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在其成果转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_清华大学论文

清华大学在其成果转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_清华大学论文

清华大学成果转化硕果累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华大学论文,硕果累累论文,成果转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清华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既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中心,又是我国重要的科研中心。它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很好的科研基地,每年产出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校每年开展的科研项目为1500项左右,近些年来科研经费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1997年达到3.5亿多元人民币。学校拥有一批重要的科研基地,如建在清华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5个,占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0%左右;学校每年申请专利100项左右,每年通过成果鉴定、上报登记并获得各类科技奖励在150项左右。1991年以来签订横向技术合同4000余项,合同额7亿元,其中转让合同2700余项,合同额4.8亿余元。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工作更好地面向经济建设,清华大学一直在努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在80年代初,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开发部,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管理。许多教授还承接了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国家计划,如有21项列入原国家科委主管的《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26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2项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并有6项列入国家经贸委主管的《产学研工程》项目。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该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约30%的专利技术和60%的科技成果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约10%的科研成果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一些则获得了显著的效益。1983年设立的“清华大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益显著奖”,表彰年增利税100万元以上或年增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凡表彰的项目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具有使用单位提供加盖财务签章的效益证明。从1983年开始,15年共获奖项208项科技成果,累计产值超过2000亿,经济效益达480亿元。如该校核能研究院马远乐教授完成的“稠油热采数值模拟技术”,主要用于石油热采生产过程的动态模拟与方案设计,广泛应用于辽河、胜利、新疆、大庆、华北等油田。在我国稠油的推广面达100%,采收率提高3%以上,年增产原油30万吨,直接增加经济效益已达17.3亿元。

2、积极发展大学与地区的合作,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作贡献。近几年来,清华大学先后同北京市、河北省、广东省等九个省、直辖市和40个地级市签订了合作协议,发展学校与地区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1991年至1997年底,学校与北京市签订科技合作合同达1200多项,合同额近1.5亿。1998年第一季度组织的清化大学与北京市“双百双向”交流活动,双方共有500多人次参加了考察、交流、咨询、洽谈,涉及130多家企业,共提出76项设备改造、技术更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训等合作项目,其中有十几项已开始进行实质性合作。学校与北京玻璃仪器厂合资联营的太阳能电子厂,将学校专利产品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管产业化,集热管年生产能力从5万支扩大到500万支,产量居世界第一,集热管热效率高达94.5%,也居世界领先。联营厂净资产从100万元增至4250万元。学校和河北省的合作在持久稳定的发展中获得成功,自签订全面合作协议10年来,合作项目达200多项,合同额3000多万元,利税超1000万元的有20多项。该校在抓好原重点合作地区“两北”(北京、河北),“两东”(广东、山东),“两江”(江苏、浙江)的基础上,又扩大了同江西、山西、辽宁、云南、重庆等省市的合作。1998年在云南省及清华大学领导的亲自指导和组织下,双方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云南省每年计划筹集3000万元资金支持与清华大学的合作项目。

3、成立“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加强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1995年学校成立了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学校派遣专门的联络员,利用清华大学拥有的技术、人才、科技成果、信息等资源优势,加强同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参加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同时学校通过远程教育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直接为企业培训高层次人才,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对企业的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再培养,以及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来校兼职讲课。现已有96个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参加了这个委员会,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共同收益、一起发展。

4、筹设“科技风险投资开发基金”,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我国科技成果难于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和资金。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要依靠国家的指导、支持和政策。我校近年来积极努力与地区联合建立这种基金,目前学校已落实并实施了“广东——清华”、“河北——清华”和“永新——清华”等10多项科技开发基金,总经费数逾亿元,基金开发项目有几十项。

1994年学校与广东省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并共同筹资1000多万元创建“广东——清华科技创业基金”,成立了具有法人地位的基金理事会,有力地促进了清华科技成果向广东的转化。基金支持的开发项目——石英谐振力传感器产业化项目已在深圳建成生产线并形成年产100万支传感器和50万台电子秤的能力,产品已销售到36个国家。创业基金管理委员会还将清华大学的多项科技成果向广东地区宣传推广,已有“高性能低温烧结多层陶瓷电容器材料(MLC)”、“微型绿光激光器”等863科技成果向广东地区成功转让。

河北省和清华大学在1996年底设立“河北——清华科技开发基金”。1997年3月,第一批“基金”300万元到位,有14项科技项目得到了“基金”资助,合同额为366万元,预计可增加效益2100万元;1998年第二批“基金”为500万元,有27个项目得到资助,合同额约为820万元,预计经济效益达到4300万元。

香港永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光彪先生,注册1亿港元基金,创立清华——永新高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并派他的助手常驻清华大学,采取企业运行的机制,对清华大学的部分科技成果进行孵华和产业化。目前永新基金支持的开发项目进展良好,有的已完成开发工作并通过验收,其中部分成果已开始向社会转让。

5、与地区或企业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做好科技成果的孵化。与地区联合建立成果转化基地,这是增强地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也是学校面向经济建设、直接为地区企业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可以经济有效地利用大学的科技、人才资源和一大批国家级的科研基地。目前,该校已同国内外企业或地区建立这类研究、开发、生产基地40个。例如该校与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联合建立的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与广东省南海市政府合建的广东南海—清华信息产业研究中心,特别是与北京市和深圳市筹集大量资金分别建立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将成为当地促进企业改造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针对我国国情,即实际存在的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消化吸收能力低的状况,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可在联合研究机构内先行开发,发挥“孵化器”、“技术辐射源”的作用,经过研制、中试,小批量生产,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再向社会转移。

6、创办校有高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学校自8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创办一批学校独资或与校外单位合资的高科技企业。截止1997年底,全校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共有32家,其中年经营额过千万元的有11家,过亿元的有4家。1997年全校产业实现经营总收入15亿元,利税2.5亿元。其中,规模较大的清华同方股份公司,年经营收入4.8亿元,利税9000万元;清华紫光集团公司,年经营收入4.1亿元,利税6000万元。紫光、同方等重点企业的主干产品都是由校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

实践证明,学校自己创办几个高新技术企业,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渠道。

7、建立“中国高校科技网”,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发展我国的知识经济。“中国高校科技网”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与支持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七所高校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发起成立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信息查询系统,目前共有成员单位30所高校。

“高校科技网”利用Internet现代化的通信手段,架起高校科研与企业生产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它展示高校的科技成果、科研实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让企业向所有高校发布技术和产品需求,寻求合作。同时,“高校科技网”可以实时统计和分析成果的寻求和转化情况,以及企业技术和产品需求的重点,为有关政府部门制订科技和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高校科技网”信息采用中心数据库统一管理,由成员单位共同维护,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目前,该网已收集30所重点高校1700多项科技成果和160多项技术需求信息。

标签:;  ;  ;  ;  

清华大学在其成果转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_清华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