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活素材,书写精彩世界论文_马晓红

挖掘生活素材,书写精彩世界论文_马晓红

马晓红 富平县东区小学 陕西省 渭南市 711700

【摘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写作素材,学生写起作文来空洞乏味,无话可说。只有用心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进而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才能书写生活,抒发真情。

【关键词】习作;生活素材;观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5-058-01

一、困惑与思考

经过对三年级学生写作的观察实践,我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是没有内容可写,自己经历的平平淡淡,不知道该写什么;二是内容空洞,没有注入情感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仅仅是“好看极了”“高兴极了”“好玩极了”这样空乏的词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基于《课标》的要求,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引领学生积累素材,并对素材进行有效地利用和加工,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二、实践与探索

1.引导学生体验和观察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观察不仅仅是“看”,而是要动用全身的感知器官,把得到的材料综合起来,通过分析思考和精心筛选,提取最有价值的素材,这才叫观察。习惯于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能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作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

老舍先生说:“要天天写,养成习惯,刮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天你的作文就需要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样的积累就写不丰富。”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一书,记录了这样的训练“我有一个好办法,定个对象,小猪也好,小狗也好,小鱼也好,和它玩上半个月,每天记几句。半个月下来保你有足够的作文材料。”

〔案例一〕:走月亮

那次,我教学《走月亮》这篇课文,文中对“鹅卵石”和“小水塘”的描写真是太生活化了,我问学生:“回忆一下,这样的情景你在哪儿见过?”学生争先恐后答道:“少华山”“五龙河”“红河谷”……是呀,自己见过却不知如何去描述,读着文中的句子才感到身临其境。“秋虫鸣唱……”这样的秋景也司空见惯,学生也有亲身经历,可不曾这样细细的去体会,更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本单元主题是“月亮”,如今也学习了不少关于月亮的词语和句子,我何不趁机让学生也“走月亮”,去感受月光下的美景,在月光下吟诵有关月亮的诗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真想像李吉林老师那样,陪学生一起看月亮,一起在月光下吟诵“呼作白玉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起去感受文人墨客笔下的月色如何美妙。

为此,我曾经两次陪孩子一起去秋夜的月光下散步。一次是“月似弓”的夜晚,天有点阴,一片乌云飘过遮住了月亮,月光用力地挤出云缝,涂亮了一丝云彩。另一次是中秋节的夜晚,月如玉镜,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得收过玉米的庄稼地亮如白昼,地里残留下来的玉米叶和一条条犁沟清晰可见,蟋蟀奏着动听的曲子,让这有点寒意的秋夜显得格外静谧。那两次,孩子的记录特别详细,感受特别细腻,真真切切,毫无做作。这不是文本和生活的最好结合吗?

经过指导观察,王浩同学如此写下了中秋夜赏月的经过:“吃完月饼,我来到阳台上赏月,可是找了半天,连个月亮的影子都没找到。我心想,一定是因为楼房把月亮挡住了吧!于是我特意跑到楼下,走到中心花园,我又抬头望天上看,因为这儿比较空旷,肯定能看到月亮,可还是没有月亮的踪影,只有一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正当我疑惑不解的时候,从一栋楼房的一角发出一道皎洁的光芒。我走过去一看,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正挂在天空,这让我不由自主的引出一首小诗……”孙涛写到:“我在乡下奶奶家过中秋节,农村没有城市里街道的路灯,所以,月光显得格外明亮。不知道远在南方打工的爸爸是不是也能看到它,如果能,就请月亮姐姐给爸爸捎去我的思念。”

〔案例二〕花开花谢

校园里有十几棵樱花树。春天,樱花开了,我引导孩子们课间站在教学楼上远看,像一片片云霞;早上来学校,从樱花树下走过,抬头看,繁花似锦,一簇簇是如何聚在一起的;樱花逐渐谢了,走在树下,想干什么,有什么感觉。从花开到花谢,从远处到近处,每天写樱花。花开一季,孩子们有关樱花的系列作文也成型了。

2.珍惜学生体验,注重自我欣赏

作文就是作者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所顾忌的,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它最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愿望,最能反映学生个性、气质、品德。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尊重学生习作中的情感,尊重学生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我们常常会给孩子的作文做各种修改,修改过的作文虽然具体了,内容丰富了,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种“强加”式修改中,我们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某种情感,学生读后记忆并不深刻,因为那不是他自己的观察发现、情感体验。而且最为可怕的是,我的修改给孩子带来了莫大的伤害,让他失去了习作的自信,找不到习作成功的快乐。此后,无论是作文还是日记,每次写完,我先让学生自己把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读给别人听,让他有种成功的体验,逐渐树立自信。

三、结论与收获

学校每学期都会进行许多有趣的活动,趣味运动会、科技制作比赛、田径运动会、拔河比赛等,科学老师也会指导学生养蚕、种豆子、做有趣的实验等,把这些素材利用起来,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感觉丰富多彩。在活动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观察点在哪里,都观察些什么,这样孩子们就会有目的地体验和观察。

另外,要鼓励学生勤于练笔,学校开展活动时写现场作文,回家多写观察日记,学生就会形成多角度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度,写出的文章才会具体生动。可谓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老师要智慧地“干涉”学生的生活,并引导他们体验生活,感知生活,热爱生活,和多学科相融合,让他们的生活立体,有趣味,使他们对因为参与、因为实践、因为富有变化的生活经久不忘,这样的写作素材才能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使写作素材永不枯竭。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论文作者:马晓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

挖掘生活素材,书写精彩世界论文_马晓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