丽

何丽(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实验小学 广东 梅州 514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仅需要有“预设”的能力,还需要有对“生成”把握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更好地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促进小学数学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结合教学实践,从如何有效利用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用四个方面论述自己的做法和感悟。

关键词:有效 生成资源 培养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37-02

数学素养是一种思维形式,其主要评价指标有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等。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时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生为本,活用生成资源,因需定教,灵活处理好教学策略和手段,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数学的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恩格斯曾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的”。如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到找错、议错、辩错、纠错中,则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而培养数学素养,何乐而不为你?

一、巧用学生的话——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包含了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哪怕是在教学之前进行了充分预设,在教学过程中,总还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背景、认知水平等,而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意外”,比如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并不是我们要的结果,也就是“学生出错”,那么这样的“出错”为我们带来了探究的条件:错在哪里?为什么?只要我们巧用这些“错误”,那么它也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成为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果的资源。如,在《相交与垂直、平行》新课教学后的巩固练习中,有好几道题都是让学生指出图形中的多组垂直或平行的线段的题目,学生汇报时出现有“上面横的与下面横的互相平行……”的错误回答,记得当时有学生没等他说完就在嘟囔 “他说的究竟是哪条线段与哪条线段呀?我们根本听不明白?”我也就因势利导,巧用学生的话进行追问:是呀,我也没听明白。那应该怎么表述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听明白?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汇报纠正和完善了出错学生的说法。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话题,在给了孩子们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同时,他们问题意识得到了有效地激发,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激活,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知识的目标更为可贵的教学资源。它让我那么真实地体验了到因势利导的效应,感受到了动态生成的无穷魅力。

二、善用学生的问——趁热打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用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的一种能力。思辨能力是一种人在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适时、适度、适量地渗透辩证唯物思维,通过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善于思辩,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使学生从小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提高学生辩证地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我在练习中出示这样一道判断题:小明身高140厘米,在一条平均水深120厘米的河中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题目一出手马上就学生有说是对的,当然也有学生持反对意见,还有一部分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所以我就听到有学生对持两种不同意见的同学提出了质疑:问什么说是对的?又为什么说是错的?说对和说错的理由在哪里?。我也没有简单评价谁对谁错,而是趁热打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议错。学生正方:我认为没危险,因为小明身高比小河水深高得多,人比水高,当然不会有危险。反方:我反对他的说法,因为平均水深120厘米,并不是说小河所有地方的水深都是120厘米,有的地方很浅,可能不到1米,有的地方很深,超过120厘米。反方补充:有的地方可能超过140厘米,甚至更深,所以我认为有危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方:既然有的地方不到120厘米,小明在这些地方游泳,不就没危险了?反方:那游到水深的地方呢?正方:(小声讨论后)我方现在的观点是可能有危险,也可能没危险……我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他们思辨,让学生说理由,树观点,在争辩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内化对平均数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在辩题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

三、妙用学生的错——顺势延伸——培养学生的解决能力。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教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容易犯错误。错误也是学生的学习经历,是我们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使学生能在纠正错误的同时,感悟道理,领悟方法,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从错误资源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巩固练习环节,一位学生将4×(25+9)错写成了4×25+9进行计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位同的计算方法都笑了。那位学生也显得很不好意思,脸涨得通红。这时我在叮嘱其审题要认真的同时也适机提议、顺势延伸:这位同学的错误给了大家一个辨析错误的机会。他的做法错在哪里?它的计算结果与正确的计算结果相差了多少?为什们?谁能将这道题计算方法改一改?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一次调动起来,教师妙用课堂上学生的错误生成资源,就地取错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活化了这道题,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四、活用学生的题——随机应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思维是一个人在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来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境界,从而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考的快乐。如,在计算周长的练习课上,我出示并让学生解决:“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2米,宽9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解答的:12+9×2。其他同学看了这位同学的答题都纷纷发表看法,一致认为他解答方法是错误的,列算式是忘了加小括号。可这位同学却反驳道:我外婆家的菜地就是围三面篱笆的。原来这位同学周六日会回农村的外婆家去,所以他解题时就联想到到了外婆家菜地。我亦笑了笑,对争论不休的孩子们说:看来是此菜地非彼菜地呀!这个时候,我变随机应变地问大家:如果像这个同学家菜地的这种状况——只围三面篱笆。这道题可以怎么改呀?让大家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其中有一组最先发言:小明家屋后有一块长形菜地,长12米,宽9米。其中有一面靠墙,要给其他三面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其他组听了这个小组代表的发言后更是各抒己见的发表了看法:如果这样改,有两种解法:12+9×2或9+12×2。因为并没有指明是哪条边靠墙。又有学生说:12+9×2更省钱,因为较长的边靠前的话可以节省不少成本呢!大家都表示赞同。于是,我又接着追问:如果用更省钱的方法,这道题又应该怎么改?全班学生再一次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地积极讨论起来,最终得出:“张大伯家屋后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2米,宽9米。其中有一面靠墙,要给其他三面围上篱笆,篱笆至少有多少米?”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认知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一个积极主动并不断内化的自主建构的过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抓住孩子们错误生成中智慧的闪光点,灵活运用错题(错例)将基本知识向外拓展,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认识的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机应变,有效利用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向,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谢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6);

2.徐白,《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分类与处理策略》 [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6);

3.朱德江,《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2008;

4.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论文作者:何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  ;  ;  ;  ;  ;  ;  ;  

有效利用生成资源论文_何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